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逍遙 博雅資料庫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
「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
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據記者採訪,上海某高校的王同學也曾被輔導員暗示「P一個假的留學offer」,她不接受,稱要去教育部舉報,院方委婉提醒她,如果去舉報,「以後發畢業證、學位證或者調檔案,可能會出問題」。
此現象引起輿論反思。
媒體的報導,早已有之。
筆者連續整理了四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這些行為並非個別現象……
竟然,有些偏遠985高校,為了數據好看,也對就業率、靈活就業率進行「大」放水…
欺騙的是家長,喪失的是形象…
反正,小編對這些有注水行為的偏遠985,毫無好感~
針對「高校就業率造假」現象,教育主管部門一直是三令五申,堅決說「不」,並開出了「四不準」等明確具體的禁令。但從現實來看,一些高校在就業率「摻水」上仍然冥頑不化。
有教育人士指出,此問題關鍵根源在於就業數據利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有知情人士稱:
若高校某專業的就業率不達標將會被調減招生計劃或停招。
此外,就業率與高校招生和經費掛鈎,影響教師薪資和教研課題項目經費。
有磚家指出,
要確保就業率數據真實, 可考慮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調查、統計,作為高校自行統計、上報主管部門審核、發布就業數據的補充 。
筆者認為,這條建議極不靠譜!
如果讓第三方來統計,最終就是肥水外流,富了三方機構、浪費了教育經費。
ISO9000認證就是 前車之鑑, 改為中介機構頒發證書後, 質量 認證就泛濫了,1~3萬元就可買證,年審也是一場笑話…
筆者比較認同下列觀點:
也十分贊同西南大學張學敏、 柴曉旭教授的觀點:
信息來源:新京報、北青深一度、廉情參考、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