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形象往往一直陪伴著孩子們的童年時代,不斷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值得我們驕傲的是,咱們中國才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恐龍研究的絕對大國!截止至2019年12月,我國已經根據骨骼化石發現命名了322種各類恐龍!
我們曾經有一個49天的約定
還記得這些中國恐龍麼?
是不是還不過癮?! 是不是還想看到更多?!
沒問題,就是滿足你!
「中國恐龍的新家」活動已經安排上了
讓我們每周帶你前往一個博物館
看望住在那裡的中國恐龍明星們!
走進中國恐龍的新家
第六站
恐龍在重慶
從1957年的合川馬門溪龍
到1976年的上遊永川龍
再到近年來多個區縣發現恐龍化石
重慶與恐龍結下了不解之緣
重慶自然博物館是一所擁有90年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其新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重慶北碚縉雲山麓,佔地216畝,建築面積30,842平方米,展示面積16,252平方米。新館基本陳列由「動物星球」「恐龍世界」「山水都市」「地球奧秘」「生命激流」「生態家園」6大展覽組成,主要展示地球演變、生命進化、生物多樣性以及重慶壯麗山川,重點闡述自然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倡導人與自然和諧。
1
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是巨型蜥腳類恐龍,體長約22米,是迄今亞洲發現完整的蜥腳類中的最大者,也是世界上脖頸比例最長的恐龍,幾乎佔到身體全長的一半,由19節頸椎組成。四足行走,常成群結隊遊蕩於湖岸平原,以植物為食。
2
上遊永川龍
上遊永川龍是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1976年發現於永川上遊水庫大壩附近。化石標本為一具近於完整的骨架,僅缺失前肢及部分尾椎,至今仍是亞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龍之一。它的發現,特別是完美的頭骨,曾引起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關注,峨眉電影廠曾為此拍攝《永川龍》專題片。現展出化石埋藏狀態和復原骨架。
3
多棘沱江龍
1975年發掘於四川自貢伍家壩,是中國境內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劍龍化石,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專家共同研究命名。是目前亞洲地區發現的大型劍龍物種,為亞洲最著名劍龍化石之一。
多棘沱江龍是一種個體較大的劍龍,體長6米,高1.2米。顱骨低矮狹窄,牙齒較小,背部高聳,四肢結實。背部有兩排約15對的三角形骨板,具有防禦、偽裝、散熱的功能。臀部擁有尖刺,尾巴末端有兩對尾刺,可能均覆有角質。尺骨短而厚重,可能無法以後腳站立。生活在湖邊坡地叢林中,以植物的嫩葉為食。
馬門溪龍的脖子為什麼這麼長?
上遊永川龍的發掘背後有哪些故事?
劍龍背上的骨板有什麼作用?
恐龍專家、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博士
將在直播平臺為您一一作答。
歐陽輝博士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重慶市科普基地聯合會理事長
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兼科普委員會主任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
快來和我們一起探索吧!!!
我們有理由也應該讓中國公眾,特別是孩子們了解更多關於中國恐龍的故事,更加關注中國科學家的工作和中國古生物學的累累碩果;相信大家心裡一定會非常自豪!也希望這個活動能鼓勵同學們思考,激發探索精神,並進一步推廣中國的恐龍文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古動物館
特別聯合
各大自然、地質古生物專業博物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
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科普委員會
W博士玩科學團隊
睿宏文化院士專家工作站
快手平臺
周六晚上19:30
博物館、中國龍與你直播間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