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日前,人民日報的一則評論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阿里巴巴、閱文集團、豐巢三家公司因違反《反壟斷法》被處罰。社區團購又是資本的遊戲?傳統菜場會否消失?海量大數據應往哪裡去?收割流量能持續嗎?記者進行了調查。
新舊商業博弈:菜場面臨多重挑戰
今年以來,社區團購引得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京東、字節跳動和滴滴等網際網路巨頭們爭先下場。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2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12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49.8億元。
巨頭和資本來勢洶洶,熟悉的燒錢模式又現,在菜品價格、前端團長和末端物流上,用激進的價格補貼策略搶佔市場。
「一天一頭豬都賣不掉。」 南京南湖菜市場的楊光告訴記者,「我們的鮮肉27元/斤,平臺上18.8元/斤。這樣的價格根本沒法做,有時甚至誇張到比進價還要低。」賣了15年菜的趙大姐說,每次去批發市場進貨必選優品,畢竟來菜市場買菜的以實物為準,好看新鮮才是王道,「前兩年每天能賣個3000元左右,現在能有1000元就很滿足了。我這一個攤位有老公和我爸三人輪流看,這可是一家老小的經濟收入。」
也有的菜販正在積極調整運營模式。金立蘭賣的是水產,除了攤位賣貨,還與附近2家酒店進行專供合作,送貨上門時間固定為每天上午9點和下午4點。「社區團購對我們家的衝擊很小,幾乎感覺不到。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適當的調整運營模式還是很有必要的。」她說。
走出南湖菜市場,記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距離菜場不到500米的區域,開了3家掛有「平價生鮮超市」招牌的門面房,其中一家就在東升沿一小區裡,菜市場離小區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土豆1.5元/斤,菜場3.5元/斤,可能賣相上有差別,但反正都一樣吃哎,相互競爭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剛買完菜回來的李秀宏說。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鄭和南路社區菜市場,下午4點50分,菜市場裡賣菜人比買菜人還要多,而周邊的平價超市裡則是付款都需要排隊。「菜市場的生意難做,原因可能不只是社區團購的衝擊。」菜場蔬菜區的劉明有些無奈。
「新舊商業正在進行一個演變,這個演變表現在新商業大幅度的進軍,舊商業的陣地往後收縮。收縮到什麼時候為止?我認為它們會達成妥協,到一定的時候,舊商業仍然會擁有強勁的根據地,不會再往後退,而新商業也到此為止。」南京市商務局局長丁愛民說,「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新舊商業目前的比例是30%的線下對70%的線上。新舊商業會相互滲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你進入我的領域,我進入你的領域。」
搶流量:「團長」驟增
為何巨頭和資本重新盯上社區團購這件事?自然是為了搶流量。
劉志勤,在揚州市廣陵區某小區經營一家「菜鳥驛站」,擁有團長身份已有3年多。
辭去工作專職當團長,地理優勢佔很大一部分因素。「一開始只是做快遞收發,後來很多取快遞的問我為什麼不做社區團購,也就是這樣慢慢做起來。之前做的平臺叫味羅天下,後來改為食享會。因疫情影響,社區團購逐漸火熱起來,接受度也增高。之前一天掙30多塊錢,現在每天能掙到八、九十塊錢。」劉志勤說,「大家買我的東西首先是信任,自己也住在小區裡,團購群不需要任何的會員充值,避免很多不安全性。其次,會根據當下流行、受歡迎度來選擇部分商品,從價格上做到最優化。最後,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記者發現,劉志勤的微信置頂第一個群「團長群」,運營人員在裡面推產品,團長推出並賣掉的產品可以抽8%左右的佣金,高低由物品的單價決定。「前幾年的社區團購很乾淨,現在有些平臺看到賺錢快就開始進軍市場,搞得大家對社區團購產生很大的誤區。就好比食享會來說,早些年就開始有區域保護政策,一個小區只配備一個團長,而現在的平臺是希望團長多多益善,導致我們現在擔心團長位置坐不穩,辛苦組建的社區群就這樣解散也不甘心。」劉志勤說。
「我們群裡發的所有商品都有3個專職團長去試吃、試用後上連結,所以款式品種會少一些,上新速度較慢一些。現在的問題是,團長太多了,有些亂,膽子大的掙錢更容易。」曹麗娟說。
一家知名日化品牌南京分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透露,雙11他們賣了1個多億,但其實沒賺多少錢,進大型商超也賺不了什麼錢,利潤的大頭來自各地各級的代理商,「如果隨著平臺進軍社區團購,對我們的價格體系還是有影響,這一點會有擔心。」
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社區團購再度發展的催化劑。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在線上流量成本日益高漲的今天,社區團購相對獲客成本低,具有流量紅利優勢,陷入數據、流量、增長泥沼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需要一個廝殺的新賽道。巨頭擠入社區團購賽道恐怕只是焦慮地應對線上流量紅利的枯竭。
「一旦被社區團購壟斷後,東西會不會就不便宜了?」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以「蘭徹斯特法則」為例,當某企業或某企業集團市場佔有率超過73.9%時,就形成壟斷,造成競爭對手退出。由於沒有了競爭,活下來的企業就會追求股東和員工利益最大化,這就是反傾銷與反壟斷的初衷。
對此,近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在全省範圍內率先規範社區團購市場,對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企業以「菜品社區團購」模式從事經營活動提出合規告知。
擺脫流量崇拜:創新是長遠出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社區團購事件」不僅僅是反壟斷,更折射出對網際網路平臺未來發展模式的擔憂。
「受益於人口紅利,我國消費網際網路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成就。也正是因為擁有巨大的消費網際網路市場,使得企業服務顯得不那麼重要。」 丁愛民說。
商務部駐南京辦事處特派員王選慶說,商務部不久前在貴陽召開了全國電子商務工作會議,會上分析了當前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數重矛盾,包括消費品質的升級和消費增速下行之間的矛盾、產業數位化發展的需求和網絡安全風險上升的矛盾等。在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階段,確實出現了一些「野蠻生長」的案例,有些行業還很嚴重,這給政府監管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海量大數據應往哪裡去?在最近一次的內部會議上,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表示蘇寧已經明確戰略布局,全面向「零售服務商」升級,「蘇寧將持續加強在小微、農村、實業製造三個重點領域的賦能。」例如,面向實業製造,通過共享蘇寧海量的數據資源,引導上遊的生產研發與製造,從消費端來助力中國智能製造的發展。蘇寧易購平臺運營集團副總裁範春燕告訴記者,「協同數萬家供應商發展智能供應鏈,我們打造蘇寧的C2M平臺實現以需定產精準銷售,目前為止,蘇寧已經合作200多家這樣的企業,做了4000多款產品。」
「20年前我們做實體店,第一是選址,第二是選址,第三還是選址。現在在科技推動下,整個商業設施發生變化,已經由門店、位置、展臺、促銷員、商品、倉儲,變成了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等。」 五星控股集團總裁王健說,「1990年我們的服務收入比重佔9%,2019年服務收入比重佔到81%。說明由過去賺商品的差價,而轉移為靠服務賺錢。例如孩子王,孩子王的服務毛利已經佔到孩子王毛利的40%。」
所以,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擺脫對流量的盲目崇拜,告別對資本的盲目依賴,通過B端的深度改變和對C端用戶消費需求的滿足來實現自身的發展。正如業內人士所說,B端的生產方式改變了,生產效率提升了,產品和服務蛻變了,C端用戶才會買單。
撰文:拿鐵 雪梨
圖片:雪梨
配圖:視覺中國
編輯:可愛多
值班主編: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