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茶人?
對「茶人」這一詞各人理解都不盡相同。茶葉從生長到製作,成為飲品是最後一道環節。而喝茶的人看到的也是茶葉成形,從幹茶到出湯的過程,那很多人就把「茶人」一詞,理解為泡茶的人。
其實泡茶的人,只能說是事茶人之一。真正的茶人卻是那些種茶人,採茶人,制茶人的茶農。
我們都是如此愛茶,但是誰知道一斤龍井有多少芽頭?明前茶分為芽茶,芽葉茶,龍井是芽茶無疑,那麼一斤茶葉有多少片芽頭呢?應該沒有人知道,因為我相信沒有人因為龍井的高昂價格,然後把茶葉拿出來一片片數過。其實這個數目非常驚人,一斤龍井有6萬到8萬的芽頭。這是什麼概念?等於一斤茶葉光採茶人就得重複六萬次以上的採摘動作。這裡邊還不說製作和包裝、運輸的事,現在知道我們喝到的茶葉是何等不易,何等珍貴。
茶經裡說「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也就是說在陸羽的心裡,採茶人才能叫做茶人。
採茶人真苦,其一路難走。好的茶都在高山上,蜿蜒小道,崎嶇難行。日出之前就開始上山,從早上到正午時分,一個人採不了多少茶。春茶只能人工採摘,產出非常慢。
採茶人
我是前往茶山去看過茶的,這個老者整個上午四五個小時,也就採了不到五斤鮮葉。這說的還是長年累月的熟練工,像我去,一天都採不到半斤,且還不保護茶樹,反而傷了茶樹的元氣。如果說收入的話,一斤新鮮茶葉人工費是13元,那五斤就是65元。新鮮的茶葉五斤才能炒制一斤茶葉,這裡邊萎凋、炒青、揉捻各種工序再加上人工費,那又是多少呢?當知道這個以後,我們杯中的茶葉是不是更有重量了呢?
茶經中說的「籝」,(這個字讀ying,不要因為生僻字就跳過哦)就是採茶人背的背簍。一般都是竹製品,就地取材,方便又經濟。我所看到的背簍就是這個樣子的。
背簍
這樣的竹筐既可以背在後邊,又可以背在胸前,呈扁平狀,方便在茶樹中間穿行。既輕巧又透氣,輕巧是為了採茶人省力方便,透氣是最大程度保持茶葉的新鮮。想想看,如果口袋裡裝一個塑膠袋子是不是更輕巧?但是當把茶葉放在塑膠袋子裡拿下山是不是已經變成紅茶了?
採茶人其實並不像宣傳片裡的採茶姑娘那般靈秀婉約,大多都是中老年婦女,且因為風吹日曬都皮膚乾裂,皺紋橫生,可是她們的身上卻流淌著勞動人民特有的淳樸和勤勞。何謂「憫農」?對這些不畏艱辛的採茶人不禁有了深深的敬意,對面前的這杯茶水也有了更多的情懷。
大雨中歸來的採茶人
陸羽出身貧寒,本就是茶童,所以對茶的採摘和製作過程更是無所不知,因此把這些沐浴著雨露,洗禮著陽光的人才尊稱為「茶人」。如果我們能坐在茶桌前優雅的喝茶,更為感恩這一口的大自然的饋贈,感恩這麼多為茶所付出的艱辛勞動的人們。
如果您也愛茶,不妨去茶山走走,感受一下那些迎著朝陽茁壯成長的茶樹,親近一下那鮮葉蛻變成幹茶的歷程,知道您鍾愛的這一片葉子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始有終,方能更加珍惜送到嘴邊的這一口茶,方能對這一口茶肅然起敬,多了許多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