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2016年10大死因 癌症連續35年居冠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6月2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衛生福利部」19日公布2016年10大死因,惡性腫瘤排名第一,已連續35年居冠,每年奪走4.7萬條寶貴性命。

    據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2016年全臺死亡人數17萬2418人,前10大死亡率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事故傷害、(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8)高血壓性疾病、(9)腎炎和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上年相較,僅腦血管疾病與肺炎順位對調,其餘不變。

    此外,癌症仍高居10大死因之首,至今蟬聯35年,去年光是因癌症死亡人數就有47760人,佔死亡人數27.7%。10大癌症死亡率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房癌、(5)口腔癌、(6)前列腺癌、(7)胃癌、(8)胰臟癌、(9)食道癌和(10)卵巢癌;其中,卵巢癌死亡人數超過子宮頸癌,從去年的12名提高到第10名。

 

責任編輯:侯哲

相關焦點

  • 2016年廈門市居民死因分析出爐 慢性病比重最大
    海西晨報訊(記者 曾昊然)日前,記者從廈門市疾控中心獲悉,2016年廈門市居民死因分析報告「出爐」。報告指出,廈門三大類疾病中慢性病導致的死亡比重最大。同時,在前十位死因順位中,惡性腫瘤仍然排名死亡率首位。
  • QS發布2021年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連續七年居冠
    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公布 2021年全球50所頂尖年輕大學排行榜 ,南洋理工大學在國際的年輕大學排行榜中再度蟬聯第一,連續第七年居冠。前五名依次為南大、香港科技大學、韓國科學技術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全球50所頂尖年輕大學排行榜自2012年推出,評估的大學創校史少過50年。評估指標包括大學在學術界的名聲、僱主評價、師生比例、平均教員論文引用數量、國際教員比率和國際學生比率。
  • 2018年全球腫瘤權威統計報告發布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根據《Lancet》雜誌公布的2016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GBD)顯示,全球每年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8927.4萬人,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從2006年到2016年,
  • 日本2016年新生兒數量跌破百萬:總人口連續10年減少
    參考消息網6月14日報導 埃菲社6月6日報導稱,2016年日本的出生人口不足百萬,這是1899年實施統計以來的首次。出生率屢創新低使該國面臨嚴峻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日前公布的人口動態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度出生人口約97.7萬,比上一年減少約2.9萬。
  • 中國人十大死因揭曉,癌症其實只能排第三
    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今年六月發表了一篇重磅論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34個省份(包括港澳臺)居民的死亡原因。中國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風。 什麼是中風?中風在中國的情況有多嚴重?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會死於中風?
  • 神刊CA公布2021年癌症統計數據,死亡率狂降31%
    2020年,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受到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阻礙。由於醫療機構關閉而導致就醫機會減少、診斷和治療延遲等,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短期下降,進而導致晚期疾病上升,最終導致死亡率增加。
  • 揭示殘酷事實,癌症逐漸年輕化!最近10年,年輕人患癌數量正不斷增加
    總體來說,癌症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升高,人均壽命越長的國家癌症發病率也越高。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到來,癌症作為主要死因的情況日益突出。相對於老年人,年輕癌症患者往往被忽略,然而,近年來研究數據表明,癌症正呈現年輕化趨勢。
  • 臺北市衛生局公布去年十大死因 惡性腫瘤居首位
    中新網7月25日電 臺北市衛生局24日召開記者會公布2005年市內人口的十大死因。臺北市去年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分別是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十大死因當中,自殺死亡的人口,較前一年增加了35%,增加的速度相當快。至於男女的死亡人口比率,男高於女,高出了1.64倍。
  • 大腸癌連續8年居臺灣癌症之首
    新華社臺北4月16日電(記者何自力 王昀加)臺灣「健康署」日前公布的「2013年癌症登記報告」說,癌症新發人數為99143人,增加2449人,其中大腸癌連續8年居首,其次是肺癌、肝癌、乳癌,人數均突破萬人。  大腸癌新增人數在2013年增加15140人,是單一癌症年度新增人數有史以來最多的。
  • 男歌手聖誕節去世,3年後妹妹也於聖誕節暴斃,警方稱死因無可疑
    據外媒12月27日報導,英國著名男歌手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在2016年聖誕節當天去世,享年53歲。令人費解的是,3年後的同一天,喬治·麥可的胞妹梅拉妮(Melanie Panayiotou)也於聖誕節當天暴斃,兄妹兩人死於同一天,著實有點蹊蹺。
  • 原來癌症距離我們這麼近!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負責全國腫瘤登記數據收集、質量控制、匯總、分析及發布工作。由於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後3年,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5年登記資料。
  • 國民黨內可能參選黨主席五大咖最新聲量曝光 韓國瑜居冠
    國民黨內可能參選黨主席五大咖最新聲量曝光 韓國瑜居冠 2021年01月04日 12:0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網絡輿情統計網站「聲量看政治」指出,在各項指標中,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聲量最高,在藍營主席可能人選中佔35.5%,其次是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現任黨主席江啟臣為18.34%。
  • 臺「六都」市長任期將屆滿,民調顯示:侯滿意度居冠 柯文哲墊底
    據中評社報導 本屆「六都」「直轄市長」的任期即將滿兩年,根據臺媒昨天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新北市長侯友宜施政滿意度以77%居冠,桃園市長鄭文燦70%居次;臺南市長黃偉哲58%第三。而「六都」市長中滿意度最低的是臺北市長柯文哲的35%,也是唯一滿意度低於不滿意度39%的「直轄市長」,可能不利於未來柯文哲卸任後的政治能量。民調也顯示,52%桃園市民不支持桃園市長鄭文燦辭職去擔任「行政院院長」,只有18%表示支持。
  • 世衛組織公布2000-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
    它們明確顯示,必須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議程,進一步重視全球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工作以及在各區域處理傷害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說:「這些新的估計數據再次提醒我們,我們需要迅速加強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工作」。它們突顯了公平、全面地大幅度改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緊迫性。
  • 10個「大」數據盤點2016年猴年春節
    2016猴年春節7天假期結束。「新華視點」記者通過10個大數據勾勒這個春節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4億人次春節出門:傳統「鐵公機」仍是運輸主力  交通運輸部統計,7天春節假期全國旅客發送量達4億人次,同比增長6.7%,全國高速公路及重要國省幹線公路、大中城市及重點景區周邊公路交通流量與去年春節同比都有增長。
  • 2016年全省教育經費統計數據出爐
    根據2016年全省教育經費統計初步匯總數據,省教育廳將有關統計情況公布如下:  2016年,全省地方教育經費總收入
  • 臺灣醫院2016年財報出爐 最賺最賠都是長庚
    )華夏經緯網3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健保署」公布2016 據報導,根據二代健保信息透明公開原則,臺灣當局「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13日公布2016年領取健保費用逾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若從整體收入來看,134家賺錢的醫院中,由林口長庚醫院賺43.58億元居冠,其次為高雄長庚醫院、臺大醫院
  • 四川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23萬,癌症已成為四川居民第二大死因
    2020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四川站)活動啟動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2020年4月15日~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癌症防治,共同行動」。我國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元,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也就是說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四川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23萬,死亡人數高達14.58萬,癌症已經成為四川居民第二大死因。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強調癌症防治要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 世衛組織公布全球十大死因,這個病是「頭號殺手」
    在2000年十大死因中,非傳染性疾病佔4個。 過去20年來,心臟病一直是全球首要死因。心臟病死亡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自2000年以來,心臟病死亡人數增加了200多萬,2019年增至近900萬。心臟病現在佔所有死因總數的16%。 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現已躋身全球十大死因之列,2019年在美洲和歐洲排名第三。
  • 陳根:《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心臟病連續20年位列首要死因
    文/陳根10月9日,世衛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這份涵蓋了2000年至2019年的全球健康數據的報告顯示,在當前全球十大死因中,有7個是非傳染性疾病。其中,心臟病位列全球首要死因,同時,糖尿病和痴呆症也進入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