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數學」的概念遠遠早於文字。說句官話,「數學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下圖是考古學者在剛果發現的一截猴骨,上面刻有三列、16組痕跡,距今2萬多年。雖然人們不清楚這些刻痕的意義,但這些「數字」有自己的規律。比如,第一列的和、第三列的和都是60,一個甲子。不難想像,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比如想知道多少天后月亮又圓了,數字和數學必然會來到人間。
>>>>
一萬二千年前,兩河流域開始進入新時期時代,出現農業、畜牧業,人們開始定居。自然而然,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對數學的需求越來越多。根據目前發現的文物,人們有理由相信數學起源於兩河流域和埃及。而兩河流域和埃及數學雖然有不少相同之處,但他們又有各自的特點。埃及注重實用,而兩河的數學難度大,理論水平更高。
尼羅河下遊每年定期發大水,帶來了淤泥和肥料。水退去後,埃及人開始播種,之後無需更多的管理,靜等收穫。這種大自然的恩賜也帶來了一個小小的問題,埃及人每年必須重新測量被大水淹沒的自家土地。另外,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必須計算土方和需要的石塊數量,以及計劃相應的運輸。在生產實踐中,埃及人有了面積和體積的「定義」,創造了乘與除的「算法」以及如何求解「方程」。
各種語言中都有表示「數」的文字,比如「百」「千」等數量詞。「五百七十」清楚表示了數的大小。但是,必須強調的是,五百七十歸根結底是「文字」不是「數字」。數字是用於表示數目大小的「專用符合」,能參與運算。今天全世界都在用的0到9十個「數字符號」是印度在2千年前發明的。而5000年前的埃及數字當然還非常原始。
數字「1」就是一豎,數的寫法本身是加法。從而相加相減無師自通。應該說清楚的是,埃及數字雖然是「十進位」,但它是「自然十進位」。人有十個手指,每次用手數到十後就數不下去了,只有做個記號才能繼續數,這裡做個記號實際上是「進位」。顯然「自然十進位」與我們今天使用的、含有「0」和「位數」的十進位有本質區別。
數字的出現不僅因為記錄的需要,更是因為計算的需要。換句話說,沒有數字就沒有計算。那時的計算過程不過是加減乘除和開根號。乘法是加法的自然延伸,除法出自減法。這種邏輯關係在埃及的乘法運算過程中非常清晰。除法中會出現除不盡的情況,所以埃及人發明了分數。
下面的例子解釋了埃及乘法,比如47乘24,表中第一列是47每次翻倍的數值,即下一列等於自己加自己,第三列從1開始,下一列也是自己的倍數;「1」,「2」和「4」等。接下來要在第三列中「找出」24是哪幾個數的和,答案是8+16。我們在中間一列「8」和「16」的旁邊坐上記號「0」。47乘24的答案是376+752。
按今天的寫法,埃及乘法的數學意義一目了然:47*24=47*(8+16)=376+752。與今天小學生都會寫出的算式相比,埃及乘法異常複雜。但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算法」誕生了。這裡令人驚嘆的地方在於,埃及人知道任何一個數都可以用數列2^(n-1)中若干項的和表示。這裡已經埋下了數論的種子。
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基礎是減法。比如,329除以12.下表中第三項「1,2,4,8」等,與乘法表中的第三列一致。第一列是除以12的倍數,24,48, 96等。329除以任何整數的結果肯定比329小,所以第一列最大的數是寫到384為止。與乘法一樣,運算過程也需要「湊合」。用被除數329試著逐個減第一列的數,從大數開始。329減192得137,137再減96得41。41比48小,不夠減時直接跳過去,並在中間一列不寫記號「0」。41減24得17,17減12得5。
寫成現在的算式:
不難看出,當數字很大時埃及乘除法計算複雜。實際上,在印度記數法和相應的乘除法傳到世界各地前,「會算術的人」寥若晨星。
至今發現的埃及莎草紙文書中,含有大量的數學內容。下面介紹兩份數學文獻。
萊因德文稿是3600年前用墨水寫在莎草紙上的「數學教材」,作者寫明文稿是他從另一本200年前的書中抄寫的。說明萊因德文稿至少反映了埃及3800年前的數學水平。文稿長5米44,寬33釐米。先給出具體問題,再給出解釋過程和答案,內容涉及分數簡化,解方程,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共84個問題。文稿中出現的圖形有圓、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圓面積等於直徑九分之八的平方,換算後圓周率為3.16。
萊因德文稿第70題,計算100除以(7+1/2+1/4+1/8)。過程與上面的除法相似,很精彩。計算結果為12+2/3+1/42+1/126。那時,埃及對分數的寫法非常講究,除了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有兩個專用符號外,其他分數的分子統統必須是1.所以,莎草紙文獻中有很多分數簡化表。
現在小學四年級學生都知道方程ax=c(a和c是常數,x代表未知數)的答案是c/a,但是四千年前的埃及人還不知道答案如此簡單。但是埃及有自己解方程的算法,先「湊」再算。即,先任意估計一個答案x1,算出結果「c1」(=a·x1)。則x=x1·c/c1。這說明埃及人很聰明?還是很笨呢?
萊因德文稿中24題:一個數加上它的七分之一等於19,問該數等於多少。文稿給出了詳細的計算步驟。埃及解方程的試算法在漢代的《九章算術》中,不過時間上晚了1700年。
與萊因德文稿同負盛名的是莫斯科文稿。當年被俄國人買下現存放在莫斯科,由此得名。莫斯科文稿比萊因德文稿要早200年,但兩份文稿長度,都是5米44。說明當時莎草紙在埃及已經批量生產。有文獻記載,因為巴比倫不時武力挑釁,埃及後來禁止莎草紙出口,這是題外話。
莫斯科文稿第6題:長方形面積為12,寬是長的四分之三,問邊長是多少。這實際上是解一元二次方程,說明埃及人已經會開方。當然,肯定還是「湊」。
莫斯科文稿中最有名的題目是:正方形底邊長4,正方形頂邊長為2,正四稜台高為6,問體積是多少。作者給出了答案和解答過程。這意味著,3800年前埃及人已經知道正四稜台的計算公式是1/3(a2+ab+b2)h。
如果你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這一結果令人驚奇。因為公式中含有「面積」和「體積」的定義,即如何定量的描述面積和體積。3乘2在數值上等於3個2相加。長方形邊長分別等於3和2時,其面積也等於3乘2。都是3乘2,但此「乘」和彼「乘」有本質的不同。計算面積的「乘」已經不是3個2相加的「乘」。對埃及人來講,矩形面積的計算已被「定義」為邊長相乘。同理,先有幾何意義上「體積」的概念,然後才有體積計算:面積乘「高」。
莫斯科文稿中共有25個問題。與萊因德文稿不一樣,其問題並不按照內容分類,而且文稿上有評語,比如「這題做對了」等。所以有人認為莫斯科文稿是考試卷。
按今天的說法,3800年前埃及已經有了「狂草」。顯然,書寫體大大簡化了書寫的難度。埃及人用來寫字的筆也是一種空芯的草,類似毛筆。
4000年前埃及數學主要是解決生產勞動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還沒有「理論」。英語「GEOMETRY」出自希臘語,意思是土地測量。希臘人在公元前7世紀全盤繼承了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數學、幾何知識。到公元前3世紀,歐幾裡得《幾何原理》問世,人類科學史上第一部裡程碑式的巨作終於大功告成。毫無疑問,歐幾裡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特別鳴謝中科院自動化所王飛躍教授的推薦,本文原載於歐洲新報。
雙12來啦51CTO特別推出「百元爆款IT課程1元購」活動,人工智慧、職場辦公、編程開發、運維網絡、產品設計等精品好課,通通1元。
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馬上1元購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