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不振的網絡互助,逆風而行的眾託幫如何脫穎而出?

2020-12-22 驅動中國
  • 來源: 驅動號 作者: 金融外參   2018-11-16/22:01
  • 「為了買藥,房子沒了,家人也垮了,誰家還沒個病人」這句出自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經典臺詞深深刺痛了大多數人的內心並引起共鳴。治病對於眾家庭而言,輕則積蓄全無,重則傾家蕩產,負債纍纍。在缺少治療費用時如何通過有效途徑獲得救助資金?如何更好地做慈善?網絡互助平臺的出現成為人們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之一。

    2016年網絡互助以「一人生病,萬人均攤」的新模式理念在市場上大勢崛起,其憑藉著低門檻、低成本、高性價比、涉及面廣等特性迅速得到了眾人的青睞。眾託幫、水滴、眾籌等上百家平臺順勢而生,17互助創始人曾說「最火爆的時候,每天都有一家平臺成立」。在市場的推動下,網絡互助平臺成為網際網路+保險領域最受資本熱捧的項目。

    可好景不長,2016年底,保監會發布《關於開展以網絡互助計劃形式非法從事保險業務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相關部門開始對行業嚴厲監管,加法互助、她互助、全民保鏢、齊心互助等眾多平臺紛紛倒下,行業由最初的熱鬧繁華逐漸歸於平靜。

    浮華過後,回看行業身陷泥潭的背後起因

    回看網絡互助逝去的繁華之象,可謂是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不到一年的時間網絡互助平臺就達到120家,註冊會員超過1000萬。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6年11月,已有22家投資機構對網絡互助平臺進行投資,累計金額近3億人民幣。資本來勢洶洶,平臺和會員數量雙雙火速增長,網絡互助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網絡互助的繁華並沒有持續多久,短短幾個月內便迎來了噩耗。同年年底AABang互助、大象同舟會、螞蟻互助等眾多平臺紛紛退出歷史的舞臺,甚至有的平臺都沒有度過180天的考察期。截止2017年,只有眾託幫、抗癌公社等不到十家平臺還在咬牙堅持,其他平臺幾乎全軍覆沒。那麼,行業身陷泥潭的背後起因是什麼?

    一來,網路互助的出現被認為是在網際網路推動下的新型保險,其以入門門檻較低、流程簡單、傳播屬性強等原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然而,不少投資者卻以低額成本高保障為藉口,藉機圈錢。2017年央視公布350個資金傳銷組織名單中就包含YY互助、草根互助、WWW聯盟互助、三盈互助等多家網絡互助平臺。隨著網絡互助眾多平臺非法集資、捲款逃跑等「金融騙局」相繼被揭露,其社會公信力度大有所降,對市場的吸引力也大有所降。

    此外,根據平臺相關標準來看,能受到資助的用戶範圍僅限制在平臺的會員中且患的病需要在平臺規定的範圍內才能獲取資助資格,與純粹救濟的受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就是說,網絡互助平臺擁有保險和公益的共同屬性,但其既不是保險又不完全是公益,這樣尷尬的行業處境也限制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來,缺乏有效風險控制,註定高開低走,難以為繼。網絡互助平臺以均攤幾毛錢的低投入和大病時最高可獲得30萬的高額互助資金等普惠條件,一進入市場就得到眾人的關注。但平臺對於均攤的次數沒有具體限制,不固定的繳納費用難以讓用戶長期參與其中。同時,平臺缺乏有效的風控體系和監督體制,無法準確判斷互助資金去向是否真實,難以有效規避互助資金被騙風險。

    三來,資本熱加快商業化,信任體系被軟化。由於網絡互助獲取會員的成本非常低,再加上涉及到健康保障領域,市場認可度高且發展前景大,一經出現便吸引了不少資本家加入其中。不到一年,市場上就出現120家網絡互助平臺,市場競爭日漸白熱化。不少平臺為擴大會員規模不惜降低平臺門檻,用免收註冊資金、抬高資助金額度等利好條件吸引用戶,有的甚至誇大條件、虛假宣傳,給行業帶來不良影響。

    網絡互助推出的「新式普惠保險」很快在市場上得到了認可,但由於其缺乏相關的風控管理以及行業定位不明確,難以規範化。對於行業而言,創新運行模式僅是進入市場的一個切口,行業規範化才是網絡互助平臺持久性運作的重要過程。

    行業迎來倒閉浪潮,眾託幫是如何逆勢煉成獨角獸?

    網絡互助的熱潮褪去後,行業進入暴風雨時期。除了2016年以前成立的抗癌公社、夸克聯盟、e互助、壁虎互助等老四家和後來居上的眾託幫等極少數平臺還健在,數百家平臺相繼倒地。那麼,像眾託幫這類新平臺是如何在逆境中逆風而行的?

    一來,起點高,註冊資金「足」。作為一家「新」公司,眾託幫的初始團隊起點較高,與網際網路+保險的切合度也很高。其創始人是網際網路專業畢業,多年以來對網際網路有獨特的見解,再加上其曾擔任金融保險高管12年,多年經驗使他熟知保險行業痛點。在資金方面,眾託幫在創立之初,就得到了中科招商單雙等著名投資人一億元的天使投資,充足的資金讓眾託幫相關業務的展開得到有力保障。同時,投資方所帶來的影響力也間接促進了平臺的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7月1日眾託幫正式上線,上線55天,會員數量突破百萬;88天會員數量達到200萬;2017年春節,會員數量已經超過600萬,位居行業第二,估值30億。且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9月30日其會員數量達到902萬,位居行業第一,總互助金額為1192萬。眾託幫能在短時間內在行業中佔領一席之地,離不開專業團隊的建設和資金的推動。

    此外,眾託幫還是行業中唯一一家以銀行為資金託管方的平臺。眾託幫為了保證資金流動的公開透明性,將會員在平臺上預存的互助資金全部交於銀行託管,成功地解決了資金背書問題。在平臺運營上,運營所需的資金由公司自有的資金來維持運轉。同時,當會員所均攤的資金無法平衡互助的資金時,公司的資金可作為一個重要的補扣,以此確保平臺的長久運轉。

    二來,以區塊鏈加持技術建設,為信任保駕護航。信任痛點一直是平臺與用戶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透明公開性」、「去中心化」等相關特性能有效緩解平臺和用戶的信任關係惡化。2016年12月,眾託幫攜手區塊鏈技術,用「心鏈」應用到公益領域。為受助者捐助的資金數量、去向、筆數等相關詳細信息都可以在鏈上查閱。同時,眾託幫還採用了智能合約,若信息真實,即可自動理賠,縮短審查客戶真實性的時間,提高資助效率。

    總之,眾託幫加強風控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採用資金由銀行託管外加「心鏈」加持,可以說是為會員安插了兩道保護線。這就是為什麼眾託幫能夠安全度過行業的寒冬期,並成為行業獨角獸的重要原因。儘管眾託幫躲過了行業的倒閉浪潮,但潮水消退後,新的「浪潮」也會再次來襲。

    迅猛發展背後,眾託幫荊棘密布

    眾託幫在短時間內火速發展,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佔據了行業的半壁江山。但其在取得了驕人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隱患。

    首先,助前調查費成雙方最大的信任阻礙。在接受眾託幫資助之前,受助的會員是需要先提交3000元的第三方審核費,經過審核成功才能獲取資助。只要一展開審核,無論是否符合資助資格,這筆費用都是剛性支出,有去無回,這對於需要資金治病的用戶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這樣用金錢捆綁的信任操作模式,難免讓人質疑是平臺有意地收取服務費,更可能是平臺盈利的一個藉口。提交助前調查費也成為會員與平臺相互信任的一道隔閡。

    其次,商業化比較困難。眾託幫創始人曾言,在盈利上,整個行業都還處於探索階段。2018年5月,據非上市企業年報顯示,眾惠相互、匯友建工、信美相互這三家分別虧損6058.54萬元、3106.63萬元和1.69億元。不僅這三大平臺處於虧損狀態,行業上的平臺基本都還處於一個資金造血力不足的階段。不少平臺為了提升造血力,開始通過外接保險、電商等衍生品來補充血量。而眾託幫的衍生業務主要是通過國藥集團、春雨醫生、三家醫院等合作,為用戶提供健康諮詢。然而,這些業務本身競爭激烈又缺乏創新性,眾託幫通過開展衍生業務所得的「蛋糕」並不大。

    最後,資金線流入單一,平臺運行難以持久。眾託幫現階段的資金淨流入主要是來源於會員的資金流動,平臺能否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運轉也跟會員所均攤的費用息息相關。假設會員數量不再隨著時間的推行繼續上升,若會員的患病比例上升,平臺的流入資金能否可以有效支付每一筆互助資金,也成為平臺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總之,眾託幫助前資金的存在留下了影響平臺與會員間的信任隱患。同時企業的盈利難,也難以吸引新的投資者參與其中,並向平臺注入新的資金。就目前處境而言,眾託幫想要殺出一條新路還是比較困難。但困難並不意味著不存在。

    挑戰層出不窮,眾託幫靠什麼奇招脫穎而出?

    網絡互助行業的寒冬期還未過去,行業的挑戰依舊存在。眾託幫作為行業中的一員也同樣面臨著不少挑戰。那麼,面對層出不窮的挑戰,眾託幫該如何巧妙化解困難?

    一方面,展開多元化平臺業務,保障平臺高效運轉。眾託幫雖已開始外接一些業務,但效果並不明顯,要想通過衍生業務實現盈利還需要繼續砥礪前行。一來,通過連接保險、廣告、微店、諮詢等更多新業務,打造網狀資金鍊,保障擁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平臺運轉;二來,繼續挖掘新的會員,擴大企業規模,形成規模效應,全面提高平臺的綜合業務能力。

    另一方面,調整受助運行模式,高效運轉互助。審核費的存在雖說是眾託幫對互助資金的一種風險監控方式,但也間接「挑撥」了會員與平臺的關係。眾託幫可通過升級審核模式,以此來降低或是消除審核費用。同時,在資助資金分配情況上,企業可根據患者生病花費的資金進行補貼,依舊以30萬為界點,避免出現「生病賺錢」的情況。這樣既可以把慈善做得更有意義,又能減少會員的分攤金額,讓平臺的互助資金得以高效應用,普惠更多會員。

    總而言之,眾託幫等網絡互助平臺的崛起,是普惠經濟的產物。網絡互助的發展路上有泥濘的沼澤,亦有平坦的地面,紮實穩走每一步,向明確的發展方向前進,才會有更好的未來。眾託幫夾縫而生,逆勢而行,會走向何方?又會走多遠?誰也不知道。但對於眾託幫而言,互助行業是百花爭鳴也好,一枝獨秀也罷,只有繼續穩住身形,加固班底,才能抵禦後面的風潮,開拓屬於自己的下一片天空。

    更多解讀關注公眾號ID:liukuangtmt,內容合作加微信號:sanche2017,本文首發韭菜財經

     

    相關焦點

    • 眾託幫:上線40天,讓50萬家庭享有互助保障
      8月11日,國內首家以互助為紐帶的社群經濟平臺眾託幫對外曬出其驕人成績單,自7月1日正式上線40天以來,其主推產品「眾託1號抗癌互助醫療計劃」的繳費用戶成功突破50萬。短時間內,眾託幫完成從零到50萬用戶的快速增長,一躍成為互助保障領域的佼佼者。
    • 眾託幫嚴把風控 打造互助保障行業標杆
      近年來,互助保障模式發展勢頭良好。作為中科招商集團的「雙創」新生態核心企業,眾託幫初始註冊資本高達一億元,是國內擁有最大註冊資本金的互助保障平臺。作為一種「風險共擔,助人自助」的模式,互助保障模式與社保和商業保險不同,它是對後兩者的有效補充。
    • 眾託幫喬克:區塊鏈加持下,互助保障社群或將走向自組織型智慧社群
      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社群信任鏈條喬克表示,作為互助保障領域第一家落地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平臺,用戶在眾託幫平臺上可以實實在在看到鮮活的區塊鏈應用體驗,眾託幫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信任的可傳輸。「互助保障產品的本質其實是社會信用契約,會員自願地按認同的準則履行義務,同時也享受平等的保障權利。
    • 眾託幫初級使用問答指南(四)
      在眾託幫平臺的運營工作中,我們總會收到會員關於產品使用的問題。我們將定期從反饋中篩選出提到頻率最高的幾個問題,為大家一一解答。本篇文章中,我們挑選了10個常見問題進行解答,希望給已經加入眾託幫互助計劃或是尚未加入仍在觀望的你,帶來篤定的答案和更佳的服務。Q:如何推薦別人加入?
    • 眾託幫初級使用問答指南(三)
      眾託幫實行按需給付制,花費多少報銷多少,申請互助的會員五年內用於治療該病的花費可多次申請,直到額度用完為止。 摘要:   在眾託幫平臺的運營工作中,我們總會收到會員關於產品使用的問題。從這一篇開始,我們將定期從反饋中篩選出提到頻率最高的幾個問題,為大家一一解答。  希望給已經加入眾託幫互助計劃的你,或是尚未加入仍在理解的你,帶來篤定的答案和更優的服務。
    • 企鵝醫生牽手眾託幫 600萬用戶可在線問醫生
      企鵝醫生牽手眾託幫 600萬用戶可在線問醫生 2017-03-01在看到眾託幫APP端新增的「企鵝快速問診」入口後,身體感到不適的小蔣向在線醫生進行了諮詢。  「根據您的描述,建議加配消炎藥配合感冒藥治療,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受涼,避免勞累,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的呼吸內科醫生張習傑向在線問診的患者小蔣回復時如是說。  近日,騰訊控股的企鵝醫生與中國第一大網絡互助平臺眾託幫達成戰略合作。
    • 上線15天,眾託幫「抗癌互助醫療計劃」繳費用戶破10萬
      從7月1日正式上線,到7月13日,眾託幫繳費用戶近10萬。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國內首家以互助為紐帶的社群經濟平臺眾託幫,「抗癌互助醫療計劃」單個產品的繳費用戶也完成了從零到10萬人的飛速跨越,而平臺所有計劃的繳費用戶也接近20萬。所謂的互助保障,其實就是會員之間經濟互助,風險互抵。讓申請互助的會員大病有錢醫,費用大家攤。以眾託幫為例,用戶預存10元即可成為會員,享受最高30 萬元互助保障。
    • 中學老師三年花50元助近千家庭 因車禍致癱獲眾託幫54萬互助金
      作為國內網絡互助行業的先驅者,眾託幫在三年半時間裡為千萬國人送去大病和意外保障。我們不再了無保障,個別落難者亦在第一時間獲得了眾人的雪中送炭。對於內蒙古包頭的姜宋偉而言,他或許沒有想過自己有需要求助的一天。加入眾託幫三年來,姜宋偉共花費50元,為近千個家庭送去救助,他是千萬個助人者中的一員,直到那一天的到來,他成了眾人救助的對象。
    • 網絡互助短期無法替代商保
      來源 | 經理人傳媒旗下《中國保險家》 文/王一峰* 網絡互助是由網絡互助平臺組織的,利用網際網路的信息撮合功能實現會員之間承擔彼此風險損失的創新型互助模式。網絡互助平臺的設立不需要保險經營牌照,準入門檻低,且商業模式也與相互保險組織有區別,居民通過網絡互助可以獲得醫療健康支出方面的保障。
    • 水滴互助沈鵬:網絡互助保障是保險的螺旋式上升
      這一天不僅僅對「水滴互助」而言意義非凡,對於整個互助保障行業而言也同樣重要。隨著「水滴互助」率先進入百萬會員俱樂部,「眾託幫」、「夸克聯盟」、「e互助」三家獨立互助保障平臺也陸續突破了百萬用戶,整個行業的熱度再一次升高。網絡互助保障的崛起,有人說是一次對社保、商保的外圍奇襲,也有人說是一次保險的退化。
    • 新興網絡互助平臺「大夥互助」上線運營
      經過近半年的籌備,」大夥互助」(dahuohuzhu.cn)於2016年12月28日正式上線運營。據介紹,大夥互助不是保險,是網際網路+社區互助,屬於新興的網絡互助行業。會員以互幫互助的公益方式,共同抵禦潛在風險。如300萬會員,有1人不幸患病,每人只需捐助0.1元,即可助其30萬渡過難關。
    • 從原生模式到S2B2C模式「壁虎互助」獲新浪新一輪投資
      從原生模式到S2B2C模式網絡互助平臺自2015年左右興起,初始模式類似於湊份子錢,比如每人交幾元,成為成員之後能夠享有相應的賠付權利,賠付金額平攤到每個用戶帳戶上,如果用戶需要繼續享受權利,需要向帳戶中繼續充值。重大疾病是這類平臺的重要場景,36氪曾經報導過的抗癌公社、水滴互助、e互助、眾託幫、17互助以及夸克聯盟等,都採用類似的模式。
    • 從相互寶展望網絡互助行業發展
      網絡互助最大的特點是低價和低門檻,在2018年10月16日,支付寶平臺上線了「相互保」大病互助產品,這一產品剛出便獲得了極高的市場反響,而之後「相互保」變更為「相互寶」。本文在介紹相互寶的產品屬性與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的競爭情況以及網絡互助行業的背景對相互寶的商業模式可行性以及網絡互助行業的前景及發展做了一系列探討。
    • 從住行到衣食,共享經濟的下一個G點是什麼?
      原標題:從住行到衣食,共享經濟的下一個G點是什麼?程維在《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裡開宗明義說過這樣一句話:「10年後往回看,會發現在這個重要節點上。分享經濟的大潮鋪面而來,就像1999年的電子商務一樣」。我非常服膺這個判斷,假如十幾年才能出現一個改變中國的經濟大風口的話。那麼這次站在風口「食物鏈頂端」的那個,一定是共享經濟。
    • 水滴互助條款取消低度惡性腫瘤保障 定額改為報銷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9日電(魏薇)1月19日,水滴互助發布了條款優化公告稱,對保障範圍、互助金申領方式、取消低度惡性腫瘤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整。業內專家認為,水滴互助作為互助領域的頭部平臺,具有一定示範效應,未來不排除其他平臺會跟進上述調整。
    • 【戰在「疫」線】逆風而行的志願者——李友剛
      【戰在「疫」線】逆風而行的志願者——李友剛 2020-02-23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之下,全優加早教託育如何逆風翻盤,扶直而上?
      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全優加是如何做到逆風翻盤,扶直而上的呢? 18年自主研發,持續打造優質的早教課程體系和服務 從創立之初,全優加就致力於專研與探索最適合中國寶寶的早期教育課程體系。從最初的零探索,到發現適合中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的臺灣課程體系,再到如今全優加擁有的最適合中國寶寶的課程體系。
    • 普惠不等於普適,被綁架的網絡互助如何實現普惠?
      編輯導讀: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遇到問題會上網求助,從而出現了以康愛公社為代表的網絡互助平臺。新生事物必將伴隨著爭議,它也不例外。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圍繞網絡互助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前幾天在一個網絡互助交流群裡,與人唇槍舌劍了一番。
    • 發展網絡互助計劃,有賴良好的市場監管
      「一人得病、眾人均攤」「0元加入、保障金額最高30萬」……近年來,在風險資本和網際網路企業的推動下,喊著此類宣傳的網絡互助計劃迎來了推出高峰期。然而,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網絡互助計劃產品大多在成員準入、條款解釋、互助金賠付等方面存在管理缺陷,全面監管亟鬚髮力。
    • 給父母加入互助或者買保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二:再說互助,互助持續年齡是關鍵前段時間我比較了中國現有的主要12家互助平臺的保障持續時間,摘取對比表格如下:備註:以上對比僅以重疾類互助計劃為參考。從以上表格統計利益看出,大部分互助平臺互助持續時間為60-70歲左右,當會員達到退出年齡後,需要自動退出。隨著中國國人人均預期壽命的增加,大對數人對保障的持續時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年滿60或70歲就要退出,對於很多人來說,意味著在年老最需要保障的時候,卻沒有任何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