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時光|來這史前河岸,感受人與自然的共生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石器、青銅、鐵器時代的史前文明展是柏林新博物館常設展覽,通過館藏的歐洲(部分為歐亞接壤地區)史前與古代文物原件,帶領觀者了解人類最早期的文明概貌,梳理這一地區的歷史發展脈絡。

時間:常設展 10:00 - 18:00 周四延長至20:00

提前30分鐘停止入館 12月24日閉館

展館:柏林新博物館

地址:Bodestrae 1-3,10178 Berlin

費用:Free(需入館門票)

展覽始於三樓的「紅色廳」,博物館將這一展廳打造成19世紀的空間裝飾風格,充滿古典氣息,而史前的重要文物則被放置在一個個透明玻璃展櫃中展出。

接著參觀則是與前面風格迥異的現代展廳,陳列了當今柏林的最新考古發現,向觀者展示了考古學家們是如何利用現代考古法探索首都柏林地下的秘密。

掀開人類早期歷史篇章的「石器時代展廳」位於現代展廳旁邊,展出了包括出土於法國考古重地莫斯特(Le Moustier)地區的尼安德特人文物及發現於柏林蒂爾加藤公園的麋鹿。展廳還以蒙太奇電影和背景板的方式展示了新石器時期人們從農業向畜牧業轉變的過程。另外,在這裡觀眾還能看到一個三維模擬的人類古戰場。

「青銅時代展廳」展出了博物館最著名的藏品之一——「柏林金帽子」(Berlin Golden Hat),這是一頂由金箔薄片製成的長錐形帽子,高74.5釐米,是青銅時代晚期的文物,1996年由柏林史前史和早期歷史博物館發現。

展覽的最後部分是「鐵器時代展廳」,展出了哈爾施塔特時期的墳場和始自拉坦諾文化時期的文物,其中包括一些地中海地區的文物。

在「青銅時代展廳」與「鐵器時代展廳」中間,參觀者還能參與一場獨特的時光旅行,巨大的時光機裝置將帶你來到一個史前河岸,欣賞幾千年來的居民生活場景,感受人與自然相互共生的狀態。

現代考古技術不僅僅能查明文物的年代,還能探究出它在當時時代背景中的影響。展覽現場播映的影片展示了許多文物在歐洲祖先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尼安德特人,是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屬早期智人。

iDaily Media 版權所有,經授權轉載使用。

相關焦點

  • 高清:穿越萬年時光——探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高清:穿越萬年時光——探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3年11月21日16:22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第一座考古博物館,起源於卑南文化遺蹟的挖掘,因而籌建包含「本館」和「卑南文化公園」兩個館區,展示臺灣地區本土史前人類文化的精華與遺蹟。
  • 全美七大值得一去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當大多數人想到自然歷史博物館時,首先浮現腦海的無疑是美國最負盛名的三大古生物中心: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華盛頓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位於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但是,一些沒有籠罩在盛名光環之下的博物館,卻被遺落在人們的視野範圍之外。
  • 你們要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最新進展來了!
    你們要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最新進展來了!現在,華仔告訴你,你家門口的自然博物館——備受關注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有新的進展了~~近日,華仔了解到,成都自然博物館目前外幕牆已經完成80%左右,建築龍骨大部分已經完成。所有龍骨將於今年春節前完成,館體內飾將於明年4月完成,博物館預計明年6月對外開放。
  • 歡迎來打卡!來上海自然博物館 在這裡感受自然之美
    導語: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博物館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每一個博物館有自己的意義與符號。靜下心,沉下心,你能在博物館裡學到不少知識。在上海靜安區,有一座博物館,在這裡你能發現自然之美、領悟自然真諦,它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館。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介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成立於2002年8月17日,屬於考古遺址就地興建的野外博物館,習簡稱「史前館」。   此館主要是為了搶救臺東卑南遺址而成立的。1980年7月,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因興建卑南車站(今臺東車站),無意中發掘出藏有大量文物的卑南文化遺址,經過當局及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師生考察,該地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目前發掘出來範圍最大的遺址,在多年的文物搶救、考察與規劃下,博物館目前分為三大主題來展示不同種類的文物,分別是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與臺灣南島民族。該館並非直接建在考古遺址上,而是另建有卑南文化公園來保存遺址。
  • 半坡遺址:記錄6000多年前史前人類生活景象的博物館
    半坡遺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在我國眾多的博物館中,這也是最早介紹史前人類生活形態的博物館。大約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半坡氏族是怎樣生活勞動的呢,在這裡你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還有婚姻狀況和風俗習慣等,而且這個博物館就是建在這個巨大的遺址之上。
  • 打造「博物館系列課程」,史前博物館出現在小學校園
    &nbsp&nbsp&nbsp&nbsp長江網訊(通訊員姜海琳)11月22日,武漢瑞景小學五(2)班學生項思雄發現學校多了一個「密室」,「密室」周圍都是手繪的恐龍和各類史前動植物。每到科學課時,孩子們才被允許進入「密室」探秘。
  • 想了解歷史就不得不去的這處旅遊景點——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臺東市博物館路上,籌建緣於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籌備處終於在1990年2月1日成立,於2001年7月10日試營運,2002年8月17日正式開館,是臺灣最主要的人類學與自然史博物館,更是第一座集合了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這是在可可西裡卓乃湖區域拍攝的兩隻藏羚羊。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奎知說,眼看著自己熟悉的這片山林野生動物多了起來,盜採盜挖的違法活動逐漸消失,一種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成立後,他成了這裡的生態管護員。
  • 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新中國的「第一」·文化篇)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半坡博物館的建立,開創了我國遺址博物館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史前學的研究建立了基地,為宣揚我國黃河流域的史前文明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為保護古代文化遺址提供了範例。
  • 陳德銘參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陳德銘參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7) "← →"翻頁 12月12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一行參訪位於臺東的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蒙古國娃來西安訪學 半坡博物館體驗「史前原始人」
    蒙古國娃來西安訪學 半坡博物館體驗「史前原始人」 這是一群來自遙遠蒙古國的孩子 來參加2019中國西安青少年藝術節的 西安半坡博物館
  • 童眼看高地,童心悟發展走進安徽博物館,感受家鄉歷史魅力
    這不,8月12日上午,陽光小隊「童眼看高地」活動走進了安徽博物館新館。安徽地跨長江、淮河,自然地貌多元,文化兼有南北,在中國文明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安徽文明史陳列反映了安徽文明發展的脈絡,隊員們依次參觀了「史前」、「夏商周」、「秦漢-明清」展廳。更是在青銅器展廳欣賞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鑄客大鼎。孩子們一邊參觀一邊聽講解,邊學邊玩,不亦樂乎。
  • 走進杭州蕭山的博物館,穿越時空,感受來自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
    每個城市都憑藉著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著每一個靠近它的人。當我們走進一座城市,一個能最快速、最直接了解它文化精髓的方法,就是走進當地的城市博物館,因為城市博物館內珍藏的每一件豐富又珍貴文物,都是對這個城市的文化最好的詮釋。
  • 博物館裡 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趁著假期,張掖路小學四一班的同學們走進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慶博物館,了解歷史,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精彩。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秩序地參觀了天慶博物館「固本思源傳承發展——甘肅精品彩陶展」「第三極上的奇葩——精品唐卡展」「青銅瑰寶展」等基本陳列區,觀看了甘肅馬家窯彩陶等史前文化彩陶,趙孟頫行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冊頁,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十二家山水人物《明人金箋扇集冊》,
  • 西安半坡博物館 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的第一次大規模田野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第一次發掘出古人類完整的史前居住遺蹟。在遺址發掘中,已揭露出的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氏族公共墓葬區三個部分,共清理出房屋遺蹟40多座、地窖遺蹟200多座、灶坑80多個、柱洞400多個、陶窖6座、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數量可觀的彩陶、雕塑等藝術品和各類裝飾品。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成為「最大恐龍博物館」
    中國日報網消息:據新華網消息,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2日收到金氏世界紀錄英國總部的認定證書,這個博物館被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據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尹士銀介紹,天宇自然博物館內主要收藏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礦物標本,藏品達39萬餘件,其中包括1106件較完整個體的恐龍化石,是世界上保存恐龍化石最多的自然博物館。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