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屈原是同性戀 為楚王弄臣因失戀自殺?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發表《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屈原為同性戀者」,引起學術界一片譁然並遭多人質疑。朱自清非常認同其觀點,並請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參與討論。

屈原

有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倡議將端午節命名為「同性戀情人節」,理由為屈原也是同性戀引發廣泛爭議。

腐女:「腐」在日文有無可救藥的意思。「腐女」意指對男男同性之愛充滿欣賞的女性,是一種有自嘲意味的自稱。

屈原是同性戀者?——六十多年前一次學術討論引出的疑問

2012年6月14日,一位叫喜力的網友在微博上公開倡議「將端午節作為同志情人節」,並列舉出了端午節的歷史、將其作為「同志情人節」的意義等,而其理由則是「屈原是同性戀者」,「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性社會學家方剛隨即轉發了這一微博,稱「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戀者,並且因失戀自殺」,呼籲更多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參與到「為這一節日的『正名』中來」。

有學者指出,「用這類的眼光解讀經典文本很早就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他們所言「屈原是同性戀者」的理由,來自六十多年前民國學界關於屈原的一次學術討論。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屈原為同性戀者」,引起當時學術界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質疑。孫次舟隨後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

當時,作家朱自清非常認同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參與討論。聞一多於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文中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樁歷史事實」。聞一多還進一步闡明了「斷袖」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

從文學「基情」到「腐文化」的華麗轉身

然而,這場爭辯最終沒有在學界達成公論。民國先生們大概怎麼也料不到自己嚴肅討論的學術問題,在半個世紀後,成了一個公共話題。同樣讓他們意料不到的是,從文學經典中讀出「基情」,竟成為今天年輕人中的一種潮流。而這些追隨者,自命為「腐女」。

對於不少人來說,「腐女」早不是新鮮事物,這個來自日本的亞文化舶來詞,最初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意指對男男同性之愛充滿欣賞的女性。誠然,「腐女」群體也有其自身的嚴格定義,但簡而言之,她們的樂趣就是看到兩位男性「站在一起」,就自行聯想他們「在一起」。

「腐」產生於動漫。「當時我在看漫畫,開始的時候以為主人公是女生,後來情節進入高潮以後,猛然發現『她』居然是男的!當時感覺非常震驚,但也有所頓悟,覺得男男愛情也能接受。」一位名叫「mizuki」的資深腐女說。其實據RecordJapan新聞網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女性表示自己是看漫畫、動漫以後成為腐女的。漫畫在「腐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載體和催化劑的角色,並通過日本的「同人誌展銷會」,逐步發展出一批「腐漫畫」和漫畫家。

同時,「耽美」文學也是「腐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耽美派。後來這個詞被日本的漫畫界用於BL(boy『slove)漫畫上,並引申為代指一切美型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最後更發展為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腐漫畫」開始進入中國大陸。1999年,中國第一本「耽美漫畫」月刊「耽美季節」出版。與此同時,由於網絡的高速發展,大量「腐向」的耽美網站應運而生。許多著名文學網站都有耽美專欄,培養了大量的耽美文學寫手,更是促進了「腐文化」的發展。

腐文化,從小眾文化走向大眾娛樂

2010年,微博在我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四大門戶網站紛紛開設微博。隨著某網站「微小說大賽」的進行,一大批「耽美向微小說」橫空出世,並被高頻率轉發,這一事件刺激「腐文化」從一種小眾文化向大眾娛樂變身,甚至有成為時尚潮流的趨勢。

「搞基」儼然成了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娛樂運動」。從綠茵場上慶祝入球的擁抱,到經典偵探小說《福爾摩斯》同名影視作品中的搭檔關係,無一不留給「腐女」豐富的聯想空間。

「我知道你是個軍醫,剛從阿富汗因傷退役回來。你哥哥擔心你,你卻不肯向他求助,因為你看不慣他,也可能對方是個酒鬼,更可能他最近拋棄了自己的妻子。」神色冷峻的福爾摩斯在實驗室中對華生說出這一段經典臺詞時,不少腐女都紛紛叫「萌」。這部由BBC出品的迷你劇將阿瑟·柯南·道爾筆下的著名人物———福爾摩斯和華生「穿越」到21世紀的倫敦街頭。依舊是貝克街221B,依舊是「福華」的經典搭檔,但是在眾多的腐女甚至是普通觀眾心中,福爾摩斯和華生儼然從破案的「好拍檔」變化為「好基友」,正如劇中赫德森太太所說,「我接受任何形式的家庭」。

由於「腐文化」的日漸興盛,影視作品為了迎合消費口味紛紛「賣腐」,《新福爾摩斯》、《梅林傳奇》、《妙警賊探》……一部部打著「好基友」擦邊球的英美劇在中國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和評價。其實這幾部電視劇都是翻拍於英美經典:《新福爾摩斯》重新演繹了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梅林傳奇》改編了亞瑟王和梅林法師之間的傳說;《妙警賊探》則將萊昂納多的經典影片《CatchMeIfYouCan》擴充成為三部60多集的電視劇。將經典加入新元素重新解讀,是影視劇翻拍中常用的手段,新編劇們將改編的新作加入時下流行的「好基友」橋段,也只是一種「合時宜之舉」。其實,意氣相投、肝膽相照也好,兄友弟恭、情同手足也罷,這些「好基友」們,最終打動觀眾的還是人物或角色之間真摯的感情,其背後的文化,只是寄託著觀者對美好感情的一種遐想和渴望。

實際上,「腐」的影響力已由虛擬世界擴大到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甚至直接影響大眾的思維方式。可曾記得過去男同學之間勾肩搭背的親密動作?這在當下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這立即會被加以「基友」的稱號。以前是異性走在一起會被議論,今天同性走在一起更像有姦情。「腐女」眼中,「基情」無處不在。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後現代時代,年輕群體自有「除魅」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從文學經典中讀出「基情」。那些教科書中,和講授老師一樣板著面孔的古人也有七情六慾,甚至也有同性之愛。在他們看來,愁容滿面憂國憂民的杜甫經常為李白寫情詩,挑燈看劍夢回連營的辛棄疾還有個緋聞男友陳亮……這樣,「腐女」們不再僅僅停留在「耽美」文學上,眼光已和民國先生們不謀而合了。

相關焦點

  • 屈原愛的到底是楚國還是楚王?
    於是乎帶著懷疑與好奇,終於在一次偶然卻必然的時機裡,碰到了這樣一種訊息:屈原是同性戀者,屈原愛的是楚王,而楚王移情別戀,於是,屈原失戀之後傷心欲絕,遂跳進了汨羅江。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屈原為同性戀者」,這種言論一出,可謂石破天驚,引起當時學術界的一片譁然,也遭到多人質疑。孫次舟隨後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當時,作家朱自清非常認同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參與討論。
  • 屈原是同性戀
    不記得哪一年,忽然見到有人寫文章說屈原是同性戀,乍一看題目,心裡不免「咯噔」一下,又驚又涼,仿若夜行山路,一腳踏空。再翻出《離騷》和《抽思》,細觀從前為之心旌激蕩過的辭章,字裡行間,的確現出頗多可疑。執書相問,屈原,你究竟是不是同性戀?    最早提出這一設問的是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糾以史證,毫不客氣地為屈原戴上了頂文學弄臣的帽子。
  • 專家證實屈原是同性戀,文學大家力挺,有一點卻錯了
    1944年時,文壇炸出了一個聞所未聞,或者說想到都不敢提的文章,文章主題是:屈原是同性戀!這是由古典文學家孫次舟提出的。很多學者都是讀屈原的《離騷》長大的啊,那不就是侮辱他們的偶像,然後學者們就開始對孫次舟口誅筆伐,不肯放過他。
  • 從「文學弄臣」到「人民詩人」:聞一多眼中的屈原
    而縱觀整個四十年代的文化史,可以發現一位影響頗大的「幽靈」人物,這就是屈原:他也經歷了一個由「文學弄臣」到「人民詩人」的形象重構過程;而這又和1940年代勃興一時的以屈原為紀念對象的「詩人節」聯繫在一起;而在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中甚至對現實的政治鬥爭發生了作用。屈原作為一個民主詩人的幽靈存在起到了其他人無法企及的作用,從而構成了一個複雜而多重的話語事件。
  • 屈原"斷袖"說遭網友炮轟 朱自清聞一多或曾力挺
    ,還不如宋祖德和陳楚生這樣的『草根英雄』和『平民偶像』更值得我們去愛戴和尊敬」,爭議作家張一一近日在一篇題為《屈原不如宋祖德和陳楚生》博文中,逐一批駁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既不愛國,也不浪漫,更不偉大」的「三宗罪」,並含沙射影地指出在「崇尚男風」的戰國時代,喜歡花花草草的屈原與楚懷王和宋玉之間「都有一腿」,引來網友罵聲一片。
  • 端午遙想:如果屈原會變通 他還會選擇自殺嗎
    過端午節,最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便是1700多年前自投汨羅江的屈原。當時的他我想是最孤獨的,沒有家人的陪伴;內心是最憤怒的,因為他的祖國又再一次被欺凌。關於屈原的故事太多了,他是一個愛國詩人,多次受到人的排擠,兩次被流放,最後落得個自殺殉國的結局。
  • 揭秘,屈原沉江另有隱情,竟是為他
    電視劇照屈原屈大夫,為了我們的端午三天假期貢獻了生命的偉大男人,很多人都以為屈原姓屈名原,其實不然,屈只是屈原的氏。古時候,人們有姓氏之分,屈原姓羋,沒錯,就是羋月的羋,羋是王族的姓,也就是說,屈原屈大夫原本是王族。羋姓有氏族三支,一支為熊氏,一支為景氏,一支為屈氏。
  • 《為屈原做心理治療》第1集:屈原——史上第一個抑鬱症名人
    為屈原做危機幹預》3、第四篇《李白給了身患重度抑鬱症的屈原一個活下去的理由》4、第五篇《敘事心理治療對因博愛型、母親型的抑鬱症患者的啟示》當屈原遇到李白,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第一篇《為屈原做心理治療!屈原是如何從抑鬱質一步步發展到重度抑鬱症的?》
  • 屈原真的是自盡而死的嗎,從詩裡探尋屈原之死的真相
    在中國端午佳節的來歷相信沒有人不清楚,這個美好的端午佳節裡,大家都會想到一個人,那就是屈原。相傳屈原因為屢屢進言,不得重用,終日鬱鬱寡歡,借酒消愁。家國不保後更是心如刀割,最後自盡於江中。百姓們為了保護他、紀念他。便有了現在的端午佳節與習俗。人生不如願之事十之八九,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命數,悲壯的死亡比痛苦地活著簡單多了。
  • 屈原終生為楚國,雖遭遇兩次被貶,卻仍不忘初心
    每年到了端午節,我們總是要吃點粽子,總感覺這樣才對得起屈大夫,但是當你細細回想,似乎只能想起來屈大夫是我國古代一名著名的詩人,他寫了《離騷》,最後因為家仇國恨自殺跳江了……屈原,屈大夫也,他的一生何其精彩,何其勵志,我們這些人兒別隨隨便便用一句話就將人家的一生給概括了吧。
  • 你不知道的屈原與楚懷王
    於是,懷王漸漸地也就對屈原疏遠了……咳咳,扯遠了(以上純屬個人想像)。看到這兒,也許你們會在心裡罵「你個腐女!不要詆毀屈原!」但事實上,這兩人還真有緋聞。早在1944年,我國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就曾發表過論文,在文中他指出屈原其實是同性戀,這一說法得到了楚辭專家聞一多先生的肯定。
  • 端午節,我們一起來八卦八卦大詩人屈原
    今天端午節,很多小夥伴馬上會想到屈原,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史料都考證出,端午風俗由來已久,屈原只不過碰巧這天跳了江,但多年的教育導向使我們深深認為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其實仔細想來,屈原因為楚王對其不信任而投江,他愛的到底是誰?是國家?還是楚王?而且,不信任就跳江?沒刪號也沒禁言的,更沒人請你喝替的...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天下不歸秦,則歸楚。     可是,六國從未有過真正成功的合縱,秦國的連橫卻每每奏效。     已是風聲鶴唳的局面。天下大勢,屈原看得分明。他的焦慮緊張,由來已久。屈原始終力主聯齊抗秦。可是他的主張與奮鬥卻一再受挫,楚國逐步陷入為秦擺布狀態。
  • 屈原:數千年國民偶像,可能有所不同
    大多數人都知道是紀念屈原。當然還有紀念伍子胥說、曹娥說、陳臨說、介子推說,但顯然是屈原說更深入人心,所謂「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多少年來,說起屈原,大家眼前浮現的一直是一個悲憤鬱悶、懷才不遇、忠誠愛國、一襲白衣飄飄然屹立在江邊的詩人形象。「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
  • 徐州千古之謎——楚王劉戊為何自殺?
    在確定獅子山楚王陵的墓主時,考古專家們提出了兩個「候選人」,一個是西漢第二代楚王劉郢(又名劉郢客),一個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 他們倆是父子關係。 但墓主問題直到現在仍無直接證據,所以一直是個懸案。對劉戊持反對意見的專家認為,劉戊曾參與「七國之亂」,不可能讓其如此厚葬。 那麼「七國之亂」是怎麼回事呢?
  • 有人說,屈原是被謀殺而死的,你驚呆了嗎?
    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對此,早在30年代胡適先生就曾提出質疑,認為《懷沙》一詩中的許多話語並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他自殺的傳說而炮製的一篇偽作。 那麼,屈原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 我們端午思屈原,屈原卻在《思美人》
    端午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但因屈原於端午之日悲憤投江,才令國人在兩千多年來,都於端午來祭奠這位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的生,燦如夏花,屈原的死,烈如頑石,或許端午節也是中國如此眾多的傳統節日中,唯一與歷史故人有著關聯的節日。
  • 心理學揭秘:人為什麼會產生自殺念頭
    心理學揭秘:人為什麼會產生自殺念頭每天,這個世界上都有很多像他們一樣做出自殺選擇的人,當你讀到這裡時,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一個人也已經自殺了。據統計大約每40秒就會有一個人自殺,每年大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自殺已經成為美國的第10大死因。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念頭呢?
  • 屈原:請叫我屈原,別叫我羋原
    還有最新出的電視劇《思美人》,對屈原的稱呼也引起了一些觀眾的爭論,因為在《思美人》前,經過《羋月傳》、《大秦帝國》的洗禮,很多觀眾都知道了楚國的國姓為「羋」,屈原不姓屈而姓羋,於是就有觀眾指出,屈原應該叫羋原,電視劇錯了!  電視劇錯了嗎?當然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