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發表《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屈原為同性戀者」,引起學術界一片譁然並遭多人質疑。朱自清非常認同其觀點,並請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參與討論。
屈原
有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倡議將端午節命名為「同性戀情人節」,理由為屈原也是同性戀引發廣泛爭議。
腐女:「腐」在日文有無可救藥的意思。「腐女」意指對男男同性之愛充滿欣賞的女性,是一種有自嘲意味的自稱。
屈原是同性戀者?——六十多年前一次學術討論引出的疑問
2012年6月14日,一位叫喜力的網友在微博上公開倡議「將端午節作為同志情人節」,並列舉出了端午節的歷史、將其作為「同志情人節」的意義等,而其理由則是「屈原是同性戀者」,「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性社會學家方剛隨即轉發了這一微博,稱「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戀者,並且因失戀自殺」,呼籲更多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參與到「為這一節日的『正名』中來」。
有學者指出,「用這類的眼光解讀經典文本很早就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他們所言「屈原是同性戀者」的理由,來自六十多年前民國學界關於屈原的一次學術討論。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屈原為同性戀者」,引起當時學術界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質疑。孫次舟隨後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
當時,作家朱自清非常認同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參與討論。聞一多於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文中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樁歷史事實」。聞一多還進一步闡明了「斷袖」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
從文學「基情」到「腐文化」的華麗轉身
然而,這場爭辯最終沒有在學界達成公論。民國先生們大概怎麼也料不到自己嚴肅討論的學術問題,在半個世紀後,成了一個公共話題。同樣讓他們意料不到的是,從文學經典中讀出「基情」,竟成為今天年輕人中的一種潮流。而這些追隨者,自命為「腐女」。
對於不少人來說,「腐女」早不是新鮮事物,這個來自日本的亞文化舶來詞,最初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意指對男男同性之愛充滿欣賞的女性。誠然,「腐女」群體也有其自身的嚴格定義,但簡而言之,她們的樂趣就是看到兩位男性「站在一起」,就自行聯想他們「在一起」。
「腐」產生於動漫。「當時我在看漫畫,開始的時候以為主人公是女生,後來情節進入高潮以後,猛然發現『她』居然是男的!當時感覺非常震驚,但也有所頓悟,覺得男男愛情也能接受。」一位名叫「mizuki」的資深腐女說。其實據RecordJapan新聞網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女性表示自己是看漫畫、動漫以後成為腐女的。漫畫在「腐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載體和催化劑的角色,並通過日本的「同人誌展銷會」,逐步發展出一批「腐漫畫」和漫畫家。
同時,「耽美」文學也是「腐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耽美派。後來這個詞被日本的漫畫界用於BL(boy『slove)漫畫上,並引申為代指一切美型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最後更發展為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腐漫畫」開始進入中國大陸。1999年,中國第一本「耽美漫畫」月刊「耽美季節」出版。與此同時,由於網絡的高速發展,大量「腐向」的耽美網站應運而生。許多著名文學網站都有耽美專欄,培養了大量的耽美文學寫手,更是促進了「腐文化」的發展。
腐文化,從小眾文化走向大眾娛樂
2010年,微博在我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四大門戶網站紛紛開設微博。隨著某網站「微小說大賽」的進行,一大批「耽美向微小說」橫空出世,並被高頻率轉發,這一事件刺激「腐文化」從一種小眾文化向大眾娛樂變身,甚至有成為時尚潮流的趨勢。
「搞基」儼然成了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娛樂運動」。從綠茵場上慶祝入球的擁抱,到經典偵探小說《福爾摩斯》同名影視作品中的搭檔關係,無一不留給「腐女」豐富的聯想空間。
「我知道你是個軍醫,剛從阿富汗因傷退役回來。你哥哥擔心你,你卻不肯向他求助,因為你看不慣他,也可能對方是個酒鬼,更可能他最近拋棄了自己的妻子。」神色冷峻的福爾摩斯在實驗室中對華生說出這一段經典臺詞時,不少腐女都紛紛叫「萌」。這部由BBC出品的迷你劇將阿瑟·柯南·道爾筆下的著名人物———福爾摩斯和華生「穿越」到21世紀的倫敦街頭。依舊是貝克街221B,依舊是「福華」的經典搭檔,但是在眾多的腐女甚至是普通觀眾心中,福爾摩斯和華生儼然從破案的「好拍檔」變化為「好基友」,正如劇中赫德森太太所說,「我接受任何形式的家庭」。
由於「腐文化」的日漸興盛,影視作品為了迎合消費口味紛紛「賣腐」,《新福爾摩斯》、《梅林傳奇》、《妙警賊探》……一部部打著「好基友」擦邊球的英美劇在中國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和評價。其實這幾部電視劇都是翻拍於英美經典:《新福爾摩斯》重新演繹了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梅林傳奇》改編了亞瑟王和梅林法師之間的傳說;《妙警賊探》則將萊昂納多的經典影片《CatchMeIfYouCan》擴充成為三部60多集的電視劇。將經典加入新元素重新解讀,是影視劇翻拍中常用的手段,新編劇們將改編的新作加入時下流行的「好基友」橋段,也只是一種「合時宜之舉」。其實,意氣相投、肝膽相照也好,兄友弟恭、情同手足也罷,這些「好基友」們,最終打動觀眾的還是人物或角色之間真摯的感情,其背後的文化,只是寄託著觀者對美好感情的一種遐想和渴望。
實際上,「腐」的影響力已由虛擬世界擴大到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甚至直接影響大眾的思維方式。可曾記得過去男同學之間勾肩搭背的親密動作?這在當下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這立即會被加以「基友」的稱號。以前是異性走在一起會被議論,今天同性走在一起更像有姦情。「腐女」眼中,「基情」無處不在。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後現代時代,年輕群體自有「除魅」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從文學經典中讀出「基情」。那些教科書中,和講授老師一樣板著面孔的古人也有七情六慾,甚至也有同性之愛。在他們看來,愁容滿面憂國憂民的杜甫經常為李白寫情詩,挑燈看劍夢回連營的辛棄疾還有個緋聞男友陳亮……這樣,「腐女」們不再僅僅停留在「耽美」文學上,眼光已和民國先生們不謀而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