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的悲劇」陷阱與共享單車的「末日黃昏」

2020-12-1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何南野

2013年1月,暢銷書《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作者米歇爾渥克於達沃斯全球論壇上首次公開提出「灰犀牛」這一概念,喻指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如生長在非洲草原上的灰犀牛,體型龐大、視力較弱、看似笨重,你一旦招惹它,它那龐大結實的身軀必定會全力向你衝來,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灰犀牛」看似遙不可及,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我們尚未察覺或有意忽視。回首剛剛過去的2018年,民企債務違約、股票質押爆倉、P2P爆雷潮、比特幣價格腰斬等「灰犀牛」事件在各個領域已初現端倪。

一度風光的共享單車領域也不例外,「灰犀牛」早已悄然降臨。近期,ofo資金告急、押金難退波及了超過1200多萬普通民眾,誰也未曾想到,共享單車,這一曾與高鐵、行動支付、網絡購物齊名的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短短兩年,卻快速演變成一場鬧劇,令人唏噓。

「顏色革命」的失敗

人類的進化史,就像是一個輪迴。歐洲人發明了自行車,但中國才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攝影家王文瀾在《自行車的日子》中曾以「流動的長城」形容80年代-90年代中國城市出現的自行車流,調侃稱「如果你想讓人們驚訝一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說自己不會騎自行車。」共享單車的出現,把昔日的「自行車王國」盛景再次拉回到公眾視野中來。

2014年8月,ofo成立,2015年1月,摩拜成立,2015年5月,國內第一輛共享單車ofo投放到北大校園,正式掀開了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瘋狂序幕。隨後,在風口和資本的催化下,各種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在全國範圍內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顏色革命」,一時間江湖笑稱「共享單車車身顏色快不夠用了。

公開報導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共享單車累計投放量達到2300萬輛,覆蓋200多個城市。同時,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共享單車領域融資金額達258億元。共享單車投放速度之快,資本融資金額之巨大,令人咂舌。

因瘋狂而開始,必以瘋狂而結束,共享單車也不例外。2017年下半年,共享單車在沒有太多徵兆的情況下,快速跌入峭壁邊緣,倒閉潮此起彼伏,悟空單車、小鳴單車、酷騎單車、小藍單車等紛紛宣布關閉。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共有77家共享單車企業,其中有20餘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佔比超過25%。

2018年,外部經濟環境陡然下行,一級市場越來越難融到資,共享單車們持續加速死去,資本寵兒、行業頭牌ofo也難逃厄運。2018年年末,ofo被爆出押金難退,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資金鍊困境下,ofo頻傳運營停滯、戰線收縮、融資不力等消息,這家明星企業明顯在提前進入死亡倒計時,末日黃昏已不再遙遠。

風口總是短暫,泡沫總會過去,「顏色革命」失敗過後,隨處可見的單車是唯一留下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已然變成了廢銅爛鐵,沉澱了上百億的資金,憑空消散了巨額的財富。

經濟學常識——「公地的悲劇」

1968年,英國加勒特·哈定教授(Garrett Hardin)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公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文章,首次提出「公地的悲劇」這一理論,文中講到,英國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中劃出了一片尚未耕種的土地作為牧場(稱為「公地」),無償向牧民開放。這本來是一件造福於民的事,但由於是無償放牧,每個牧民都希望養儘可能多的牛羊。隨著牛羊數量無節制地增加,公地牧場最終因「超載」而成為不毛之地,最終悲劇發生,草場荒蕪、牛羊全部餓死。

「公地的悲劇」,也叫公有資源的災難。在公共牧場中,牧民每增加一隻羊意味著收入的對應提高,但卻不需要承擔任何草場放牧的成本,作為理性人,最優選擇一定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馴養足夠多的羊。當每個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公共資源就被過度使用,最終所有的人都沒法再享受「免費的午餐」了。

如何解決「公地的悲劇」呢?到目前為止尚不存在普適的解決方案。一般有兩種解決思路或措施,一種為界定產權,讓私人負責管理、運營和維護公共牧場,並對放牧者徵收跟羊數量對應的費用;另一種是政府介入公共牧場的管理,政府對每戶放牧羊群數量進行相應的限制,以保持草場的自我可循環。

私人資本都是逐利的,而很多帶有福利性質的公共品,如公共自行車、公交、地鐵、公園等,往往具有低利潤率、盈利周期長等特性,很難滿足私人資本對於利潤和時間的要求,使得第一種通過界定產權,並由私人管理和運營的方案變得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公共品提供方一般為政府部門,並由國家財政或者地方財政來最終買單。

共享單車難以跨越的「陷阱」

公共品領域很容易發生「公地的悲劇」,而從本質上看,共享單車就是一種「公共品」。回顧經濟學理論,公共品通常具有兩大基本特性,一是收費低或不收費,二是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某一公共品不能人為的排除他人使用。比如公園的長椅,人人都可以使用,不具有排他性。共享單車也具有上述特點,一是收費低,單次騎行收費1元錢;二是不具有非排他性,用戶付費後,僅僅獲得某一時段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因此在交車後,無法阻止他人繼續使用。

共享單車的公共品本質、低廉的使用費用,外加在用車和交車環節的缺乏監管,使得單車的侵佔和毀損成本極低,導致「公地的悲劇」很容易發生。公共牧場很容易被過度放牧所吞噬,同樣,共享單車類似於公共牧場,用戶類似於羊群,共享單車也很容易被過度使用、損害而陷入運營困境。

人性是理性、貪婪與自私的,共享單車用戶付費之後,第一選擇肯定是儘可能多的方便自己,不愛護單車、隨意停放車、甚至據為己有等行為屢見不鮮,單車的損耗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放開,很快,壞車現象大範圍出現,「公地的悲劇」愈演愈烈。

2017年上半年之前,共享單車並沒有出現如此明顯的「公地的悲劇」,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整個市場的供給在不斷擴大,各大共享單車廠商跑馬圈地,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單車投放。而步入2018年,由於資本寒冬引發的資金枯竭,眾多廠商已經沒錢繼續向市場投放單車了,由於侵佔、毀損、自然折舊等因素,市場上可用單車數量快速下降,「公地的悲劇」這一矛盾愈發凸顯。

因此,共享單車模式出現問題,現在看來是必然的,因為違反了經濟學的基本常識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忽略了人性是貪婪、自私的弱點,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註定將在「公地的悲劇」這一泥潭中擱淺。可以說,共享單車的潰敗,是「公地的悲劇」在當今商業實踐中的最形象最生動的一個案例。

壓倒共享單車的三大具體原因

透過現象看本質,共享單車的潰敗,核心在於「公地的悲劇」下所必然衍生出的三大根本原因,而非Vote Right(一票否決權)、創始人戴威過度年輕、共享單車競爭多於激烈等公眾喜聞樂道的因素。

一是盈利模式不清晰。

在共享單車鼎盛之時,有人細緻算過一輛單車三個月內就可以回本,之後就進入純利階段,看似完美,但現在看來,當時的測算太過於理想。

(1)過高估計了單車騎行的次數。單車騎行在全年具有周期性,春秋季度因為天氣涼爽,騎行人數多,夏冬季度由於過熱或過冷,騎行人數少。而在中國,夏冬季度長度遠遠高於春秋,如此一平均,單車日騎行次數至少要比此前的預測降低一半。北京市交通委曾透露,目前北京共享單車總量已控制在190萬輛左右,但局部地區單車閒置率高達50%,由此可見,單車的騎行次數並沒有之前想像的那麼高。

(2)過高估計了單車的完好率、過低估計了損耗率。「公地的悲劇」下,自行車損耗率將遠遠高於此前的估計。大多數人付出一小部分使用費之後,本能反應是儘可能多的使自己效用最大化,隨意損害車體、隨意停放車、車上貼小廣告、車上貼二維碼詐騙等行為屢禁不止,壞車數量只會越來越多。同時,由於壞車的增多,維修成本也遠遠高於此前的預估,維護費用源源不斷的大量產生,成為共享單車不可承受之重。

面對共享單車盈利難的問題,業界專家也給出了諸多建議,但類似「空中樓閣」,基本不具有可行性。

(1)提議提高單車的單次使用費,顯然是很難實現的。滴滴可以肆無忌憚的提高價格,因為他們的參考坐標是計程車,而共享單車的參考坐標則是公交或地鐵,使得共享單車提高收費的空間微乎其微。一旦漲價,很多用戶立馬「用腳投票」,可能就不會選擇單車出行了,可能要麼乾脆多走一下,要麼選擇搭乘一站公交車。

(2)提議在車身上多掙取廣告收入,這也很難實現。因為車身狹窄,貼小廣告大多數人看不到,且檔次較低,同時風吹日曬雨淋,維護成本也很高,多數知名公司不會選擇在共享單車上投放廣告,投放廣告的往往是一些小公司,這大大限制了共享單車收取高額廣告費用的可能性。

(3)提議在押金上做點文章,榨取來源於押金的收入。從法律上來講,押金收益屬於客戶,挪用押金屬於違法,在法律上就行不通;從實際操作上看,押金收入對於巨額投放費用和維護成本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遠遠覆蓋不了共享單車巨額的成本。長遠來看,對於任何企業,自我造血、來源於主業的收入才是最安全、最持久的,同樣,對於共享單車,產生於用戶直接使用單車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重資產模式的惡性循環。

共享單車具有公共品大投入的特性,大投入則是指初期需要在各大城市投入成千上萬的單車,中後期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投放單車替換壞車或進一步搶佔剩餘市場。因此,從財務上看,所有車輛都是共享單車公司的固定資產,擴張的越快,投放的越多,固定資產就越重,最終大量的資金都沉澱在這些資產裡邊了。資金體現為自行車資產數量,隨著自行車的快速折舊,資金也在快速流失,因此共享單車需要不斷的進行後續融資來緩解資金「饑渴」。

網際網路經濟、共享經濟的發起者,本應該輕資產運行。共享單車雖號稱共享,但卻堅實的走著一個傳統行業公司的老路,本質上與一個自行車廠商並無太大差異,如果一定要進行公司分類的話,共享單車直接可劃入到製造業。這也是共享單車與滴滴、Airbnb等其他共享模式的本質區別。共享單車是事必躬親,滴滴、Airbnb則輕資產運行,自身定位為整合外部資產和資源的平臺,只要平臺搭建好,就可以躺著掙錢,完全不需要耗費如此高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做資產的投放與後續維護了。

三是國民素質的限制。

共享單車的繁榮是與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素質密切相關,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素質高,單車的人為損耗和維修成本就會低得多,「公地的悲劇」現象就會得到很大的緩解。目前,我國國民整體素質尚處於一個爬坡的階段,還遠遠達不到無任何監管和處罰條件下的共享單車的要求。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居民素質較高,相對壞車的數量遠低於國內其他城市,這說明區域居民的素質與壞車數量密切相關。曾經有篇文章說「共享單車,真是一面很好的國民照妖鏡」,或許有點誇張,但至少讓我們看到,我們離文明還有多遠。

寒冬之下,何處求生?

2018年,喊了多年「資本寒冬」終於到來了,令人猝不及防。共享單車的領頭羊ofo最終沒有扛住,在「寒冬」中愈發撐不下去了。其面臨的擠兌,嚴重程度甚於銀行擠兌,前者是實實在在的資金危機,絕大部分資金早已沉澱在那一輛輛小黃車上,並消散在一堆堆廢銅爛鐵中,而後者僅僅是期限錯配而已。

2019年,創投行業預計將集體進入「極寒」。因此,共享單車靠「鋪出更多車—圈住更多用戶—刷出好看的單量—拿到更多融資」的發展思路來養活自己顯然不可行了,轉型迫在眉睫。

在我看來,寒冬之下,共享單車要想避免「公地的悲劇」這一陷阱,安全的活下去,只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小魚」要選擇性的讓「大魚」吃掉,通過併購重組的方式讓共享單車行業回歸到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

壟斷之後,提高收費,控制成本,以此不斷提高盈利能力,實現自我造血。對於目前運營已經出現問題的共享單車品牌,更不要試圖去掙扎,要麼儘快與行業領頭羊合併、結盟,共謀發展,要麼儘快進行清算,割肉止損,迅速退出市場。

二是精細化運營,減少野蠻式、全國性的無序擴張。

國人素質參差不齊,大中小城市差別很大,就共享單車而言,可能只有某些大城市才是可以盈利的目標市場。因此,在一些主要城市實現精細化的運營,服務好這部分人群,可能是最近兩三年共享單車最好的對策。據公開報導,2018年末北京摩拜單車運營區域從六環路縮小至五環路,說明摩拜在運營上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未來,共享單車企業收縮投放城市等舉措也勢在必行。

三是全行業與政府部門攜手合作,共同加強對損壞共享單車的監管和處罰。

把共享單車比作人性照妖鏡,似乎有點太過,因為共享單車本身低監管、低處罰的特性人為構建了一個道德陷阱,引誘大眾往裡跳,但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共享單車就錯在考驗了人性。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減少無畏的競爭,聯手合作,並與政府部門一道,加強對損害共享單車的監管和處罰,懲惡揚善,讓不法者付出相應的成本,塑造並改善行業整體商業環境,才是當下問題的破解之道。共享打車滴滴、共享租房Airbnb等,不會輕易出現類似於共享單車的「公地的悲劇」,除了資產不重、盈利清晰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管理和監督方面比共享單車做的更好,可以對用戶進行更為嚴格的管理和行為約束,一旦發生物品損害,可以要求用戶進行相應的賠償,讓物品侵佔和損害的成本變得很高。

過往兩年多,共享單車的發展,既得益於政府官員、經濟學家和社會大眾吹捧,更得益於資本的推波助瀾。翻看共享單車背後的投資機構名錄,無一都是行業的佼佼者。但為什麼面對這麼一個淺顯的常識——「公地的悲劇」,大家都熟視無睹呢?是未意識到,還是選擇性的忽視,還是因為過度自信?答案不得而知。

透過這次共享單車的悲劇,有一點讓我們警醒,那就是永遠不要忽略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很多創業失敗很可能就敗在最基本、很淺顯的邏輯上。

在浮華的創業浪中。回歸真實的商業邏輯和常識,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本文首發鈦媒體)

相關焦點

  • 思維模型25 -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公地悲劇
    這個故事就是美國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學》中講述公地悲劇概念時所舉的例子。公地悲劇哈丁講的牧場故事,主要用來幫助人們理解公地悲劇這個概念的。公地悲劇主要來比喻那些有限的資源,註定因自由使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現在我們用邏輯分析一下為什麼牧羊人明知道會有這樣的後果,卻仍然這樣做的原因。
  • 談談公地悲劇
    其結果全體牧民落入一個在面積有限的公共牧場上無限增加牲畜的陷阱。換句話說,大家都利用自己使用公共牧場的自由,奮勇奔向毀滅之途,這就是他所稱的「公地的悲劇」。這種悲劇可以界定如下:運用與他人共同享有的資源(公地)以謀求個人眼前最大利益的行為,有害於全社會未來的集休福利。
  • 共享單車以幾何級數增長 須警惕馬爾薩斯陷阱
    擠佔人行道的共享單車央廣網北京9月1日消息(記者王建帆 韓志峰)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不到兩年,共享單車以幾何級數增長,已大大超出城市公共資源的承載能力。200多年前,英國人馬爾薩斯提出兩個級數的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這個理論被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 共享單車能否加裝兒童座椅當有公論
    共享單車能否加裝兒童座椅當有公論   ◎朱昌俊  隨著共享單車的走紅,共享單車兒童座椅也在網上熱賣。這些兒童座椅種類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有商家坦言,使用時不放心的話,可用繩子加固。但據記者調查,所謂的「安全座椅」卻存在固定不牢、缺少安全帶等問題。
  • 共享單車準公共運輸化會是未來方向嗎?
    【財新網】(專欄作家 顧大松)5月22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於鼓勵和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公開徵求意見稿,秉持對共享單車(即意見中的「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在發展中規範的態度,為共享單車走向更多城市,服務更多市民奠定了基礎。
  • 共享單車在「哭泣」
    共享單車帶著解決用戶「最後一公裡」的光環,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捷。但這個新生事物經歷了兩年多的快速發展,一場共享風潮呼嘯而過,因為無序的競爭,以及人為因素,從而導致共享單車隨意被丟棄在都市裡的各個角落,就像被遺棄的孤兒靜靜地躺在那裡,無人問津。圖為2019年4月1日,西安。
  • 是什麼讓共享單車走進「死胡同」?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年最高峰時,上海市場的共享單車總量超過170萬輛,但到2018年12月,上海監管服務平臺顯示月活躍共享單車數量約56萬輛,日均活躍量約25萬輛。」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教授一直在追蹤共享單車市場的發展,在他看來,共享單車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忽視了產業鏈中的「延續生命周期」環節,單車耐用性差,不僅難回收,二次利用也受限。
  • 共享電單車復活,餡餅or陷阱?
    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單車雖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在共享經濟火熱的2017年前後,共享單車風靡一時,共享電單車也曾悄悄興起。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共享電單車始終沒有發展起來,當年的「玩家」大多黯然收場,倖存者寥寥無幾。但最近風向開始變了。
  • 「愛與愁」的共享單車……!?
    作為「最重要」(實際上是網際網路小透明)的角色,從共享單車橫空直出的最初,到共享單車一地雞毛的最終,使用者的的確確感受,或者享受到了共享單車的實惠甚至便利。何必咬文嚼字去逼問「共享單車」的偽裝者身份?我們的出行最後一公裡的痛點,的確由共享單車部分解決了。
  • 合肥官方版共享單車投放8萬輛 附共享單車使用方法及站點設置
    合肥官方版共享單車站點:新站區新站高新區將高教基地片區作為該區公共自行車服務布點啟動區,啟動區共規劃106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一期實施57個,包括公交接駁點、居住點、公建點和校園點等多種類型,將於2017年建設並實施。
  • 卡卡共享單車的猜想:當地鐵卡遇上共享單車…
    朋友是共享單車的老司機了,有這樣的感慨,應該不是偶然,雖然筆者還未嘗試過任何一種共享單車,但從日常的觀察來看,確實發現在共享單車使用的過程中,這幾個還是比較讓人發毛的: 對於用戶: 二維碼找到了,天已經黑了,打開閃光燈,晃悠半天,識別不了。 二維碼找到了,已被破壞,掃不了。
  • 廣州部分共享單車成"缺陷單車" 郊區單車數量驟減
    ■大沙地地鐵站A出入口,市民反映共享單車數量大減,原本停滿共享單車的位置如今停的是私人自行車。廣州的共享單車用戶在「挑剔」使用共享單車的心理上,已從最早的「求新」演變為目前的「求不壞」。廣州在運營的共享單車正出現越來越多的壞車。壞了的單車被回收到維修工廠後,有的直接報廢,有的修好後重返市場。一些經修理的和無需修理的「缺陷單車」停放路邊,等候用戶來挑選使用。這降低了共享單車用戶的使用體驗不說,更重要的是,壞車上路給用戶騎行帶來了隱藏的風險。
  • 共享電單車VS共享單車,兩輪共享出行賽道有了哪些進步
    需求還是那個需求,單車早已不是那個單車  作者|小姿  共享出行,近幾年火遍了大江南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眼裡的共享單車還停留在摩拜、ofo這種人力共享單車時代嗎?  自2016年,共享電單車開始興起,並在眾多一二線城市開始投放運營。
  • 共享單車加裝兒童座椅 公司:共享單車不能載人
    泉州市區街頭,各種品牌的共享單車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給小夥伴們的出行提供了便捷。近期,多名市民向記者反映,曾在路上看到有家長在共享單車前加裝兒童座椅,只可惜匆匆錯過,未能拍下照片。現在,單車「周邊」產品「共享單車兒童座椅」已悄然在購物網站上出現,仿佛給有娃一族帶來了「福音」,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 共享單車行業夕陽混戰,哈囉出行掘金網約車市場
    摩拜單車正式停止服務,相關業務、服務全面接入美團,並更名為"美團單車"。這個結局在2018年美團全資收購摩拜之際便已註定。摩拜退場,ofo落幕,共享單車行業夕陽混戰洗禮之下,初代三巨頭僅剩哈羅單車呢喃著生態布局的新故事。
  • 支付寶共享單車暢騎月卡是什麼 共享單車暢騎月卡怎麼買?
    如今共享單車成為了現在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成為了一座城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就包括小編自己本人也註冊了好幾個共享單車帳戶,平時出門也喜歡騎單車出去兜風。
  • 「共享單車」用英語怎麼說?
    今天是「堅持英語」堅持推送的第2631天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和共享單車這種生意模式都不是中國人搞出來的,不過中國的共享單車市場都極有可能是全世界第一的
  • 「單車圍城」亂象怎麼治?需畫好「規則停放區」
    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大量廢棄單車浪費資源等問題,都有賴規則與時俱進加以解決  冬天來了,騎車出行的少了,而在公共輿論場上,關於共享單車的討論卻沒有停息過。  肯定的意見說,共享單車優點突出,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減少擁堵、能耗和排放。難怪共享單車問世後,大家叫好、愛用。
  • 私自佔有共享單車是違法的?私自佔有共享單車會坐牢嗎?
    共享單車,指企業與政府合作,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但是,近幾年來,卻有很多的情況出現了,比如說,最為嚴重的就是有個別的行為人將共享單車據為己有,殊不知這樣其實是觸犯法律的。
  • 北上廣的馬路,不讓電單車共享
    截至8月21日,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共新增(全部企業狀態)共享兩輪相關企業近1200家,其中,上半年相關企業註冊超過700家,是2019年上半年註冊量的24倍。和當初共享單車主要在一二線城市競逐相比,這次的戰場也發生了改變。由於北上廣等城市,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單車,於是,共享電單車的投放地,是更多的二三線城市,甚至縣鎮的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