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探究:
直線y=-1/3 x+2與直線y=3x+2的位置關係是什麼?如何證明你的結論?請你試一試。
這兩條直線呈垂直關係,同學們很容易發現。如何證明呢?大部分同學都陷入了迷茫和不知所措(他們陷在函數問題中無法自拔),部分孩子得到了靈感,開始奮筆疾書(他們跳脫了函數問題,將其轉化為幾何問題中如何求證兩條直線垂直)。
這兩條直線呈垂直關係,同學們很容易發現。如何證明呢?大部分同學都陷入了迷茫和不知所措(他們陷在函數問題中無法自拔),部分孩子得到了靈感,開始奮筆疾書(他們跳脫了函數問題,將其轉化為幾何問題中如何求證兩條直線垂直)。於是,我收集了孩子們的解題方法:
如圖1,正比例函數l:y=kx和l:y=kx的圖像相互垂直,分別在l和l上取點A,B,使得AO=BO.分別過點A,B作x軸的垂線,垂足分別為點C,D.顯然,△AOC≌△OBD.設OC=BD=a,AC=OD=b,則A(﹣a,b),B(b,a).於是k=﹣b/a,k=a/b,所以kk的值為一個常數-1.
一般地,一次函數y=kx+b,y=kx+b可分別由正比例函數l, l平移得到.所以,我們經過探索得到的結論是:任意兩個一次函數y=kx+b,y=kx+b的圖象相互垂直,則kk的值也為一個常數-1.
利用探究這一結論,可以快速解決兩直線垂直問題,尤其對於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難題有種暴力解題味道,易於入手。
類型1 求解直角問題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
例1.(2018秋農安縣期中)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A的坐標是(4,0),並且OA=OC=4OB,動點P在過A,B,C三點的拋物線上.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在AC上方的拋物線上有一動點G,如圖,當點G運動到某位置時,以AG,AO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第四個頂點恰好也在拋物線上,求出此時點G的坐標;
(3)是否存在點P,使得△ACP是以AC為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條件的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析】(1)由點A的坐標及OA=OC=4OB,可得出點B,C的坐標,根據點A,B,C的坐標,利用待定係數法即可求出拋物線的解析式y=-x +3x+4(a≠0);
(2)由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數的性質可得出拋物線的對稱軸,由AO的長度結合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可得出點G的橫坐標,再利用二次函數圖象上點的坐標特徵,即可求出點G的坐標為(7/2,9/4).;
(3)方法1:(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幾何解法)假設存在,設點P的坐標為(m,﹣m+3m+4).∵點A的坐標為(4,0),點C的坐標為(0,4),
分兩種情況考慮,如圖2所示.
①當∠ACP=90°時,PC⊥AC,利用兩直線PC、AC斜率之積為-1,
【(﹣m+3m+4)-4】/(m-0) ·(4-0)/(0-4)=-1, 整理得:m ﹣2m=0,
解得:m =0(捨去),m =2,∴點P的坐標為(2,6);
②當∠PAC=90°時,AP⊥AC,利用兩直線AP、AC斜率之積為-1,
整理得:m2﹣2m﹣8=0,
解得:m =﹣2,m =4(捨去),∴點P的坐標為(﹣2,﹣6).
綜上所述,假設成立,即存在點P(2,6)或(﹣2,﹣6),使得△ACP是以AC為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
方法2:(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代數解法)假設存在,設點P的坐標為(m,﹣m+3m+4).
∵點A的坐標為(4,0),點C的坐標為(0,4),
∴AP =(m﹣4)+(﹣m +3m+4﹣0)=m ﹣6m +2m +16m+32,CP =(m﹣0)+(﹣m +3m+4﹣4)=m ﹣6m +10m ,AC =(0﹣4)+(4﹣0)=32.
分兩種情況考慮,如圖2所示.
①當∠ACP=90°時,AP =CP +AC ,
即m ﹣6m +2m +16m+32=m ﹣6m +10m+32,
整理得:m ﹣2m=0,
解得:m =0(捨去),m =2,
∴點P的坐標為(2,6);
②當∠PAC=90°時,CP =AP +AC ,
即m ﹣6m +10m =m ﹣6m +2m +16m+32+32,
整理得:m2﹣2m﹣8=0,
解得:m =﹣2,m =4(捨去),
∴點P的坐標為(﹣2,﹣6).
綜上所述,假設成立,
即存在點P(2,6)或(﹣2,﹣6),使得△ACP是以AC為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
牛刀小試:1.(2018秋宜興市期末)如圖,二次函數y=ax ﹣2ax+c的圖象交x軸於A、B兩點(其中點A在點B的左側),交y軸正半軸於點C,且OB=3OA,點D在該函數的第一象限內的圖象上.
(1)求點A、點B的坐標;
(2)若△BDC的最大面積為27/4平方單位,求點D的坐標及二次函數的關係式;
(3)若點D為該函數圖象的頂點,且△BDC是直角三角形,求此二次函數的關係式.
【解析】(1)函數的對稱軸為:x=﹣b/2a=1,OB=3OA,即可求解點A、B的坐標為(﹣1,0)、(3,0);
(2)由S△BDC=1/2DEOB,即可求解二次函數表達式為:y=﹣2x +4x+6;
(3)分∠DCB=90°和∠CDB=90°兩種情況,求解即可.
(3)點B、C、D的坐標分別為(3,0)、(0,﹣3a)(1,﹣4a),
類型2 矩形存在性問題
例2(2018遼陽中考題)如圖,直線y=x﹣3與坐標軸交於A、B兩點,拋物線y=1/4x +bx+c經過點B,與直線y=x﹣3交於點E(8,5),且與x軸交於C,D兩點.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拋物線上有一點M,當∠MBE=75°時,求點M的橫坐標;
(3)點P在拋物線上,在坐標平面內是否存在點Q,使得以點P,Q,B,C為頂點的四邊形是矩形?若存在,請直接寫出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析】(1)直線y=x﹣3與坐標軸交於A、B兩點,則A(3,0)B(0,﹣3),把B、E點坐標代入二次函數方程,解得:拋物線的解析式y=1/4x ﹣x﹣3;
(2)當∠MBE=75°時,如下圖所示,分M在x軸上和x軸下分別求解即可;
即:點M的橫坐標4﹣4√3或(12-4√3)/3.
(3)存在.
①當BC為矩形對角線時,矩形BP′CQ′所在的位置如圖所示,
設:P′(m,n),n=1/4m ﹣m﹣3,
這兩個點分別和點B、C重合,
與題意不符,故:這種情況不存在,捨去.
②當BC為矩形一邊時,
情況一:矩形BCQP所在的位置如圖所示,
直線BC所在的方程為:y=1/2x﹣3,
則:直線BP的k為﹣2,所在的方程為y=﹣2x﹣3,
聯立直線BC, 直線BP解得點P(﹣4,5),則Q(2,8),
情況二:矩形BCP″Q″所在的位置如圖所示,
此時,P″在拋物線上,其坐標為:(﹣10,32),Q″坐標為(﹣16,29).
故:存在矩形,點Q的坐標為:(2,8)或(﹣16,29).
類型3 用於菱形存在性問題
例3.(2018秋金牛區期末)如圖,拋物線y=ax2+x+c與x軸交於A,B兩點,A點坐標為(﹣3,0),與y軸交於點C,點C坐標為(0.﹣6),連接BC,點C關於x軸的對稱點D,點P是x軸上的一個動點,設點P的坐標為(m,0),過點P作x軸的垂線l交拋物線於點Q,交直線BD於點M.
(1)求二次函數解析式;
(2)點P在x軸上運動,若﹣6≤m≤2時,求線段MQ長度的最大值.
(3)點P在x軸上運動時,N為平面內一點,使得點B、C、M、N為頂點的四邊形為菱形?如果存在,請直接寫出點N坐標;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析】(1)把A點坐標為(﹣3,0)、點C坐標為(0,﹣6)代入二次函數表達式,解得:a=1,c=﹣6,故:二次函數解析式為y=x2+x﹣6;
(2)點C關於x軸的對稱點D(0,6),
點B、D坐標所在的直線方程為:y=﹣3x+6,
在﹣6≤m≤2時,函數頂點處,取得最大值,
即MQ的最大值為16;
(3)①當BC邊為菱形的邊時,
情況一:N點應該在x軸,關於B點對稱,即點N坐標為(﹣2,0),
情況二:BC、MB是菱形兩條鄰邊,且BC=BM,則點N坐標為(2,﹣12),
情況三:BC、CM為鄰邊時,則點N坐標為(7.2﹣3.6);
②當BC邊為菱形的對角線時,作BC的垂直平分線MH,
則直線DB與MH的交點為M,M關於BC的對稱點為N,H為BC的中點,
∴H坐標為(1,﹣3),
直線BD的方程為:y=﹣3x+6,直線MH的方程為:y=﹣1/3x﹣8/3,
聯立以上兩個方程,解得:M坐標為(13/4,﹣15/4),
同理得N坐標為(﹣5/4,﹣9/4),
故:N坐標為(﹣5/4,﹣9/4)或(﹣2,0)或(7.2﹣3.6)或(2,﹣12);.
類型4 用於求函數最值問題
例4.(2018秋沙坪垻區校級月考)如圖,拋物線y=ax+bx+c(a≠0)與x軸交於點A(﹣1,0)和點B,與y軸交於點C,點C關於拋物線對稱軸的對稱點為點D,拋物線頂點為H(1,2).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點P為直線AD上方拋物線的對稱軸上一動點,連接PA,PD.當S△PAD=3,若在x軸上存在一動點Q,使PQ+√5/5QB最小,求此時點Q的坐標及PQ+√5/5QB的最小值;
【解析】(1))由拋物線的頂點為H(1,2),可以假設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a(x﹣1)+2,把A(﹣1,0)代入得到,a=﹣1/2,即y=﹣1/2x +x+3/2;
(2)如圖1中,連接PA,PD,在y軸上取一點M(0,﹣3/2),連接BM,作QN⊥BM於N.設AD交對稱軸於K.首先證明QN=√5/5BQ,推出PQ+√5/5BQ=PQ+QN,根據垂線段最短可知,當HN⊥BM,且P,Q,N共線時,PQ+√5/5BQ的值最小,最小值=線段PN的值;
∵直線BM的解析式為y=1/2x﹣3/2,
∴當PN⊥BM時,直線PN的解析式為y=﹣2x+5,此時Q(5/2,0),
反思:因為初中課本內容很基礎很簡單,而中考題有一定難度,學生學習了課本上的公式和定理,卻解不出千變萬化的中考試題,好比樹上的蘋果太高,學生無論怎樣跳也夠不著。 如果平時學習中經常做這樣探究活動,從浩如煙海的中考真題,模擬題中提煉出解題的規律和方法,才能真正明了隱藏在試題背後的秘密。這些規律和結論好比一架梯子,可以讓學生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將「蘋果」輕鬆摘下來。利用這些結論不僅可以實現快速解題, 同時可以對試題一題多解,豐富同學們的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