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有「公知」企圖讓「顏色革命」在華上演

2020-12-16 環球網

原題:警惕網絡負能量網際網路的發展,正以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覺不自覺中,越來越多的人被捲入「數位化生存」。

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體、先進的通信工具、實用的信息總匯和活躍的社交平臺,網絡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藉助網絡,人們可以遍覽天下大事,可以從海量信息中查詢自己需要的東西,可以分享觀點、輕鬆淘寶、在線神聊,可以便捷地討論公共事務、開展輿論監督、實現政治參與。可以說,網絡的發展,豐富了信息資源,拓展了交往空間,密切了群體關係,節約了社會成本,為推動社會進步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正能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當發生涉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時,網絡總是展現出強大的動員能力,迅速激發起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輿論聲勢和愛國熱情,讓人們真切感受到網絡正能量的精神震撼和現實意義。

但是,網絡並不總是以正能量示人。經常上網的人多會有這樣的體驗:打開網頁、登入微博,立刻就會在不經意間陷入網絡負面信息的包圍之中。首先是負面新聞連篇累牘。災難、事故、貪腐、醜聞似乎鋪天蓋地,所謂內幕、揭秘、潛規則層出不窮,謠言、暴力、色情信息屢禁不絕,曝隱私、秀下限、搏出位大行其道,各種醜惡和黑暗被無限放大,人們不禁會問「我們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其次是不良情緒四處蔓延。凡是政府闢謠的就一定是事實,凡是官方發布的就一定有黑幕,凡是社會矛盾就一定是體制問題;凡事寧信其錯,不信其對,寧信其壞,不信其好;陰暗心理、悲觀情緒、網絡戾氣在網上滋長蔓延、交叉傳染,消解社會正氣,壓抑人的心理。再次是網絡暴力愈演愈烈。觀點不同就勢不兩立,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加;大量謾罵、中傷等侮辱人格的言詞,傳播不實信息甚至造謠誹謗等損害他人名譽的言論,「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已經是司空見慣,公民個人基本權利遭遇野蠻踐踏,讓越來越多的人談網色變。顯然,這些現象屬於網絡負能量。

對網絡負能量,我們該怎麼看?

有人認為,負面信息充斥網絡,是因為各種負面事實確實存在,網絡只是「客觀反映」而已。有人甚至宣稱,傳謠也是言論自由的應有之義,「謠言倒逼真相」。

中國確實處於問題多發和矛盾凸顯期,黨和政府對問題看得很清楚,正在著力加以解決。但是把中國看得漆黑一片則完全不符合事實。網絡的集中、放大作用是網絡負能量形成的重要原因。這種集中和放大,歸結起來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網絡媒體的添油加柴。負面信息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誘發人們的好奇本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流量為王」理念指導下,網絡媒體常常通過大量登載、炒作各種負面新聞來吸引眼球,同時通過聳動的標題、誘惑的圖片、誇張的表達,達到增加點擊率、流量最大化的目的。這是形成網絡負能量的基礎。

二是特定人群的情緒宣洩。調查顯示,目前網民中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人群佔據較大比例。這個群體總體上社會閱歷淺,生存壓力大,在現實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容易對生活和社會心存不滿,往往戴著「有色眼鏡」觀察社會、解讀現實,沉溺網絡發表各種偏激言論成為他們表達不滿、宣洩情緒的主要方式,久而久之還會對網絡形成一種心理依賴。

三是某些「意見領袖」的蓄意鼓動。網絡的傳播特性造就了一批網上「意見領袖」,其中有些人,為了標新立異、吸引眼球,把批判作為裝點自己「獨立思考」門面的主要方式,刻意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距離,常常以嘲諷、戲謔、解構社會主流價值為能事。有的網絡「公知」黨同伐異,霸氣十足,老虎屁股摸不得,常常只站隊不站對,不論是非曲直,為了批評而批評,有的甚至不惜撕裂社會共識,攻擊現行制度,叫囂「每個人都是推牆的力量」,企圖讓「顏色革命」在中國上演。

四是「網絡水軍」的推波助瀾。網絡為挾輿論之名謀取私利創造了便利條件和操作空間,「網絡水軍」應運而生。他們通過四處發帖、跟帖,製造新聞事件,炮製虛假民意,誹謗競爭對手,擾亂傳播秩序,搞得網絡空間烏煙瘴氣。一些勢力看到了其中的玄機,也大量僱傭「網絡水軍」,操縱網絡輿論,編造政治謠言,惡搞、抹黑黨和政府形象。這是網絡負能量最大的幕後推手,尤其需要警惕。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正能量和負能量就是比肩而立的兩片刀鋒。是讓正能量給力,還是讓負能量爆棚,答案不言自明。面對網絡負能量,我們該怎麼辦?

「正能量」概念的創造者、被稱為成功學大師的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切帶給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成功、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都是正能量。當我們積極、豁達、理性時,釋放的就是正能量;當我們消極、狹隘、偏激時,釋放的就是負能量。為了網絡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正能量的一分子,積極釋放正能量,堅決遏制負能量。

要理性看待網絡空間。許多善良的人們常常為網絡描摹的「黑暗現實」或怒髮衝冠,或扼腕嘆息,一些人因此對社會前途和國家未來產生懷疑甚至悲觀情緒。應該看到,網上喧譁代表不了主流民意,虛擬空間不能對應真實社會。只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認知和判斷才不會被網絡負能量拖拽到非理性的一面。

要積極面對現實生活。一些現實境遇不佳的網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罵,罵不倒黨和政府,也罵不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知識改變命運,勞動創造幸福。與其沉溺於網絡發洩不滿、抱怨社會,倒不如斷開網線、腳踏實地,刻苦學習、勤奮工作,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來改善生活、改變命運。任何時候、任何時代,這都是人間正道!

要珍惜自由表達的話語權。網際網路為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輿論平臺,但如果把自由理解為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那是對自由的無知。自由與自律不可分,自己享有自由應以不妨害他人自由為前提,個人在享有自由權利時,應依法尊重他人權利,並服從道德、公共秩序的需要。網上活躍分子在享有自由發言權的同時必須為自己的言論承擔社會和法律責任,謹防為賺得一時的「喝彩」而背離公義、觸犯法律。

要準確把握網絡民意。各級政府重視網絡輿論,將其作為了解民情、聽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徑,值得肯定。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社會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們,是工作崗位上忙碌操勞的員工,是超市裡推著購物車摩肩接踵的男女,是節假日裡公園及景點熙熙攘攘的遊客。他們在網絡世界,是沉默的大多數,卻是現實社會的主體。單憑網上的喧囂就作出對中國社情民意的總體判斷,是非常不靠譜的。對網絡輿論必須做冷靜的分析,當一種聲音出現時,要想一想它代表了哪些人,又能代表多少人,切不可聽風就是雨。

相關焦點

  • 警惕:美國開始籌建「中華聯邦共和國籌委會」,對華「顏色革命」已箭在弦上!
    一個信息是上月16號,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上發布一條「培訓新興公民社會領袖」,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培養未來中國顏色革命帶頭人。另一個消息是上月28日,美國支持的民運分子發布消息,成立「中華聯邦共和國籌委會」並對外發布「反對黨行動指南」。這兩個信息都在一個月內發布,綜合起來分析,細思極恐,針對中國的顏色革命已經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 是勇士,更是詩人——紀念新四軍老戰士石平誕辰105周年(下)
    肉體上的刑罰主要刑罰有10大類:即「金木水火土,風站吞絞毒」。比如「金」,就是用鋼針刺入人的肚皮;「吞」,就是罰人吞食臭蟲、蝨子、跳蚤、黃菸絲等。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石平他們還是在集中營秘密黨支部的領導下,有組織的開展了對敵鬥爭。因為天天吃不飽,還要乾重體力活,戰友們便提出了:「反對奴役、反對飢餓,清算夥食帳!」的要求。
  • 北大學生石平,公費留學日本後,宣稱:生在中國是一生的遺憾
    1962年,石平出生在四川的一個普通家庭裡。小時候的石平是個刻苦學習的好孩子,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他的學習天賦和嚴以律己的作風,在1980年參加高考後成功被北大哲學系錄取。至少在這個時候,石平還是家裡人的驕傲,只要沒有犯什麼原則性錯誤,基本可以預測他前途無量。
  • "當代第一大漢奸―石平"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當然,在當下這個時代,漢奸遠不止這一人,我們要明白這些人的居心叵測,看清這些人的本質,中華民族不是他們就能污衊的……有一些人在日本人來看三分似人在中國人來看七分是狗還有三分無人樣俗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主貧怎麼這樣的一個石平就連狗都不如呢
  • 「批評家」石平:他的選擇是對是錯?
    年少有為1962年,石平出生在中國四川的一個普通家庭,家中說不上貧窮,但是也不是什麼富裕人家,石平的父母就是生活中最為普通的工薪階級,拿著最基礎的工資,養活著這個平凡的家庭。父母的生活平淡,但是石平卻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家庭,他知道,自己不是富二代,生來沒有他們那些就可以肆意炫耀的資本,因此,他必須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站得比別人更高,看得比別人更遠。
  • 看公知和叫獸對中美兩國的評價,才知道什麼叫大跌眼鏡
    美國企業家把中國設立,中國製造的產品換了一個包裝,換了一個品牌在世界高價販賣,被說成是有品牌意識,腦子聰明,賺取利潤曲線最高點,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小米手機自己設計,全球採購,打出自己的品牌,全球熱賣,結果被公知們說成組裝貨,沒有一樣自己的技術,零部件。
  • 吳新:追根究底論「公知」(四)
    有制度就有地位有特權有一切,沒制度就沒地位沒特權沒一切;因此都只需要在乎這個特權制度,不需要在乎社會和國家的死活——哪朝哪代無所謂,民不聊生無所謂,能「學而優則仕」就行;中國落後挨打無所謂,當殖民地無所謂,能靠文憑主義「上智下愚」高人一等就行。
  • 石平:北大畢業,追求日本國籍許多年
    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但是不排除有石平這樣的少數。石平通過自己個人的努力考上了北大,並且在畢業後以「北大高材生」的身份,獲得了一份薪資不菲的工作。石平能夠走出那個貧窮的村莊,得有今天的成就,一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二是靠著國家的栽培。然而吃飽了罵廚子不是一句古話嗎?至於「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這一類的故事,也早就有著流傳。4、漢奸下場2007年,石平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日本國籍,但是此時的他已經成了落在老房子裡的灰,沒人在意。
  • 石平:逆行「領頭雁」 用大愛書寫醫者初心
    石平(右一)工作日常。李曉莉 封面新聞記者劉彥谷在廣元,有這樣一位醫者,他醫術精湛,在呼吸專業領域聲名遠播;危難時刻,他身披「戰袍」,逆行衝鋒,交出「完美答卷」;從醫近30載,他用大愛書寫醫者初心,讓萬千家庭重拾健康和幸福。
  • 那個北大畢業的石平,抨擊中國還加入了日籍,現狀如何?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培育了非常多的人才,這些人才有很多都選擇留在國內為祖國效力,而有些人則選擇去到別的國家工作,但是他們都有一顆報效祖國的心。而有個人卻不一樣,祖國花了很多資源把他培育成才,可是他卻忘恩負義,背叛了國家,這個人就是石平。
  • 「批評家」石平:稱中國是「紙老虎」,北大畢業卻入日籍詆毀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對於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必定會湧泉相報。但對於那些詆毀欺負我們的人,我們當然不會選擇忍氣吞聲。曾經有一位北大高材生去日本留學後迷失心智,在日本發表各種詆毀中國的言論,還出書批判中國的社會制度。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位名叫石平的北大高材生還放棄了中國國籍,在2007年加入日籍。
  • 入日籍的北大才子石平,為討好日本詆毀祖國,如今現狀如何?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傑出的人才出國深造,最終卻沒有再選擇回來報效祖國。曾經有一位入日籍的北大才子石平,為討好日本詆毀祖國,如今現狀如何? 一、考入北大 石平出生在四川成都,他家庭普通,甚至可以說有一些貧困。正因為如此,他從小就很聽話,從來不讓父母操心,他深知讀書能夠改變命運,所以讀書也非常努力。
  • 日籍華人石平再放厥詞 稱中國為「紙老虎」
    現為日本拓殖大學客座教授的日籍華人學者石平【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當局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將中國島嶼非法「買賣」的行徑,嚴重踐踏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引起了全中國人民強烈不滿和憤慨,但曾經身為中國人的日籍學者石平近日卻再次在日本右翼媒體上發表文章,將中國政府比喻為「紙老虎」,稱中國一系列對日反制措施都是「簡單的恐嚇」
  • 為「公知」一詞正名的時候到了,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稱作公知
    既然有『』公共『』二字,就必須站在公共立場,代表公眾利益發表具有導向性的言論,引導大眾奮發有為,引導大眾愛國愛家,把公眾的熱情和智慧引導到追求遠大理想創造美好生活的行動中,不管是著文還是演講,都要有正能量,一句話,人家聽了你的話,看了你的文章,於人於己,於國於家都有好處才行。
  • 為加入日籍大肆詆毀祖國的石平,如今慘澹度日,善惡到頭終有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選擇自己道路的權利,比如有很多名校畢業的留學生最後選擇留在國外工作,甚至加入了外國國籍,雖說感情上有點不太好接受,但是這終歸是人家自己的選擇,也沒有多大的問題。這樣的人註定遺臭萬年,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石平就是這樣的漢奸。石平現在已經不叫石平了,而是改了一個名字叫做石平太郎,他已經加入了日本國籍。
  • 一個悲哀的故事:一個公知,死在了美國!
    近些來年,美國似乎成為許多公知的樂土,似乎只有在美國,他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炎黃子孫的血液,似乎早已從體內消失。在他們看來,中國是守舊的,無法與時共進,因此,他們選擇了美國,覺得美國才是自己的」祖國「。
  • 哈工大感恩巧克力事件,註定了美國感恩節背後顏色革命的失敗
    有件事讓韜哥頗有感觸,就是哈工大的宿管阿姨送糖果被學生舉報一事。這個宿管阿姨為了表示對同學們支持的感謝,在這個「感恩節」買了一些巧克力糖果,想送給同學們。她說:「今天是西方感恩節,給大家發糖果」。如果宿管阿姨只是想表達對同學的感謝,本身是沒有什麼毛病,可是卻有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這個所謂的「西方感恩節」。
  • 有知名度就能冒充公知?沒那麼簡單
    公知,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本義應當是褒義詞,為沒知識的民眾謀福,為公眾利益發聲。但如今這個詞變成貶義了,原因未必是這個群體本身,而是出現很多假的公知,即有知名度的名人、明星們自我膨脹而冒充公知。成為公共知識分子有那麼簡單嗎。有名氣跟是公知並沒有因果關係。但那些名人、明星們往往產生錯覺,覺得自己在民眾裡很出名,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對任何事都能點評。這真滑稽!夠資格成為公知,需要是內行,需要是專業的。
  • 話說教育「公知」
    部分知識分子樂於充當意見領袖,熱衷於對社會現象作評說與批判,人們把他們稱為「公知」。「公知」者,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他們以各種理念作為自己的依託和工具,指摘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是,表達自己的種種不滿,認為該按他們的意願作修改或糾正。教育學界的某些專家,便很有這種「公知」的色彩。「公知」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就其本質而言,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