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漫長的一千年時間裡,貴族領主們始終不用擔心吃喝問題,畢竟他們的領地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但是,普通農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從食物入手,看看中世紀農民的生活。
在中世紀的前期,也就是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0世紀之間,歐洲農業水平一直非常低,大多數地區一直都有糧食危機。不要說普通農民,就連貴族有時候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比如9世紀的有些貴族想要「驕奢淫逸」,於是提高了地租,結果農民就開始造反了。公元841年至842年,薩克遜地區就發生了一次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編年史家寫道:「當地的達官貴人受到了……莫大的迫害和侮辱。」
這次起義的農民被稱為「古法之子」,因為他們想要恢復「往昔一樣的生活」。997年諾曼第的一些農民起義,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希望能恢復以前的農村生活,「規定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權力——領地內的森林與河流都是領主的,農民未經允許打獵、捕魚,甚至撿柴火都是重罪。也就是說,在中世紀的前500年時間裡,農民不要說吃肉喝酒,能不餓死就很好了。
直到公元11世紀的來臨,歐洲人才基本解決了糧食危機。此時,他們終於摸索出了三圃制的耕作方法(把土地分為面積大概相等的休耕地、春播地和秋(冬)播地三部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和牲畜。
另外,糧食產量上去之後,農民擁有的耕牛也更多了,再加上鐵製農具的大範圍使用,可以開墾更多土地,歐洲人終於過上了好日子。
從這時候開始,大多數時間,農民最起碼不會被餓死了。
農民們依靠穀物填飽肚子,他們的主食一般是大麥、黑麥或者燕麥製作的粗糙麵包——和你想像中的麵包有著天壤之別。這些黑麵包通常不添加酵母,所以烤制出來異常堅硬。這種麵包咬起來很費勁,所以農民常常把它們切成片,當成盤子使用。煮好的濃湯一勺一勺地放在麵包上,喝湯的同時麵包也稍微泡軟一些。當然,把麵包直接泡在湯裡吃,也非常普遍。
有這種麵包吃已經不錯了,一旦遇到饑荒,還不一定吃得上呢。比如1315年至1322年的歐洲惡劣天氣,接連的陰雨和隨後而來的乾旱,直接導致了糧食危機。《企鵝歐洲史3》中描述:「小麥、大麥、燕麥、黑麥,所有重要穀物的生產都陷入了困境,連葡萄和其它作物都受了影響……這一輪災難性天氣讓歐洲北部一些地區的糧食產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一。」農民迅速陷入了飢餓狀態,豆類作物成了穀物的替代品,法國南部的人們靠慄子果腹,而通常慄子是牲畜的基本食物之一。
蔬菜是比較低級的食物,所以成了農民的重要食物來源。
中世紀的農民確實常常吃蔬菜,因為貴族們更喜歡吃肉。當時的農民常吃的蔬菜包括:洋蔥、蠶豆、豌豆、胡蘿蔔、葉甜菜、甘藍、蕪菁、南瓜、捲心菜等。
根莖食物在歐洲很長時間內都不受歡迎,他們認為長在地裡的食物很低賤或者根本不能吃。胡蘿蔔很長時間都只有窮人才吃,就連土豆的一開始的遭遇也很悲慘。1770年,義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發生大饑荒,一艘賑災船運來了土豆,結果即將餓死的人們碰都不碰這種食物。同一時代的腓特烈大帝和科爾貝格市民交流時,這裡的人評價土豆:「這東西無臭無味,連狗都不吃,對我們能有什麼用?」
是的,根莖類的食物,在歐洲就是這種待遇。
豆類的待遇稍好一些,豌豆和蠶豆都是農民的主要食物,這得益於它們成熟之後都是幹的,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豆類的烹飪手法一般都是燉湯,配上鹹豬肉的話就是一道難得的美食。
南瓜倒是比較受歡迎,古羅馬的老普林尼、科魯邁拉等著名的作家都提到過南瓜。古羅馬時期的飲食書《阿匹西尤》中,就有13個食譜提到了葫蘆科植物。南瓜不僅可以食用,而且變老之後挖去內瓤,堅硬的表皮還能當成容器使用,頗受歡迎。
其實,中世紀的農民還是有肉吃的。
貴族領主可以經常吃上肉,畢竟領地內的森林和河流都是他們的,農民也會定期上繳一些肉類。如牛肉、鴨肉、豬肉、鹿肉、羊肉、兔肉、鳥類等等,都經常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
農民的情況自然要差一些,如果他們敢私自到領地內的森林捕獵,一旦被抓住懲罰很重,有可能被直接砍斷手腳。河裡的魚也不能輕易捕捉,需要領主的同意才行。
農民會養牛羊,所以產出的乳製品可以經常吃到。奶酪,是農民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往往會配上蔬菜水果一起食用。當牛羊老了之後,農民也會殺了它們吃肉。如果平時想吃點葷腥,但是不捨得宰殺牲畜,也有其他辦法。歐洲農民會小心地給牛放一點血,然後配上調味品和穀物等,做成「血腸」——在不殺牲畜的情況下,吃上「肉」。
豬是大多數農民都會養的,因為牛羊需要大量的牧草,到冬天如果沒有牧草,就只能把牛羊殺了醃製起來。養豬就省心多了,畢竟它們基本不挑食。《企鵝歐洲史3》中寫道:「各處的人都養豬,一個基督徒所需的全部生活用品都可以從豬身上來:豬皮可以製成皮革製品,豬身上的脂肪可以做肥皂和廉價蠟燭,豬油能用來烹飪和生產,豬鬃可以做刷子,當然,還有食物——火腿、燻肉、肋條肉、烤肉、豬肚和豬肉腸。」
可見,豬肉是非常受歡迎的,就算是普通農民也能偶爾吃上。當然,新鮮的豬肉大多數還是被貴族享用了,那些內臟貴族不吃,倒是經常成為農民們的美味佳餚。
中世紀的農民是可以吃魚的,尤其是11世紀之後。
地中海沿岸和沿湖地區的歐洲人,很早就習慣了吃魚,包括螃蟹、牡蠣、貽貝等,也很受歡迎。11世紀之後,也就是糧食危機之後,歐洲人開始大量的挖魚塘,磨坊的蓄水池也可以養魚——當時英格蘭大約有1萬個水磨,法國有大概4萬個類似的蓄水池。
這些都能養魚,雖然魚塘基本都屬於貴族,但農民偶爾也能吃到裡面的魚。貴族喜歡是鯡魚、鱒魚,或者是河流中捕獲的鰻魚、鮭魚、鱘魚,諸如鱸魚、梭魚和丁鯛則是窮人可以吃的。
農民也是可以喝酒的,畢竟大家不喜歡喝水。
中世紀的歐洲人,沒有喝開水的習慣,也找不到乾淨的水源。所以常常用酒來代替水。在13世紀蒸餾酒出現之前,歐洲的酒一般度數很低,最受歡迎的啤酒和葡萄酒和我們想像的味道不太一樣。
農民只能喝上第二次第三次擠壓的葡萄酒,頭一次的是留給貴族的。不過,相對來說,葡萄酒還是有些昂貴,平民更喜歡啤酒。農民們會自己釀酒,味道自然千差萬別。為了改善口感,人們還會在釀造啤酒的時候加上楊梅葉、杜松子之類的添加物——可即便是這樣,大多數中世紀農民喝的啤酒,口感都不怎麼樣。
另外,因為水果不易保存,所以農民也會釀造果酒。在諾曼第和德文郡這樣的地方,農民是可以喝到營養豐富的蘋果酒的。但是,「如果蘋果收成少得可憐,人們不得不用爛蘋果釀酒的話,那麼可想而知,當地的健康狀況會受到多大影響。」
當然,這都是11世紀之後,正常年景下農民的生活。一旦遇到諸如14世紀初連續惡劣天氣,農民的收成就會大幅減少甚至絕收。此時,他們不得不依賴領主的救濟。當領主不願或者也沒有能力幫助他們的時候,那就只能到附近的修道院乞求食物。
總之,多數時候,中世紀的農民飲食都很粗糙,只是保證不被餓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