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不振?!

2021-02-18 陳中硯

   

 

     侍師歸來,與大家分享了師父一個重要教誡。

      那天見了遊本昌老先生,師父回頭就跟我說,「你看看遊先生,老當益壯,多有精神。拿我們的同學比比看,整個一個萎靡不振。」這個評價對我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因為平時我覺得我們已經很不錯了,沒想到師父的眼裡我們的整體業相是「萎靡不振」四個字。當然這裡的「萎靡不振」不能只從字面意義上來看,不是說我們的同學一點都不努力、不上進,而是從我們所要承擔的廣大事業來說,我們的發心還是很不夠的。

      像星雲大師,八十歲的老人了,去年跌了一跤,摔斷四根肋骨;今年又跌了一跤,把左胳膊又摔骨折了;而且他老人家眼睛也不方便,給人籤字都看不見,但他還是堅持來大陸參加佛教論壇的系列活動,這要有多強的心力在背後支撐啊。所以大師任到何處大家自然心悅誠服,這是「德重鬼神欽」的自然寫照。

      師父也說:「其實我的身體比你們都差,這麼多年來,我為了教法,四處奔波,完全是靠心力在提持!」跟這些大德相比,我們確實是有點「萎靡不振」了。

      所以師父一再策勵我們:「大家要發大心,做大事,不要天天講大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會是賞給有準備的人的。有的人天天喊發心,天天喊要建立宗旨,遇到一點困難就退心了,還談什麼宗旨。」

    「我們談發心,那是很大的話。發心建立佛法要歷經磨難,不可能天天都是順境,天天別人跟你唱讚歌,那實在是太天真了。有困難,有問題,你能否承擔,能否給別人、給團體帶來作用?這才是有沒有力量的最好表現。」

      承擔佛法的事業一定要有增上意樂,也就是心力要越來越強,而且要長遠持久。我們現在說是要依師、學佛、承擔,但剛有一點境界,剛碰到一點困難,整個人的心就縮作一團,只想自己輕鬆一點、舒服一點、不要那麼累、何必費力不討好,實際上全都是自利作意,跟我們的初發心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師父對我們的心相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才會痛下針砭,希望能刺激我們那顆麻木的、容易滿足的心。

      有位大德講到親近善知識的行相時說:「我們常常跟善知識討價還價——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你還想要我怎麼樣?」其實「他也不想要你怎麼樣,他只想要你成佛。你為什麼不好好成佛呢?」

      師父之所以對我們批得這麼狠,我感受到的是一個真正大乘師長的悲心,他看到我們的懈怠、懶惰、得少為足、不思進取,所以他會以種種方便刺激我們,希望我們時時向上,永不停息。

      所以我為什麼說跟在師父身邊的感受是「痛並快樂著」呢?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一心一意要把你帶到成佛,只要有一天你還沒有成佛,他都不會安心的。面對師父,我們必須要不斷改變、淨化自己的習性,不斷突破自己的生命格局。這個過程是很辛苦的,但生命的成長就在這一點一滴中完成的,這才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內心會有一種深沉的喜悅與認同,這就叫「痛並快樂著」。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