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自我修養:管理好你的時間,才能挽救拖延

2020-10-20 索小嗨

    你是不是經常會有以下困擾:

    很喜歡給自己定目標定計劃,卻從來沒有一次能夠完成制定的計劃;

    工作日想著周末的時候一天的計劃,卻在周末早上就開始懶床,於是誘發連鎖效應,整個周末都渾渾噩噩;

    當自己想要有所改變時,感覺時間並不夠用了;

    做任何事都想做到最好,從計劃開始用去了很多的時間,卻遲遲不肯開始著手······

    這不,最近「宅」在家的小張就有這樣的煩惱。

    由於小張剛回到工作城市不久,需要在家隔離14天的時間,這段時間由於時間相對空閒,小張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日程表,想用這段時間來好好提升自己,並學會幾種技能: 1.7:00,起床,學習一個小時英語 2.8:00-9:00,早飯時間 3.9:00-9:30,看新聞 4.9:30-10:00,查看公司重要通知 5.10:00-12:00,看書一小時,每周一本書,堅持100天計劃 6.12:00-13:00,午飯時間 7.13:00-14:00,午休40分鐘,準備午茶20分鐘 8.14:00-15:00,練習毛筆字 9.15:00-16:00,學習尤克裡裡,每周一首新曲子 10.16:00-17:00,和朋友家人聊天 11.17:00-18:00,記錄手帳 12.18:00-19:00,晚飯時間 13.19:00-21:00,晚上娛樂時間 14.21:00-22:00,看書一小時 但是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看似滿滿的計劃,制定的時候小張信心滿滿,但在執行的第一天小張就遇到了問題。 原來是小張在計劃執行的前一天晚上由於太過於興奮,晚上到1點才開始休息,導致第二天早上鈴聲響了小張仍然困意盎然,迷迷糊糊的睜開雙眼,小張決定關閉鬧鐘繼續睡覺,直到11點半才醒,起床的小張仍然感覺身體很累,導致一下午的計劃都被打亂。 直到晚上晚飯過後小張才漸漸來了精神,但看著自己規劃的日程表,到了晚上娛樂時間,這時候小張想起自己一直在追的電視劇,果斷放棄了腦中浮現的其他計劃,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小張刷劇一直刷到深夜兩點。 小張的計劃只能以失敗告終。

    小張的情況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拖延症問題。

    皮切爾博士在《戰勝拖延症》一書中指出: 「拖延症是一種明知道會影響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者自身做事的態度,卻仍然自願推遲既定事項的行為。拖延症是一種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根據國外研究調查說明,超過一半的成功人士都有著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做事從不拖沓的品質,而「失敗人士」中超過90%是因為拖延。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一、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出了問題,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二、讓我們來捫心自問,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三、如何來克服這些問題,又有那些真正實際可行的方法

    一、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出了問題,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案例中能夠看出小張對自己的現狀並不是很滿意,這和大多數人的心理不謀而合,為了對自己進行改變,小張做出了一整套可以稱得上比較完美的計劃,從小張的日程表中可以看出,小張尋求改變的方向並沒有問題,不管是從哪方面進行提升,一個人只要能夠下定決定去進行改變就已經足夠了不起。

    但是到了執行計劃的這一步問題接踵而來。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問題的表象是,小張在執行計劃的前一天熬夜導致接下來的計劃都被打亂,但事實上問題的根因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問題在於小張並沒有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在計劃執行的前一天小張應該及早為此準備,即使不然也應該早點休息,為第二天的計劃養精蓄銳。

    但是問題並不僅僅於此。

    當第二天小張拖沓著起床之後,他要呈現的不應該是渾渾噩噩的一天,而應該尋找彌補的方式,對日程表進行一定靈活式改造。

    首先,找到計劃中最容易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比如第1項、第4項、第8項和第9項,對這幾個目標先去完成;

    其次,找到可以彌補的重要環節,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進行選擇,比如第3項、第4項和第11項;

    然後,相應減少可壓縮項的時間,比如讀書這一計劃,可以適當縮短時間執行;

    最後,不要忘記適當的娛樂,但不要影響第二天的計劃。

    而小張的應對簡直一塌糊塗,完全是把問題歸咎於之前的晚睡,這對於一個善於管理時間的人來說,就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

    二、讓我們來捫心自問,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經常性的出現拖延呢?

    對於像小張這樣的行為,著名的管理教練戴維·艾倫曾在《儘管去做》一書中分析,他們之所以出現「計劃無效」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對時間管理的錯覺,自以為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過度追求「完美體驗」。
      自我管理的認知偏差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能做好,但是事實總是事與願違。

    這聽起來很殘酷,但卻是事實。

    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並不了解自己。

    《儘管去做》一書中強調,我們的大腦有著懶惰的本性,它總是喜歡用最小的代價去做事,用最少的能量消耗來維持自身。而對於我們來說,大多數計劃的制定是在和我們的「大腦」對著幹。

    國外精神學家研究指出,當我們沉溺於某一項娛樂活動時,比如看劇,刷短視頻等,我們的大腦就會通過神經元系統機械式的模式進行運行,而這時大腦中的其他機理都能陷入短暫休息,而此時我們也能夠感覺到自己處於假性興奮狀態,這就是我們經常會出現的沉迷現象。

    而當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往往要比平時多進行70%的能量消耗,這對於大腦來說是一件很難被允許的事。

      過度追求完美

    一項計劃從進行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各個階段,即開始之前和開始之後。

    開始之前我們的「行動力焦點」應該是「執行」,即開始我們執行的行為,開始著手去做;而一旦這項任務開始之後,我們的聚焦點就會發生改變,由開始變為「行動」,這個時候我們更加注重的過程,需要對執行的過程不斷完善。

    而大多數人都錯把執行階段當做完善階段,在計劃還未開始的時候就想要做到最好的效果,卻正是因為這樣,才讓自己的信心受到打擊,從而喪失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三、如何來克服這些問題,又有那些真正實際可行的方法

      改變你的目標指向
    西方有句諺語,叫做開始便是行動的一半。國內職場大咖秋葉大叔也曾說過,成功的路上其實並不擁擠,只是大多數人都忙於選擇走哪條路。而事實上,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們制定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是完成這些計劃,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在事情還沒有開始之前幻想自己能夠達到預期,甚至超長發揮達到完美。

    考研輔導的何凱文老師曾經翻譯過臉書的一句標語,完成優先於完美。凱文老師解釋,我們之所以大多數人會很難堅持看完一本單詞書,不在於這本單詞書有多厚,而在於這本書的前幾頁我們看了多久。

    大多數人在背一本單詞書的時候總是糾結於一開始的幾頁到底有沒有背會,最後時間慢慢過去,考試時間到了,對這本書的學習還停留在前幾頁。

    記得曾經考研的時候,正是看了凱文老師的書,用半個月的時間背完了一整本單詞書,即使背完的效果並不好,但是滿足感使然,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我將這本單詞書整整背了7遍,其中大部分單詞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可以說如果沒有第一次的完成,就沒有以後逐漸的熟悉,甚至銘記。

    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我們不容許自己失敗,甚至不允許自己有一丁點的不完美,殊不知正是這份嚴苛毀掉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管理好你的時間
    李笑來在《和時間做朋友》一書中提出,你能管理的從來都不是時間本身,任何人都無法管理時間,我們能管理的只是我們自己。

    時間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有:

    番茄工作法:弗朗切斯科·齊立羅將時間管理簡單的劃分為固定的時間段,比如25分鐘,完成一個時間段的任務之後通過休息進行調整的方法;

    四象限法則:是管理學博士史蒂芬·柯維 在《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的一套方法,通過二維坐標的形式,將事件歸類於時間和重要程度的四格象限中,並進行差別式管理;

    GTD時間管理法:出自戴維·艾倫的《搞定》,通過一整套複雜的理論達到對整個工作計劃的掌控;

    艾維利法則:也叫六點優先工作制,由艾維利大師提出,優先連續完成6項重要的任務;

    莫法特休息法:通過執行不同的計劃條目來進行休息的方法;

    要事優先法則:出自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強調先去做最重要的事;

    精力管理方法:出自《精力管理》一書,書中指出我們要管理的並不是自己的時間,而應該是有效時間,即對自己的精力支出時間進行管理;

    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認為應該把時間進行統計和記錄,這樣才能了解哪些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方法縱然很多,但每個人其實只需要一種而已。GTD工作原理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去選擇自己最容易接受並付諸行動的那一個,與其我們沉究於使用哪一種,倒不如選擇一種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而我的選擇是最簡單的列表法+2分鐘動手原則

    首先,列表。我們把一天中需要做到的所有的事情都列在一張表格中,並標註好完成這件事可能需要用到的最短時間,把那些無法預估完成時間的事項加以標記;

    其次,篩選2分鐘完成事項。把用時最短並能夠立刻執行的計劃勾出來,立刻著手去完成,並根據時間長短以此類推,最後我們再去完成那些並不能確定時間進度的事項;

    最後,激勵。每完成一項計劃划去表中的記錄,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塗抹方式,完成之後可以跟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比如寫下一句「你真棒」,事實證明,自我滿足感往往來自於此。

    面對自己定下的計劃,我們之所以總是失敗,就是因為我們想得太多, 而做的太少。大道至簡,想要快速完成自己的計劃,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才能做最多的事。

    END

    文/索小嗨

相關焦點

  • 在家辦公,6個方法教你做好時間管理,提升效率
    可是,在家裡這樣如此讓人放鬆的氛圍下怎麼可能安心工作呢?別著急,學會這6個方法,在家仍然可以掌控時間,高效辦公。明確目標許多人認為,「明確目標」這樣的話十分假大空,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也看起來和時間管理沒有關係。實際上,明確目標屬於自我管理的範疇,管好自己才能成功地管理好時間。
  • 在家宅娃,沒有雞飛狗跳的時間管理方法
    stpe 3:計劃表的執行 由於我家娃以往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偏弱的,因此在前期執行階段是有很大難度的。 如果一著急,我比較容易犯錯,大叫「快去上課呀,老師喊打卡啦!」
  • 拖延的神經學解釋|改變拖延應調節情緒,而不是管理時間
    Procrastination is an emotion regulation problem, not a time management problem拖延是一個情緒調節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作者:Charlotte Lieberman譯者:許標 如果你曾把一個重要任務推遲了,比如說,按字母順序排列你的香料抽屜,你知道把自己描述為懶惰是不公平的
  • 孩子愛拖延怎麼辦,學會自我管理,效率大增
    你的孩子愛拖延嗎?到了睡覺的時間,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完成,你會讓他熬夜完成嗎?各種招數都用了,孩子還是喜歡拖延時間怎麼辦?今天就讓我們來解決你的煩惱。我們一直說孩子要自覺自主,就是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管理就是心裡有數,自己今天的作業有多少,要花多久寫完?完成了多少?還需要多久?這種情況下,就算孩子不是一放學就寫作業,玩一會再寫也沒有問題的。每天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固定,孩子自己會根據自己的狀況去評估,合理安排時間。孩子管理的不是他的時間,而是學習狀態。這就是我們想要孩子達到的,他能做到嗎?
  • 宅在家的時間,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14個字!
    宅在家的這段時間,這七件事可能會拉開孩子之間的差距,甚至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拖延的孩子,抱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態,內心永遠想著:「明天再說!」這個時候嘮叨、催促反而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懂得輕重緩急,才能真正地讓他自覺起來。不如幫助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分解面前的任務,從簡單的開始,同時讓孩子承擔拖延帶來的後果。拖延是很差的習慣,一定要讓孩子規避它。
  • 用好「自我管理」大法,別人流汗的時間就是你喝茶的時間
    什麼是學生自我管理呢?學生自我管理就是學生個體對自己的思想、心理、情緒、生活、人際交往、行為養成和學習目標、學習時間、學習計劃、學習習慣、學習狀態等進行的管理。自我管理核心就是使個體通過科學的有目的自我認知、自我組織、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調控,逐步走向自我完善和完美,從而達到自我實現、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
  • 「自我管理」「4+3」實用法則,高效克服拖延症
    拖延就像是人的天性,總是讓人一而拖再而拖,再自律、再勤奮的人都有拖延症發作的時候。它確實讓人非常苦惱,有很多時候,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但就是有一種神秘力量拉著你,不讓你去做。拖延症很難杜絕,但是絕對可以克服。因此很多人嘗試各種方法,讓自己自律,但卻收效甚微。原因是他們用的方法不夠針對性、以及有效的力度。
  • 宅族宅在家的原因
    現今,即便「宅」在家裡,油鹽醬醋也能網購到家,一臺電腦讓你盡知天下事。所以許多人選擇吃飯鍛鍊都在家裡完成,懶得去接觸外面的人或事。那麼宅有哪些原因呢?下面尋醫問藥網中醫頻道就來為大家介紹宅的原因。
  • 宅在家的時間,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14個字!|特別關注
    小學階段的孩子,拖延不僅僅是因為自控力差,還因為缺乏時間觀念,對要做的事沒興趣或不知道怎麼做。這個時候嘮叨、催促反而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懂得輕重緩急,才能真正地讓他自覺起來。不如幫助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分解面前的任務,從簡單的開始,同時讓孩子承擔拖延帶來的後果。
  • 面對拖延,改變認知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他陷入了後悔-拖延-應付-後悔這樣的怪圈當中。熬夜出爐的方案,在第二天又是被領導批評。小許內心很不服,如果早點來做,肯定會做的很好。看來是我太懶惰,小許考慮自己應該去報個時間管理的課程。它教我們如何設定任務目標 ,如何把任務分解,如何區分重要和緊急,如何把率情列成淸單並設定好時問,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這些方法無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過都是 「技術層面的解決」。——《精進》大家都寄希望於時間管理。但太多人學了不少時間管理方法之後,結果是越來越忙,讓自己內心更不快樂。
  • 在家無聊怎麼辦?點進來消磨下時間吧!
    這個春節,面對疫情,全國人民都在用「宅」在家的方式,表達對抗擊疫情的決心和支持!如今半月已過,在家裡不能出門的朋友們已經開始用各種方式打發這無聊的時間了,比如提升廚藝、逗逗寵物、玩遊戲、自娛自樂等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如今每個人都有危機意識,雖然現在都「宅」在家裡,但是很多夥伴都已經默默地給自己規劃著復工後的生活,以便復工時能更好地進入工作狀態。雖然家庭辦公對於現在的情況來說是常態,但是很多人都無法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所以提醒朋友們在工作之前還是要先靜下心來,安排好時間,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在家無聊的朋友也別著急,也可以選本書來消磨下這無聊的時間。
  • 乾貨| 學習時間管理,巧對拖延症,助你成為高效能人士!
    其實時間管理不只是管理時間,更是管理自我。時間是一個我們難以掌控的存在,充滿各種變化性,不要把時間當敵人而是學會當朋友。一、你為何要做時間管理?凡事都有一個出發點,可以理解為常說的初心。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想要改變的欲望,找到那個內在動因是第一步。
  • 拖延症患者做事效率低?教你三分鐘學會時間管理,讓效率暴增
    由於疫情的出現,在這大半年裡面大多數人都呆在家裡足不出戶,有的在家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能,致力於提升自己的才能涵養等方面,而有的人則沉迷於手機刷抖音,玩遊戲,聊天,導致這段時間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努力的頹廢一個是努力的進步,這就是自律與不自律的差別。差的是一整個人生。我相信有些人不是不想努力,只是缺少了自己的時間管理,總能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得了拖延症?
  • 如何拒絕拖延症?是管理情緒,還是管理時間?
    根據傳統思維,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等世界各地的大學輔導中心仍然支持這種思維,我和我的拖延者一起,有時間管理問題。從這個觀點來看,我還沒有完全明白我的任務需要多久,我也沒有足夠注意我目前在"網絡麵包"上浪費了多少時間。隨著更好的日程安排和更好的時間把握,所以邏輯是,我會停止拖延,繼續我的工作。 然而,心理學家們越來越意識到這是錯誤的。
  • 沒目標、沒時間、沒辦法|3招讓你宅出更好的自己
    原來,提升自我,離我們並不遙遠,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那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你要快速找準定位,才能充分挖掘自己潛能,迅速出擊,你就已經在成功的路上;其次不能忽視複利的力量,而利用好時間管理優先矩陣,可以讓時間效用最大化;再次借人成事,可以事半功倍,而這僅僅是你提升自我的開始,堅持就對了。
  • 真正厲害的男人,很「宅」
    倘若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外界接觸,就很難擁有「宅」下來思考的時間,而控制情緒是來自大腦的冥想,所以「宅」是男人控制情緒的關鍵,善於控制情緒,對自我有所約束,才能更好的與家人相處,有更多的時間讓自己去提升,從而被外界認可,成為別人眼中更厲害的男人。
  • 青少年宅家學習如何更好地「自我管理」
    「以前玩iPad像做賊一樣,現在反而光明正大」,孩子要使用電子產品學習,家長又擔心孩子上網時間過長,她的矛盾是非常時期家長們心態的縮影。這代孩子從小就熟悉各類電子產品,但大多數家長都會限制使用時間,受疫情影響,孩子大部分時間宅在家「停課不停學」,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大幅延長,而且理由極為「正當」。
  • 自我成長思考 | 管理時間?你和時間是什麼關係?
    >自我成長思考 | 管理時間?如果你也意識到,時間並不能管理,管理的話,也應該是管理自己。管好自己了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只是「管理」一詞,難免看上去感覺備受約束,而且令人感到受限制,尤其是那些計劃性很弱的人······「管理」一說,真的有適用性嗎?
  • "你很聰明但不用功"=拖延症?
    但是總體上來說,如同《拖延心理學》開始即說的: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它反應的是一個人在自尊上的問題。如果不能接受這點,拖延的問題永遠改正不了。拖延往往只是症狀而已,和很多病症一樣,症狀本身並不是真正的問題。
  • 2020.4.1|時間管理之拖延症
    陰天約定周蕙 - 周蕙精選今天繼續講講時間管理吧 有很多人做不好時間管理,最大的原因就是有拖延症,其實拖延症其實每個人都有。 我們之所以有拖延症,是因為我們有畏難情緒。一件我們做起來很容易的事,比如打遊戲,比如吃美食,我們會有拖延症嗎?有人說,你這樣舉例子不恰當,這些都是屬於娛樂好玩的,我拖什麼。 那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現在給你一個作業,但是作業的內容是一年級的數學,1+1=?,這樣的30個數學題,你會拖延不肯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