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再玩5分鐘嗎?」媽媽的回應方式,影響孩子的未來

2020-10-04 媽咪Jane黃靜潔

當孩子哭唧唧地說:「媽媽,我可以再玩5分鐘嗎?求你了!」不同家長的處理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

國慶期間,出於疫情管控的原因,不少家長的出遊計劃被打亂,幾個媽媽相約帶著孩子,一起來我家聚會。

家長們在聊天時,電視、平板電腦就成了孩子們的玩樂對象。

到了用餐時間,家長們就該頭疼了,因為孩子們不願意放下正在進行的電子遊戲和動畫片。

這時,孩子們多半會使出渾身解數要求再玩5分鐘。

對於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處理呢?

1

一撒嬌就妥協的軟心派

換來的是各種行為問題

我朋友小A是這麼做的,她女兒萱萱現在6歲,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家裡沒人阻攔,萱萱可以一個人看一整天的動畫片,哪怕都是重複的情節。

每次她一拿走電視遙控器,萱萱就會立馬出聲:「媽媽,我可以再看一會嗎?」

每每這個時候,小A總是會不忍心,所以每次都說:「那說好了,再看5分鐘就關掉。」

萱萱每次也都答應得非常乾脆。

然而,5分鐘過去了,她還在看。小A再次去拿電視遙控器,萱萱就會撒嬌說:「媽媽,我能看完這一集嗎?求你了!」小A再一次繳械妥協。

對的,這就是孩子一撒嬌她就妥協的軟心派家長。

所以,類似的戲碼在他們家每天都會上演,久而久之,萱萱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各種事情上,例如做功課、睡覺等,屢試不爽。

如果小A哪次狠心反對了,換來的就是萱萱無盡的哭鬧。見此情況,她立馬又妥協了,在管教孩子上也越來越力不從心。

然而,這一切都是她自己無下限的心軟和妥協造成的。

那家長無下限的妥協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知乎中有個媽媽就分享了自己兒子的事例。

因為父母離婚,初中的兒子高樂就和媽媽一起住。媽媽覺得離婚虧欠兒子了,所以想補償孩子,在錢方面更是大方。

高樂也不停向媽媽要錢,今天買衣服,明天買鞋子,各種得寸進尺,後來迷上了網路遊戲。媽媽不想給他錢去玩遊戲,他就用不上學要挾,媽媽就妥協了。

結果高樂開始逃學,期末考試時還是班裡的最後一名。這個媽媽決定不給孩子錢了,但是高樂一再保證之後自己會好好讀書的,媽媽再一次妥協了。

而情況並沒有因為媽媽的妥協而向好的方向發展,在這之後,高樂稍不如意就會對媽媽大發脾氣甚至動手,有次竟然還想要拿刀相逼。這個媽媽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真心愛著兒子,兒子會如此對待自己?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媽媽的妥協助長的,讓高樂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慣性思維,逐漸變得霸道、自私。

還記得曾經的「留學生機場弒母」案嗎?在日本留學5年的汪佳晶,他每月都向媽媽要7000元費用,後來媽媽沒有及時打錢給他。

於是,他便在機場用刀捅向了來接他的媽媽。

類似的因為家長的無下限妥協導致的悲慘案例還有很多很多。

中國有句古話「慣子如殺子」,對孩子有求必應,我們以為是愛孩子的表現,實際上是在害他們,反而會讓他們迷失在自己不斷升級的要求中。而這時,如果我們向孩子妥協了,那就進入了一個危險循環的開始。

因為一旦讓孩子享受即時的快樂,就容易導致孩子無力承受整個人生,畢竟在社會中,不是他們想怎樣就能怎樣的。

2

絕不讓步的拒絕派

孩子:壓抑和遠離

除了像小A一樣一撒嬌就妥協的軟心派,有的家長則選擇做絕不讓步的拒絕派,我的同事安妮對待她8歲的兒子就是如此。

她說自己在孩子面前一向說一不二,不管孩子委屈、哭鬧、請求,她都不會妥協。

她舉了一個例子,在他兒子讀幼兒園的時候,路過一家商店,看中了一個玩具,但是她覺得沒有必要買,就板著臉。她的兒子見狀,立馬說:媽媽,我不要了。

而對於其他家長覺得頭疼的電子設備,她也一點不擔心,規定好玩多長時間就是多長時間,一到時間她就會收走。

甚至有時只需要一個眼神,孩子就會自己乖乖上交電子設備。

她一直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成功,是個很有原則的媽媽,直到後來,她發現自己的孩子雖然每次都會「心甘情願」上交電子設備,但是會趁她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拿出來玩。

這讓她大受打擊,同時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陽奉陰違?想玩電子設備可以跟她說,為什麼要偷偷摸摸的?

在她的棍棒之下,孩子委屈道:因為就算跟你說,你也是不讓,而且每次都是板著臉。

原來孩子是習慣了她的拒絕。這像極了心理學中的拒絕敏感者。

在心理學界, 拒絕敏感最早由Mehrabian(1970)提出:

這類人有拒絕敏感的傾向,他們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總在焦慮地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而拒絕敏感的形成與早年的成長經歷有著重要的關係, 早期創傷與拒絕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

長此以往,這類人就會很自然的形成一種心理預期:向重要的人尋求接納與支持,很可能是會被拒絕的。並且會認為我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決定權,我不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所以,為了不被拒絕,他們還可能做出這些事情:

1.壓抑個人需求,害怕被拒就乾脆不開口,來避免衝突;

2.犧牲犧牲再犧牲;

3.接受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任務來換取接納或者做一些他們原本覺得不對的事情。

當然,除了成為拒絕敏感者,被一味拒絕的孩子還有一種發展可能,那就是用其他的方式做出抵抗行為,成為他人眼中的叛逆者,畢竟任誰被長期拒絕,心裡都會積壓不少怨氣。

3

巧用策略派

幫助孩子成長

既不能做一撒嬌就妥協的軟心派,也不能做一刀切的拒絕派,那麼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還能怎麼做呢?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陳忻博士認為:

真正的溫柔,不是說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和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換句話說就是要懂得巧用策略,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讓他們真心配合。主要有這三種策略:

1.事先約定好時長並告知原因

很多人認為沒必要告訴孩子那麼多,孩子只要照著大人說得去做就好了。或者是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說了也白說。

其實換位思考下,這樣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大人而言都很難接受,更不用說正玩得熱火朝天的孩子了。

而選擇在開始之前就和孩子約定好時間,是為了避免在孩子高度專注時去打擾他們,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2.給予一段心理適應的時間

我們經常說事不過三,同樣的,叫孩子回家或停止某項他們正在玩的活動的時候也可以採用三次法,只是每次都明確告訴孩子他們還能玩的時間長度。

比如我們再過5分鐘就吃飯了。然後到了3分鐘時,告訴孩子,我們3分鐘後就吃飯了,到了1分鐘時,告訴孩子,再過1分鐘我們就吃飯。時間一到,就立馬收掉電子設備。

不過用這種方法時,我們需要確認的是自己家的孩子是否已經具有時間觀念。否則就容易出現5分鐘後又5分鐘的情況。

如果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可以藉助具象的東西,例如沙漏、鈴聲等,還可以將時間轉化成他們理解的方式。比如:「再滑五次滑梯我們就回家」,然後每滑一次都和孩子一起數:「1、2、3、4、5次啦,回家啦」。

至於具體的次數和時長家長可以根據實際的活動進行調整,也可以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3.進行儀式感的告別

我們在和朋友分開的時候不是會告別一下嗎?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遊戲的對象就是他們的朋友,哪怕只是玩具和設施。

所以在離開之際,讓孩子進行告別,可以降低他們的不舍感。

比如:鞦韆再見,滑滑梯再見……這一圈告別下來,孩子的狀態也從興奮轉到了平靜,回家就變得容易多了。

這些策略不僅可以用在讓孩子自願結束某項活動或者回家,還可以用在讓孩子做功課、睡覺等方面。

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只有自律,才能自由。

相關焦點

  • 「媽媽,我可以再玩5分鐘嗎?」不同的回應方式,影響孩子的未來
    文/小漁媽媽育兒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小朋友撒嬌賣萌地哀求父母,想要多玩一會遊戲,或者多看看動畫片。此時,家長的應對方式就會顯得極為重要,不同的回應,將會帶給孩子不同的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 「媽媽,我再玩5分鐘」,父母的回應方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
    有家長說每次孩子一看電視就停不下來,整日就像個「電視迷」一樣,一關電視孩子就會哭鬧不止,請求「媽媽,我再玩五分鐘」,結果五分鐘過去了還是不肯關電視。同樣孩子玩手機也是一樣,只要是拿起來再想放下非常不容易,孩子總以再玩5分鐘為藉口,實在不知面對3歲以上的孩子怎麼教育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 「媽媽,我再玩5分鐘」,兩種媽媽的不同回應,影響孩子性格養成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小孩子自制力差,玩手機遊戲容易沉迷,常常在父母喊他去寫作業、吃飯或者睡覺的時候,孩子都要再拖延一下:「我再玩5分鐘 !」結果5分鐘之後又5分鐘,而父母正確的教育引導,不僅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很關鍵,也影響孩子未來發展道路。
  • 「媽媽,我再玩5分鐘」!父母此時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父母平時勤儉持家,給孩子最好的,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偉大而不求回報。不過,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做事不小心,不免惹父母生氣。特別是他們在做功課的時候,磨磨蹭蹭,還貪玩。有時候他們還會試探地問:「我再玩十分鐘行嗎?」只要手機一到孩子的手中,就很難讓他放下手機。
  • 「媽媽,我再玩一會可以嗎?」你的應對方式,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前些天去淘氣堡,看見一個孩子正在和爸爸對峙,女孩緊握著拳頭大聲喊:我就再玩十分鐘,肯定回家。結果爸爸一臉無奈地說:「你已經玩幾個十分鐘了?我說不行就不行,趕緊回家!」
  • 「媽媽,我再玩10分鐘」!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的回應方式很重要
    要知道,孩子對於一些問題是特別敏感的。比如說正玩得起勁,媽媽讓他去寫作業,這樣對孩子肯定會想:真掃興。就算是寫作業了,也只是草草了事。要玩的話,等玩夠了再寫作業,寫作業的話要認真對待,寫完再玩。也有很多孩子覺得自己哭的話就能讓父母妥協,為了玩手機孩子煞費苦心啊!但是父母卻不那麼想,就算哭破天也不能玩手機!孩子就會用另外一種套路給自己爭取玩手機的機會那就是可憐巴巴的說「就玩10分鐘好不好,玩完我就去休息了」。在這時候,父母就會妥協了。
  • 媽媽,能給我點零花錢嗎?父母的回應方式,影響著孩子的「財商」
    「零花錢」在孩子的童年,似乎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和同學交談時總是離不開這個話題。等到孩子到了一定年級的時候,就會和媽媽說:「能給我點零花錢嗎?」或者是「我錢不夠了」,這個時候家長不同的回應,對孩子來說可能會影響著他的財商。媽媽,能給我點零花錢嗎?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就10分鐘,我保證!他正玩得興起,不肯給回手機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 妥協:「那你再玩十分鐘」妥協之後,10分鐘完了,再一個10分鐘;10分鐘完了再10分鐘。
  • 「我可以再玩3分鐘嗎?」兩位媽媽不同的回答,成就娃不同的教養
    如果您家孩子請求「再玩3分鐘」,您會怎麼回答的呢?01「媽媽,我可以再玩3分鐘嗎?」「一個男生,你玩什麼不好,非在那織什麼毛衣?」「別玩了,趕緊讀書去!」分析:當孩子提出再玩3分鐘的請求,媽媽卻動用武力強制孩子停止玩耍,要求孩子必須立刻坐下來學習。這種方式看起來是媽媽佔上風,效果很奏效。但是,往往「預後效果」會很糟糕。畢竟,小孩子的腦袋瓜裡,到底在琢磨些什麼,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
  • 「媽媽,我再玩10分鐘」,高明的父母都這樣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每次只要一到沒收手機的時間,孩子就會懇求我們再玩10分鐘。此時我們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呢?因為玩遊戲就是像買彩票一樣,它們一直誘導著孩子繼續玩下去。所以此時孩子再玩10分鐘,等到我們去收手機時,孩子或許又會說;&34;此時如果我們拒絕了孩子,那麼他們就會崩潰大哭或者是撒潑哭鬧。因為玩的時間越久,孩子的這種心理體驗越是強烈。所以他們此時是很難放下手機的。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薩姐「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就10分鐘,我保證!」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
  • 「媽媽,我就玩兩分鐘」,父母的兩種回應,成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陪孩子寫作業,孩子不聽話,握著筆磨磨蹭蹭,卻嚷嚷著要看電視玩手機,作業一塌糊塗,爸爸氣得簡直想要擼起袖子動手,孩子撒嬌偷懶,軟綿綿地問媽媽:  「媽媽,讓我玩會兒手機再寫吧,我就玩兩分鐘!」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是眼熟?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  「就10分鐘,我保證!」  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  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就10分鐘,我保證!」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隨著時間滴答滴答過去,10分鐘之後,我準備拿走平板,可他卻正玩得興起,不肯關掉平板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
  •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家長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在我的邏輯裡:如果孩子睡不夠,就會影響長高,影響大腦發育,影響身體素質,所以孩子「必須」「應該」「不得不」在9點鐘完成洗漱的動作……一旦孩子沒能卡著點去切換行動,我就會因為想像中那些糟糕的後果而抓狂。說到底,不是孩子真的行為有問題,而是我自己那些「執念」困住了我自己。孩子晚十分鐘洗漱,就一定會導致我想像中的那一系列問題嗎?
  • 「我可以玩手機嗎?」父母不同的回答,影響著孩子不同的未來
    :「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近來,有數據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於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數據一出來,令不少家長感到詫異並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影響孩子的未來
    ,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有時講起來道理來,懟得爸媽都無語。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這兩種方法,弊大於利。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 「媽媽,我想再玩五分鐘」,孩子總是討價還價家長該怎麼做?
    眼瞧著時間過去半個小時,表妹提醒孩子說:「我不是讓你看二十分鐘嗎?怎麼這麼久?」外甥說:「媽媽,再讓我看五分鐘吧,好不好?就五分鐘真的。」明星馬舒雅曾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道:「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