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蔡倫的造紙術一直被後世人銘記。正是有了紙張這種輕便的載體,我們才得以擺脫了厚重的竹簡,更方便的傳承我們的文化,但是在古埃及,考古學家卻發現了一張奇怪的紙張,它上面居然記載了一顆「妖星」的信息,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同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的文明同樣很燦爛,尼羅河是古埃及的「母親」,清澈的河水,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從南北埃及完成統一,到第十八王朝達到鼎盛,古埃及不僅建立了自己的文字系統,更有一套獨特的政治體系,以及多神信仰的宗教傳統。從公元前3150年,一直到公元前30年被羅馬帝國徵服,古埃及的輝煌,一直跨越了近三千年。在各種科學研究方面,古埃及都有巨大的進展,大多都是前無古人的「神」作,甚至後世的科學家都很敬佩他們的思想。
二零一六年的七月,一批特殊的展品被埃及博物館展出,它們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莎草紙文獻。時間倒退一百六十年,當時隨著拿破崙遠徵埃及的法國學者帕斯卡,第一次來到了這塊夢寐以求的地方,他早已對古埃及文明仰慕已久,作為一個研究古文物的學者,他也相信這次遠行,能讓他有一些特殊的發現。
現實沒有讓他失望,他搜集到了大量的古埃及莎草紙實物,但是遺憾的是,局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他並沒有理清楚製作手法。時隔百年,埃及工程師哈桑拉賈首次復原了其製作技術。又過了四年時間,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發表聲明,表示其對莎草紙的內容研究有了新的進展,他們發現,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經開始研究——「妖星大陵五」了!
這張特殊的莎草紙,彰顯了古埃及人的智慧,他們不僅在沒有望遠鏡的條件下,完成了對大陵五的觀察與記錄,而且還精確的算出了其周期。在古埃及曆法中就體現了大陵五的周期:科學家們發現,古埃及的祭祀活動,竟與大陵五的運行周期密切相關,同時莎草紙上的曆法包括了一整年,這就有力證明了,古埃及人十分了解大陵五的運行規律。
既然對大陵五如此掌握清楚,為何還叫它「妖星」呢?原來大陵五英文名意譯為「妖魔星」,這是因為大陵五作為一顆恆星,總是以一定時間為周期,忽明忽暗,令人捉摸不透,先是很亮,光芒萬丈,隨後就慢慢暗了下來,一直暗到原來的六分之一亮度,又逐漸的亮了回去,古埃及人不具備詳細研究的水平,於是將其歸為魔力,命名為「妖星」。
除了古埃及,中國古代也對「妖星」有所記載,古人認為,妖星是五行之氣所變化產生的「變星」,他們形狀不一,數量繁多,出現時間,方位各不相同。古代佔星術士,多認為妖星是不祥之兆,預示著天下要發生混亂或者災禍。
對於古代人的研究,我們需要用辯證的角度考慮問題,雖然他們的研究思路很超前,但是出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他們無法完全的解釋很多問題,所以才出現了所謂「妖星」之類的觀點。後世天文學家證實,大陵五隻是英仙座內的一顆很耀眼的恆星,同時也是一對著名的「食雙星」。所謂的食雙星,其實就是兩顆星球組成一個系統,它們一明一暗,一個是「主星」,一個是「伴星」。在萬有引力作用下,互相繞行。
人類在地球的角度看,它們會出現互相擋到對方「身體」的時候,例如日食月食的出現,由於主星比伴星要亮,所以在運動期間,「雙星系統」的亮度也會周期性改變。所以並不是大陵五為「妖星」,而是有一顆比它暗的「伴星」,周期性的運動擋住了它的光輝。
科學是實踐真理的唯一途徑,在人類建立自己的科學體系過程中,有太多的科學家為其奮鬥終身,所以我們當代人要拒絕迷信,用好科學這把「金鑰匙」,來揭開宇宙中更多的秘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