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會有以下困擾:
很喜歡給自己定目標定計劃,卻從來沒有一次能夠完成制定的計劃;
工作日想著周末的時候一天的計劃,卻在周末早上就開始懶床,於是誘發連鎖效應,整個周末都渾渾噩噩;
當自己想要有所改變時,感覺時間並不夠用了;
做任何事都想做到最好,從計劃開始用去了很多的時間,卻遲遲不肯開始著手······
這不,最近「宅」在家的小張就有這樣的煩惱。
由於小張剛回到工作城市不久,需要在家隔離14天的時間,這段時間由於時間相對空閒,小張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日程表,想用這段時間來好好提升自己,並學會幾種技能: 1.7:00,起床,學習一個小時英語 2.8:00-9:00,早飯時間 3.9:00-9:30,看新聞 4.9:30-10:00,查看公司重要通知 5.10:00-12:00,看書一小時,每周一本書,堅持100天計劃 6.12:00-13:00,午飯時間 7.13:00-14:00,午休40分鐘,準備午茶20分鐘 8.14:00-15:00,練習毛筆字 9.15:00-16:00,學習尤克裡裡,每周一首新曲子 10.16:00-17:00,和朋友家人聊天 11.17:00-18:00,記錄手帳 12.18:00-19:00,晚飯時間 13.19:00-21:00,晚上娛樂時間 14.21:00-22:00,看書一小時 但是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看似滿滿的計劃,制定的時候小張信心滿滿,但在執行的第一天小張就遇到了問題。 原來是小張在計劃執行的前一天晚上由於太過於興奮,晚上到1點才開始休息,導致第二天早上鈴聲響了小張仍然困意盎然,迷迷糊糊的睜開雙眼,小張決定關閉鬧鐘繼續睡覺,直到11點半才醒,起床的小張仍然感覺身體很累,導致一下午的計劃都被打亂。 直到晚上晚飯過後小張才漸漸來了精神,但看著自己規劃的日程表,到了晚上娛樂時間,這時候小張想起自己一直在追的電視劇,果斷放棄了腦中浮現的其他計劃,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小張刷劇一直刷到深夜兩點。 小張的計劃只能以失敗告終。
小張的情況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拖延症問題。
皮切爾博士在《戰勝拖延症》一書中指出: 「拖延症是一種明知道會影響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者自身做事的態度,卻仍然自願推遲既定事項的行為。拖延症是一種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根據國外研究調查說明,超過一半的成功人士都有著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做事從不拖沓的品質,而「失敗人士」中超過90%是因為拖延。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一、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出了問題,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二、讓我們來捫心自問,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三、如何來克服這些問題,又有那些真正實際可行的方法
案例中能夠看出小張對自己的現狀並不是很滿意,這和大多數人的心理不謀而合,為了對自己進行改變,小張做出了一整套可以稱得上比較完美的計劃,從小張的日程表中可以看出,小張尋求改變的方向並沒有問題,不管是從哪方面進行提升,一個人只要能夠下定決定去進行改變就已經足夠了不起。
但是到了執行計劃的這一步問題接踵而來。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表象是,小張在執行計劃的前一天熬夜導致接下來的計劃都被打亂,但事實上問題的根因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問題在於小張並沒有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在計劃執行的前一天小張應該及早為此準備,即使不然也應該早點休息,為第二天的計劃養精蓄銳。
但是問題並不僅僅於此。
當第二天小張拖沓著起床之後,他要呈現的不應該是渾渾噩噩的一天,而應該尋找彌補的方式,對日程表進行一定靈活式改造。
首先,找到計劃中最容易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比如第1項、第4項、第8項和第9項,對這幾個目標先去完成;
其次,找到可以彌補的重要環節,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進行選擇,比如第3項、第4項和第11項;
然後,相應減少可壓縮項的時間,比如讀書這一計劃,可以適當縮短時間執行;
最後,不要忘記適當的娛樂,但不要影響第二天的計劃。
而小張的應對簡直一塌糊塗,完全是把問題歸咎於之前的晚睡,這對於一個善於管理時間的人來說,就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經常性的出現拖延呢?
對於像小張這樣的行為,著名的管理教練戴維·艾倫曾在《儘管去做》一書中分析,他們之所以出現「計劃無效」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對時間管理的錯覺,自以為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過度追求「完美體驗」。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能做好,但是事實總是事與願違。
這聽起來很殘酷,但卻是事實。
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並不了解自己。
《儘管去做》一書中強調,我們的大腦有著懶惰的本性,它總是喜歡用最小的代價去做事,用最少的能量消耗來維持自身。而對於我們來說,大多數計劃的制定是在和我們的「大腦」對著幹。
國外精神學家研究指出,當我們沉溺於某一項娛樂活動時,比如看劇,刷短視頻等,我們的大腦就會通過神經元系統機械式的模式進行運行,而這時大腦中的其他機理都能陷入短暫休息,而此時我們也能夠感覺到自己處於假性興奮狀態,這就是我們經常會出現的沉迷現象。
而當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往往要比平時多進行70%的能量消耗,這對於大腦來說是一件很難被允許的事。
一項計劃從進行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各個階段,即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後。
開始之前我們的「行動力焦點」應該是「執行」,即開始我們執行的行為,開始著手去做;而一旦這項任務開始之後,我們的聚焦點就會發生改變,由開始變為「行動」,這個時候我們更加注重的過程,需要對執行的過程不斷完善。
而大多數人都錯把執行階段當做完善階段,在計劃還未開始的時候就想要做到最好的效果,卻正是因為這樣,才讓自己的信心受到打擊,從而喪失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西方有句諺語,叫做開始便是行動的一半。國內職場大咖秋葉大叔也曾說過,成功的路上其實並不擁擠,只是大多數人都忙於選擇走哪條路。而事實上,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們制定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完成這些計劃,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在事情還沒有開始之前幻想自己能夠達到預期,甚至超長發揮達到完美。
考研輔導的何凱文老師曾經翻譯過臉書的一句標語,完成優先於完美。凱文老師解釋,我們之所以大多數人會很難堅持看完一本單詞書,不在於這本單詞書有多厚,而在於這本書的前幾頁我們看了多久。
大多數人在背一本單詞書的時候總是糾結於一開始的幾頁到底有沒有背會,最後時間慢慢過去,考試時間到了,對這本書的學習還停留在前幾頁。
記得曾經考研的時候,正是看了凱文老師的書,用半個月的時間背完了一整本單詞書,即使背完的效果並不好,但是滿足感使然,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我將這本單詞書整整背了7遍,其中大部分單詞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可以說如果沒有第一次的完成,就沒有以後逐漸的熟悉,甚至銘記。
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我們不容許自己失敗,甚至不允許自己有一丁點的不完美,殊不知正是這份嚴苛毀掉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李笑來在《和時間做朋友》一書中提出,你能管理的從來都不是時間本身,任何人都無法管理時間,我們能管理的只是我們自己。
時間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有:
番茄工作法:弗朗切斯科·齊立羅將時間管理簡單的劃分為固定的時間段,比如25分鐘,完成一個時間段的任務之後通過休息進行調整的方法;
四象限法則:是管理學博士史蒂芬·柯維 在《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的一套方法,通過二維坐標的形式,將事件歸類於時間和重要程度的四格象限中,並進行差別式管理;
GTD時間管理法:出自戴維·艾倫的《搞定》,通過一整套複雜的理論達到對整個工作計劃的掌控;
艾維利法則:也叫六點優先工作制,由艾維利大師提出,優先連續完成6項重要的任務;
莫法特休息法:通過執行不同的計劃條目來進行休息的方法;
要事優先法則:出自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強調先去做最重要的事;
精力管理方法:出自《精力管理》一書,書中指出我們要管理的並不是自己的時間,而應該是有效時間,即對自己的精力支出時間進行管理;
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認為應該把時間進行統計和記錄,這樣才能了解哪些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方法縱然很多,但每個人其實只需要一種而已。GTD工作原理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去選擇自己最容易接受並付諸行動的那一個,與其我們沉究於使用哪一種,倒不如選擇一種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而我的選擇是最簡單的列表法+2分鐘動手原則。
首先,列表。我們把一天中需要做到的所有的事情都列在一張表格中,並標註好完成這件事可能需要用到的最短時間,把那些無法預估完成時間的事項加以標記;
其次,篩選2分鐘完成事項。把用時最短並能夠立刻執行的計劃勾出來,立刻著手去完成,並根據時間長短以此類推,最後我們再去完成那些並不能確定時間進度的事項;
最後,激勵。每完成一項計劃划去表中的記錄,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塗抹方式,完成之後可以跟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比如寫下一句「你真棒」,事實證明,自我滿足感往往來自於此。
面對自己定下的計劃,我們之所以總是失敗,就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 而做的太少。大道至簡,想要快速完成自己的計劃,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才能做最多的事。
END
文/索小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