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農民吃什麼?蔬菜奶酪黑麵包,偶爾來點魚和肉

2020-12-20 七追風

在中世紀漫長的一千年時間裡,貴族領主們始終不用擔心吃喝問題,畢竟他們的領地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但是,普通農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從食物入手,看看中世紀農民的生活。

中世紀農民

在中世紀的前期,也就是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0世紀之間,歐洲農業水平一直非常低,大多數地區一直都有糧食危機。不要說普通農民,就連貴族有時候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比如9世紀的有些貴族想要「驕奢淫逸」,於是提高了地租,結果農民就開始造反了。公元841年至842年,薩克遜地區就發生了一次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編年史家寫道:「當地的達官貴人受到了……莫大的迫害和侮辱。」

這次起義的農民被稱為「古法之子」,因為他們想要恢復「往昔一樣的生活」。997年諾曼第的一些農民起義,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希望能恢復以前的農村生活,「規定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權力——領地內的森林與河流都是領主的,農民未經允許打獵、捕魚,甚至撿柴火都是重罪。也就是說,在中世紀的前500年時間裡,農民不要說吃肉喝酒,能不餓死就很好了。

直到公元11世紀的來臨,歐洲人才基本解決了糧食危機。此時,他們終於摸索出了三圃制的耕作方法(把土地分為面積大概相等的休耕地、春播地和秋(冬)播地三部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和牲畜。

另外,糧食產量上去之後,農民擁有的耕牛也更多了,再加上鐵製農具的大範圍使用,可以開墾更多土地,歐洲人終於過上了好日子。

從這時候開始,大多數時間,農民最起碼不會被餓死了。

烤麵包

農民們依靠穀物填飽肚子,他們的主食一般是大麥、黑麥或者燕麥製作的粗糙麵包——和你想像中的麵包有著天壤之別。這些黑麵包通常不添加酵母,所以烤制出來異常堅硬。這種麵包咬起來很費勁,所以農民常常把它們切成片,當成盤子使用。煮好的濃湯一勺一勺地放在麵包上,喝湯的同時麵包也稍微泡軟一些。當然,把麵包直接泡在湯裡吃,也非常普遍。

有這種麵包吃已經不錯了,一旦遇到饑荒,還不一定吃得上呢。比如1315年至1322年的歐洲惡劣天氣,接連的陰雨和隨後而來的乾旱,直接導致了糧食危機。《企鵝歐洲史3》中描述:「小麥、大麥、燕麥、黑麥,所有重要穀物的生產都陷入了困境,連葡萄和其它作物都受了影響……這一輪災難性天氣讓歐洲北部一些地區的糧食產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一。」農民迅速陷入了飢餓狀態,豆類作物成了穀物的替代品,法國南部的人們靠慄子果腹,而通常慄子是牲畜的基本食物之一。

蔬菜是比較低級的食物,所以成了農民的重要食物來源。

中世紀蔬菜種類也不少

中世紀的農民確實常常吃蔬菜,因為貴族們更喜歡吃肉。當時的農民常吃的蔬菜包括:洋蔥、蠶豆、豌豆、胡蘿蔔、葉甜菜、甘藍、蕪菁、南瓜、捲心菜等。

根莖食物在歐洲很長時間內都不受歡迎,他們認為長在地裡的食物很低賤或者根本不能吃。胡蘿蔔很長時間都只有窮人才吃,就連土豆的一開始的遭遇也很悲慘。1770年,義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發生大饑荒,一艘賑災船運來了土豆,結果即將餓死的人們碰都不碰這種食物。同一時代的腓特烈大帝和科爾貝格市民交流時,這裡的人評價土豆:「這東西無臭無味,連狗都不吃,對我們能有什麼用?」

是的,根莖類的食物,在歐洲就是這種待遇。

豆類的待遇稍好一些,豌豆和蠶豆都是農民的主要食物,這得益於它們成熟之後都是幹的,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豆類的烹飪手法一般都是燉湯,配上鹹豬肉的話就是一道難得的美食。

南瓜倒是比較受歡迎,古羅馬的老普林尼、科魯邁拉等著名的作家都提到過南瓜。古羅馬時期的飲食書《阿匹西尤》中,就有13個食譜提到了葫蘆科植物。南瓜不僅可以食用,而且變老之後挖去內瓤,堅硬的表皮還能當成容器使用,頗受歡迎。

其實,中世紀的農民還是有肉吃的。

貴族可以經常吃到肉類

貴族領主可以經常吃上肉,畢竟領地內的森林和河流都是他們的,農民也會定期上繳一些肉類。如牛肉、鴨肉、豬肉、鹿肉、羊肉、兔肉、鳥類等等,都經常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

農民的情況自然要差一些,如果他們敢私自到領地內的森林捕獵,一旦被抓住懲罰很重,有可能被直接砍斷手腳。河裡的魚也不能輕易捕捉,需要領主的同意才行。

農民會養牛羊,所以產出的乳製品可以經常吃到。奶酪,是農民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往往會配上蔬菜水果一起食用。當牛羊老了之後,農民也會殺了它們吃肉。如果平時想吃點葷腥,但是不捨得宰殺牲畜,也有其他辦法。歐洲農民會小心地給牛放一點血,然後配上調味品和穀物等,做成「血腸」——在不殺牲畜的情況下,吃上「肉」。

豬是大多數農民都會養的,因為牛羊需要大量的牧草,到冬天如果沒有牧草,就只能把牛羊殺了醃製起來。養豬就省心多了,畢竟它們基本不挑食。《企鵝歐洲史3》中寫道:「各處的人都養豬,一個基督徒所需的全部生活用品都可以從豬身上來:豬皮可以製成皮革製品,豬身上的脂肪可以做肥皂和廉價蠟燭,豬油能用來烹飪和生產,豬鬃可以做刷子,當然,還有食物——火腿、燻肉、肋條肉、烤肉、豬肚和豬肉腸。」

可見,豬肉是非常受歡迎的,就算是普通農民也能偶爾吃上。當然,新鮮的豬肉大多數還是被貴族享用了,那些內臟貴族不吃,倒是經常成為農民們的美味佳餚。

魚類是很常見的食物

中世紀的農民是可以吃魚的,尤其是11世紀之後。

地中海沿岸和沿湖地區的歐洲人,很早就習慣了吃魚,包括螃蟹、牡蠣、貽貝等,也很受歡迎。11世紀之後,也就是糧食危機之後,歐洲人開始大量的挖魚塘,磨坊的蓄水池也可以養魚——當時英格蘭大約有1萬個水磨,法國有大概4萬個類似的蓄水池。

這些都能養魚,雖然魚塘基本都屬於貴族,但農民偶爾也能吃到裡面的魚。貴族喜歡是鯡魚、鱒魚,或者是河流中捕獲的鰻魚、鮭魚、鱘魚,諸如鱸魚、梭魚和丁鯛則是窮人可以吃的。

農民也是可以喝酒的,畢竟大家不喜歡喝水。

釀製葡萄酒

中世紀的歐洲人,沒有喝開水的習慣,也找不到乾淨的水源。所以常常用酒來代替水。在13世紀蒸餾酒出現之前,歐洲的酒一般度數很低,最受歡迎的啤酒和葡萄酒和我們想像的味道不太一樣。

農民只能喝上第二次第三次擠壓的葡萄酒,頭一次的是留給貴族的。不過,相對來說,葡萄酒還是有些昂貴,平民更喜歡啤酒。農民們會自己釀酒,味道自然千差萬別。為了改善口感,人們還會在釀造啤酒的時候加上楊梅葉、杜松子之類的添加物——可即便是這樣,大多數中世紀農民喝的啤酒,口感都不怎麼樣。

另外,因為水果不易保存,所以農民也會釀造果酒。在諾曼第和德文郡這樣的地方,農民是可以喝到營養豐富的蘋果酒的。但是,「如果蘋果收成少得可憐,人們不得不用爛蘋果釀酒的話,那麼可想而知,當地的健康狀況會受到多大影響。」

中世紀農民

當然,這都是11世紀之後,正常年景下農民的生活。一旦遇到諸如14世紀初連續惡劣天氣,農民的收成就會大幅減少甚至絕收。此時,他們不得不依賴領主的救濟。當領主不願或者也沒有能力幫助他們的時候,那就只能到附近的修道院乞求食物。

總之,多數時候,中世紀的農民飲食都很粗糙,只是保證不被餓死而已。

相關焦點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當時的中國人在吃啥?
    起初,人類剛學會直立行走,能獲取的食物也十分有限,基本以採摘為主;接著,人類學會了製造工具,於是順理成章地吃起了烤肉;後來,人類接觸到了種植,一個新世界的大門緩緩敞開,在日益豐富的食材面前,人類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在社會向前推移的同時,人類對食物的渴求也在不斷上升。然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難以下咽的黑麵包、燉豆子卻被擺上餐桌,過半的歐洲平民不得不向食物屈從。
  • 中世紀歐洲的黑麵包有多硬?跟板磚有一拼,砸地上都不掉渣
    注意,中世紀的黑麵包和現代的黑麵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所謂的黑麵包除了色澤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實和中世紀的白麵包也差不多了。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
  • 在歐洲人吃黑麵包燉豆子的同時期的中國人是吃啥的?
    西方最為黑暗的時候就是中世紀了,那個時期的人們被宗教束縛了思想,而且每個地方的統領都是在不斷的打仗,所以這時期的科技和生產力都是沒有發展過的。在中世紀的西方,每個人都是為了每天可以活下去。因為缺乏香料,被宗教約束。這個時候的西方人是沒有美食的,吃東西只是為了生活。
  • 中世紀歐洲的奇葩怪事(中)
    主食黑麵包長條形,動畫片貓和老鼠中常常出場。中世紀黑麵包的主料是小麥粉混雜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已經是精品黑麵包,更惡劣的是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之類。還有,歐洲的城市沒人早起,早起的話只要你上街那你得隨時留意你頭頂的窗戶,因為早上是歐洲市民拋棄糞便的時間,扔哪兒?就是大街上!農耕歐洲的農耕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農民在開春草發芽的時候,把土地平整一下,然後把種子直接撒到地裡,什麼地壟溝啊,什麼翻耕啊,什麼施肥啊,統統沒有。
  • 他用一條黑麵包打走了小偷,麵包這麼硬的嗎?且看中世紀飲食
    天主教和正教會的曆法對中世紀飲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首先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人基本上人人信教,不信教就同社會格格不入。而教會認為,貪食是可恥的,所以人只能一天吃兩頓飯。而各地也更是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進行齋戒。每周三、周五,或一些重要節日,只能吃魚和蔬菜。
  • 歐洲人大口吃黑麵包,嚼幹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什麼?
    只要你學過一點歷史,你就應該知道歐洲在一段時間內是一個黑暗的中世紀。在中世紀,它主要是由宗教神學所主控,另外還有國與國之間的混亂。因此,經濟和文化一直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是在中世紀西方人吃的飯菜就是最最直觀的反應。用今天的話說,這太可怕了!因為那個時候的西餐並沒有現在那麼華麗高貴,而是充滿了濃烈的黑暗料理的風格。
  • 歐洲人用肉和蔬菜把麵包吃出花樣
    在歐洲專業的麵包店(專業麵包店叫boulangère非專業叫café)都有麵包簡餐如同陝西人用肉和鍋盔吃出花式肉夾饃歐洲人用肉和蔬菜把麵包吃出花樣判斷一家店的簡餐做的好不好「夏巴塔麵包」使用經過長時間發酵的「液種」製作而成形成外脆內軟的微酸口感,越嚼越香因為夏巴塔用料純粹天然,無糖低脂所以它的味道偏淡,也賦予了它無限創造性它就像歐洲的白米飯搭配雞胸肉、芝麻菜、乾酪絲、番茄等原始麥香和其它食材的香氣
  •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在吃啥?
    中世紀的歐洲歐洲人最糟糕的時候應該是中世紀。所謂中世紀,是指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的時期,大約1000年左右。雖然現在歐洲很牛,但是在13世紀卻是標準的屌絲!跟中國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別!大家看看清明上河圖裡的場景,再對比同時期《勇敢的心》裡的歐洲場景,蘇格蘭貴族的住房連宋朝鄉下平民的都不如!難怪元朝時期的馬可波羅來到東方後會大驚小怪。一說勇敢的心,我想起來,他們那石頭壘的小房,和我家豬圈差不多。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在吃啥?
  • 義大利奶酪的一些歷史
    ,他們很少會因為肉而殺死他們,因為他們能利用這些動物那幾乎無窮無盡的奶來生產奶酪。雖然很受歡迎,但是奶酪仍然是農民和農民的食物,普及性不是很廣。而奶酪的廣泛普及要歸功於義大利北方僧侶的聰明方式和奶酪皇帝的發明者:grana。在米蘭南部肥沃的平原,時間大概在1135年之後,當時的Chiaravalle修道院成立了。
  • 歐洲是什麼味道的?回到中世紀你可能會失望,科學家還原當時氣味
    大多數歷史文獻都是通過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視覺和聽覺進行撰寫的,因此自古以來大多數人相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慢慢地我們發現「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虛」,那麼有什麼好方法能夠幫助人類更全面地了解歷史呢?對此歐洲一支科研團隊提出了從嗅覺和味覺的角度出發,重新探索中世紀的歐洲。
  • 中世紀的服裝和面料,中世紀人們穿什麼
    在中世紀時代,就像今天一樣,時尚和必要性都決定著人們的穿著。除了文化傳統和現有的材料之外,時尚和必需品在中世紀以及歐洲各個角落都是各不相同的。畢竟,沒有人會期望8世紀海盜的衣服與15世紀威尼斯人的衣服有任何相似之處。所以當你問「中世紀男人(或女人)穿的是什麼?」 準備自己回答一些問題。他住在哪裡?
  • 減肥吃什麼蔬菜好?10款最佳減肥蔬菜,怎麼吃都不胖!快收藏
    任何減肥方式都應該多吃蔬菜,攝入膳食纖維,尤其是低碳水蔬菜,不易引起血糖波動,造成胰島素快速分泌,是幫助減肥的小能手。本文局長將教大家如何簡單辨別低碳水蔬菜的方法,以及介紹常見10大的低碳水蔬菜和部分菜譜。
  • 黑列巴和黑麵包有什麼不同嗎?原來黑列巴放香菜籽是因為這個典故
    黑列巴和黑麵包有什麼不同嗎?原來黑列巴放香菜籽是因為這個典故說到黑麵包,除了德國的麵包以外,我們就會想到俄羅斯的黑列巴了。之所以叫列巴,並不是一個特別的品種,也是麵包,只不過在俄羅斯,麵包被稱為列巴,所謂黑列巴,也就是黑色麵包的意思。
  • |麵包|饅頭|餡料|黑麵包_網易新聞
    在古羅馬徵服古埃及後,麵包製作工藝傳到歐洲。皇室的廚師會將小麥篩除麩皮、磨成精白面,再加入糖和油脂,製成小巧的白麵包。這種麵包身份相當金貴,只有教會人員、皇室貴族才能吃到。但上等的白麵包,普通平民百姓根本無福享用。他們吃的是一種硬邦邦的黑麵包。黑麵包是用小麥粉混雜麩皮烤制而成,味道鹹酸,吃了第一口,絕不想吃第二口。
  • 奶酪是牛奶不朽的「飛躍」!5種不同芝士奶酪料理大推薦
    早在公元前8000年,新月沃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農民就開始製作奶酪,其歷史幾乎與人類文明一樣久遠,農業的興起導致了綿羊和山羊的馴化,讓遠古的農民收穫了羊奶,但把新鮮牛奶放在溫暖的環境中幾個小時後,他就開始變酸結塊,形成容易食用的塊狀食物。
  • 中世紀的騎士究竟是什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有些類似我們古代的士
    壹墨帶你走進歷史長河,發掘沉睡在時間中的秘密(原創文章,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關注)想到騎士,我們第一印象就是歐洲的中世紀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許多年輕人,都想成為一個騎士。成為騎士,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光宗耀祖的事情。同時,騎士是一個爵位,是當時爵位裡最低的一種。騎士這個爵位,有些類似我們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士。由大貴族或者是國王冊封,效忠當地的某一個領主。同時還會有採邑和屬民,可以說是最低等級的封建統治者。
  • 中世紀飲食文化賞
    事緣中世紀歐洲教會主張深宵齋戒,認為起床後不應過早吃飯,以免過早打破深宵禁食的規定,不少神職人員和有教養的貴族都會遵從這規定,把起床後第一餐叫成ieiunium。後來古法語採用原拉丁語的動詞形態dis-ieiunare來造語,轉成了déjeuner。
  • 披薩和奶酪奶酪簡直是西方美食的性感尤物,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
    此時已快下午兩點, 大家早已飢腸轆轆, 於是馬可·波羅提議就將餡料放在麵餅上吃。大家吃後, 都連口稱讚。這位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後又試做了幾次, 並配上那不勒斯乳酪和作料, 不料大受食客們的歡迎, 從此披薩就流傳開來。
  • 歐洲中世紀的普通人,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我來幹什麼的?我和他們有什麼區別?在歐洲中世紀,服裝代表著身份。所以我們必須把不同階級的人分開討論,才能顯得更有條理一些。當然,貴族們的服裝不僅奢華而且數量多,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情況,這裡就不再單獨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