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的黑麵包有多硬?跟板磚有一拼,砸地上都不掉渣

2020-12-17 無名狂客

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麵包,跟我們現代人那種發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鬆軟麵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於壓縮餅乾的一種無酵餅,又幹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麵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酵過了。當時,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

注意,中世紀的黑麵包和現代的黑麵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所謂的黑麵包除了色澤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實和中世紀的白麵包也差不多了。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麵包師,居然經常故意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比埃及人摻入麵包的砂子更能磨損牙齒,也更可惡——後者好歹是被動受罪,前者根本就是主動犯罪啊!!!很好,這下連礦物質都有了,要是在夾雜點樹葉和蟲子,那就是全營養食品了……

這種中世紀黑麵包的天下聞名之處,就是在於可以當武器使用——中世紀的編年史上,多次記錄了沒出息的笨盜賊潛入窮苦農民家裡盜竊,但卻不幸殞命於家庭主婦的黑麵包之下的囧事;而當中世紀的家庭矛盾發生時,更有無數男子漢死於悍婦的黑麵包攻擊……至於這東西的味道,還是請大家自行想像。…,——在日本的歐洲中世紀背景輕小說《狼與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人羅倫斯,之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都不願意直接啃黑麵包,而是要把黑麵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硬了。

在中世紀,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在製作時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篩除麩皮,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把經過發酵製成的鬆軟白麵包稱作「潘德美茵」,意為精製、神聖的麵包。而中世紀的白麵包體積也普遍比較小,每隻通常都不夠正常人吃一頓,大概跟現代的「早餐包」差不多。最初,白麵包是教會神職人員獨享的專利,但很快就被人突破了限制,成為了中世紀富裕家庭們招待賓客的上等夥食。不過,在中世紀貴族們日常用餐的時候,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往往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分界線——正常情況之下,貴族和富人的廚房裡都不會直接存放大量麵包,而是儲存粗麵粉,或者說混合了大量麩皮的小麥粉。到了吃飯的時候,再把粗麵粉烤成麵包。 如果要招待客人或者慶祝什麼喜事,那麼就會吩咐廚師和侍女們把粗麵粉篩一篩。招待的客人越尊貴,粗麵粉裡的麩皮就要篩得越乾淨,烤出來的麵包自然就會越白越精細,但花費的功夫同樣也就越多。

所以,黑麵包和白麵包完全可以用同一袋麵粉烤出來,區別只在於人工。而貴族騎士們平時吃的麵包,其實是介於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富裕的人家可以養幾個僕人,從早到晚專門篩麵粉。而在不那麼富裕的家庭,為了減輕僕人的工作量,避免把他們累倒,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同樣能充飢的麩皮,只好把篩麵粉的次數減少一些……至於最後烤出來的麵包到底算是黑的還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與碎石的中世紀黑麵包有多麼的嗑牙和傷喉嚨,它們仍然是中世紀歐洲下層平民眼裡的上等美食,因為他們的飯碗裡經常連麵包都沒有——烤麵包要燒很多柴,烘焙的工藝也很麻煩。 所以窮人們乾脆就直接拿一些粗加工的麥粉(那東西雖然是麥子磨的,但是怎麼看都算不上麵粉)放到碗裡,加點熱水調成麥糊,然後天天就吃這種麥糊過日子。如果有條件搞到一些野菜、鹹魚和肉類的話,也是把這些東西統統都倒進鍋子裡和麥糊一起燉煮……總之看上去很噁心,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用來餵豬的東西,又有點像是嘔吐物。

蘇俄軍隊的主食黑麵包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俄軍的主食一般也是黑麵包和餅乾。黑麵包分為兩種,一種是酵母發酵的,一種是germ(麵包發酵粉)發酵的。所以一種吃起來很硬。可以防止很長時間不腐敗,適合抹麵包醬吃,一種比較鬆軟。麵包上一般會裹蕎麥皮兒、麥仁兒、南瓜子、芝麻、植物籽等等,增加香味和口感。有機會嘗一下吧!剛出爐的好吃,一般亞洲人不愛吃,因為黑麵包不是甜的,口感有些酸。有些地區烤制黑麵包時甚至加入了松木屑 。有一股淡淡的松香味。據記錄俄式黑麵包至少挽救了40萬人的生命,維持了將近1000萬人的戰鬥力 。它的配方簡單,但烤制過程複雜而精確,通常需要三天 史達林格勒戰役時期。蘇軍的內部價是兩塊手錶一整條黑麵包,在供應不暢的時候,一條黑麵包是10個戰士一天的口糧 。放置很長時間的黑麵包甚至能當板磚用。

蘇軍夥食通常包括紅菜湯〔Shchi〕和煮蕎麥湯〔Kasha〕。這些都是標準的俄國鄉下常見的原料。一個老俄羅斯人這樣說:「Shchi ee kasha, pisha nasha.」意思是:「圓白菜湯和煮蕎麥湯,是俺們經常吃的。俄式的煮蕎麥湯非常的有意思 一般 煮熟後會過濾掉湯汁 像稀飯一樣。紅菜湯追溯來源(羅宋湯Borshch)起源於烏克蘭,在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國家廣為流傳。這湯在過去就是人家餬口的主要食物之一,家裡有什麼剩菜淨肉就往鍋裡扔,與我們的東北亂燉有點神似。在戰火硝煙的年代,熊熊的篝火旁,哥薩克戰士喝著熱乎乎的紅菜湯,就著黑色粗麥大列巴麵包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與衝動。

——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莊園裡的農奴們,一般吃得比三千年前尼羅河畔的古埃及農民還差。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當時的中國人在吃啥?
    然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難以下咽的黑麵包、燉豆子卻被擺上餐桌,過半的歐洲平民不得不向食物屈從。 不過對於蔬菜,當時歐洲人卻喜歡生吃,就算是充滿刺激味道的洋蔥也不例外,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他們的口味還真的是「與眾不同」。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
  • 他用一條黑麵包打走了小偷,麵包這麼硬的嗎?且看中世紀飲食
    天主教和正教會的曆法對中世紀飲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首先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人基本上人人信教,不信教就同社會格格不入。而教會認為,貪食是可恥的,所以人只能一天吃兩頓飯。而各地也更是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進行齋戒。每周三、周五,或一些重要節日,只能吃魚和蔬菜。
  • 中世紀歐洲的奇葩怪事(中)
    這種黑麵包天下聞名之處是可以當武器使用,歷史上多次記錄有毫無出息的盜賊潛入窮苦農奴家裡盜竊但不幸殞命與黑麵包之下;更有當中世紀的家庭矛盾發生時,無數男子漢死於悍婦的黑麵包攻擊。至於這東西的味道請大家自行想像。
  • 二戰時期的黑麵包,這樣的造型簡直有多誇張,你能啃得動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物資匱乏,在嚴寒的冬天,很多蘇聯人,有時候,連一塊麵包都不能分到,可以想像,戰爭給民眾帶來的,除了無盡的傷痛還有什麼?今天,迷彩妹就帶大家來看看二戰時期,蘇聯人的黑麵包。麵包這種食物是非常能充飢的,歐洲人對它情有獨鍾。
  • 蘇聯的黑麵包,明顯是用糧食邊角料製成的,卻為何受到如此歡迎?
    畢竟,作為與納粹德國直接正面作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的蘇聯,在丟失了東部肥沃土地的情況下,還能夠有著一款可以被大量供應給前線士兵和後方民眾的主食就已經很不錯了,哪裡還顧得上挑三揀四?況且,黑麵包的原材料也稱不上是所謂的「糧食邊角料。」黑麵包其實是俗稱,它的真名叫做全麥麵包,或者是麩皮麵包。
  • 在歐洲人吃黑麵包燉豆子的同時期的中國人是吃啥的?
    西方最為黑暗的時候就是中世紀了,那個時期的人們被宗教束縛了思想,而且每個地方的統領都是在不斷的打仗,所以這時期的科技和生產力都是沒有發展過的。在中世紀的西方,每個人都是為了每天可以活下去。因為缺乏香料,被宗教約束。這個時候的西方人是沒有美食的,吃東西只是為了生活。
  • 中世紀歐洲農民吃什麼?蔬菜奶酪黑麵包,偶爾來點魚和肉
    中世紀農民在中世紀的前期,也就是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0世紀之間,歐洲農業水平一直非常低,大多數地區一直都有糧食危機。不要說普通農民,就連貴族有時候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這些黑麵包通常不添加酵母,所以烤制出來異常堅硬。這種麵包咬起來很費勁,所以農民常常把它們切成片,當成盤子使用。煮好的濃湯一勺一勺地放在麵包上,喝湯的同時麵包也稍微泡軟一些。當然,把麵包直接泡在湯裡吃,也非常普遍。有這種麵包吃已經不錯了,一旦遇到饑荒,還不一定吃得上呢。
  • |麵包|饅頭|餡料|黑麵包_網易新聞
    可就算難吃又硌牙,中世紀的平民百姓也不得不天天吃,理由只有三個字:沒得選。首先,麵包是歐洲人的主食。又香又軟的麵包價格高昂,所以個大管飽、貯存時間長的黑麵包,就被端上平民的餐桌。其次,在公元10世紀-14世紀的「中世紀溫暖時期」,北大西洋地區氣候異常,導致歐洲農業受到重創。
  • 外賣員用板磚猛砸路邊拴繩看門狗,手機都被拍飛了!
    #社會熱點#很多人見了狗之後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繞著走但近日卻有一位狗主人爆料出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外賣小哥在送餐的過程中路過他家旁邊,看到拴在他家牆外的看門狗後,就直接拿起板磚和掃把往狗的身上砸。他覺得可能是因為狗叫聲驚到了這個外賣小哥,但外賣小哥的做法讓他無法接受。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世紀歐洲有多「髒亂差」?國王身上長滿了寄生蟲,隨時隨地方便
    一、中世紀歐洲「不洗澡」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時代,歐洲的沐浴文化一度相當繁榮,古羅馬帝國消亡之後,西哥特人、墨洛溫王朝都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這些繁榮都不過是曇花一現。隨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處於中世紀時代的整個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政治格局是世俗權力和教會兩極共存的。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為啥歐洲中世紀戰爭能打個一百多年?城堡太多、騎士磨洋工!
    在這種情況下,一小隊騎士就成為王國軍隊的核心,他們的一次衝鋒就可以擊敗十倍以上臨時徵召的農民步兵。歐洲步兵地位大為降低,成了是騎兵作戰的補充和消耗品。在騎士制度最盛行的法國,步兵從來就不算在軍人裡。騎士們成了戰場上決勝力量的同時,城堡也成了歐洲最常見的風景線。貴族老爺們時時刻刻都在面臨著敵人的挑戰,因此熱衷於在敵人最難接近的地形上建造城堡。
  • 你真的了解「中世紀」嗎?帶你看真正的歐洲中世紀
    西羅馬帝國滅亡不久後,原始的法蘭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逐漸從歐洲北部森林走了出來,他們在首領克洛維的統治下建立了屬於法蘭克人的第一個王朝——墨洛溫王朝,雖然王朝建立,但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大不如羅馬時代,當日的法蘭克人落後、愚昧,骯髒,城市臭氣燻天,甚至一輩子不洗澡,在墨洛溫王朝之後,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延續了這種習慣。
  • 15歲少年用板磚把老師砸進ICU,知情人士披露老師情況不樂觀
    2019年10月24日中午12點多,四川仁壽縣城北實驗初級中學,一個身著紅藍白三色校服的男同學尾隨老師進入教室,隨後迅速將隨身攜帶的板磚重重砸向那位老師頭部,短短10秒,一共砸了9次。老師當場倒地。事發一小時後,行兇的學生顏某被仁壽縣公安局刑事拘留,被重傷的黃姓老師躺在ICU仍未甦醒。
  • 一輩子不洗澡,臥室塞滿蝨子,中世紀歐洲皇室成員生活得有多髒
    亨利八世經常往返於60個住所之間,為了就是讓自己有個乾淨的地方,但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整個中世紀,歐洲的衛生狀況都令人堪憂,皇室宮廷因為人員眾多,更是比一般人家更髒。史書上只會記載帝王們的傳奇經歷,但絕對不會告訴你們凱薩琳大帝居住在一個擁擠、狹小、臭氣燻天,且滿是蝨子的臥房內。
  • 中世紀有一種比新冠更恐怖的瘟疫,奪走了歐洲二千四百多萬人生命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歐洲更是徹底淪陷,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等多國確診人數超過十萬,死亡人數也不斷刷新。整個歐洲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霾。但在六百多年前,有一種傳染病曾橫掃歐洲,導致歐洲約2400多萬人命喪黃泉。
  • 歐洲人大口吃黑麵包,嚼幹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什麼?
    只要你學過一點歷史,你就應該知道歐洲在一段時間內是一個黑暗的中世紀。在中世紀,它主要是由宗教神學所主控,另外還有國與國之間的混亂。因此,經濟和文化一直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是在中世紀西方人吃的飯菜就是最最直觀的反應。用今天的話說,這太可怕了!因為那個時候的西餐並沒有現在那麼華麗高貴,而是充滿了濃烈的黑暗料理的風格。
  • 從一個衣服領子,你就能看出在中世紀歐洲當個皇帝有多累!
    這種領子叫做拉夫領,這種領子非常有意思,這麼巨大,帶著它甚至連最日常的吃飯都成了問題。不能低頭成為了最大的弊端,就像現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寵物狗或者貓得病了脖子上套的塑料保護。如此不方便為什麼要帶一個這樣的東西呢?就是為了儀容,這是古代人最講究的,中國也不例外。想想我們的太師椅舒服嗎?所以拉夫領這東西就是為了讓你不舒服,保持住儀容儀表的束縛工具。
  • 歐洲中世紀繪畫中的嬰兒為何都看起來又老又醜?
    當你終於下定決心走進美術館給自己樹立一個藝術愛好者的形象時,卻在牆上看到了超出承受能力的中世紀畫像,畫中的嬰兒看起並不是肉嘟嘟的,反而特別醜陋。為什麼這些中世紀嬰兒看起來像醜陋的中年男人呢?看起來好像是中世紀的藝術家們並不擅長繪畫,但事實證明,這些中世紀藝術作品中的嬰兒這麼醜陋,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在文藝復興之後,解剖學和透視學有了一些突破,在那個時期之前,醜陋的中世紀嬰兒是蓄意選擇的結果。如果有人讓你模仿巴布羅·畢卡索來作畫,但是你卻模仿的是諾曼·洛克威爾,你無疑是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