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傳統的色彩裡,以「紅」為正色。
最早最早,能一直追溯的炎帝黃帝時期。
炎帝,又稱赤帝,據傳赤帝是中國的太陽神,以紅色為貴。
兩千多年前,在屈原的年代裡,楚人尚赤,對赤色崇敬有加。
再到劉高祖建立漢代,史書記載「以十年為首,而色尚赤。」
當時代的長河,一直延續到明朝後,朱元璋得了天下。
明代是朱家的天下,自然把紅色推崇到了極致。
紅,是最傳統的中國色。
而茶界江湖裡,紅茶一直擁有不小的受眾群體。
作為世界最早誕生的紅茶——正山小種,江湖內關於它的傳言可有不少。
有人說,正山小種裡會有地瓜香。
還有人認為,武夷山桐木關的紅茶都是金黃色的。
那究竟,真正的正山小種,該具備哪些特色?
《2》
產區上,正山小種有範圍限制。
正山小種是世界紅茶的老祖宗,原產自福建崇安(今武夷山)。
將正山小種拆解下來,分成兩層意思。
一是「正山」,按中國茶經》記載是「真正高山地區所產」的含義。
從產區範圍界定,正山小種產自以星村鎮桐木村為中心的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正山產區內,四周群山環抱,山高谷深,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只有18℃左右。即便是七八月上去,也感覺不到明顯的燥熱感。
保護區今內的年降水量達2300毫米以上,相對溼度在80%-85%,霧日多達100天以上。
日照較短,光照溫和,利於高山茶樹的新梢持嫩和養分積累。
土壤內水分充足,肥沃疏鬆,有機物質含量高。
生態環境極佳的桐木高山上,動植物豐富,植被豐茂,空氣品質清新潔淨。
整個自然保護區內,堪稱茶樹生長的樂園,也是茶樹品種資源的寶庫。
生長在桐木高山上面,經有性繁殖的菜茶,構成了正山小種的原料來源主體。
受到當地獨特環境的影響,當地的茶樹生長茂盛,茶芽飽滿,葉片肥嫩,粗纖維含量少,原料品質高。
早在數十年前,桐木關一帶已劃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為A類自然保護區。從武夷山的三姑,繞過星村,驅車前往,通過皮坑關卡,經提前報備通過後方可入關。
從自然生態的保護要求看,決定了正山小種的生產規模有限。
產區純正,根正苗紅的桐木正山小種,是資源有限品,更是紅茶界的珍品!
和「正山」範圍相對應的小種紅茶,原料採用保護區範圍以外的茶青鮮葉,並按小種紅茶的傳統工藝製作,稱為「外山小種」。
通過認產區,是區分正山小種的關鍵。
《3》
採摘標準上,正山小種分為哪些?
從地方的標準看,正山小種是採用有性繁殖的武夷菜茶的芽葉,經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的紅茶。
正山小種紅茶的茶青,採摘一芽二、三葉,或小開面三、四葉。
(當地採摘單芽為原料製成的,沒有經過傳統煙燻工藝的金駿眉,按地方的標準應稱為「武夷奇紅」,而不是正山小種範圍內。)
桐木紅茶裡採摘單芽製成的,並要數萬顆菜茶上的芽頭,才能製成一斤幹茶的金駿眉,名氣不小。
除了金駿眉外,當地還有銀駿眉,銅駿眉的說法。
銀駿眉,採一芽一葉、二葉製成,等級雖然比金駿眉略低,但同樣非常的細嫩。
銅駿眉,採一芽兩、三葉為原料,又稱「小赤甘」,是桐木紅茶裡的性價比之王,芽葉細嫩,但正山小種應該具有的雅正花香,桂圓乾香等特徵顯著,湯感順滑鮮醇,別有風味。
赤甘,顧名思義,就是又紅(赤)又清甜甘甜(甘)的意思。
小赤甘再往下,還有大赤甘之分,葉片嫩度稍次之,條索泡開後能發現葉張更為舒展。
此外,按原料的來源區分。
採用當地有性繁殖的,野生菜茶的芽葉為原料製成的,稱桐木野茶。
如果是採用樹齡特別高的茶樹鮮葉製成的,稱桐木老叢。
去年八月時,在當地的一戶茶農家裡,就喝到了一泡粽葉香、木質香明顯的老叢紅茶,風味韻味特別,生津持久,喝完茶後喉嚨裡帶有舒服的清涼感,特別難得!
《4》
外觀上,正山小種的條索是什麼顏色?
先聲明一點,桐木關紅茶的條索不應該發黃,那是外界對正山小種以訛傳訛的謠傳。
採制正山小種的茶青,基本要求是每批次的採下的茶青,嫩度、勻度、淨度、新鮮度應該基本一致。
茶青鮮葉採摘下來後,和白茶的加工原則一樣,要及時處理,及時攤晾和萎凋。
鮮葉採摘4小時內,應該送到茶廠加工,若不能及時得到加工的茶青,應該注意保鮮,以免影響茶青品質。
從小種紅茶的國標看,正山小種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特級,一級,二級,三級。
特級正山小種,條索壯實緊結,外觀烏黑油潤。衝泡過後的條索細嫩,呈現均勻的古銅色。
一級的分類下,條索烏黑,尚潤,沒有半分所謂的「金毫」,發黃的顏色,葉底舒展後呈現為古銅色。
二級、三級的正山小種,以此類推,同樣甚少在外觀上出現黃色。
原因在於,正山小種的樹種原料,多採用當地的菜茶,幹茶色澤烏黑。
當年的西方人在第一次接觸到正山小種,接觸到紅茶時,看到這樣的烏黑條索,才會不由自主的給它取了名,稱紅茶為black tea。
如果當時外國人看到的外觀發黃的「桐木小種紅茶」,那按這段取名的軼事推過去,就太不合理啦。
在市面上,如果遇到的「正山小種」,幹茶看起來明顯發黃,那很有可能是遇到了採用福雲六號製成的坦洋工夫。
因為從外形特點看,坦洋工夫幹茶緊結、烏潤、毫金黃。
部分採用特定樹種加工制茶的坦洋工夫,成品的茶芽上的白毫轉變為金色,芽與葉轉化為黃色和黑色。
整體看起來是金黃中帶黑的色澤,和正山小種的烏黑色,模樣差遠了。
所以,認準真正的正山小種,可得在幹茶顏色上多留心!
《5》
香氣上,桂圓乾香、松煙香是正山小種的代表!
正山小種的茶青採摘下來後,要經過初制。
初制環節時,鮮葉要先萎凋,繼而揉捻發酵,當發酵到適合程度後,要進行殺青,以控制發酵程度。過去當地是用「過紅鍋」的方式殺青,現在茶農們大多是放在萎凋槽內加溫殺青,最後經過復揉等工序,制出毛茶。
等到精製時,將毛茶烘焙、篩選風選、揀剔、松柴燻焙、勻堆後,才能裝箱出成品。
傳統工藝的正山小種,要經過煙燻。
採用松柴燻焙後,能讓正山小種擁有獨特的桂圓乾香、松煙香。
不久前,剛試到一款茶農寄來的正山煙小種。
幹茶上除了有正山小種典型的香氣代表外,還有一股明顯的煙燻筍乾香,清晰愉悅的松香,香氣層次豐富,聞起來讓人感覺特別舒服。
如果是當地的桐木野茶,桐木老叢紅茶等,因為區域小氣候環境的特殊性,茶香上往往粽葉香、花果香更加凸顯。
正山小種裡的大、小赤甘,代表的香氣的花香,花果香、甜香。花香清雅,香氣聞起來端莊、雅正,一點兒也不膩人。
《6》
滋味上,清爽甜醇、高山韻顯是正山小種的特色
六大茶類的分類裡,紅茶是全發酵茶,湯色以「紅葉紅湯」著稱。
但正山小種紅茶的湯色,顏色並不會特別紅豔,更多呈現出的是以橙黃色、琥珀色為主。
像是之前喝到的一款桐木野生紅茶,它是當地野生的菜茶,並按小種紅茶工藝加工製作而成的。
因為葉片厚實的緣故,蠟質層厚,快出水衝泡出湯的湯色赤金、明亮。
細啜茶湯,帶有花香與蜜餞香交織,清麗香甜。
更具標識性的是茶湯裡的野勁,那是在太姥山上的荒野銀針、荒野牡丹王上從來沒感受過的氣息。那是歲月和桐木高山風韻,一同為茶湯帶來的獨特氣息和勁道感,回甘持久,魅力十足。
此外,對正山小種而言,花香清新高雅,帶著桐木關的高山山場氣韻,是基礎標配。
若沒有,那它的產區身份就很可疑。
很有可能壓根不是正山所產,不是桐木關所產,而是外山的小種紅茶,或者其它的工夫紅茶的仿冒品!
正山小種紅茶獨有的高山雅韻,可並非尋常的庸脂俗粉能比!
《7》
夏天的武夷山,悶熱得像蒸籠。
而桐木高山地帶,則是避暑的勝地。
以桐木村為中心的自然保護區內,生態環境極佳,是天然是物種基因庫。
每每上去,剛到石橋那,停下車,就會有一群活蹦亂跳的猴子迎接著我們。
據當地的茶農介紹,往更深山一些的地方,甚至會有熊、豺等野生動物出沒。
這般造化天然的氣候環境下,是產出好茶的絕佳所在。
世界紅茶,出自桐木。
正山小種,是福建茶的一張閃亮名片。
松煙香,桂圓湯,高山韻,是桐木小種紅茶的風範所在!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