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就業率「摻水」打不好「就業保衛戰」

2020-09-04 圳論

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的現象依然存在。

就業率是高校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也是社會評價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若就業率統計數據不好看,教育撥款、招生指標甚至專業存續都有可能受影響。因此,就業率成了「政治任務」,幾乎所有高校都對就業率有執念。高校就業率「摻水」,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歷史新高,但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求職困難明顯增多。有數據顯示,今年應屆生整體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面對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全國各地打響了一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保衛戰」,千方百計穩就業。

與此同時,一些高校為了讓就業率「好看」,千方百計「摻水」造假:有的發動感情攻勢、大搞道德綁架,說配合學校完成就業任務就是為母校添光增彩,不配合就是給母校抹黑添亂;有的明面上說「先就業再擇業」,實際上是逼迫學生從事不願意從事的職業和崗位;更有甚者,縱容淘寶下單買就業協議「假就業」,或將籤訂三方協議作為獲得畢業證、學位證的門檻……一些最新納入就業統計的自由職業,以及所謂的靈活就業,被部分高校鑽了空子,原本應當歸為「不就業擬升學」或「待就業」的學生都往裡塞,統計時被歸為已就業狀態。一頓猛操作後,不少高校如往年一樣,公布的就業率仍然高達90%以上,引發諸多質疑。

「摻水」的就業率外表華麗,讓人誤以為形勢一片大好,其實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被就業」的學生稀裡糊塗失去了應屆生身份,後續求職、入職都有可能受影響;弄虛作假的就業統計數據,也會導致高校專業設置、資源分配「錯配」;在失真數據的導向下,政府部門制定就業政策極易出現偏差。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表示,將完善評估機制,對就業率造假的高校,在審核評估高校工作時實行「一票否決」。今年6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出的「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通知中,再次強調要堅決杜絕虛假籤約、被就業,以及就業率摻水、造假等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就業統計工作真實準確。同時,教育部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格落實「四不準」規定: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優秀畢業生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籤約掛鈎,不準以戶檔託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籤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但根據目前的情況,強化對就業數據的監管核查,並未徹底解決就業率「摻水」問題,反而導致普通師生進一步承壓,迫使輔導員讓學生把數據做得「真實」一點,造假方式「與時俱進」了而已。


靠就業率「摻水」不僅打不好「就業保衛戰」,反而會產生誤導貽誤「戰機」。但要遏制就業率「摻水」造假,重點在疏不在堵。學生被輔導員催就業,輔導員被學校催就業,學校被教育部門催就業,就業率硬指標壓力層層傳導之下,想不「摻水」都難。因此有人提出,要平抑高校就業率造假勢頭,就必須將就業率統計與教育撥款、招生指標和專業存續脫鉤,從源頭遏制就業率「摻水」動機。但如此一來,將不利於高校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對接,相當於為解決一個舊問題製造了一個新問題。相對而言,改變當前高校就業工作重就業數據、輕就業質量的評價方法,為就業統計機制引入「就業質量」作為重要指標,建立中長期追蹤統計分析和第三方介入機制,更加注重薪酬水平、崗位與專業匹配性、僱主評價及社會認可度,引導高校在關注就業率的同時,把更多精力用在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服務上,從而有效破解應屆畢業生「被就業」問題,全面提升就業質量。

相關焦點

  • 就業率「摻水」是在尋求「安樂死」?
    就業率「摻水」是在尋求「安樂死」?顯而易見,就業率「摻水」是一件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情:不利於有關部門了解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就業率「摻水」,不利於各高校轉變觀念,從而墨守陳規,固步自封,不利於保質保量做好大學生職業規劃相關課程;不利於提高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讓更多學生具備就業的技能;就業率「摻水」表面看是在應付有關部門對該校該專業的評估,實則是一種掩耳盜鈴行為,是溫水煮青蛙,求得一時舒服,就業率「摻水」最大的悲哀在於尋求「安樂死」。
  • 沒工作=靈活就業!「摻水」的高校就業率給誰看?
    為了讓就業率「好看」,千方百計「摻水」造假:有的發動感情攻勢、大搞道德綁架,說配合學校完成就業任務就是為母校添光增彩,不配合就是給母校抹黑添亂;有的明面上說「先就業再擇業」,實際上是逼迫學生從事不願意從事的職業和崗位;更有甚者,縱容淘寶下單買就業協議「假就業」,或將籤訂三方協議作為獲得畢業證、學位證的門檻……一些最新納入就業統計的自由職業,以及所謂的靈活就業,被部分高校鑽了空子,原本應當歸為
  • 今天,你被就業了嗎?就業率摻水分何時停止?
    近些年,有些高校就業率不太樂觀,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高校就業率更是直線下降,甚至一些名校向校友求助。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學校依然在追求就業率的「數值」虛榮,比如,天津某高職院校就在2020年春節後宣稱全部就業。在就業率水分大遭受爭議的背景下,很多教育管理部門開始督查就業率的真實性。那麼高校就業率水分如何而言,我們來細細說來:第一步,交就業協議視為就業,很多學校催學生交就業協議如同催作業。
  • 「就業證」換「畢業證」,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教育部發布的相關通知中,明確指出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屬於「自由職業」,應納入就業統計,這原本是與時俱進的做法,但卻被部分高校利用統計規則的更新鑽了空子,將應當歸為「不就業擬升學」或「待就業」的學生統計為已就業狀態。除自由職業外,靈活就業也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好方法」。
  • 「就業證」換「畢業證」,「摻水」的就業率,為什麼大行其道?
    華說最新一期的《半月談》的一篇報導,聚焦了國內高校就業率「摻水」的現象: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高校就業率的造假,其實已然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每逢畢業季,網絡上 就會頻頻曝出「被就業」的光怪陸離的故事。身處其間的大學生大抵以「現身說法」的方式,講述自己所在的高校為「刷高」就業率,無論是否實際就業都要求學生儘快尋找公司籤訂三方就業協議,否則就不予畢業。
  • 造假方式層出不窮 如何遏制高校就業率「摻水」亂象?
    與此同時,媒體關於今年應屆生整體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的報導,與一些高校仍高達90%以上的就業率形成了明顯反差,也引發來自社會多方面的質疑。  事實上,高校就業率「摻水」、學生「被就業」早已不是新聞。
  • 高校就業率為何摻水?
    朱逍遙 博雅資料庫「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 高校就業率為何摻水:與學校經費掛鈎 就業率久不達標的專業將停止招生
    9月以來,多家媒體曝光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率「摻水」現象。有教育人士稱,若高校某專業的就業率不達標將會被調減招生計劃或停招。此外,就業率與高校招生和經費掛鈎,影響教師薪資和教研課題項目經費。6月17日,教育部啟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並開通了畢業生本人核驗渠道。
  •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 找不到工作就填做自媒體 高校就業率如此「摻水」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 碰到核查就說做自媒體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 「遇核查就說做自媒體」:就業率「摻水」矇騙誰?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這既黑了自媒體,也是對就業情況核查的敷衍。一些高校在就業率「摻水」上的冥頑不化,也由此可見一斑。而其治理則關鍵在改變就業數據利益化。
  • 用「靈活就業」粉飾就業率,學生們又被坑了
    然而在就業形勢嚴峻、招聘需求減少的條件下,一些高校就業率仍然高達90%以上,實在有違常理。「摻水」情況歷來就有。然而當部分高校在就業上過分摻水,一味追求高數字,不過是在掩耳盜鈴罷了,真正的就業情況學生自己都清楚的知道。
  • 半月談|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半月談記者 何欣榮 楊有宗 吳振東「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 高校就業率摻水,什麼專業好就業?
    所謂的「靈活就業」《半月談》曝光了一些高校就業率注水的亂象:學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甚至有學校在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時要求,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
  • 碰到核查就說做自媒體 高校就業率「摻水」亂象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教育部發布的相關通知中,明確指出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屬於「自由職業」,應納入就業統計,這原本是與時俱進的做法,但卻被部分高校利用統計規則的更新鑽了空子,將應當歸為「不就業擬升學」或「待就業」的學生統計為已就業狀態。除自由職業外,靈活就業也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好方法」。
  • 東方快評丨就業率「摻水」,高校發力錯了地方
    :東方網 選稿:桑怡日前,《半月談》曝光了一些高校就業率注水的亂象:學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甚至有學校在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時要求,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如此亂象,讓本來就嚴峻複雜的大學生就業形勢,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令廣大民眾十分不滿。
  • 東方快評丨就業率 「摻水」,高校發力錯了地方
    :東方網 選稿:桑怡日前,《半月談》曝光了一些高校就業率注水的亂象:學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甚至有學校在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時要求,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如此亂象,讓本來就嚴峻複雜的大學生就業形勢,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令廣大民眾十分不滿。
  • 裝點門面的就業率:90%的就業率背後,是大量的「被就業」
    華說最新一期的《半月談》的一篇報導,聚焦了國內高校就業率「摻水」的現象: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高校就業率的造假,其實已然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每逢畢業季,網絡上 就會頻頻曝出「被就業」的光怪陸離的故事。身處其間的大學生大抵以「現身說法」的方式,講述自己所在的高校為「刷高」就業率,無論是否實際就業都要求學生儘快尋找公司籤訂三方就業協議,否則就不予畢業。
  •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
    來源:半月談「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1靈活就業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統計顯示,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