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你不知道日本文化密碼,都在京都建仁寺的這一盞茶裡

2020-12-22 皮蛋愛吃魚

01

每年4月,在日本京都建仁寺都有一場盛大的定例活動——「四頭茶會」,這是每年日本茶界最重要的盛事。

據悉,建仁寺「四頭茶會」承襲了中國南宋寺院禪堂茶禮,創建於室町時代,是日本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持續時間最久的茶會。

茶道是日本的國粹之一,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理解了茶道,也就讀懂了日本文化的含義。

論及日本茶道,剛倉天心的《茶之書》便是一部繞不過去的經典。

從古到今,專門討論茶事的書籍少之又少。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是茶文化的開山巨著,而剛倉天心的這本《茶之書》則緊隨其後。

更重要的是,《茶之書》並沒有歷數日本茶道的發展史,也不全然拘泥於點茶等各種技藝的詳細說明,而是著眼於茶道所孕育的核心精神和美學境界。

在剛倉天心的文字裡,處處流淌著日本文化的極致之美,也字字飽含了作者對日本文化、東方文化的欣賞和喜愛。

岡倉天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思想家、美術家、評論家和教育家,是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時期的重要人物。

岡倉天心

《茶之書》是剛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美期間,用英文寫成。這本書一經面市,就大受歡迎,先後被譯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瑞典文等,併入選美國中學教課書。

透過這本《茶之書》,我們就可以藉由日本茶道這個「井口」,從3個方面來更深一層地解讀日本文化的內涵。

一、日本茶道的核心精神是「和敬清寂」。

二、日本茶室建築是「大拙至美」的典範。

三、日本茶室內部的花道是日本「極致美學」的巔峰之作。

02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道卻誕生在日本。

中國的飲茶禮儀,最終徹底隱身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小日子裡。

反而是在日本,人們將飲茶這件小事,提升到了審美和信仰的高度。

原產於中國的茶葉,在唐代傳入日本。

公元801年,日本最澄禪師把從中國帶回來的一些茶樹種子種植於京都,由此開啟了日本人種茶喝茶的歷史。

此後,經鎌倉時期的榮西禪師,室町時期的能阿彌、一休禪師、村田珠光、武野紹歐等傑出茶人的不斷開拓,至戰亂紛繁的安士桃山時代,大師千利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將日本茶道推向了極致。

日本茶道,不僅僅是一種飲茶的儀式,而是一門融繪畫、插花、陶器、書法、建築於一體的藝術,寄託著大和民族對「和敬清寂」這種生命狀態的追求。

「和」是指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和諧——

包括主人對客人,茶葉與茶具、環境,以及主人、客人和茶事的和諧。

「敬」是一種對內和對外的恭敬。每一個人要時刻心懷尊敬和自省,並做到上下長幼有別,有禮有節。

同時,「敬」也是達到「和」的重要手段。

「清」是說客觀上的清潔無塵,當然更是要求人們在精神上保持清淨淡泊,沒有妄念。

「寂」,是日本茶道最本質的精神內涵。

這個「寂」,不是單純的寂靜,而是要在內外的寂靜中,去體會、去覺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歸平常的本心。

為了達到這種「和敬清寂」境界,每一次茶會,都不再僅僅是為了飲茶,而更像是主客共赴的一次藝術創作,甚至是一場身與心的修行。

茶室、庭院、茶具、字畫、插花……甚至連同主客飲茶的一舉一動,事無巨細,都是這件藝術作品的一部分,也都這場修行的過程。

所以,茶道是美,是感動,更是關於自己、關於世界的思考。

03

日本茶道這件藝術品,最精彩、最能體現東方神韻的兩個部分是,茶室建築和茶室內部的花道。

日本茶室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外觀上看平淡無奇,甚至比日本普通的民居還要狹小,但是,它的設計理念、建築材料和建造工藝,卻都在刻意的簡樸之中深藏著精緻與高雅。

日本的茶室種類繁多,面積有大有小。

小的不足兩張榻榻米(一張榻榻米的尺寸大約是寬90CM,長180CM),大茶室則在八張榻榻米以上。

茶道中,標準茶室的大小通常是四張半榻榻米(7.29平方米),大約容納5人左右。

茶室中,通常供奉著佛畫,後來改成懸掛山水花鳥畫,以及開始開悟的禪宗和尚的墨寶。

除了在整體建築中隔斷出來的單間茶室,日本當時還有為數不少的獨立建造的茶室建築。

獨立茶室建築包括:一間標準茶室,一間準備室(水屋)、一處玄關(待合),以及連接玄關和茶室之間的庭徑(露地)。

準備室用來在茶會開始前清洗及整裝茶具,玄關是客人在正式進入茶席前的等待之處。

標準的茶室的入口,一般都是一扇不到三英尺高的小門。

所有的客人,無論高矮尊卑,都要躬身而入,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位賓客領悟平和謙衝的真意。

茶室的斜頂垂簷很低,將大部分的陽光遮擋在外。即使是白天,茶室的光線也是柔和的。

從屋頂到地板,每件物品都是素雅的色調,客人們也得穿著素淡的服飾來參加茶會。

除了竹製茶筅和麻布茶巾,所有新物件都禁止出現在茶室之內。

茶室、茶具雖然陳舊褪色,卻都潔淨無比,連最幽暗的角落也纖塵不染。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這種素淨清潔是茶道「清靜」的全部含義,就大錯特錯了。

日本茶人利休曾經吩咐兒子少庵打掃清洗露地。兒子連掃三遍,利休仍然認為不夠乾淨。

兒子說,地上已經一塵不染,實在沒有什麼可打掃的了。

利休一言不發,走入庭中,搖動樹木,金色和深紅色的葉子散落,如同秋天的錦緞一般。

原來,茶人眼中的清淨,並非是單純的潔淨,還需要有自然和美。

與中國建築美學一樣,日本茶室和玄關之間的庭徑,作為茶室建築整體的一部分,與茶室內部格局相輔相成,遙相呼應。

日本茶室庭徑的整體風格是雅致、清幽、唯美的「枯山水」日式園林。

庭院中,不用任何開花的植物,也沒有傳統園林中的植物和水源,而是用常青樹、苔蘚、沙、礫石等代替。

石塊象徵山巒,白沙象徵湖海,線條表示水紋,寓意是以靜制動,實現內心的修煉。

當我們從這條靜謐的小路走過,庭院深深,樹影婆娑,松針遍地,苔痕斑駁,即使有再多的愁緒紛擾,大約都會在這一刻怡然忘卻吧。

匠心獨運的庭徑,其實就是一條「通往自明的道路」——它旨在切斷茶室與外部的聯繫,在這份心的「清」與「淨」中,人們的感官會更加敏銳,更能體味出一盞茶的真味。

04

岡倉天心認為,茶室是「時興之所」,也是「虛空之所」,更是「不全之所」。

「時興之所」的意思是,茶室是緣於詩興所至而臨時搭建的,只是為了滿足當時的、特定的、個性的藝術需求,而不是為了流芳百世。

茶道是藝術,所有藝術的創造和欣賞,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個體與個性,真誠面對此刻的生活與生命。

「時興」的意義,不是忽視後人的觀感,而是更應當試著享受當下。

「時興」也不意味著漠視過去的作品,而是要學會把前人的果實融入到自己的體會和領悟中。

「虛空之所」的含義是,茶室從裡到外都只保留審美需求的必需品,摒棄一切多餘的雕飾,看起來顯得異常「空寂」。

茶室的「虛空」,其實是承襲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無」,並不是真的沒有,反而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每一次茶會,都要圍繞當下的這一次體驗而展開,一切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刪繁就簡,卻不斷變化,千變萬化,核心主題仍然是「美」——

茶之美、景之美、書之美、畫之美……世界萬物之美,就是生命本身的意義。

所謂「一期一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不全之所」是指,茶道崇尚殘缺美,茶室的建築和裝飾會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處」,留待想像去補全。

「生命和藝術的蓬勃生氣,源自於它們具有成長的空間」。人們也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

茶室的「不全」,就是要將這種「空間」和「可能」,儘量留給客人自己,主動地從「參悟」中去真正地「得到」。

因此,茶室刻意迴避完滿,對規則和秩序也敬而遠之,茶室內外,不僅看不到東方傳統美學中的「對稱」,連「重複」也是必須規避的。

比如,煮水壺身若是圓的,盛水的器皿就得有稜有角;茶碗選的是黑色釉彩,茶葉罐便不應該挑黑色漆光;已經擺上實體的花卉,繪畫中就不可以再出現。

再比如,如果要在壁龕放置花瓶和香爐,要注意不能放在正中間,以免切分出平等對稱的空間,壁龕柱子的材質,也必須與其他柱子種類不一樣,以避免千篇一律。

茶室的「時興」、「虛空」和「不全」的特點,在茶室的插花裝飾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茶道大師們插花,首先要根據當期茶會的要求,在事前做好美術構思;然後仔細觀察花卉的枝枝蔓蔓,仔細選定符合構圖的一枝一葉。

嚴格按照需求折取花朵,數量越少越好,花朵要連枝帶葉得剪下,不做任何事前事後的裁剪。這是為了呈現植物完整的生命之美,是對生命的禮敬。

當花草被安排成滿意的樣子,茶人便會把它放到壁龕——這是茶室中最尊貴的位置。

插花的近周不再放置任何其他器物,甚至書畫也不行,除非它們彼此呼應,能夠呈現特別的美感。

與茶室裡其他的裝飾品一樣,插花從屬於茶室的整體藝術風格。

茶室裡的插花,一旦挪動位置,也就失去的意義,因為它的線條、比例,都與四周環境緊密相連。

關於茶人與花的故事,最著名的當數茶道大師利休種牽牛花的一段佳話了。

16世紀的日本,牽牛花尚屬罕見,利休卻種植了一整園,因為照顧得無微不至,所以牽牛花開得非常漂亮。

休息傳到了太閤那裡,自然就引起了他賞花的興趣。於是,利休便邀請太閤到自己的庭院喝早茶。

太閤按時赴約,走入利休的庭院,卻沒有看到任何花的痕跡,在剷平的地面上,鋪滿了石頭和沙礫。

這位權傾天下的大人,強壓怒氣進入茶室,屋子裡的景象,讓他一瞬間怒火全消——

只見壁龕上,一件出自宋代名家之手的精美銅器裡,斜斜地獨臥著一支牽牛花!

至小、至空,至簡,卻又至美的意境,全在這一「鏟」與一 「插」之間——滿園全鏟,一枝獨插。這就是日本茶道和日本美學的深意。

05

日本茶道大師們認為,若想真正地欣賞藝術,唯有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日本的茶道,不僅僅關乎「茶」,而是幾乎完全決定了日本的文化風格,並且這種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在延續。

茶室的建築及室內裝潢風格,成為16世紀以後日本皇宮及寺廟的鮮明特色——與之前的日本古典建築式樣對比鮮明。

桂離宮、名古屋城、二條城、孤篷庵,每一處享有盛譽的日本庭院,無一不是出自茶人之手。

茶道儀式對用具的精益求精,激勵陶藝家們精心巧思,全力以赴,由此誕生了絕美的「定州七窯」。

日本的許多織物,更是以設計其花色的茶道大師命名的。

還有,日本繪畫中一個重要的流派「琳」派,就是茶道大師本阿彌光悅所開創的,他同時也是極負盛名的漆藝家和陶藝家。

整個琳派畫作,呈現的正是茶道的精神。

……諸如此類例證,不勝枚舉。

更進一步地,日本茶道已經完全滲透進了日本民眾的生活裡——從上流社會的禮儀,到日常居家的細枝末節,都可以看到茶道的影子。

料理的做法、上菜食用的方式,服裝的裁剪方式與顏色選擇,身體的姿態、走路的樣子,甚至,賞花弄草的態度,觀風聽雨的心境……凡此種種,無一不是茶道精神的延續。

正如岡倉天心在《茶之書》裡的總結:從本質上講,茶道就是對「美」的信仰——無限地接近美,只到自己也成為美的一部分。

因為,「如果不把自己修煉成美麗之人,又有什麼資格去接近美,追求美呢」?

而美,不在別處,就在日常生活的平凡瑣碎裡,在我們的一粥一飯、一顰一笑間。這也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相關焦點

  • 京都訪茶之旅:吃茶參道京都古寺院
    其實日本人眼中的文化,大致就像是傳家的古董瓷盤。一家人都知道這隻盤子的價值,從未有人草率對待這件古物,更不會肆意毀壞或賤賣。但是他們只會將它束之高閣,充其量在逢年過節或是招待客人時拿出來賞玩幾下而已。有時候忘在倉庫裡,放個百八十年也是常有的事情。平時的生活裡,他們還是以用英國的高檔骨瓷餐具為美。
  • 【建仁寺】如果你不曾來過京都
    關注的人多了,自然話題就來了,對於這麼一個敏感的國家,有人歡喜有人恨,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我還有幾句話想說。既然說到日本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老城京都。從公元794年到1868年直至東京奠都,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澱,豐富的歷史遺蹟,京都的每條街道都在蔓延的傳統日本文化、都在訴說著京都的前生今世。
  • 人在旅途:日本京都衹園藝伎街
    公交車站雖然有著「千年古都」的稱譽,但是京都人卻有些不討人喜,如果在日本人中票選最不喜歡的人,京都人排第二絕對沒有人敢排第一。妥妥的頭甲頭名的狀元之才。屋上的這一棵應該是五針松花見小路並不長,自花見小路通至建仁寺大約千米左右,路兩旁都是擋著門帘的茶屋,這是一條古老的花街,因此《藝伎回憶錄》也是在這裡取景。
  • 《茶之書》裡的東方美學
    《茶之書》是關於茶事哲學的一本名著,作者是日本的岡倉天心。不同於當時日本一味崇洋媚外的潮流,岡倉天心特立獨行,其內心深處所蘊藏著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崇拜和景仰。在《茶之書》中,他不僅寫了陸羽、陶淵明等許多中國古人的故事,更闡明了禪和道這兩大中國哲學的精神要義。
  • 日本京都禪茶祖庭,源自中國宋代天台宗的建仁寺
    建仁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廟,也是到訪日本的第一座寺廟。 建仁寺為榮西禪師於鎌倉時代創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了。唐代風格的寺廟建築,我曾經去過浙江天台,知道有千年歷史的國清寺是日本許多寺廟的祖寺,史稱「天台宗」。建仁寺即為天台宗之一,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在蘭溪道隆時代演變為臨濟禪道場。 從鴨川河邊的地鐵口出來,穿過陽光微風中的馬路,與許多來拜謁禪寺的人們同行,古老的街道兩旁,有幾位義警在指揮交通,拐彎處,便是建仁寺了。
  • 雨蘭原創心靈美文:一盞茶,就是一盞馨香的人生,一盞溫暖的時光
    安靜的下午,你沐浴在明媚的陽光裡,聽一支悠揚的薩克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茶桌前,輕輕捧一盞茶,小口慢慢啜飲。一盞茶,就是一盞美好的心境。一盞茶,就是一盞馨香的人生。一盞茶,就是一盞溫暖的時光。你欣欣然端起,你悠悠然品味,你淡淡然放下。
  • 浪漫日本行之與京都的第一次相遇
    導語:浪漫日本行之與京都的第一次相遇京都是日本的文化之都,擁有17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保留了1600多座佛教寺廟和400多座神道教神社。我們在這裡還發現了來自抹茶之鄉宇治,抹茶其實就是那種被用在茶道裡點茶用的茶粉。日本從中國引進了茶,茶文化是包括漢字和佛教文化體系的一部分。直到中世紀,茶才在日本盛行起來。佛教僧侶因為茶的藥用特性和興奮作用而飲茶,這種做法漸漸傳到武士階層,最後傳到了平民百姓中。宇治是京都南部的一個小城市,這裡產的茶都叫宇治茶,為日本大名茶之首。
  • 茶書推薦:紅茶之書
    日本紅茶研究專家、「KIRIN午後紅茶」商品顧問磯淵猛 憑著40多年對紅茶的迷戀,集結已寫著的40餘本紅茶著作之精髓 為全球紅茶愛好者奉上這本經典入門之作《紅茶之書》 帶領所有讀者全方位領略沁人心脾的紅茶之美!
  • 「千卷藏書一盞茶」小罐茶伴你度過午後的閒暇時光!
    自從茶從藥用到食用,最終演變為飲用之後,中國人就把飲茶作為了一件大雅之事,茶無貧富,也無貴賤,可以素樸簡約,也可以堂皇精緻,大俗大雅,盡在日常點滴之中。是以茶解渴清心,還是以茶明性修行,表達了每個人對茶的不同態度,其實境界各異,談不上高下分別,每個人在茶中都有自己的訴求與安頓,能否得道,全憑悟性。
  • 日本自由行,偶爾也想奢侈一下:京都高質感下午茶5選
    日本京都擁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名勝,但在逛了一整個早上後是不是會覺得有些疲憊,想要好好坐下來休息一下呢?所以今天小編幫大家找來了5間京都知名的店家,從精緻的英式三層下午茶到深受大家喜愛的和風甜點一應俱全,也讓大家累了之後可以有個歇腳處,現在就趕快一起來看看吧!
  • 日本京都最古老的禪寺,已有800多年歷史,鬧中取靜,人少景美
    日本京都最古老的禪寺,已有800多年歷史,鬧中取靜,人少景美心心念念的日本大阪之行,本來打算就只在大阪走走停停的來個悠閒之旅,到底還是沒能抵禦住京都的誘惑,畢竟在太多的動畫片和影視劇作品裡看過它的精緻和愜意,古樸與講究,更想親身體會下它獨特的
  • 京都化身日本舞妓比穿和服更特別的體驗,日本旅行攻略
    接著就是進入攝影棚留念,攝影師會教你擺舞妓的舞姿。有的方案還可以讓你在限定時間內穿到街上自己拍照,出了店家之後會直接變成整條街的焦點。大部分的遊客會以為你是真正的藝妓,所以走到哪裡都是目光的焦點。舞妓的髮飾及衣服較花俏,而藝妓的較樸素,因為藝妓的內涵和才藝已經豐富,不需要靠外表引人注目。3. 另外一個判斷方法是妝容,未滿一年的舞妓,唇妝只能夠化下唇。
  • 諾心上線茶草京都蛋糕,清新抹茶帶來別樣滋味
    近年來,隨著中日之間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日本成為不少中國遊客愛去的國家之一,而京都作為日本的代表性城市,更是成為國人喜愛的日本旅遊地之一。眾所周知,京都以充滿日式美學的歷史建築物而聞名於世界,除了充滿禪意的亭臺院落,作為日本品質最高的抹茶產地,京都的抹茶也是格外出眾,茶草清新的抹茶,飽含馥鬱香氣,是不少熱衷於日本文化的國人們的心頭好。
  • 泉州與京都:兩座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淵源
    □記者 黃寶陽 實習生 尤瑤瑤平行世界裡的孿生姐妹《泉州與京都,平行世界裡的孿生姐妹》一文中,作者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從滿城的廟宇宗社、對牛肉的情有獨鍾、不靠歷史遺產吃飯、水乳交融的仙氣與人間煙火等4個方面,總結出兩個城市的相似之處。
  • 甘兔庵京都宇治茶本鋪加盟問答:專注日本手作抹茶甜品
    作者:來源網絡 時間:2020-06-04 09:49:15 瀏覽:1次 項目簡介:兔庵京都宇治茶本鋪是中國華北地區首家潛心研究京都宇治茶文化飲食的專門店
  • 京都| 在最火的網紅咖啡店,品嘗最獨特的「吃茶」趣味
    這一點,我們只需要走進京都的幾間熱門咖啡店就能感知一二。在京都,即便是最火的網紅咖啡店也會有最特別的「吃茶」趣味。其中「吃茶」二字與禪語中的「吃茶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似乎在咖啡店中的短暫停留,也能夠幫助你化解世間的諸多難題。
  • 2020年逢人推薦的書,《茶之書》講述茶文化,也在守護我們的心靈
    轉眼之間,一年的光陰就這麼匆匆而逝了,距離2020年結束還有12天的時候,整理書櫃又看到了這本《茶之書》。好不容易遇到不用加班的周末,不如花兩天時間,把這本書再刷一遍。於是乎,冬日坐屋內聽北風呼嘯,一壺茶,一捧書,消磨這靜謐的時光吧。
  • 人生,少不得歲月一盞茶
    濃濃淡淡一杯茶,常使人嚮往老守竹籬茅舍,袖手塵瀾浮泛的隱士生活。任歲月湮逝,三山五嶽的隱逸閒人,亦逃不過,兩盞三杯香茗。茶的品法,可用粗瓷花碗,可用透明玻璃杯,還可用南泥小碗,再有一把小小的紫砂壺,那種美感,是一種樸素到骨子裡的驚豔。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岡倉天心《茶之書》描述茶的一句話:「它不像葡萄酒那麼傲慢,也沒有咖啡那麼自我,更沒有可可那樣故作天真。」日本禪僧仙厓義梵在《茶道極意》中曾說:「夫茶者,在心不在術,在術不在心。心術兩無,便顯一味,是為茶之妙道。
  • 一盞真趣:易武茶臻品普洱,落水洞備受讚譽
    易武古樹,茶中皇后 說到雲南的普洱茶,眾人熟知「班章為王,易武為後「的說法,皆因這兩款茶極具代表性的茶感和茶氣。班章,指的是素有普洱「茶王」之稱的老班章,由於它的香氣及口感強烈,是一款擁有王者風範,十分霸氣的名茶;相較之下,易武則多了幾分柔,少了幾分霸氣,口感細膩,像溫柔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