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至今,從海內到海外,茶人無處不在。一個人,只有當他對茶產生敬意時,才能成為茶人!
關於「茶人」的定義,並沒有什麼特定的解釋,但相比專家學者等這些炫目且繞口的頭銜名稱,這絕對是更直指茶本來品質的稱呼,在一些茶文化發達地區,習茶者往往更願意被這樣稱呼,既是尊稱,也是低調的自謙。
那麼,何等的修養才是習茶者該具備的,以擔得起「茶人」二字?
茶聖陸羽對茶人的評價標準很簡單,要求茶人是「精行儉德之人」。也可以說成是他衡量茶人思想、品德、行為、信念等的標準。「中不精者心不治」。
凡事怕「認真」二字,做事如果專心就一定會無所不利的。
陸羽用一個「精」字,說明有關茶事的各個方面都要求達到此標準。
從種茶,制茶,鑑別,煮茶器具的用法,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泡茶的講究,飲時的程序等,無不要求精心而作,而現在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人實在少之又少了。
這個世界上有好茶和不好的茶,但不會泡茶的人是泡不出好茶來的。正如武術沒有高低之分,習武之人卻有強弱之別,作為茶人,技術是最基礎的。
君子以儉德避難,可見「儉」是一個人的精神品質,而單非行為而已。陸羽將「儉」作為約束茶人行為的首要條件,以勤儉作為茶事的內涵。反對鋪張浪費的茶事行為。
陸羽對茶人在茶事內外所有德行品行亦有規範要求,在他看來具有君子性情的高尚品德的人,才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茶人。
唐末劉貞亮要求茶人「循禮法,行仁義,謙恭和平,淨心高雅」,即以茶行「道 」,此外的「道」又以儒為主。
宋人強調茶人必須是「佳客」。這裡的「佳 客」應當具有如茶一般清醇優雅的氣質和坦誠廉潔的情操。明代對茶人雖無明確標準,但有大體要求。
陸樹聲著《茶寮記》中提到:「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而其人與茶品相得。」他要求茶人或文人之間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飲茶時要吟詩,揮翰。
中國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韻,即茶應具有外觀形象美和氣質佳。我國茶人在長期的茶事活動國,藉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來修煉自己。
1) 調身:茶人在茶事活動中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鬆,目光祥和,舉止從容。
2) 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實,做到不粗,不喘,不亂。
3) 調心:目定意閒,驅除雜念,排除幹擾,做心「不散」(不想與茶無關之事),「不浮」(不浮躁不定),「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採)。
4) 調食:飲食適度,吃有吃相。
5) 調睡:不貪,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煉與完善。
茶人四境:
1、學茶人,初入茶門,勤喝茶,喝得一款好茶,夜不眠;
2、品茶人,喝茶無數,口味頗叼,煮茶品泉,聊茶賞器;
3、尋茶人,心中頓悟某事,入山中,進茶園,尋得妙茶,茶已入痴境;
4、喝茶人,好茶嘗盡,人生亦短,粗茶淡飯,悟,好茶喝得,壞茶亦喝得,隨遇而安,茶已非茶。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往期好文】
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分享至朋友圈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