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有一種比新冠更恐怖的瘟疫,奪走了歐洲二千四百多萬人生命

2020-12-23 深海說風景人文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歐洲更是徹底淪陷,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等多國確診人數超過十萬,死亡人數也不斷刷新。整個歐洲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霾。但在六百多年前,有一種傳染病曾橫掃歐洲,導致歐洲約2400多萬人命喪黃泉。其混亂、恐怖程度遠勝新冠肺炎,破壞力堪比兩次世界大戰,這種傳染病就是黑死病,學名「流行性淋巴腺鼠疫」。

一、黑死病的出現

中世紀後期堪稱歐洲最黑暗的年代,14世紀至15世紀中後葉,歐洲地力衰竭,氣候變冷,暴雨頻頻,饑荒蔓延,更讓人絕望的是被稱作「上帝的懲罰」的黑死病降臨歐洲,並災難性的大規模傳播。成了整改歐洲的噩夢。

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攜帶鼠疫桿菌經地中海各港口傳到西西里島。1348年,傳到了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和英格蘭。1349年傳到奧地利、匈牙利、瑞士等國。1350年傳至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和北歐。當時的鼠疫分為腺鼠疫和肺鼠疫。因跳蚤叮咬而感染的大多是淋巴性鼠疫,病人的四肢會出現黑色斑點,接著出現腹瀉症狀,三五天內就會喪生。肺鼠疫是因呼吸感染而至,患者會在大約三天內全身腫脹,咳血而死。在海上,有些船隻因為水手接二連三感染喪生,無人駕駛,長時間在海上孤零零地漂蕩。

在整個14世紀裡,黑死病在歐洲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城市死亡率超過50%,在許多地方,屍體像垃圾一樣被扔上手推車。據估計,在14世紀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歐洲共奪去了2400多萬人,約佔當時歐洲人口的1/4。

二、無辜的黑鼠

歐洲的土著鼠類是褐鼠,其本身並不攜帶鼠疫桿菌。當時歐洲普遍認為,14世紀歐洲鼠疫大規模流行的原因是亞洲黑鼠在十字軍東徵以後不久入侵了歐洲,趕跑了歐洲褐鼠,進而侵入了歐洲人的生活和穀倉,為東方報仇。因此,有些歐洲人竟毫無根據地將黑死病肆虐的原因歸咎到印度和中國的頭上。事實果真如此嗎?研究表明:早在公園8世紀,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時期,歐洲便有了黑鼠。11時世紀時,在歐洲已有了黑死病的記錄。

這場災難的真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現代科學表明:中世紀時,整個歐洲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簡陋,大部分人居住在骯髒不堪的環境中,許多城市鼠患成災,導致黑死病等傳染病肆虐歐洲,導致1348年到1351年鼠疫大流行。

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鼠類的天敵——貓在中世紀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貓被視為不祥之物,收到人們的殺戮。貓的數量急劇減少,瀕臨滅絕,最終導致鼠類的無限制繁殖,導致鼠害泛濫,鼠疫流行。

三、黑死病對歐洲造成的影響

黑死病對歐洲的影響,遍布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首先,基督教會在瘟疫期間不作為,導致人們心理恐慌,四處逃竄。

受黑死病衝擊最大的是經濟和醫學。據不完全統計,死者中包括1740萬農民,以及610萬市民。受此打擊,歐洲城鎮的手工業幾乎消失,農牧產業崩潰,農牧產品供不應求,物價暴漲,但也無人從事生產,1350前後的歐洲大糧荒,餓死者無數。為了從這次經濟危機中擺脫從來,歐洲花了近100年的時間。

在黑死病爆發前,歐洲的醫學相當不發達,遠遠落後於中國和阿拉伯世界。鼠疫爆發後,幾乎所有優秀積極的醫聖都在短時間內染病去世了,醫學資源長久奇缺。直到疫情結束後上百年,醫生也沒有找到真正的病源,也未找到治療它的特效藥。不過,疫情過後,喜歡醫學的人數猛增,加上教會的積極協助,這為不久以後的西醫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354年是黑死病在歐洲大規模爆發有記載的最後一年。此後,雖然在世界各地時有爆發,但像1348年那樣橫掃整個歐洲的瘟疫,再也沒有出現過,那場恐怖的黑死病大爆發也成為了歐洲永遠的創傷。

相關焦點

  • 奪走2500萬人生命,歐洲中世紀爆發鼠疫的原因是什麼?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 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 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發生在20世紀,堪稱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為其人口的5%
  • 歐洲中世紀殘害女性的「獵巫運動」是怎麼回事?
    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明白:西方中世紀歷史上,女性長期地位低下,可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各國的社會急劇轉型,貧富矛盾空前激化,外加恐怖的瘟疫,年復一年肆虐歐洲大地,宗教改革也順勢蜂起,高度緊張的社會空氣下,「巫師」就成了各方統治階層眼裡,天然的替罪羊。地位低下的女性呢?正好扛「巫師」的鍋。
  • 爆發於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曾奪走2500萬人命
    歷史資料顯示,歐洲中世紀(1347年—1353年)曾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黑死病,2500萬歐洲人因這場瘟疫而喪生,慘烈程度堪比二戰。這種黑死病便是從老鼠身上傳播出來的。黑死病爆發的第一站便是如今的義大利,隨後席捲到了法國英國等整個歐洲地區。黑死病爆發的時候,蒙古大軍開始了第二次西徵。
  • 中世紀歐洲的黑麵包有多硬?跟板磚有一拼,砸地上都不掉渣
    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麵包,跟我們現代人那種發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鬆軟麵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於壓縮餅乾的一種無酵餅,又幹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麵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酵過了。當時,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
  • 黑死病是如何席捲中世紀歐洲的?最終又是怎麼結束的?
    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場疾病的恐怖程度能與發生在十四世紀4、50年代的歐洲中世紀大瘟疫相比。在短短六年時間裡(1347年至1353年),這場空前的浩劫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最「要命」的家常菜,每年奪走2萬人生命,卻仍擋不住吃貨的嘴!
    最「要命」的家常菜,每年奪走2萬人生命,卻仍擋不住吃貨的嘴!中國人最愛的一道菜就是家常菜,家常菜囊括的菜餚眾多,我國地大物博,因環境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菜系,所以家常菜在口味上也稍有偏差。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家的味道,中國有自己的家常菜,泰國也有自己的家常菜,但是,他們的家常菜中卻有一道最「要命」的家常菜,每年奪走2萬人生命,卻仍然擋不住吃貨們的嘴,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世紀歐洲長達300年的獵殺女巫運動
    在中世紀的歐洲最黑暗的時刻,每天都有年輕女子被迫害,甚至被活活燒死。當然,這些年輕女子一般被認為「女巫」或「巫女」。她們被迫捲入「女巫」惡潮,而應對這場惡潮的就是「獵巫行動」。這場行動從1480年延續到1780年。這個時間段比較有意思。
  • 中世紀歐洲有多「髒亂差」?國王身上長滿了寄生蟲,隨時隨地方便
    一、中世紀歐洲「不洗澡」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時代,歐洲的沐浴文化一度相當繁榮,古羅馬帝國消亡之後,西哥特人、墨洛溫王朝都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這些繁榮都不過是曇花一現。隨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處於中世紀時代的整個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政治格局是世俗權力和教會兩極共存的。
  • 歐洲中世紀大學對近代科學的影響
    薩萊諾大學逐漸成為歐洲的醫療中心和醫學研究中心,它是西方早期的分科大學。巴黎大學由當時巴黎聖母院教堂學校發展而來。1108年到1139年,法國著名經院哲學家、早期唯名論的重要代表(阿伯拉爾)曾在這裡與唯實論進行過長期的論戰,學者和青年紛至沓來,使學校名聲大震。巴黎大學以研究神學著稱,最盛時學生達5萬人,成為當時西歐大學的典範。在這3所大學的影響下,13世紀到14世紀,西歐各國相繼建立了多所大學。
  •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的起源
    有人認為大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以及中國的先秦時期,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基本上都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是如何出現的?它有著什麼樣的特徵?今天就為大家揭開謎底,講述大學起源的故事。
  • 歷史的記憶——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曾引發了社會大危機
    ——理性看新冠(八)中世紀歐洲黑死病(鼠疫)大流行,引起的社會恐慌造成了社會信仰危機、人際關係與道德價值體系的重構。1665年倫敦有8萬人死於鼠疫大流行,被視為上帝對原罪和不忠的懲罰,結果導致了基督教大懺悔和宗教改革。當人們面對黑死病採取的一些措施不能奏效時,受宗教思想影響,將瘟疫的原因歸結於人類自身的罪孽引發了上帝的憤怒。人們開始四處尋找能讓上天懲罰洩憤的「罪犯」。貴族、殘疾人和猶太人相繼遭到了懷疑。
  • 如果中世紀的歐洲沒有「香水」和「高跟鞋」,可能不會爆發黑死病
    瘟疫是一種惡性傳染病,最近半年世界各地的人們再次體會到了它的威力,而其實在很早之前,瘟疫便爆發過許多次。非典、天花、霍亂皆是之一,而在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一種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席捲了歐洲。它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奪走兩千五百萬歐洲人的生命,佔了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中世紀歐洲為何能造就如此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對於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大陸來說,能產生如此之多大學並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定與大學誕生和發展的深厚積澱密不可分。那麼歐洲中世紀大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興起的大學又產生了何等影響呢?
  • 中世紀歐洲為何能造就如此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其產生與歐洲中世紀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對於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大陸來說,能產生如此之多大學並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定與大學誕生和發展的深厚積澱密不可分。那麼歐洲中世紀大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興起的大學又產生了何等影響呢?01、中世紀城市提供的經濟基礎及衝突中產生的自治特權大學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具體地說是歐洲城市的產物。
  • 為了「禁慾」壓制天性,不惜自殘自殺,歐洲中世紀有多黑暗?
    歐洲的中世紀曾經被後世稱為宗教靈光的"黑暗時代","黑暗"一詞派生於《聖經》的"啟示錄"。《聖經》又稱《新舊約全書》,是基督教的經典經文。中世紀的歐洲信仰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下的分教,教皇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和教皇的力量相比,英國國王和法克蘭國王的力量根本就微不足道,甚至說教皇的力量就像太陽,國王的力量就像月亮,月亮的光是向太陽借的,可見,教皇的力量可謂隻手遮天,他決定的事情沒有人能夠否決,相反,只能為他效命。
  • 歐洲的中世紀時期稱為黑暗時代,除了傳教士整個歐洲基本都是文盲
    在中世紀的歐洲,名義上是王權和教權分治,實際上教會幾乎掌控歐洲的一切。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這一段時期被稱為歐洲的黑暗時代。為什麼這麼講,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一、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用聖經教義禁錮人民的思想。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化,與決鬥文化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單位,而是一個具體的階級,由此引申的騎士文化是中世紀歐洲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到今天還深刻的影響著歐美民眾的行為。決鬥文化可能是起源於騎士決鬥行為的文化,但是它的壽命遠遠超過了騎士階層的存在,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和北美西部拓荒的年代,決鬥仍然時有發生。
  • 歐洲有很多近千年的知名大學,現代大學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中世紀
    後來隨著歐洲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日益繁榮,城市中逐漸出現了學校。這些學校就是後來中世紀大學的基礎。歐洲現代大學多是從中世紀大學發展而來的,最初的大學不是由教育部門批准建立,而是自發形成的。中古初期,教會、修道院學校掌握著教育,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
  • 《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中譯本的一些問題
    [摘要]筆者對庫爾提烏斯的巨著《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聞名已久,但由於懶惰和學識有限一直沒能通讀。聽說有中譯本推出後,筆者迫不及待地買了一冊,想藉此機會真正細讀一下全書。《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中譯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關於本書的學術影響和創作背景,中譯本的導讀和幾篇附錄已經做了詳細的盤點(特別見附錄八),筆者在這裡只略談一下閱讀過程中看到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