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茶盅 記錄清明踏青風俗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粉彩茶盅 記錄清明踏青風俗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和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為我國的「四大節日」。它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事實上,對於古人來說,清明節不僅僅是祭奠祖先,上墳掃墓的時節,還是踏青出遊,賞花觀景的好時節。西漢時期編撰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所謂「清明風」,便是清爽明淨的春風,能夠催發萬物生長。因此,古書《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古人遺留下來的器物,不少便與清明有關,並記述著古人的清明,像筆者收藏的這隻清代光緒年間製作的茶盅,便是其中一例。

  這隻茶盅口徑10.5釐米,底徑4.3釐米,高8.7釐米,為粉彩瓷。茶盅表面繪有圖案,正是古人的清明踏青出遊。只見群山隱約,山色朦朧,遠處氤氳一片,似乎在下著濛濛細雨。畫面中心位置,有一個古代裝束的老者正在緩緩前行,他笑呵呵地舉著傘,望著前面的孩童。孩童騎在一頭灰牛背上,左手拿著韁繩,右手扯著風箏線,任由風箏飛在天上。在他們的不遠處,有一處高大院落,層層臺閣;樹木無葉,枝條傾斜著伸向天空,就像一雙雙能夠託起太陽的手掌。在院落門前,有木條紮成的籬笆;籬笆旁邊,有兩塊圓滾滾的大石頭;石頭後面,有一棵杏樹,正燦然地開著滿樹的花朵,粉嫩粉嫩的,和青條綠葉相映成趣。

  天上下著雨,樹上開著杏花,但還有樹木未長葉子,令人想起唐代詩人杜牧寫清明的那首名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看來,這正是早春時節的清明。看老者的模樣,冠帶典雅,文質彬彬,也許是辭官歸隱的文人雅士,天下紛爭,不再過問;世事紛紜,過眼雲煙,只有妻賢子孝,兒孫繞膝,是人世間最值得眷戀的美好。正如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辛棄疾所寫《清平樂·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歸隱山間,村居田園,成為厭倦塵世紛擾的士大夫最好的歸屬。也許,畫面中的老者便是如此,趁著清明時節,為祖先們上墳掃墓的當兒,和子孫們快樂出遊。孩子的歡笑聲,是天底下最動聽的聲音,再加上隱隱青山遮望去眼,紛紛細雨在身旁,鬱郁芬芳撲鼻來,也是人世間的一大享受。

  在茶盅底部,有大清光緒年制的底款,看來正製作於該時期。光緒年間,正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黃昏之旅,國家內憂外患,官員自保不暇,百姓人人自危,似在走向窮途末路。製作茶盅的匠人,大概也希望能像畫面中的老者一樣,回鄉隱居,在山間林舍終老一生。但對於受官府管控的皇家官窯工匠來說,這樣的願望,無異是一種可望而不即的奢望。

  幸運的是,目前正值太平盛世,古人的擔憂我們不必有。在細雨紛紛,杏花開遍的清明時節,應該帶上家人,走到山間、田野,來一場快樂的春遊。這樣,才不負大好春光,才不負美好時光。

(責編:魯婧、王鶴瑾)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50字簡短介紹 10個清明祭掃風俗習慣
    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簡短介紹  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 清明踏青哪裡去處?漳州多家景區恢復開放
    清明踏青哪裡去處? 清明小長假來臨之際 漳州一批景點景區 已恢復開放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 清明踏青的說說
    小編整理了清明踏青的說說,歡迎大家閱讀收藏。1、替你拂去晶瑩的淚水,讓你的憂愁隨風飄散;幫你撫平受傷的心扉,讓你的傷痛逐漸變淺;送你一句關懷的祝福,讓你的快樂愈加明顯。清明節,願你無憂愁!2、清明至,祭先祖。攜家人,去掃墓。緬懷意,深情訴。人生路,莫停步。勤梳理,多回顧。平常心,把握住。柳色新,春莫負。多保重,情如故。
  • 明清時有「少女不上廟,少男不踏青」風俗,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從自由奔放、毫無禁忌的先秦仲春之會,到講究精神享受、悠然見南山的魏晉「玄遊」,中國的郊遊風俗大興,以大唐王朝時代的熱情似火、不醉不歸的郊外「餐聚」為高潮。此後,郊遊風俗不再那邊那麼純淨了,被摻進很多世的約束的因素,賦予了很多社會功能。
  • 踏青、插柳、約約約?——小長假來臨,看古人清明怎麼過
    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但其實,清明除了包含追思、祭掃等傷感性的內涵,也有踏青、蹴鞠等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歷史上甚至還留下了許多約約約的故事。因此清明畫風也有這樣的:清明既是悲傷的節日,也是快樂的節日,這要從清明的歷史說起。
  • 清明物候 沾衣欲溼杏花雨
    清明物候 沾衣欲溼杏花雨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春分過後的十五日。自唐代後,清明便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日,人們祭祀、掃墓、踏青的風俗傳習至今,春風化雨,萬物皆顯。此時此刻山野皆綠,滿目繁花,對於一個成都人,掃墓踏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清明祭掃踏青要注意什麼 這份假日小貼士收好
    原標題:清明祭掃、踏青、旅遊 這份假日小貼士請收好!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4日電 明天,清明小長假即將開啟,祭掃、踏青、探親、旅遊……今年清明假期,有哪些假日信息需要提前掌握?小長假開始,外出踏青旅遊的民眾,需要做哪些出行攻略?快來看看這份「假日貼士」。
  • 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 寒食清明詩中的節日風俗——踏青遊玩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王維:《寒食城東即事》)「園林過新節,風花亂高閣。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酒綠河橋春,漏閒宮殿午。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 看古代敦煌的清明民俗活動:踏青、放風箏、鬥雞、蹴鞠等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蕩鞦韆、放風箏、踏青、鬥雞、拔河、蹴鞠、踢餅、擊壤、馬球、鬥禽、射箭等一系列民俗體育活動。在敦煌壁畫與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關於這些民俗活動的記錄。踏青時候花新,春陽滿路。
  • 落花飛絮又清明-邀君踏青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且隨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且看牧童遙指杏花村。於仲暮春之交,踏青、掃墓、祭祖,緬懷先人,共沐春風。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古訓有雲,百善孝為先,所以一年中,總有那麼一天是用來陪伴先祖的。
  • 清明小長假踏青好去處,去過3個算優秀,你去過幾個呢?
    一年一度的清明小長假,又到了。俗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是緬懷先人,祭祖的好時刻。你們都回家掃墓了嗎?還是出去外面踏青呢。春天本該是生機勃勃的,一到清明又開始下雨啦。不管是回家掃墓還是外出踏青,希望小長假過得開心。
  • 清明出門不吉利?詩詞為證:古人清明都踏青
    「清明」在眼前,又迎小長假。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清明節要祭祖上墳。因而不少人把清明節當做「鬼節」,認為出行「不吉利」。事實上,在古代,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 今天——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痛心疾首,為了紀念介子推,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放火燒山的這一天也只吃寒食,並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發現那棵柳樹已經重新漫開枝葉,晉文公將柳樹取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 清明你踏青了嗎?那「踏青」用英語怎麼說?跟green有關嗎?
    這個清明你踏青了嗎?那「踏青」用英語怎麼說呢?跟green有關嗎?清明節除了要去掃墓,Sweep the tomb,也被認為是春天比較好的出遊日期。很多人會選擇在清明這個三天小長假3-day holiday去踏青。那我們一起看看「踏青」英語怎麼說吧。還沒有加入《英語口語天天練》的小夥伴,記得加入圈子,每天和小夥伴們一起打卡練習英語哦。
  • 清明踏青—貝畫戶外親子繪畫體驗活動
    一年伊始,春風拂面,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踏青節使小朋友們都興致昂昂,為了滿足小朋友們想要畫出春天的小手,北國超市(藍山店)攜貝畫兒童創意美術中心特意舉辦了大型戶外親子活動-「清明踏青 樂惠隨行」。
  • 從詩歌中體會古代寒食清明節的風俗——宴遊文會
    宴遊文會本不屬於節日風俗。首先,在唐以前寒食清明節中無此風俗,在唐代也沒有明文規定;其次,宴遊文會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最後,它也不是單獨屬於寒食清明節。只要是春天的節日都可以踏青遊玩,比如上等;但是,踏青遊玩已無可爭議地被人們認為是寒食清明的重要風俗之一。
  • 清明習俗知多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古代在清明節氣前後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另一個是上巳節,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三節合一。
  • 了解古人習俗:中國古代風俗圖解(組圖)
    (鄭國) 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   《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藥。高亨《詩經今注》說:「鄭國風俗,每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說是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洧二河的邊上,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這首詩正是敘寫這個集會。」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