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王緒國, 海軍軍醫大學臨床藥學博士
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光聽名字就已經很令人害怕了。
因為癌症的治癒率目前比較低,到晚期時候更讓人心痛。
圖片來源網絡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癌症等同於絕症,似乎一沾上癌症這個詞,就相當於判了死刑......
但近日,《柳葉刀》在對我國居民1990年-2017年死亡原因進行分析後發現,死亡率第一的竟然不是癌症,而癌症中的肺癌僅排第三。
微博截圖
相信很多人會問了,那前兩位疾病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影響國民健康的主要是哪些疾病。
生活中還有哪些"隱形殺手"?
1990年,影響國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新生兒疾病。
而2017年,人類的主要疾病負擔來源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中風」。
此外,前十名疾病還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呼吸道癌(氣管、支氣管、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傷害、胃癌、阿爾茲海默症、新生兒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
圖片由作者提供
各種主要疾病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中風、缺血性心臟病
首先,中風、缺血性心臟病主要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以及抽菸、喝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
對於中風患者而言,建議平時注意控制好血壓。
因缺血性心臟病和血管狹窄關聯較強,因此,對於血脂、血壓的控制更為關鍵。
肺癌、慢肺阻
對於肺癌,它的主要誘發原因之一就是吸菸,同樣它也是慢肺阻的重要發病因素。
因此,抽菸人群一定要儘早戒斷,此外,二手菸的危害更甚於一手煙,需引起注意。
肝癌
肝癌的發病主要與病毒感染、黴變食物(黃麴黴素)、酗酒以及肥胖等相關。
肝癌一般發現時大都已是中晚期,因此,建議應該定期進行肝部CT平掃檢查,特別是有病毒性肝炎及重度脂肪肝人群。
腎癌
腎癌一般認為和吸菸、肥胖及高血壓等因素有關,但目前腎癌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在預防方面,主要提倡戒菸戒酒,控制體重等,此外,加強鍛鍊,增強免疫力是降低腎癌發病的關鍵。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心臟病主要是由高血壓引起的以心臟肥厚為代表的疾病,高血壓還會引起其他疾病,比如中風等,因此高血壓患者要按時吃藥控制。
圖片來源網絡
排在首位的中風是什麼?
我國已成為中風的重災區,目前,居民中風的風險率已高達39.3%,其中,男性風險率超過40%,是世界唯一男性發病率超過女性的國家。
那為什麼我國的中風發病率這麼高呢?
其實,關鍵還是在於不良的生活習慣。
首先,吃鹽太多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食鹽攝入不應超過6克,但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人日均攝入大於12.5克,超出建議量的兩倍多。
圖片來源網絡
過高的食鹽攝入不僅會增加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而高血壓同時也是引發中風的最危險因素之一。
其次,抽更多的煙
菸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它會破壞血管壁、使血液粘度增高等,容易增加中風發病的風險。
最後,大量地飲酒
酒精會引發血管的強烈反應,造成血壓較大波動甚至造成腦血管破裂,此外,酒精也會促使心率加快,引發心律失常等,這也是中風的誘因之一。
因此,應對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一說起癌症,很多人都把它當成「死亡」的代名詞!因此,在這談癌色變的時代,我們千方百計的想要逃開癌細胞的攻擊……
然而,萬萬沒想到,「健康殺手」排行榜中,癌症僅排第三!
致死率比癌症還高的「二大殺手」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遠離呢?
1
兩大「殺手」的殺傷力
據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發布的《1990-2017年中國及其各省的死亡率、發病率和危險因素》報告顯示:中國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風,第二是缺血性心臟病,第三才是我們極為恐懼的癌症——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肺)癌症。
1
頭號殺手——「中風」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病,因顱內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腦組織損傷,進而產生一系列症狀,包括腦溢血、腦梗死。
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242萬,而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平均每7秒就有1人發生中風,每21秒就有1人死於中風!
2
慢性殺手——缺血性心臟病
在缺血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誘因是冠狀動脈硬化引起的冠狀動脈狹窄和梗塞,約佔總發生率的90%。
從死亡數據變化看來,缺血性心臟病增長了約40.1%,其死亡率佔總死亡的17.8%!
腦卒中和缺血性心臟病都屬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其誘因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而在這些誘因中,除了不可控的年齡、遺傳、性別外,其它都屬於可控的,要學會與之「對抗」!
2
5大可控的高危因素
1
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獨立疾病,同時也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長期的高血壓,會造成心肌肥厚,引起心室的擴大,進而導致心功能不全、心衰;另外,血壓升高,血流對血管的衝擊力增大,動脈血管內皮功能遭受損傷,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誘發心梗、腦梗、動脈出血等。
//
降壓三步走
//
正確用藥,定期監測:
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個人情況服用降壓藥物,不能擅自停藥或者更改用量;
降壓的目標值根據人群的不同也有差異:
* 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目標值:
* 老年高血壓患者(≥65歲)的血壓目標值:
* 伴有其他疾病的一些患者的血壓目標值: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脈壓差應該維持在30~40mmHg左右,如果數值超過60mmHg,則稱為脈壓差增大,更危險。
少油少鹽,適當補鉀:我國居民食鹽、食用油的日均攝入普遍超標,食用油應控制在20-30g/天,並限制高糖、高油、高膽固醇等食物的攝入;食鹽攝入為3-5g/天,攝入過多,心血管病變風險更大。
日常可適當補充紫菜、銀耳、香菇等含鉀食物,促進鈉的排出。
2
糖尿病
據調查數據分析,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發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2/3以上的2型糖尿病人最終死於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但其併發症可達到100多種,其中包括造成主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小血管內皮增生;毛細血管基膜增厚並升高血壓,導致一系列的心腦血管疾病。
提示:空腹(8~10小時未進食)血糖是3.9~6.1mmol/L,餐後2小時在7.8mmol/L以下,為正常情況。
//
控糖二寶
//
糖尿病患者除了日常科學用藥,生活幹預也不必可少。
運動:運動能減少人體多餘的脂肪,幫助恢復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另外,通過運動增加肌肉含量,能讓胰島素更好的發揮作用,因此建議每周至少保持3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應在血糖控制在安全範圍內進行,並遵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舒心: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抑鬱的情緒中,在大腦調控下,腎上腺素會釋放過多,抑制胰島素分泌,增高血糖。
3
肥胖
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是普通人的2-3倍。
肥胖者大多出現身體代謝異常,血脂、血糖都不能充分被利用,易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壁變窄、阻塞;另外,肥胖者血液總量增高,心臟每分鐘排入血管的血量增多,加重了心臟負荷,更易誘發病變。
自測肥胖:BMI=體重(kg)÷[身高(m)]²
正常值:18.5-24.99;>25即超重;>28為肥胖。
另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可能預示腹型肥胖。
4
血脂異常
據研究證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或總膽固醇升高為特點的血脂異常,是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壞膽固醇過多時,會附著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並聚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一旦脫落或是破裂,很可能引發心梗、肺栓塞、猝死等疾病,危及生命。
研究顯示,壞膽固醇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減少12%,全因死亡率可降低12%!
提示:普通人群血脂中總膽固醇<5mmol/L;有一項基礎疾病人群應<4mmol/L;合併多項疾病的極高危人群需降至3mmol/L。
5
吸菸
菸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會通過呼吸進入血液,幹擾血液中的脂肪代謝,降低血管彈性,影響血流,損傷血管。
而被動吸二手菸的傷害也是同樣的,而且在家裡抽菸,地毯、衣服、沙發等都會殘留「三手煙」。
日常生活中不僅要做到不吸菸,還要儘量遠離二手菸。
除了控制這些高危因素,「殺手」來臨的一些預警信號也要學會早辨識,以降低其危險性。
3
危險來臨,有跡可循
1
警惕六大中風先兆
突然的、劇烈的頭痛,並逐漸加重
突然視物模糊或眼前蒙黑,並有重影
身體一側突然麻木、無力
口角向一側外斜,還流口水
舌根發硬,說不清甚至說不出話
喝水、進食過程會出現莫名嗆咳
出現這些信號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特別是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患者。
2
缺血性心臟病信號
勞累、運動後或情緒激動時會出現突發性的胸痛,還伴有乏力、頭暈、噁心等症狀
夜間睡覺時,若枕頭過低,會出現胸悶憋氣的狀態,高枕臥位方感舒適者
出現進行性加重的耳鳴,並伴有不明原因的心跳紊亂
出現這些信號時,可能預示缺血性心臟病,要提高警惕。
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合理膳食
杜絕暴飲暴食、按時吃飯,並且注意控制三高,少食紅肉、少吃油炸食品以及控制糖的攝入量。
2.適宜運動
合理安排運動的時間以及頻率,每周安排兩到三次,每次運動45分鐘左右。
圖片來源網絡
3.戒菸戒酒
吸菸及過量的飲酒對身體是有害無益的,建議遠離菸酒,越早越好。
4.健康積極的心態
培養良好健康的心態,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學會合理的排解方式。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從點滴做起
向健康出發
感想請留言 感動請轉發 感謝您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