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城市的小學生入學都要求孩子識字過千,這讓家長都開始著急,趕緊幫孩子認字、識字。可是又發現孩子只是一時興起,學了一會就不願意學了。
拿著識字卡翻來覆去地給孩子念,可是怎麼都教不好,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會,不教還不行,好多小學入學都有識字數量要求。長此以往,家長也崩潰,孩子也對「識字」有了牴觸的情緒,更加不願意學習漢字了。
孩子多大識字比較好?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認識事物和認識漢字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孩子在3歲之前,基本的認知邏輯思維還沒有形成,對孩子而言,漢字更像是畫畫,而不是文字語言。強迫孩子去識記漢字反而會影響孩子創造力、想像力的發展,也會讓孩子對學習漢字產生排斥的心理,更不利於以後的學習。
4—5歲的孩子形成了基本的認知邏輯,在此時我們可以加大對孩子教授漢字的力度,但是這個時期孩子還會對圖像的感知大過漢字。這個時候需要家長進行合理的引導,做到既不違反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還可以在此期間加上你想讓他獲得的知識。
孩子識字別「硬背」,每天3個「10分鐘」,讓娃成為漢字小達人
每次教孩子認字的時候,都讓人焦頭爛額恨不得灌進去。今天教家長們三個技巧,輕輕鬆鬆教孩子識漢字。
第一個「十分鐘」,利用圖像、實物和文字結合市面上識字的都是一些識字卡等等,但是孩子年紀還小,對於孩子來說圖畫更容易讓他增強印象。古代的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的代表,我們可以根據象形文字的特徵來教導孩子。從形態、圖畫等方面來讓孩子對漢字進行理解,從理解中增加記憶。
從而打開孩子對漢字的興趣,讓孩子對漢字從他感興趣的方面來了解。
家長可以購置一些象形卡,將卡片同識字卡和實物放置在一起,一邊教孩子怎麼念,一邊通過圖片吸引孩子興趣。家長一邊讓孩子看象形卡上的象形圖案,一邊用手指著讀出這個字拼音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文字啟蒙。
可以在生活中增加一些小遊戲,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孩子的感知。
比如在家澆花的時候就告訴孩子這是花,並配以識字卡和圖像卡加深印象,還可以拓展知識說:我們要保護花花草草,在認字的同時傳達保護環境的理念。
第二個「十分鐘」,教孩子唱識字歌4-5歲的孩子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學東西的速度特別快,但也忘得快,只記得好玩的。
對於一些識記類的文字內容,其實一些好玩、有意思的兒歌更容易被孩子喜愛並記憶。所以我們可以藉助兒歌的旋律引起孩子的興趣。將孩子學的「漢字」與兒歌進行完美融合,變成容易記憶的「識字歌」,鞏固孩子對漢字的識記,促進孩子對學習的喜好。
第三個「十分鐘」,指讀繪本,讓孩子記憶識字只是手段,幫助孩子發展語言才是我們重要的事,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對印刷的東西感興趣,也就是文字符號之類的。他們經常用手指著書上的文字,有模有樣地跟著亂讀,這就意味著他們開始了「閱讀敏感期」。
家長可以藉助這個時機抓緊將識字和閱讀繪本放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不知不覺將漢字理解了,刺激孩子的認知。家長可以陪著孩子玩,孩子用手指指到哪裡,家長就跟著讀到哪裡,這樣每天花10分鐘,孩子的識字量將大大超出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