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美不等同於現實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過特定的美術形象表現出來的藝術自身的「美」,是藝術家利用美術的語言,並按照美的規律和法則對現實生活進行抽離、集中、概括、綜合以至改造的結果,反映了藝術家個人和時代的精神與審美理想。
一、什麼是美術語言
美術的基本語言元素就是點、線、面、色。 任何美術種類的任何語言表達方式都是在這四個基本元素的基礎上形成和演化開來的。同時,為了把語言元素組織並體現出來,美術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語言表達手段:在西方繪畫中就是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等,在中國繪畫中就是筆墨、章法、虛實、皴法等。
二、為什麼要進行美術鑑賞
美術,作為人類文明的圖像呈現和一種極具特色的視覺文化形態,與其他文化形態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的整體。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席勒曾說:「論勤奮你不及蜜蜂,論敏捷你更像一隻蠕蟲,論智慧你又低於高級的生物,可是人類啊,你卻獨佔藝術!」在席勒看來,創造藝術與享受藝術是人的一種責任、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動。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自生活,他們的創作與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等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同時又和藝術家本人的身世、個性、世界觀、藝術觀、創作激情、潛意識等密不可分,這些就如同基因一樣被注入作品的色彩與筆觸之中。因此,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美術作品,不僅是由物質材料構成的可視形象的藝術世界,並且散發著這些「基因」的信息,成為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成為時代精神的文化結晶。因此,對美術作品的鑑賞關係到人的生活品質的提高。
三、怎樣才能提高美術鑑賞能力呢?一是增加美術鑑賞的基礎知識。了解各門類美術的藝術特點及其不同流派的藝術語言,這樣才能與之交流和對話,進而知道如何從感性入手進行形式分析,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並對作品進行價值判斷。
二是多鑑賞經典的美術作品。優秀作品看得多了,眼界更加開闊,鑑賞時對美術作品的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等思維活動就會比較快,也比較準確。尤其對奉為經典的各時期的美術代表作品,知道其好在哪裡、藝術價值何在,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文化素養。
四、怎樣鑑賞美術作品?
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觀察、體驗、聯想、鑑別與評價,獲得審美經驗,提高藝術品位的認知活動。這個過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
描述:陳述在作品中看到的東西,包括畫面的內容、色彩、材質、肌理、尺寸等。
分析:探討形式關係,包括形狀間的相互關係、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等。
解釋:推測作品的意義和作者想表達的思想,這種推測要建立在對作品的分析之上。
評價:在一定範圍內比較,判斷這一作品的優劣,包括與作者其他作品比較、與同時代其他作品比較、與同類型作品比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