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新」2019兒童深度學習論壇第二天的上午,南京鶴琴幼兒園園長張俊為我們帶來了深度演講《重新思考幼兒園教師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能力》。以下文章根據演講內容整理,內容略有刪減。
各位老師早上好,很高興又和大家相聚在成都,相聚在「有點」系列的論壇上。這次,主辦者葉子老師給我出了一個命題作文,就是「重新思考教師的專業能力」,我想這也是我們經常反問自己的問題。無論是教師還是園長,我們經常會問自己,究竟幼兒園教師應該具有哪些能力?
我想先從對幼兒園教師的職業性認知開始談起。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幼兒園老師是無所不能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會寫、會跳、會唱、會畫,還要會寫PPT,這可能就是園長眼中理想的幼兒園老師的形象。而家長眼中的幼兒園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帶娃的。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就面臨這樣左右為難的境地,一方面園長或者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有很多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長根本不覺得這是專業,他們覺得幼兒園老師不就是帶孩子的嗎?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
這種反差也表現在幼兒園教師群體中。如果從分層來看,上面一層就是在座各位老師,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星期天還來學習。可是你們有沒有看過底層的,他們不能叫幼兒園老師,應該叫「幼師民工」,因為他們拿的工錢也就跟民工差不多,他們把這活兒給幹了,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巨大反差引發我們一個思考:究竟我們的老師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有多大,而這種影響表現在哪裡?他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學歷來支撐?他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能力來支撐?
我們經常研究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如何優化學習的環境,如何豐富孩子的學習材料。這一切是為了能夠促進孩子的發展,它確實需要我們在各個學科方面有所謂的PCK,也就是學科教學知識。
幼兒園老師跟小學、中學老師還不一樣,我們是一個「全科大夫」,五大領域都要樣樣精通,不然你就不能培養一個完整的兒童。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教師好像確實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或者非常專業的知識結構。像我這樣肯定不行,因為我是偏科的,藝術方面我恐怕就沒法帶著孩子去唱去跳。
另一方面,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他們確實也會很關心孩子學到了什麼,可是他們更在意的是什麼呢?
我們老師可能很在意的是成功的教學,可是這對孩子又有多大的影響呢?他將來會記得你曾經的這一節公開課嗎?那麼對孩子來說,他能記得的又是什麼呢?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老師最喜歡的是誰》。作者講,他問小朋友說老師最喜歡誰呢?然後這些孩子自信滿滿地說:「老師最喜歡我。」他從孩子的回答和眼神之中看到了最好的教育的樣子,就是每一個孩子都認為老師最喜歡的是我,因為他得到了接納。這樣一種關係的建立,或者說這種情感上的支持,我相信也許未來可能都會對孩子有影響,這可能是孩子能夠記住的事情和感受。可是它跟我們現在那些PCK又有多少關係呢?似乎沒有多少關係。
我在這裡想跟大家講一個我們幼兒園保育員的故事。中班的時候有一個插班的小朋友,他剛剛插班到我們幼兒園來,這個孩子對環境適應比較慢,家長說他原來上小班的時候哭了好幾個月。到了中班來,一個陌生的環境顯然他也是不太能夠適應的。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他上廁所特別焦慮,因為我們幼兒園裡面的小便池跟他原來的小便池不一樣,沒有扶的地方,他覺得不安全,所以他每天在幼兒園就不小便。這怎麼得了?保育員發現後就接他到同一樓層另一個教室,那個教室小便的地方跟他們班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天他要小便,這個保育員就會帶著他到另一個班的教室,一直堅持了很長時間,這個孩子才能夠在自己班小便。
也許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這難道不正是一種安全感建立的來源嗎?這個孩子畢業的時候,他的家長也能夠感受到他在我們幼兒園兩年來的變化,因為他的性格越來越活潑,甚至於很調皮了。
所以我在想,如果說這也是對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種影響,那麼它跟老師的能力又有多少關係呢?那我們究竟要什麼樣的老師,是要有教師資格證,要有文憑本科或者研究生,還是要什麼?
去年我帶我們幼兒園的老師去北京日日新幼兒園參訪學習。園長大車老師就說他們招老師是不分專業、不分學校的,他們招老師只有一條,眼睛要有光。然後我就回他說,其實我們幼兒園選老師的標準,就是要會笑。
不管「眼睛有光」也好,還是「臉上有笑」也好,我想還是有一點內在的相通之處,就是專業知識雖然重要,但它可能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他得是一個人。他得有能夠散發出光和熱的能力,他的眼睛裡面能夠看得到孩子,他也能夠包容孩子可能無法讓人接受的地方,他能發現每一個孩子獨有的亮點,他能夠跟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我想這可能就是幼兒園教師最基本的專業能力吧。
幼兒教育沒有那麼複雜,從一個最底線的要求來說,不就是帶娃嗎?但是你帶娃是怎麼帶?是帶著針去扎他,還是你能夠帶著光和熱去發現他,去溫暖他呢?我想這也是一種專業。
所以我認為幼兒園老師,並不是說專業能力要多高,而是首先一點,他的人生有沒有夢想,他的人生感悟能力如何,他能不能跟孩子去交流。
這張PPT是源自於我給我們幼兒園老師第一年的園本培訓,因為剛剛入職的老師不是非常有專業自信,他們在孩子面前很無助,雖然也都有文憑、有學歷,但是他們發現學到的東西沒用,要用的都沒有學過。所以我就在思考,怎麼讓他們有專業自信?於是我就打開了這張PPT。
幼兒教育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他發展。孩子喜歡的就讓他去做,當然不僅僅是讓他做而已,我們要想到如何通過讓他做喜歡的事情,來讓他有所發展。
教育不需要端著架子,也不需要搞這樣那樣的特色、這樣那樣的模式。教育就是跟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成長,這個誰不會呢?所以說,幼兒教育全部的真諦可能就在那些看上去很平凡的生活,看上去很簡單的道理當中。
因此做幼兒園的教師,我想也沒有那麼難吧。如果說我們的老師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要促進他的發展,那我想一定要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孩子的興趣,同時你還能夠從中去發掘出教育的價值,這就是需要一種觀察和評估的能力。你能看到孩子他的興趣、他的需要、他的問題,你能夠對孩子現在所處的狀況、水平有所評估,你理解了他,然後我們再來思考如何去給他支持。這一切可能就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發生的。當然,它的實際效果如何,我們需要去反思,孩子有沒有獲得發展,我有沒有促進孩子的發展。
我為什麼說沒有那麼難呢?因為它就是一種本能。前段時間我跟老師們講評估,說到這個評估,我相信在座很多老師心裡是拒絕的。為什麼?因為這是在你的工作之外給你額外的一個負擔:我不折不扣教了孩子,你讓我做評估,那你是不相信我嗎?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那時我們請南師大的郭良菁教授到我們幼兒園來。我們從開園開始就非常重視評估和教學的結合,可是怎麼樣能夠讓老師理解到評估的重要性呢?郭老師用一句話就把這個問題點明了,她說其實評估不是增加你工作的負擔,它是幫你減負的。為什麼呢?因為通過評估,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它,而你對你教育的對象越了解、越熟悉,其實你們之間的溝通就越容易。
我想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我們遇到一個陌生人,我們說什麼話,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考慮對方的接受程度,因為我們彼此不熟悉,所以要試探,心很累。但如果我們是熟悉的,雖然很久不見,但什麼樣的玩笑可以開,什麼樣的玩笑不可以開,我心裡都很清楚,所以我們的交往很自如。這就是評估給我們老師帶來的一個減負的意義所在。你要去教育他,影響他,前提是你要了解他,而這個了解就是要通過觀察和評估。
很多園長說,我們老師也做了很多觀察,可是我們的老師不是不會觀察,而是不會分析。確實,我也看到很多老師寫了觀察記錄,但我看不下去。我不知道園長有沒有真的去看,如果他真的看可能也是很煎熬的事情。老師也分析,他們怎麼分析呢?就是對照《指南》,跟《指南》掛上鉤就是分析,我覺得這很彆扭。
難道非要有《指南》才能讀懂孩子嗎?並不是。一個保姆看孩子都知道孩子哭是意味著什麼,不同的哭聲又有不同的意義,這不就是觀察和評估嗎?為什麼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會覺得束手無策?可能我們忘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本能。
比如年輕女老師去相親,你肯定會觀察男生,你口袋裡不會帶著《指南》,憑著你的直覺,憑著你們相互坦誠地把自己展現給對方,你就知道他是不是你的菜,這就是觀察評估。所以說孩子有什麼難的呢?他有什麼讀不懂的呢?不要把他看得那麼複雜,其實孩子是非常簡單的,他的高興和不高興都是寫在臉上的,他怎麼想也會說出來的。我相信只要你願意跟孩子交朋友,孩子都是願意跟你交朋友的。
我非常喜歡大車老師,雖然我們在北京交流時間不長,但是他說的很多話我都記得,比如他曾經說過,我們不迷信理論,我們堅持用常識去思考。我覺得我們現在幼兒教育工作者往往容易丟掉的東西,就是常識。我們被各種各樣的套路所限制,但是卻忘了自己作為一個人,你有理解別人的願望,有理解別人的能力,也有思考的本能。
我在幼兒園裡跟老師們講,幼兒園老師的能力我只說兩條,一條是觀察評估,另一條是實踐反思。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家思考的能力好像也喪失了。一個典型的幼兒園老師會這樣說,只要你不讓我動腦筋,讓我幹什麼都行。但是我們幼兒園恰恰相反,你可以什麼都不幹,但是你得想清楚。
思考是一個本能。我們平時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斷反思我這件事情做得對不對,好不好,為什麼這樣做,可是當我們作為教師來到教育現場的時候,我們卻不知道自己有這樣一種能力,我猜想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把是非價值標準都拱手相讓給那些有話語權的專家了。
上一次我們區領導跟其他幼兒園參觀我們幼兒園教研活動後,就跟我說:「為什麼你們老師那麼敢說。在我們幼兒園,年輕老師,甚至很多資深老師,可能也不是那麼敢說。」他們還說:「我們的教研,經常是為了一個問題,大家要爭一個是非對錯,但最後誰也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因此就不了了之。」
我覺得他們反映的問題讓我們有很多思考。在我們幼兒園我們的教研是要鼓勵每個人說的,特別是讓弱勢的人說,所以教研活動我都坐在最後。我們要讓老師知道實踐是沒有對錯的,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人講的都可以幫助你去思考,但它不是給你一個答案。而如果沒有了思考能力,我們作為教師離帶娃的保姆也就越來越近了。
我前面講了觀察和理解兒童,它是一個本能,當然這只是一個底線,要成為一個更專業的老師,那這個PCK真的很重要。你要知道兒童五大領域各領域的學習發展,它的發展進程究竟是怎樣的,而孩子當前處在這個發展進程當中的什麼位置,這是需要一個專業的框架幫你來定位的。
那在我們幼兒園工作當中我們做了什麼事情呢?首先我們發展了一個觀察評估指引,這個觀察評估指引是幫助老師解讀兒童的坐標系。我們把指南五大領域的32條目標精簡為25個發展的關切點,然後我們把點串成了線。
舉一個例子,健康領域第一個發展的關切點就是情緒的辨識和調節能力。老師最需要的是什麼?他得知道幼兒園孩子從小班到大班他情緒辨識和調節能力是怎麼發展的。我們給老師描述這樣一個發展進程,比如從被動地對情景做出情緒反應,到意識到情緒的原因,能夠逐漸用語言或者不過激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再到能夠針對情緒的原因來做自我調節,並且對情緒的體驗也越來越複雜和精細。這是老師心裏面必須清楚的一條線。有這一條線以後觀察孩子就很清楚了,一個哭鬧的孩子處在什麼發展階段,一個哭鬧但是會講原因的孩子又處在什麼階段,一個善於去調節自己情緒的孩子,他又在什麼階段。
我們基於這樣的發展進程,給老師一個孩子的進步臺階。這不是專家說出來的,是專家和老師共同完成的。我們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上下貫通,也就是說下面的行為是老師們在平時日常觀察過程當中記錄下來的,它驗證這個理論框架,並且幫助我們更好修改和完善這個理論框架。我們評估指引也是動態的,是不斷改變的,這是我們在幫助老師做觀察評估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二方面是培養老師的實踐反思能力。剛剛我也講了,思考是人的本能,但是要讓這個思考變成專業的思考,前提就是你要給老師專業的自主權。這個專業自主權不僅是權利,也是責任。
所以在我們幼兒園,有兩句話已經成為口頭禪了,一個就是「你做的,你說了算」。專家不是擋箭牌,不是說專家講的應該怎麼樣做,你就怎麼樣做。所以我們當著專家的面跟老師講,專家講的你聽懂了就做,沒有聽懂就不要做,因為你要對你做的事情負責。
第二個就是「不問對錯,只問思考」。做錯了沒有關係,但是這個錯誤能給你一些什麼樣的思考,你能夠從中有什麼收穫,這是我們更在意的。說實在的,在我們幼兒園裡面教研非常多,這些都是大家交流自己想法的機會。同時我們幼兒園課程也是班本化的課程,每個班級都有課程決策的權利,但前提也是要會思考。每個星期教學計劃都要思考,怎麼在上個禮拜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基礎之上來決定這個星期課程的重點。所以我們讓老師寫的所有文檔,要的都是乾貨,都不是抄來的,都是想出來的。
我們有兩句話,看得見兒童,找得到課程。其實這是我們的老師對自己的專業自信感到懷疑的時候,當他不能駕馭自己課堂的時候,我們給老師的一個緩兵之計。
你課上得不好沒有關係,生活即課程。你沒有教學技巧,沒有關係,我們從發展老師的觀察和評估的能力開始。所以看到了孩子,看到了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看到了孩子的問題,你就找到了教育的可能性,這就是課程。
每次的課程故事當中,我都要問大家「靈魂三問」:孩子在哪裡,學習在哪裡,課程在哪裡。包括我們田老師的婚禮,我也沒有放過她,我問她,兒童在哪裡。
有一天我們老師給我發信息說:「張老師你老問這三個問題,可是我不知道你為什麼問這三個問題,它們有什麼區別嗎?」我覺得這個老師很可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其實我也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我說讓我想一想吧,然後我想了一晚上,我就跟他這樣的回答。
我說其實我問這三個問題是三個不同的面向,三個不同的角度。我們要思考兒童在哪裡,就是要尊重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你的課程裡邊有沒有看見兒童,兒童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他是不是課程的發起者?他是不是課程的能動者?
同時我們要看見孩子的學習,看見他的經驗體驗,還有成長,這就是我們要去思考學習在哪裡。
而課程在哪裡,其實就是要去反思我們自己為孩子所做的事情,我們的這個支持和影響它的效果如何。
我建議大家看一下我們幼兒園上禮拜推送的文章,叫《運動會的思考》。我把最後一段老師們想說的話截出來給大家看。我非常感動,我們的老師把運動會的每個環節都變成孩子自己想、自己做的事情,他看到的運動會不僅僅是運動會,還有孩子發展的健康領域、數學領域、藝術領域。我們真的看到老師的思想在閃光,我看完了以後,我當時心裡真的很為他們驕傲,因為我們老師會思考,而且他們的思考真的很專業。
關於教師的專業能力我講完了,接下來是考題外的內容:能力之外是什麼。
參訪我們幼兒園或者參加我們教研的老師會有這樣的問題,就是你們的老師為什麼那麼敢講,為什麼那麼會想,為什麼那麼能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那麼積極寫觀察的記錄。我特別驕傲的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幼兒園仍然沒有要求每個月必須寫幾篇觀察日記這樣的事情。所以教師勤於觀察、主動思考的秘密究竟在哪裡,老師的工作熱情究竟從哪裡來?
你們不要把我想成雞湯大師,我非常討厭雞湯這樣的東西,但是我一直在想怎麼樣能夠喚起我們老師對於幼教工作的熱情。
說實在的,幼兒園老師工作是報酬很低又很辛苦的事情,可究竟是什麼吸引我們留在這個崗位上,甚至工作一輩子?可能見到的最常見的答案就是我們對孩子的愛,但我並不覺得。因為我認為幼兒園老師對孩子愛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沒有回報的,最多給你的回報就是「我長大了要跟老師結婚」,結果長大了就把你忘記了。我們很多老師指望你愛孩子,孩子也愛你,不一定。相反,可能你看到孩子天使這一面少,魔鬼那一面更多。
為什麼頻頻會發生那種扎針、虐童這樣的事情?是我們老師不愛孩子嗎,還是因為他們錢少嗎?加了錢就好了嗎?我也不認為,因為錢可以讓你不討厭一樣東西,但是它很難讓你喜歡上一樣東西。
在兩年前這個時候發生了全國影響非常大的虐童事件,當時很多人發表觀點和意見,給我最大啟發的,就是旅美學者陳魯老師。她給我最大的啟發,是讓我看到其實有比愛更加能夠吸引我們老師終身從教的東西,那是什麼?就是對兒童的好奇,就是兒童身上這樣一種發展性的變化,能夠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力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如果你選擇了幼兒園老師的工作,你的生命就跟孩子的生命捆綁在一起了,你的生活跟工作是不可能分開的。我經常跟老師這樣講,你過什麼樣的生活,你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你對生活有什麼態度、什麼夢想,也會傳導給孩子。
在我們幼兒園,我非常強調老師的三觀,兒童觀、教育觀、生活觀。兒童觀、教育觀不用多講,書上講了很多,但是生活觀恰恰是我們過去教育培養當中忽略的。而我們生活的方向、我們生活的體驗、我們生活的感受,是跟你的工作和你的工作對象密切相關的。
如果讓我來回答老師們工作熱情從哪裡來,那我會說,從孩子來。跟孩子在一起多好玩,看到孩子的成長多有意思。儘管我們老師很多還沒有孩子,可是我們能夠從這些孩子身上吸取到很多積極的力量。
可能我們幼兒園的管理是一個比較佛系的管理,老師發表論文沒有獎勵,獲獎的項目我們也沒有獎勵,開什麼課也沒有獎勵,我們的獎勵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孩子。所以說教師工作的意義,以及我們教師成長的秘密在哪裡?我今天就用這樣一句話來作為回答:「這個秘密就在於我們老師和孩子共享生活、共同成長。」老師也還是孩子,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他們也在成長,怎麼讓他們獲得成長的力量?不是園長給他們灌雞湯,而是孩子讓他們找到這樣一個成長的方向和動力。
田老師的草坪婚禮在網上很火,我真的不想讓她太火,因為會有很多誤解,我們真的不想標新立異別出心裁,所以我希望大家從這個案例當中看到它的背後是什麼,是老師和孩子在共享生活共同成長。
他們班為什麼做這個文化主題?就是小朋友關注到老師拍婚紗照去了,要結婚了,有小朋友就說:「我想看著田老師結婚。」這一句話觸動了我們老師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把自己的私生活向小朋友展開。這個背後是什麼?是我們的師生關係,是我們老師跟孩子的共同生活。
我到他們班上去看,那本很精緻的婚紗照被小朋友翻得髒兮兮的,但是我相信老師心裏面還是很甜蜜的,因為大多數人的婚紗照就是珍藏在自己的抽屜裡面,很少有人會關注和願意去看。所以,老師願意把自己的生活跟孩子去分享,而孩子他也願意參與到老師的生活當中去,這不就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樣子嗎?
我給大家看一個視頻,這也是我們上禮拜教研時一個小班老師給我們看到的。小班進門一面牆就是全家福,這是小班孩子入園初期最大的安慰所在。但老師還在全班小朋友來的那一天,拍了一張全班的全家福,掛在牆上,讓孩子知道「家」不僅是你的三口之家,我們小二班,它也是一個家。老師的運動會開完了,老師也把老師們參加運動會的全家福照片也列印出來,貼在了這個班級全家福的旁邊,它告訴我們這是我們鶴琴幼兒園的家。
去過我們幼兒園的老師知道,我們的環境非常簡陋,因為我們不主張老師加班做這些事情,我們要把老師所有的時間用在去觀察孩子,跟孩子共同生活、分享生活上。但是我們並不是說不做環境創設,我們的理念是以兒童為中心做環境創設,你創設的環境如果孩子不能跟它互動,你做得再辛苦都是白做的。孩子不感興趣的、跟孩子生活無關的、只是給大人看的東西,我們一律不做。孩子真的很關注環境,因為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環境。所以老師放了半分鐘的視頻,我也非常感動,我就覺得這已經成為我們老師核心的價值觀了,就是老師跟你們是在一起的。
究竟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什麼?它既簡單又複雜。三年前我參訪了日本的一所幼兒園,當時我是新園長,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裡,於是我就問他們園長,你們怎麼培養老師。他說我們沒有培養老師,老師就是在工作中慢慢成長起來。我當時覺得他在敷衍我。
三年以後的今天,很多幼兒園老師到我們這裡來參訪,也會問我同樣的問題,說你們怎麼培養老師的。然後我發自內心地說,我們沒有培養老師,老師就是通過跟孩子共同的生活,實現這樣一種不知不覺的成長。
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就是給老師空間,給老師權利,讓老師去發現他們自己的力量,看見自己的未來。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因為他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他看到了孩子,他看見了孩子,他能夠以他自己的思考去培養孩子和促進孩子的成長。
後來我把日本的那個園長請到我們鶴琴幼兒園分享,我記得那天一直到晚上還是滿屋子的人。那個園長就講了一句話,他說我到全世界各地區演講,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幼兒園老師都很愛學習,今天也是很好的例證,大概這就是孩子帶給我們的滿滿的元氣吧。所以說幼兒園教師工作所得到的回報,可能也就在這裡。
我非常喜歡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所以我們是不是在做一件最最幸福的工作呢?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