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上客
蔡英文連選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她的母校之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官網發了一篇新聞稿,算是道賀。然而,海叔發現,這篇新聞稿貌似寫得沒頭沒腦,其中不少段落一定引起了蔡英文的不高興。
首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新聞稿中,竟然稱呼蔡英文為「前倫敦政經學院法律博士生」(Former LSE PhD Law student),而非直接使用「蔡英文博士」這樣的字眼。這引起了臺灣島內一些人的注意。原因無它,只因在2020臺灣地區選舉之前,有關蔡英文學歷造假的事,一度成為媒體熱議。想來,蔡氏看到這一新聞稿,一定會哭笑不得,真會不高興。
2019年8月,臺大名譽教授賀德芬召開記者會,發表了由美國北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環牆(Hwan C. Lin)所寫《獨立調查報告:蔡英文博士論文與證書的真偽》,指蔡英文事後補送到母校的論文粗製濫造,且補發的畢業證書是偽造,證明蔡並未在1984年取得倫敦政經學院(LSE)的法學博士,且該學院有很大嫌疑包庇維護蔡英文。
林環牆並非無的放矢。其曾親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事後補送到圖書館的論文,發現這本論文缺頁、錯字,沒有審查委員的籤名,應僅是口試用的初稿,並非最後定稿。
對於各界對蔡英文的學歷造假問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直沒有正面回答。
如今的新聞稿中卻埋著真相。臺灣地區網絡節目主持人彭文正就直指——如果蔡英文獲得正宗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學位,那麼,該學院的新聞稿中,就該直接使用「本院博士」或者從頭到尾用「蔡英文博士」。然而,實際上,該院新聞稿首先用了「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律博士生」,然後才稱「蔡英文博士」。在彭文正認為,這種稱呼,就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自證蔡英文沒有拿到該院博士學位。
彭文正舉例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曾發賀信給歐盟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女士。她曾在該學院就讀經濟1年,但沒有拿到學位,所以該學院賀信稱她是「前學生」(Former LSE student);蔡英文則是「前法律博士生」(Former LSE PhD Law student)。
至於該學院在有關蔡英文的新聞稿中,後面仍稱她「蔡英文博士」,彭文正認為,可以解釋為蔡氏在其它地方獲得了諸如名譽博士之類。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行文者不想混淆,才用了前後兩種不同的「頭銜」來稱蔡英文。
不得不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對蔡氏當選臺地區領導人的新聞稿,確實寫得沒頭腦。除了對曾在本校就讀過的蔡英文比較了解,而沒有在她在校經歷方面寫錯什麼之外,對蔡氏在臺灣的所作所為方面,該院新聞稿寫得驢唇不對馬嘴。蔡氏看到後,又該不高興了。
譬如該新聞稿居然稱,蔡氏在2016年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前,曾擔任過副領導人。顯然,這是把呂秀蓮的經歷改裝到蔡英文身上了。
海叔要說,呂秀蓮可是正兒八經美國哈佛畢業的碩士,並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友。
此外,新聞稿中還稱,1947年至1949年間就讀倫敦政經學院的俞國華,在1984至1989年間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
海叔倒要問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撰稿人、網站小編,你們確定說的不是蔣經國嗎?
俞國華是蔣經國的小同鄉——都是浙江奉化人。俞國華生於1914年,蔣經國生於1910年。俞國華倒是既在哈佛讀過書,也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讀過書。某種程度上說,蔡英文和呂秀蓮都是他的校友。
俞國華身為財經專家,輔佐蔣經國完成了臺灣省的經濟起飛。曾擔任臺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的他,在蔣經國去世後,於1991年12月擔任臺灣地區「國家統一促進會」首任理事長;1993年2月,獲倫敦政經學院頒授傑出校友獎狀。
不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沒頭沒腦將這樣一位曾致力於國家統一的人物寫入新聞稿,蔡氏是否又要不高興了。
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短短一篇新聞稿就出現如此多硬傷,可以看出——臺灣地區,在世界各地許多人心目中,真不知道是個什麼地方。大抵上,人們知道這是塊屬於中國的所在。事實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這篇新聞稿裡,沒少「China」(中國)字眼。海叔要說,讓這些西方年輕人搞清楚臺灣問題的來龍去脈,有時候確實有些勉為其難。但另一方面,作為世界上還算有一定知名度的學府,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沒頭腦到這份上,確實說不過去。
不過有一點,海叔也注意到了——不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對一些史實是否掌握,是否在行文中犯錯,起碼,比起2016年蔡氏第一次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來,這所學院要低調一些。今年蔡英文連任,校方臉書至今並未發出相關文章。就連該校「臺灣研究室」(Taiwan Research Programme Office)的網頁,目前也還沒有出現提及蔡英文連任的文章。這一點,與2016年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