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的現象依然存在。
就業率是高校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也是社會評價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若就業率統計數據不好看,教育撥款、招生指標甚至專業存續都有可能受影響。因此,就業率成了「政治任務」,幾乎所有高校都對就業率有執念。高校就業率「摻水」,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歷史新高,但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求職困難明顯增多。有數據顯示,今年應屆生整體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面對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全國各地打響了一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保衛戰」,千方百計穩就業。
與此同時,一些高校為了讓就業率「好看」,千方百計「摻水」造假:有的發動感情攻勢、大搞道德綁架,說配合學校完成就業任務就是為母校添光增彩,不配合就是給母校抹黑添亂;有的明面上說「先就業再擇業」,實際上是逼迫學生從事不願意從事的職業和崗位;更有甚者,縱容淘寶下單買就業協議「假就業」,或將籤訂三方協議作為獲得畢業證、學位證的門檻……一些最新納入就業統計的自由職業,以及所謂的靈活就業,被部分高校鑽了空子,原本應當歸為「不就業擬升學」或「待就業」的學生都往裡塞,統計時被歸為已就業狀態。一頓猛操作後,不少高校如往年一樣,公布的就業率仍然高達90%以上,引發諸多質疑。
「摻水」的就業率外表華麗,讓人誤以為形勢一片大好,其實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被就業」的學生稀裡糊塗失去了應屆生身份,後續求職、入職都有可能受影響;弄虛作假的就業統計數據,也會導致高校專業設置、資源分配「錯配」;在失真數據的導向下,政府部門制定就業政策極易出現偏差。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表示,將完善評估機制,對就業率造假的高校,在審核評估高校工作時實行「一票否決」。今年6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出的「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通知中,再次強調要堅決杜絕虛假籤約、被就業,以及就業率摻水、造假等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就業統計工作真實準確。同時,教育部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格落實「四不準」規定: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優秀畢業生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籤約掛鈎,不準以戶檔託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籤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但根據目前的情況,強化對就業數據的監管核查,並未徹底解決就業率「摻水」問題,反而導致普通師生進一步承壓,迫使輔導員讓學生把數據做得「真實」一點,造假方式「與時俱進」了而已。
靠就業率「摻水」不僅打不好「就業保衛戰」,反而會產生誤導貽誤「戰機」。但要遏制就業率「摻水」造假,重點在疏不在堵。學生被輔導員催就業,輔導員被學校催就業,學校被教育部門催就業,就業率硬指標壓力層層傳導之下,想不「摻水」都難。因此有人提出,要平抑高校就業率造假勢頭,就必須將就業率統計與教育撥款、招生指標和專業存續脫鉤,從源頭遏制就業率「摻水」動機。但如此一來,將不利於高校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對接,相當於為解決一個舊問題製造了一個新問題。相對而言,改變當前高校就業工作重就業數據、輕就業質量的評價方法,為就業統計機制引入「就業質量」作為重要指標,建立中長期追蹤統計分析和第三方介入機制,更加注重薪酬水平、崗位與專業匹配性、僱主評價及社會認可度,引導高校在關注就業率的同時,把更多精力用在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服務上,從而有效破解應屆畢業生「被就業」問題,全面提升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