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紅利搶不到怎麼辦——聽聽菜販、團長、平臺三方的聲音

2020-12-20 新華經濟369

「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日前,人民日報的一則評論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阿里巴巴、閱文集團、豐巢三家公司因違反《反壟斷法》被處罰。社區團購又是資本的遊戲?傳統菜場會否消失?海量大數據應往哪裡去?收割流量能持續嗎?記者進行了調查。

新舊商業博弈:菜場面臨多重挑戰

今年以來,社區團購引得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京東、字節跳動和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們爭先下場。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2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12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49.8億元。

巨頭和資本來勢洶洶,熟悉的燒錢模式又現,在菜品價格、前端團長和末端物流上,用激進的價格補貼策略搶佔市場。

「一天一頭豬都賣不掉。」 南京南湖菜市場的楊光告訴記者,「我們的鮮肉27元/斤,平臺上18.8元/斤。這樣的價格根本沒法做,有時甚至誇張到比進價還要低。」賣了15年菜的趙大姐說,每次去批發市場進貨必選優品,畢竟來菜市場買菜的以實物為準,好看新鮮才是王道,「前兩年每天能賣個3000元左右,現在能有1000元就很滿足了。我這一個攤位有老公和我爸三人輪流看,這可是一家老小的經濟收入。」

也有的菜販正在積極調整運營模式。金立蘭賣的是水產,除了攤位賣貨,還與附近2家酒店進行專供合作,送貨上門時間固定為每天上午9點和下午4點。「社區團購對我們家的衝擊很小,幾乎感覺不到。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適當的調整運營模式還是很有必要的。」她說。

走出南湖菜市場,記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距離菜場不到500米的區域,開了3家掛有「平價生鮮超市」招牌的門面房,其中一家就在東升沿一小區裡,菜市場離小區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土豆1.5元/斤,菜場3.5元/斤,可能賣相上有差別,但反正都一樣吃哎,相互競爭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剛買完菜回來的李秀宏說。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鄭和南路社區菜市場,下午4點50分,菜市場裡賣菜人比買菜人還要多,而周邊的平價超市裡則是付款都需要排隊。「菜市場的生意難做,原因可能不只是社區團購的衝擊。」菜場蔬菜區的劉明有些無奈。

「新舊商業正在進行一個演變,這個演變表現在新商業大幅度的進軍,舊商業的陣地往後收縮。收縮到什麼時候為止?我認為它們會達成妥協,到一定的時候,舊商業仍然會擁有強勁的根據地,不會再往後退,而新商業也到此為止。」南京市商務局局長丁愛民說,「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新舊商業目前的比例是30%的線下對70%的線上。新舊商業會相互滲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你進入我的領域,我進入你的領域。」

搶流量:「團長」驟增

為何巨頭和資本重新盯上社區團購這件事?自然是為了搶流量。

劉志勤,在揚州市廣陵區某小區經營一家「菜鳥驛站」,擁有團長身份已有3年多。

辭去工作專職當團長,地理優勢佔很大一部分因素。「一開始只是做快遞收發,後來很多取快遞的問我為什麼不做社區團購,也就是這樣慢慢做起來。之前做的平臺叫味羅天下,後來改為食享會。因疫情影響,社區團購逐漸火熱起來,接受度也增高。之前一天掙30多塊錢,現在每天能掙到八、九十塊錢。」劉志勤說,「大家買我的東西首先是信任,自己也住在小區裡,團購群不需要任何的會員充值,避免很多不安全性。其次,會根據當下流行、受歡迎度來選擇部分商品,從價格上做到最優化。最後,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記者發現,劉志勤的微信置頂第一個群「團長群」,運營人員在裡面推產品,團長推出並賣掉的產品可以抽8%左右的佣金,高低由物品的單價決定。「前幾年的社區團購很乾淨,現在有些平臺看到賺錢快就開始進軍市場,搞得大家對社區團購產生很大的誤區。就好比食享會來說,早些年就開始有區域保護政策,一個小區只配備一個團長,而現在的平臺是希望團長多多益善,導致我們現在擔心團長位置坐不穩,辛苦組建的社區群就這樣解散也不甘心。」劉志勤說。

「我們群裡發的所有商品都有3個專職團長去試吃、試用後上連結,所以款式品種會少一些,上新速度較慢一些。現在的問題是,團長太多了,有些亂,膽子大的掙錢更容易。」曹麗娟說。

一家知名日化品牌南京分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透露,雙11他們賣了1個多億,但其實沒賺多少錢,進大型商超也賺不了什麼錢,利潤的大頭來自各地各級的代理商,「如果隨著平臺進軍社區團購,對我們的價格體系還是有影響,這一點會有擔心。」

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社區團購再度發展的催化劑。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在線上流量成本日益高漲的今天,社區團購相對獲客成本低,具有流量紅利優勢,陷入數據、流量、增長泥沼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需要一個廝殺的新賽道。巨頭擠入社區團購賽道恐怕只是焦慮地應對線上流量紅利的枯竭。

「一旦被社區團購壟斷後,東西會不會就不便宜了?」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以「蘭徹斯特法則」為例,當某企業或某企業集團市場佔有率超過73.9%時,就形成壟斷,造成競爭對手退出。由於沒有了競爭,活下來的企業就會追求股東和員工利益最大化,這就是反傾銷與反壟斷的初衷。

對此,近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在全省範圍內率先規範社區團購市場,對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企業以「菜品社區團購」模式從事經營活動提出合規告知。

擺脫流量崇拜:創新是長遠出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社區團購事件」不僅僅是反壟斷,更折射出對網際網路平臺未來發展模式的擔憂。

「受益於人口紅利,我國消費網際網路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成就。也正是因為擁有巨大的消費網際網路市場,使得企業服務顯得不那麼重要。」 丁愛民說。

商務部駐南京辦事處特派員王選慶說,商務部不久前在貴陽召開了全國電子商務工作會議,會上分析了當前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數重矛盾,包括消費品質的升級和消費增速下行之間的矛盾、產業數位化發展的需求和網絡安全風險上升的矛盾等。在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階段,確實出現了一些「野蠻生長」的案例,有些行業還很嚴重,這給政府監管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海量大數據應往哪裡去?在最近一次的內部會議上,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表示蘇寧已經明確戰略布局,全面向「零售服務商」升級,「蘇寧將持續加強在小微、農村、實業製造三個重點領域的賦能。」例如,面向實業製造,通過共享蘇寧海量的數據資源,引導上遊的生產研發與製造,從消費端來助力中國智能製造的發展。蘇寧易購平臺運營集團副總裁範春燕告訴記者,「協同數萬家供應商發展智能供應鏈,我們打造蘇寧的C2M平臺實現以需定產精準銷售,目前為止,蘇寧已經合作200多家這樣的企業,做了4000多款產品。」

「20年前我們做實體店,第一是選址,第二是選址,第三還是選址。現在在科技推動下,整個商業設施發生變化,已經由門店、位置、展臺、促銷員、商品、倉儲,變成了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等。」 五星控股集團總裁王健說,「1990年我們的服務收入比重佔9%,2019年服務收入比重佔到81%。說明由過去賺商品的差價,而轉移為靠服務賺錢。例如孩子王,孩子王的服務毛利已經佔到孩子王毛利的40%。」

所以,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擺脫對流量的盲目崇拜,告別對資本的盲目依賴,通過B端的深度改變和對C端用戶消費需求的滿足來實現自身的發展。正如業內人士所說,B端的生產方式改變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和服務蛻變了,C端用戶才會買單。

撰文:拿鐵 雪梨

圖片:雪梨

配圖:視覺中國

編輯:可愛多

值班主編:花生米

相關焦點

  • 菜籃子的「中場戰事」:巨頭三倍砸錢挖人,十年菜販成團長
    李可所在的某貴州飲料公司不僅能實現自產自銷,而且有電商直營店鋪和各級經銷商,但整個電商部門仍在嘗試拿到幾大平臺的入場券。「每個月線上直營店的平均銷量能維持在30萬元,入駐社區團購是不想錯過一個高流量渠道。」李可告訴《IT時報》記者。
  • 中美網際網路巨頭:一個研究上火星,一個研究搶菜販生意
    大致的運行機制是:平臺招募小區內的住戶,或者周邊小店的店主成為團長,團長組建微信群,在群內發布商品信息。消費者通過團長發布的連結下單後,平臺第二天統一將商品送到團長家或者小店內,消費者上門自提。一天、兩天、三天,這樣的情況多持續幾天,菜販們就只能宣告關門,另尋他路。據澎湃新聞消息,江西南昌當地農貿市場,因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多個社區團購App相繼上線,菜販生意大受影響。農貿市場銷售驟降三成,眾多攤販苦不堪言。
  • 聽聽團長怎麼說!
    想要了解真實的情況,不妨聽聽團長們怎麼說:團長一:活多不賺錢「我在小區單元樓一層開了個超市,平常來的客戶都算是熟人,每天定時來買菜」經營夫妻店的安紅屬於團長的絕佳人選,「後來有團購公司的人加我微信,說是拉個群就能掙提成」,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做起了團長。
  • 生鮮電商兇猛搶市 菜販該怎麼辦?|社區團購|橙心優選|多多買菜|...
    2 苦了菜販 生意忽然就不好做了線上賣菜兇猛來襲,讓那些以賣菜為生的攤販,慌了手腳。菜販老周在前埔一個菜市場賣菜好多年了,讓他有些發慌的是,最近一段時間,不少經常來買菜的客人,不再出現在菜市場了,原來中午就能賣的差不多的一些菜,到了晚上還會有剩餘。
  • 賣菜站上新風口,社區團購會砸了菜販飯碗嗎?
    某社區團購平臺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其平臺上大多數商品是市場價格的5折,部分爆款商品的價格不到市場價的2折。為何社區團購先盯上了賣菜?因為,在網際網路流量價格日益昂貴的今天,買菜作為大眾生活的高頻場景,簡直就是網際網路流量的發動機,不但可做到導流,而且用戶習慣一旦養成,給平臺擴展至多品類甚至全品類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
  • 詹偉平:網際網路賺錢的三大紅利流量平臺
    流量是網際網路創業永恆的主題,隨著電商流量越來越貴,百度搜索流量越來越難以獲取。自媒體的免費流量,是草根創業者玩家,最大的紅利,也是移動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紅利。綜合分析現狀的行業發展,新媒體的紅利流量渠道,有以下幾塊,在做新媒體營銷的朋友,必須高度重視。1. 抖音、快手短視頻紅利。雖然不少人會想,這短視頻都發展好幾年了,現狀還有紅利麼?
  • 社區團購,大部分團長沒有掙到錢
    但這背後更多的是自己不做,便會被其他店搶生意的焦慮感,驅使這些小區實體店店長,成為社區團購的中流砥柱。 「我們小區附近,有十來個站點,連理髮店都成了團購站點。」一家長沙嶽麓區的雜貨店老闆老劉(化名)說。抱著大家都做,自己也必須做的念頭,老劉在今年10月加入興盛優選,又接連成為美團優選、橙心優選三家團購平臺的團長。
  • 社區團購火爆:十幾個平臺搶一團長 月收入輕鬆過萬
    (原標題:社區團購突然火爆:十幾個平臺搶一團長,月收入輕鬆過萬)
  • 小區賣菜「百團大戰」 十幾個平臺搶一個團長
    來源:第一財經作者: 周芳 陸涵之「最近有十幾個平臺在遊說我給他們當『團長』。」 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徐文娟是社區團購平臺食享會的團長,手握近200人的客戶資源,高峰時期的一次下單量相當於搬空一個中等規模的超市。
  • 社區團購突然火爆:十幾個平臺搶一團長 月收入輕鬆過萬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社區團購突然火爆:十幾個平臺搶一團長,月收入輕鬆過萬「得社區者得線下,得團長者得社區。」「最近有十幾個平臺在遊說我給他們當『團長』。」武漢七種美味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食享會從2016年開始涉足社區團購業務,公司總經理黃志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疫情前,該平臺僅覆蓋武漢60個小區,疫情發生後,這一數據在高峰時曾達到6000個。不過,近期受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影響,這一數據又減少至3000多個。「網際網路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線上流量見頂,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希望回歸線下維持用戶增長,線下入口就繞不開社區。」
  • 連菜販都當不了的底層正被它拯救
    因為它們做的是私域流量,下單是平臺小程序加社區團長引導,再加微信群,就可以達成交易,具有很高的隱蔽性。所以,除了平臺用戶,對全國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有些平臺就覆蓋幾十個小區,每個月流水比較小,有數十萬左右;有些平臺做得比較大,每個月的流水能做到1000萬-3000萬,甚至更高。」社群森林創始人,對社區團購有著多年研究的寶大溼介紹。
  • 馬雲、王興與小菜販搶生意,任正非卻親自下礦考察5G
    對於馬雲、王興身價這樣百億、乃至千億的資本家,卻與搶起了菜販的生計的行為,不少人表示,這些人吃相實在是有些難看。糧食安全乃立國之本,若是被資本壟斷壟斷,後果不堪設想。而且,當巨頭形成渠道壟斷之後,被割的將是菜農、消費者兩方。
  • 社區團購究竟搶了誰的生意?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爭的是什麼?
    人均獲客成本不到5元僅為傳統電商的2.5%社區團購的模式可以概括為「預售+次日達+自提」,即每個城市的住宅小區有一個「團長」,負責在小區居民微信群裡發布以水果、蔬菜、牛奶等生鮮品為主的產品信息,下單後商家隔天會將物品配送到小區門口
  • 網際網路公司搶菜販生意,但你買菜更便宜了嗎?
    網際網路公司搶菜販生意,但你買菜更便宜了嗎? 在疫情催化之下,今年以來社區團購模式變得異常火爆。對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生鮮行業線上化率低,市場規模巨大,是為數不多未被網際網路深度改造的領域。社區團購模式適配下沉市場的特點也撥動了無比渴望挖掘下沉市場用戶的網際網路公司的神經。
  • 社區團購突然火爆:十幾個平臺搶一團長,月收入輕鬆過萬
    「最近有十幾個平臺在遊說我給他們當『團長』。」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徐文娟是社區團購平臺食享會的團長,手握近200人的客戶資源,高峰時期的一次下單量相當於搬空一個中等規模的超市。武漢七種美味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食享會從2016年開始涉足社區團購業務,公司總經理黃志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疫情前,該平臺僅覆蓋武漢60個小區,疫情發生後,這一數據在高峰時曾達到6000個。不過,近期受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影響,這一數據又減少至3000多個。「網際網路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線上流量見頂,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希望回歸線下維持用戶增長,線下入口就繞不開社區。」
  • 還在迷信加速包搶火車票?第三方平臺自己招了:不保證100%出票
    那麼問題來了,第三方平臺的加速包真的能提高搶票機率嗎?業內人士出來答疑解惑了,第三方搶票軟體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機器學習破解了12306系統的登錄識別驗證碼,搶票速度自然會比人工搶票快,但是這並不代表一定能搶到票!!!
  • 社區團購突然火爆:十幾個平臺搶一團長
    「社區團購突然火爆:十幾個平臺搶一團長,月收入輕鬆過萬」。與電商平臺相比,社區團購的運營模式更輕、更接近用戶需求,成本低而效率高。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巨頭正在扎堆開展生鮮社區團購業務。社區團購是指一定數量的消費者通過社區或社會中的一些提供團購服務的組織機構,以低折扣購買同一種商品。
  • 社區團購平臺布局實體店,線下傳統菜販若不數位化轉型或將被打倒
    「橙心優選小店」是橙心優選和團長合作的線下自提門店。換句話說:社區團購進入線下開實體店。此外,主打社區生鮮的錢大媽已經正式進入北京,兩家門店均選址通州。另外,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採取的也是線下門店以及線上社區團購的模式。業內人士認為,社區團購是到家模式,線下門店是到店模式。
  • 社區團購低價搶市風越刮越猛——別說菜販 社區店也扛不住了
    不僅菜販,隨著社區買菜熱度的持續升溫,不少傳統實體門店也扛不住了。 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社區團購的買菜風越刮越盛,市場被各種低價平臺用力撕扯,設立於各小區的「團長」忙的快要瘋掉了,可傳統生鮮門店的「蛋糕」卻越來越小,水果店、小菜攤苦不堪言,連一些超市也開不下去了。 社區團購低價搶市真的能夠長久嗎?生意日漸冷清的傳統超市會跟風降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