2019-11-13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光明網評論員:據媒體報導,河南禹州的李女士在一個多月內發現,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眼睛裡不斷冒出小紙片。家人帶她多次到醫院就診,醫生從她眼裡取出的小紙片多達幾十張。目前仍無法確定還有多少張紙片殘留在眼睛裡,但該女童視力嚴重下降。經調查,這些紙片是被三名同校男同學強行塞入眼睛中的。該校校長回應時,承認了此事,但稱這是「小孩子間的玩鬧,沒有惡意」。
網際網路上的視頻細節,加劇了網民對該事件所產生的痛感:小女孩的哭號,從眼裡取出的大大小小的紙片,以及校長那句原聲,「小孩子間的玩鬧,沒有惡意」。甚至可以說,校長回復是將整個事件提升好幾個傳播量級的關鍵因素,這種「息事寧人」的模糊是非觀,迅速引發了輿論的整體憤怒。
目前,當地也作出了回應:稱經專家檢查,涉事女童眼睛裡已沒有紙片和症狀。在確定涉事女童眼睛沒有異常情況的基礎上,經幾方協商一致,各自按照應當承擔的責任籤訂了賠償協議。針對此次事件將深刻吸取教訓。同時,對磨街鎮教育總支書記進行約談,責令該校校長和該班班主任寫出深刻檢查,並全市通報。
作出處理是應當的,但當地給通報取的標題——「關於禹州市磨街大澗學校意外事件調查處理結果」,還是招致了一些網民不滿。「意外事件」,遠不足以作為此事的定性,「校園欺凌」也好,「故意傷害」也好,符合行為定性、又有些刺目的話語,如何就遮遮掩掩地不肯說出來?
從以往的案例看,事件的輿情常會發生一種偏轉:從對施暴者本身的譴責,轉向對本該主持正義者的失望、憤怒。新聞中校長的回覆很有代表性,也是令觀者非常熟悉的一種話語:降低校園欺凌的嚴肅性,事實上也是抹消危害性,從而試圖減輕自身的責任壓力。
如果說,校園裡學生之間的欺凌帶有一定的偶發性,其幹預矯正的路徑也是明確的,但大人、尤其是學校和相關部門不作為,則會增加事情解決的不確定性,引發更多的次生衝突,甚至將「少年的惡」成倍放大,帶來更強的窒息感。這種不作為,造成個體、家庭的權益訴求,面對的是機制性的迴避甚至壓抑,產生的後續反應,可能比學生施暴更為嚴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校園暴力,最後的矛頭卻指向大人,大人在校園欺凌中扮演的角色,比自身設想的更為關鍵。
經由這麼多案例,也該形成一種系統性的反思:為何諸多涉事學校、單位,在面對校園欺凌時,總是近乎本能的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事實上,對待學校處理校園欺凌的評價,也該有細節上的重新明確,對具體事件需要有更為細緻的處理意見。
比如就以新聞源事件為例,校長的態度固然不對,但將校長和班主任一併處罰,其中諸多細節並不明確。班主任是知情不報,還是事件偶發、未曾接到舉報,這其中大有區別。如果只是發生了「引發輿情」的校園欺凌,就一股腦將所有責任人嚴厲處罰,看似嚴厲,也可能產生負面導向:老師、學校、單位會極力迴避校園欺凌的事實,將已發生的暴力行為輕描淡寫,而非採取積極的事後反饋與幹預。相反,應當明確校園欺凌是一種常見現象,發生本身並不足以構成對當事老師、單位的處罰依據,關鍵是知情後的反應,應當有一種正向激勵,鼓勵「大人們」強有力的介入。
電影《少年的你》熱映,引發了舉國層面對校園欺凌的討論。故事都發生在少年身上,但解決問題,還在於「少年身後的他們」。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原標題《校園欺凌,氣人的還是大人 | 光明網評論員》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