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近期,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與此同時,媒體關於今年應屆生整體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的報導,與一些高校仍高達90%以上的就業率形成了明顯反差,也引發來自社會多方面的質疑。
事實上,高校就業率「摻水」、學生「被就業」早已不是新聞。近些年來,很多高校為了拿出一份華麗的畢業生就業數據,造假手段層出不窮。早在2013年,新華網的一則報導就總結了就業率造假的各種招式——妙招:開網店找公司「假就業」;土招:刻假公章「假裝」就業;奇招:班幹部幫舍友「被就業」;囧招:小超市「籤」二十畢業生;絕招:百元網購假就業協議……此外,找公司批量籤就業協議,鼓勵學生去勞動力市場隨意籤就業協議,從網上購買假協議書交差,把學生檔案集體存入人才服務中心,有的高校甚至還拿畢業證、學位證、個人檔案威脅學生「就業」……這些「與時俱進」的招數可謂是層出不窮。
「摻水」的就業率看起來「形勢喜人」,卻用虛假數據掩蓋了真實就業問題。「被就業」的學生稀裡糊塗失去了應屆生身份,後續求職、入職都有可能受影響,這明顯是「坑」了畢業生。不僅如此,弄虛作假的就業統計數據,也會導致高校專業設置、資源分配「錯配」,影響決策部門對就業形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
數據顯示,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874萬,同比增長40萬。尤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今年應屆生整體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保就業」「穩就業」任務很艱巨。面對特殊就業季,數據更需要「擰乾水分」、摸清就業率底數。只有讓相關各方動態掌握就業問題實情,才能更精準地幫扶畢業生就業。
2019年4月17日下午,中國傳媒大學畢業招聘雙選會現場(中宏網記者 富宇 攝)
事實上,對於高校就業率造假亂象,教育部門一直都特別關注。早在2006年,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就表態,教育部將完善評估機制,對就業率造假的高校,在審核評估高校工作時實行「一票否決」。
今年6月,教育部發出的「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通知中,再次強調要堅決杜絕虛假籤約、被就業,以及就業率摻水、造假等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就業統計工作真實準確。同時,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格落實包括「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在內的「四不準」規定。
但根據目前的情況,強化對就業數據的監管核查,並未徹底解決就業率「摻水」問題,反而導致部分高校師生進一步承壓,為了把數據做得「真實」一點,不斷變化造假方式,進而導致就業率造假問題更為嚴重。
那麼,究竟該如何遏制就業率「摻水」造假現象?有教育學專家一語道破。該專家指出,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造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管理部門要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進行考核,而考核指標又與各校的發展直接掛鈎,容易在各校產生就業率數據造假行為;另一方面,目前的就業率數據不是通過第三方機構統計,而是由各高校自行上報,缺少客觀性,同時也為數據造假問題滋生提供了土壤。
如何減少造假行為,使高校就業率數據真實、準確?一致的觀點認為,首先,不要把就業數據作為嚴格的考核標準,就業的關鍵在於各產業經濟領域的發展情況,學校難以對學生就業起到決定性作用;其次,由專業的第三方機構跟蹤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就業率,不再由高校自行統計、上報就業率數據;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創新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評價體系,嘗試建立就業跟蹤機制,適當延長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統計的截止時間。最終就業率才是反映高校教育質量的關鍵,所以有必要關注學生畢業1年、4年乃至10年後的狀況,了解其收入和職業變化。只有這樣,得到的就業數據才具有參考意義,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就業是「六穩」「六保」之首,高校畢業生就業更是「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某些高校與其在就業率造假問題上費力傷神,不如在幫助畢業生就業方面多下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