粑粑,是一種記憶裡的味道,也是一種難忘的味道。(上慄方言叫粑粑幾,江西萍鄉叫米古幾。)
最早出現,人們是用來它解決腹中之飢。
以前,根本不像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還有米粉、精麵粉,各種配料放。以前都是用米糠做粑粑幾,後來用麥子做粑粑幾,高梁做粑粑幾……
爺爺奶奶經常跟我們講以前的生活,真的很苦,就算有糠粑粑幾吃,也算是好的。
我法想像到,在那樣一個貧窮的年代,他們是怎麼生活過來的?但就是這樣的生活,讓他們活得更堅強。每一個老人,他們更懂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更懂得感恩。
這讓我感慨「窮未必是悲,富未必是喜」因為好的生活,會讓一個人散漫成性,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任何打擊。而貧困的生活磨練了一個人的心志,不會被輕易打倒,更急流勇進!因為知道要想改變生活,就必須要靠自己努力!
爺爺,曾經到過地主家當過僕人,他們還經過戰爭的年代……對於他們那個時代,有米糠粑粑吃,不挨餓就已很慶幸。現在很多事已經過去了!爺爺奶奶也已經不在了!但很多事,還是留在我的記憶。
粑粑幾,也成了一種念想之物。只要有時間,就會到田野去掐點艾葉,然後打點粘米和糯米粉做粑粑幾。
清明,人們喜歡採艾做艾粑粑祭祖,用來寄哀思。
艾,分多個品種,有大葉艾、艾草等。它們外觀稍有些不同,大葉艾可以食用,但不太香。而另一種是艾草,只能做為藥效而用,針炙、驅蚊、煮成藥水洗澡。
所以採艾時,需先分辨,觀其葉,聞其味。因為看著相同,其實不同。
做艾粑粑的艾葉,葉細小更嫩些。雖然有一點苦味,但清火利咽,食用有養生功效。只要經過處理一下,做出的艾葉粑粑極其美味,不僅可當飽,還可以作為零食。
那就是先用開水焯一下,再用冷水衝。記得燒熱水的時候先放一點食用鹼,等水開,再把艾葉放進去,這樣焯出的艾葉顏色才會保持翠綠。
和粉時,再放熱開水和泡好的鹼水一起揉,揉熟,這樣做出的粑粑才好看又好吃。
切記:蒸粑粑的時候,也有講究!
一、那就是首先要熱鍋,等上蒸汽的時候,再把艾粑粑放進去。
二、蒸二十分鐘左右就可,
三、艾粑粑出鍋時,趕緊把蓋子揭開,讓吹去熱氣,以免艾粑粑悶在鍋裡顏色會變黃。
不知道你學會了嗎?
小提示!一般春天做艾粑粑的人多,因為春天的艾葉剛發芽,葉更嫩綠,稍微用開水焯一下既可。其實冬天的艾葉也可吃,有祛溼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