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作者劉志剛。
「要麼是朋友,要麼是敵人。」
從多年前的「3Q大戰」開始,類似於電商「二選一」這樣的場景似乎一直都在各個領域發散。如今,觸網時間並不長的房產交易市場似乎也已經幹了這杯「二選一」的毒酒。
近日,21世紀不動產宣布與房天下合作的消息傳出,讓人又想起不久前與貝殼牽手的21世紀不動產,網上隨之便傳出其被58封殺的消息。有不少媒體報導稱,58同城決定對21方面已經「接入貝殼」的城市不再按門店劃分而是以地級市為標準實行一刀切,即開展「接入貝殼」的城市,無論門店是否「接入貝殼」,合約到期後都不再續約。
表面上雖不至於同行面斥不雅般的互撕,58方面也聲明稱封殺說法不實。但想必這一說法應該不會空穴來風,而且從多個維度來看,房產信息「開放」平臺為了爭奪資源進行「二選一」也是很正常的事。
商業不宜妄談道德:友商不友,友軍至上
管理學教授肖知興曾經說過:「一些網際網路企業慢慢從價值創造走向資源佔有,甚至走向權力尋租。究其原因,在於中國的網際網路本質上不是向上競爭,而是向下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很多是為了滿足人性陰暗面的需求。」
由價值創造到資源佔有,類似這樣的場景我們其實已經司空見慣了。譬如阿里騰訊的新零售爭奪,其實為了佔有更多支付場景;電商平臺時常發生的「二選一」,其實是為了搶佔商家資源,鞏固自己的資源佔有地位;甚至一些地區傳出美團和餓了麼針對商家也採取了「二選一」。
在網際網路江湖(VIPIT1)團隊看來,任何生意都沒有無緣無故的增長,尤其是對於雙邊市場而言更是如此。企業實現增長的「燃料」就是資源,外部資源獲得的瓶頸則意味著產業觸及天花板。對一邊資源方的控制,能夠加強對另一邊流量的控制,從而維護平臺的價值不縮水。
而房產交易明顯也是這樣一個資源導向型的雙邊市場,一面對接各個房產交易公司、大小中介,另一面對接海量用戶。歸根結底,無論房產公司還是一般中介,最重要的信息其實就是房源和客源,這也是驅動58、貝殼發展的產業資源。
事實上,網際網路本身更像是一扇羅生門。一面強調網際網路的初心是開放化、去中心化,但事實上任何平臺類產業天生就有趨於壟斷的基因。所謂的開放平臺其實是平臺方在設定好的遊戲規則內進行,任何產業的平臺競爭更像是一個又一個「圈地運動」,爭奪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利。一旦沒能實現壟斷,這就意味著沒能掌握絕對的話語權,無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向下發展」似乎也是網際網路平臺發展的必然結果。而這些平臺在資源面前也會擺出一副救世主的身姿。正如《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哈拉裡(Yuval Harari所描繪的那樣:極權主義會將自己包裝為一個可解決當今複雜問題的簡單方案,看上去相當誘人,抗拒這種方案似乎是愚蠢的。
壟斷固然不是用戶希望看到的,沒有對手的英雄變惡龍戲碼也已經見過太多,平臺內部也容易出現一些「潛規則」,滋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例如網上有不少人稱58上房產經紀發布虛假房源或者重複發布房源就是例子。但對於對於二選一,也不能簡單的從道德層面上加以指責,它也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經濟學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麼二選一本身也是市場資源配置的結果。真正好的平臺會得到資源、用戶的選擇和認可,這會促使行業加強競爭,帶來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通常情況下,二選一的發起者往往是實力較強的一方,從這個維度來看,58也有進行「二選一」的資本。畢竟貝殼還很年輕,而在過去,58通過差異化競爭和入口優勢,吸引資源和用戶入圍,構建入口規模優勢,單位運營成本足夠低,防禦力夠強。積累了大量的產業資源,構築了足夠高的競爭壁壘,平臺也順勢成為線上房產信息獲取的主要入口,佔據有力的競爭位置,在平臺方與資源方的博弈中處於有利地位,58擁有經營資源的話語權。即便漲價很多平臺也無法割捨這個入口。
話語權歸屬者,往往擁有行業遊戲規則的制定權,處於絕對的有利位置,它們所做的各項決定始終代表著自己的利益,往往會使行業產生「大者愈大,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這種境況網際網路江湖團隊被稱之為「話語權位置優勢」。
就像電商的「二選一」,我們經常聽到京東、拼多多抱怨阿里「二選一」,幾乎沒有聽到強的一方抱怨弱的一方;還比如美團,不少商家都在吐槽美團服務費用的上漲,卻又難以割捨美團帶來的流量價值,這就是競爭位置優勢的體現。
面對挑戰者的出現,58憑藉自己的位置優勢,為了維護自己的資源優勢和話語權,發起二選一其實也是種本能行為,這沒什麼,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關係專用性投資出現,可能會拉攏更多的「友軍」甚至排除「異己」,對於威脅視而不見才是反常行為。
友商不友,要麼做朋友,要麼做敵人。
「新」貝殼取代「舊」58不易:冰山消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關於58和貝殼,二者雖然都是平臺型的網絡服務形式,都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基礎服務,然後通過開放自身的接口,實現資源對接和配置。但另一方面,二者其實也是一種錯位競爭,雖然處於同一市場維度,但屬於兩個不同的產品維度。
從形態來看,58的現有框架其實早已固定下來,即便近年來時不時的推出些新東西,但這並沒有觸動自己的根基架構,58的模式基本上和當初一模一樣,而對於一家有著穩定收入模式的企業而言是很難割捨自己的現有模式轉投其它。
在過去商業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家企業的經營形態不僅受到市場需求影響,還受到固有盈利模式以及企業架構的制約。企業規模越大面對新事物出現的反應就越遲鈍,因為方案在內部就會被一些管理人士否決掉。百度為什麼會進行多次內部高管的變動?原因在於為新增長引擎塑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在這一方面,有著信息分類行業信徒之稱的58似乎還沒能意識到這一點。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在研究企業為什麼會失敗這一問題上認為很多上個浪潮的成功公司很難把握新機會。優秀的大企業會受到主流消費者、投資人、組織機構的抵制,會面對主要價值鏈的制約,難以進行破壞性創新,只能進行延續性創新。
放棄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以致於諾基亞CEO會感慨:「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相比較而言,Intel更聰明一些。早期Intel做內存儲器的,但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電子企業的價格戰讓英特爾有些被「夜襲珍珠港」的感覺,只能在內存儲器市場和微處理器做出選擇。最終,英特爾選擇「割肉」放棄內存儲器市場,成就如今的行業地位。
在同一行業不存在槓桿傳導,58的舊模式難以改變,而鏈家其實也需要考慮類似的問題。但它選擇了「另起爐灶」,推出新的貝殼找房。這一做法類似於海爾推出高端品牌卡薩帝、阿里在淘寶之外推出天貓背後的邏輯。
都是線上信息中介平臺,貝殼與58的差異也很明顯。過去有評論人士將阿里騰訊的投資模式分為「蘇聯模式」和「北約模式」,在網際網路江湖(VIPIT1)團隊看來這兩個概念其實也可以用在貝殼與58的差異比較上來。
貝殼其實偏向於「北約模式」,基於理性合作出發,企業自主權力不受影響。通過建立一種標準化、透明化的方式使得行業處於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當中。幫助平臺上的玩家廣泛連接,最大限度的實現網絡協同。而58則是「蘇聯模式」,擁有絕對的話語掌握權。
想要效果好,衝就完事了。
最近有一篇名為《中年職場男創業開店一年實錄》的文章刷屏了,文章作者以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由決定到開店再到經營、失敗、轉讓的經歷,在這一過程中濃墨描述了其對58的蘇聯式麻煩以及用戶的無可奈何。文章體現的只是招聘和店鋪轉讓,但58的本地生活業務都是基於這一邏輯展開。只要掏錢了,你就能有更多曝光和推薦。
由此可見,處於信息壟斷位置帶給58巨大的真金白銀,58收入與會員數和發布的信息數成正比。貝殼找房想要分走資源無異於割58的肉。貝殼所革的就是競價排名的命,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去做用戶洞察和房源風控,讓用戶去看需要看和想看的信息,而不是平臺讓你先看什麼你就得看什麼。
可正如前面所說的,58的商業形態其實已經形成很久,沒有哪家企業靠一套玩法就能超越生命周期。而貝殼的思路似乎更符合商業社會的規則,那麼貝殼就能很快革了58的命了嗎?就目前我們看到的,貝殼找房發展確實很快,58這座「冰山」也在「融化」,但遺憾的是雖然在融化,可想要徵服這座「冰山」依舊前路漫漫。在網際網路江湖(VIPIT1)團隊看來,這主要歸咎於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基因決定網際網路滲透率有限
對於網際網路平臺的房產資源方而言,其主要特徵就是大而散,大指的是規模大;散指的是從業者零散。房產交易仍舊是一個偏向於線下的行業,盤踞在線下的房產中介公司、大小中介依舊掌握著整個房產交易的動脈血管,即便58最輝煌的時候也必須承認的事實。
因此,行業不僅僅是平臺與平臺的博弈,同時也是線上與線下,資源方與流量方的博弈。
作為新事物貝殼找房的構想很好,但仍需改變許多傳統中介公司的思維觀念。除此之外,新房、二手房是不同的,對應的二手房中介、遊走樓市的中介資源也大不相同,各自也都呈零散狀態,整合起來並不容易。再加上行業平臺與平臺之間存在資源競爭關係,這時候傳統中介公司就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在站隊雙方以外存在中間地帶。網際網路在其它領域摧枯拉朽般的改造能力,但很難立刻根治傳統模式癥結深入骨髓的房產交易市場。
從資源方的角度來看,接受網際網路平臺的推廣方(中介公司)與傳統競價方(58)形成一種相互依託的關係,確實有效,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渠道。對於新事物出現會有一定的試探性,不敢輕易站隊。
2.技術瓶頸決定去偽求真任重道遠
單一模式創新很難取得摧枯拉朽般的改造效果,那麼技術創新呢?在這一方面貝殼也好,58也好確實也都應用不少新技術。但事實上,關於行業最大癥結房源去偽存真這一問題依舊沒能解決,房源仍控制在中介手中,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很難識別,貝殼、58隻是信息中介平臺沒能掌握第一手信息。
就目前的技術來看確實有一定效果,但仍需進一步的努力,相關風控數據仍不完善,然而我們經歷了從0到1的技術進步,並不能期盼從1到2,從2到N馬上到來。技術創新的最大特徵就是不可預期性,我們能預知的只是行業總有破冰的一天,總有大規模商用的時刻,但是要命的是時間上卻並不可期,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從這個維度來看,我們應該反對「二選一」的。在整個信用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平臺與平臺之間應該開放合作,就像互金平臺為了提高整體的風控水平,會選擇數據的流通和共享,填補各自平臺的數據不足。房產交易去假房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行業風控的過程,這需要不同平臺間合作才能做起來,讓友商真正成為朋友。在這一方面,21世紀不動產中國區總裁兼CEO盧航就曾表示;「行業今天已經進入大競合時代,連傳統的競爭對手們都可以資源共享服務客戶。」
在網際網路江湖(VIPIT1)團隊看來,過度追求壟斷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的,任何競爭的本質也是為了追求壟斷,但數據的現實整合需求可能會倒逼企業由競爭走向聯合。
3.關係專用性投資存在
阿里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影響了許多領域,出行、金融、雲服務、視頻、音樂、零售等,形成了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阿里系企業和騰訊系企業,這其實就是種關係專用性投資,阿里系的投資企業幾乎不會投身騰訊,反之亦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利弗·哈特提出的契約理論提到:在現代社會,利益衝突通常會通過契約安排來加以緩解,即使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設計巧妙的契約可為締約方提供一種激勵以獲取合作的潛在收益。
58一方面通過投資的方式,投資安居客、我愛我家等中介平臺,另一方面,聯手各大房地產公司,去年6月,58集團CEO姚勁波發起了「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的活動,參會的還有中原地產、21世紀不動產、麥田房產等中介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此次大會多少給人一種結盟的感覺。這其實就建立了一種契約,具備一定的「排他性」,貝殼要想攻克堡壘存在一定的難度。
但一些時候關係專用性投資也是不可置信的,契約也具備不完全性。例如在經濟學中常常與關係專用性投資捆綁在一起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是一種契約不完全性現象的體現。而且,此前參加過58「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的21世紀不動產,今年由於與貝殼找房合作而傳出被58封殺的消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尾聲:
得入口者的天下,佔據有利位置往往意味著獲得巨量用戶。中年58與年輕貝殼的競爭其實就是對房產信息入口的爭奪。未來沉浮如何,尚不得知,面對競爭局勢,路人只能煮酒論英雄般的感嘆:房產交易屠龍英雄,唯58與貝殼爾。
但對於雙方而言,無論是否真的出現「二選一」都應該注意,這一做法其實有些掩耳盜鈴。就像止疼片,能緩解痛苦但它不治病。諾基亞即便收購全球所有的手機代工廠和供應商也阻止不了功能機的衰退與智能機的崛起。堵不如疏,未來還是要回歸行業本質,回到如何解決虛假房源的問題上,在不斷的反思與修正中礪礪前行。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網際網路江湖,微信號: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資訊違者必究。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