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您幫我看一下我的手腕,早上起床後,老感覺手腕的這條筋在骨頭這卡住,好像還有響聲。一用力,一捏東西就疼,這幾天疼得越來越厲害,活動開了就疼的輕些······」。門診經常遇到抱著孩子前來就診的新手媽媽。新手媽媽幾乎有著相同的患病經歷,伴隨著初為人母的欣喜,接下來是抱孩子、洗衣服等繁雜的育兒家務勞動。時間久了,容易引發產後手腕痛。產後手腕疼也叫橈骨莖狹窄性腱鞘炎,發生疼痛的位置在大拇指近手腕的地方,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彈響、活動受限。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產後女性中很常見。很多新媽媽忙著照顧新生兒,不注意休息,月子裡很容易出現手腕疼。橈骨莖狹窄性腱鞘炎也就成了多數新手媽媽的「職業病」。
那為什麼腱鞘炎會成了新手媽媽的「職業病」呢?從生理上講:產後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容易引起手腕韌帶的水腫,肌腱韌帶也會變得鬆弛,強度變差,長時間活動減少,使肌力減退。產後女性氣血虛弱,若受風寒侵襲,寒氣則滯留在肌肉、關節間,就容易引起肌腱、神經發炎。加之產後抱孩子的姿勢不對,常常是長時間用手腕託住嬰兒頭部,從而拉傷手腕的肌腱。如果經常使用手機、電腦滑鼠,長時間的做伸展手腕及大拇指的動作就很有可能造成產後腱鞘炎。帶娃新手不論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每天抱娃、幫娃洗澡、做各種家務,長時間腕關節使用姿勢不對或過度疲勞,就容易發生腕關節腱鞘炎。腕關節腱鞘炎並不是帶娃新手的專利,打字員、職業樂器演奏者、廚師、或者需要長時間操作電腦的人群、手機族等等,因為需要反覆使用腕關節,都屬於該病的好發人群。
肌腱是連接肌肉和骨骼的索狀或膜狀緻密結締組織,腱鞘則是指包繞肌腱的鞘狀結構,起到固定肌腱的作用,防止肌腱彈起或向兩側滑移,肌腱長期在此過度摩擦,即可發生肌腱和腱鞘的損傷性炎症(非感染性的炎症),醫學上稱之為腱鞘炎。而手和腕關節是腱鞘炎最常發生的部位。臨床表現為:手部、手指及腕的疼痛;手部及手指的腫脹或局部硬結;抓取或持握活動受限。
目前臨床常採取以下措施進行治療:
①充分休息,避免過度使用,尤其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和活動;
②冰敷——疼痛急性期每4-6小時一次,每次15分鐘,應使用毛巾間隔冰塊和皮膚,避免凍傷;③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抗炎鎮痛治療,這一類藥物包括常見的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
④在疼痛緩解後,或者急性期過後,進行局部熱敷和按摩,配合關節伸展性的康復運動鍛鍊。
如果採取以上的措施症狀沒有好轉或者反反覆覆,那麼醫生可能會建議您:①腱鞘注射激素治療,激素可以幫助緩解肌腱和腱鞘的炎症,激素注射可以作為最初替代NSAIDs的方法,或者在嘗試使用NSAIDs無效後再使用;
②如上述方法均無效,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如腱鞘松解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