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長春,曾誕生了多個「第一」:新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第一列鐵路客車、第一輛有軌電車……曾幾何時,「長春製造」星光閃耀。然而,在改革發展中,產業結構單一、僵化無活力一度成為制約長春經濟轉型升級的瓶頸。
近日,經濟日報調研採訪組走進長春新區時發現,這裡集聚了一批優秀的創新力量,形成了培育創新創業的沃土,讓一切創新源泉在新區充分湧流……秉承先行先試、敢拼敢闖的改革精神,長春新區正以科技創新實現逆勢突圍,一場直面「痛點」的攻堅戰已經打響。
用真情換真心 為市場添活力
「只要把問題反映在微信群裡,很快就能得到解答和幫助,有時甚至是秒回。」微信群裡有專人負責對接企業大小事務,目的就是力爭足不出「群」幫助企業解決問題,這讓入群的長春融成智能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曲宏偉連連誇讚,「有了這個微信群,不管是停電停水、還是員工上下班交通問題,我們和政府各部門工作人員打起交道來,就像一家人一樣。」
長春光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逸夫也點讚了這個頻頻被提及的微信群——長春新區企業高管微信群。原來,光華科技受電話遷移及寬帶網絡問題困擾已經半年之久,當王逸夫把情況反映到微信群裡,長春新區政務服務與營商環境局副局長、助企隊長周叢紅第一時間回應,併到企業現場辦公,幫助企業對接相關部門,只用4天時間就協調企業接通光纖入戶,並節省了幾十萬元的布線費用。
微信群的建立為高質量服務寫下生動註腳,長春市委常委、長春新區黨工委書記李忠斌表示,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新困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體制機制問題進一步凸顯,改善營商環境已成為東北振興的首要任務,「營商環境改善了才能留住企業、留住人才」。
服務事無巨細,只為拴心留人。長春新區創新開展「萬人助萬企行動」,組建118支助企工作隊深入1359戶企業,著力開展邀請企業高管加入微信群、做好問題跟蹤和反饋、加強與企業所屬開發區配合協作、做好企業推介、提高服務企業能力、提升服務效能等10項工作,幫助企業收集問題701個,解決609個,問題解決率達到86.88%。
「改善營商環境不只是簡化審批流程,而是涵蓋方方面面,小到企業門前的一叢雜草,我們都會儘快清理。企業事無小事,企業提出的合理訴求立刻落實。」長春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唐繼東用「動真心、換真情」詮釋自己參與新區營商環境建設時的切身感受,區內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強了,讓她覺得一切辛苦沒白費。
「幹部的真心真情讓我們與長春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願意留在這裡,為吉林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貢獻力量。」這是記者在採訪中聽企業代表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為市場增添活力。近幾年,新區每年新引進重大產業項目100個以上。2016年至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完成796.4億元、889.3億元、966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始終在省市保持領先。
優化產業結構 勤耕耘結碩果
誰能想到,鳴響我國商業衛星研發第一槍的企業來自長春。從開我國商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之先河,到如今13顆衛星在軌運行,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團隊歷經十年攻關自主研製而成的「吉林一號」衛星星座,成了名副其實的「長春之光」。「我們把別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兒做成了,靠的是不斷創新,一個又一個微小的突破,聚合起來就是『吉林一號』創新工程的成功。」長光衛星綜合辦公室主任韋樹波說。
作為全國第17個、吉林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自2016年組建以來,就在新舊碰撞中摸索前行,可究竟該怎麼「新」?向航天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邁進是一個重要機遇。
長春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周衍廣欣喜地看到,「新區航空航天信息產業正向衛星、無人機等應用領域的集群化方向拓展,上下遊產業鏈不斷延伸,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自成立以來,新區始終注重培育創新主體,搭建了光電子孵化器等孵化載體44個,孵化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000餘戶,源源不斷地為大眾創業輸送新生力量。
「今年以來,光是我接待的基金公司就有40多家,要是現在融資,可能還不夠我們老股東分配。」紮根在北湖科技園的長春海譜潤斯科技有限公司,以生產OLED材料起家,目前已與國內主要面板廠商京東方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公司總經理郭建華告訴記者,「過去科技園的馬路上看不到幾個人,現在車水馬龍。從建成光電半導體新興產業集群來說,長春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走出像樣的高新技術企業」。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東北問題研究專家王琛偉認為,長春新區通過創新發展,強化自身造血能力,在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中較好地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已成為振興東北的重要突破口,釋放出向上發展的積極信號。
一株株「新苗」讓長春製造「舊貌換新顏」。截至目前,新區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56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177戶,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實現267.7億元,同比增長22.4%,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13.4%,為產業轉型添薪續力。
集聚創新要素 釋放改革動能
成功的秘訣在創新,創新的關鍵要素是人才,可想要發展哪一樣都不容易。新區的建立,使得蟄伏已久的改革動能被激活,在搭建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長春卯足了勁兒。
「創新券」的發放更像是一場「及時雨」,為解決創新創業需求「雪中送炭」。長春新區在全省首推科技「創新券」,區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作為「創新券」專項資金,「我們依託新區科技服務雲平臺,通過政府買服務、企業用服務的方式,進一步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李忠斌介紹,目前已累計發放「創新券」1.29萬張,兌付資金2125萬元,有效激發了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
為營造良好創業環境,新區加快集聚各類創新資源要素,著力構建協同創新的共同體。通過聯合「一院四校四所」建設長東北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了光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5個專業技術平臺,引進高水平研發機構60餘家。
「希望引進的企業能夠與長春本地特色有效結合,讓他們在這裡生根發芽。」中心負責人吳喬表示,一方面,吸引中關村科技前沿項目、理念和技術轉移新區,實現優勢互補和產業對接;另一方面,打造類中關村創新生態環境,有利於打通外部金融資本、市場資源接入吉林軌道。
布好局、匯成勢,長春新區持續發力吸引高端人才。具有IT領域資深研發與管理經驗的張立華,作為第一批入選「長白慧谷」英才計劃的高層次人才,在長春新區創辦長春博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新區千方百計吸引人才,為我們這些從世界各地回國、回鄉創業的遊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人才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政策的競爭。長春新區依託省市區三級共建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從科技、產業到金融全方位入手,制定完善具有新區特色的人才政策。
「很多企業還直接把新區的人才政策作為提升新引進人才薪酬待遇的條件,以提升引才聚才的效果。」長春新區人才辦主任王奇志說,新區給予入選英才資金已達8000多萬元,近400人次獲政策惠及,企業反響熱烈。
長春,「創新」號巨輪正揚帆起航、競速前行!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孫世芳 李己平 王 霖 郭靜原 覃皓珺 執筆:郭靜原 王 霖)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