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1928年1月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年少坎坷,年過半百的時候,才接手了後來知名的玉溪捲菸廠,並在十幾年內,將這個瀕臨破產的地方小廠打造成亞洲第一的現代化菸草集團,為國家創收近千億稅收。
90年代因為被控貪汙,被判處無期徒刑,從人生的頂峰直接墜落,此事至今仍然引發高度爭議。
2002年,時年74歲,被保外就醫的褚時健,包下了雲南哀牢山上的2400畝荒地,開始晚年種植橙子的人生歷程。
他同樣用了十年的時間,讓他種植的橙子紅遍全國,橙子被命名為「褚橙」。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這是王勃《滕王閣序》裡的兩句話。用來形容褚時健的人生,非常貼切。
褚時健被看成中國企業界實幹精神的豐碑,他曲折而傳奇的人生經歷,哪怕在90後、00後群體中,也因為成了勵志作文素材而被廣泛知曉。
今年元旦期間,我在翻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知名財經類公眾號「正和島」編著的管理類文獻《本質》一書,偶然讓我讀到了其中收錄的褚時健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老人家寫的非常的直白和樸素,是以老人家口吻寫給年輕人,談自己人生經驗的一篇文章。當即我就覺得非常有啟發,並在第一時間和社群的一些小夥伴做了分享。
今日聽聞他老人家過世的信息,把對這篇文章精華的體會整理成文字,以這種方式紀念這位老人。
1
年輕人都太心急了
在褚時健看來,現在的年輕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都想一夜暴富,都想短時期內實現自己想要的成功。
2016-2018年,一股網際網路創業風,從風起雲湧到一地雞毛,便是一個例證。
他說有一個年輕人從福建來看他,跟他抱怨道,自己大學畢業都七年了,但是,到現在一件事情都沒有做成功。
褚時健聽後,認為,一定是年輕人的目標定的太高了,如果希望今天做一點,明天就能得到實現,這是不可能的。
他對他說,你工作才六七年的時間,你看我種果樹十年了,你怎麼能急呢?
在褚時健看來,現在很多人都想一蹴而就,都想找到一條直徑走。
他自己也年輕過,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和過去的年輕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很容易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而生活可不是這樣一條直線的。
2
不要總想著靠機遇、靠別人
對褚時健第一段捲菸廠的創業爭議不多,但是對於他創業賣橙子,其實坊間非議並不少。很多人認為,他賣橙子,不過是賣一個「人設」,甚至是很多企業家賣他一個面子,消費者賣一個「勵志傳說」。
褚時健坦誠道,他剛開始做橙子的時候,他也認為,大家來買橙子,更多是因為是他在種橙子,大家有好奇心,就都來買這些橙子。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如果果子不好吃,或者只是吃口普通,那麼其實人家買幾次也就不會買了。而且,他買的也不便宜,如果不好吃品質也不高,憑什麼花真金白銀來捧你?
事實上,褚時健是很用心做橙子的,經常腦子想著果樹睡不著,起床翻資料。天幹不下雨,就擔心橙子質量不好。老伴也七老八十了,還帶著橙子到處跑展銷會。
褚時健告誡自己的孫輩,還有工廠的員工,不要陶醉在別人的誇獎中,要要盡好本分,把橙子種好,每年多豐收一些,味道更好一點,別人才會繼續來買橙子。
褚時健認為,那種靠抓住機遇、遇到貴人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年輕人不要老是想著靠別人,即便靠到了,也守不住。
他舉個另一個例子,有年輕人來他的果園看了一次,覺得這個模式不錯,於是,自己回去也建了七八萬畝的新果園,但是基礎沒有打好,就吃了虧。他告誡道,年輕人還是要學會吃苦,這樣賺的錢才能拿住,否則如果基礎不穩,到時候還是會損失的。
3
做人不要虧欠他人
褚時健說,他自己做人有一個原則,就是怕虧欠了別人。
他做人做事隨時都要檢查,這件事,我是不是讓別人吃虧了?
他也經常提醒自己的兒子,要經常想到在身邊跟著你的人,如果自己的生活條件比別人好了,就要多照顧別人一些。
他對待自己果園的農戶,也是希望他們要比別的農戶生活條件要好一些。
可以想見,他一路走來,之所以有這麼多人追從,不離不棄,和他這樣的為人處事是分不開的。
4
番 外
以下的內容不出自他的文章,但我認為有必要補充說明一下。
很多人以為褚時健這樣的「貪汙犯」,貪汙了很多錢,所以退休後種「褚橙」大概是自己玩玩,或者財產再升級,以便於傳給子孫。
其實,當時真實的情況是,剛剛出獄的他,已經身無分文,必須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點事情,這樣自己和老伴的生活才有著落。
當年創業的錢,也是雲南當地非常感念他的企業家給他出資,幫助他走出的第一步。
時間線撥的再早一點。
回到那個改變褚時健命運的「收禮」。很多人都揣測,當年的事是不是有什麼「秘聞」,當然,這些可能只能留給歷史去解答了。
而在接受鳳凰衛視楊錦麟採訪的時候,他透露了一點心路歷程:
當年為捲菸廠創造了這麼多利潤,退休後,香港的企業家登門拜訪他。
看到他這樣的一個大企業家,把企業搞的這麼有聲有色,竟然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這麼差,有些於心不忍,於是對他說,我拿幾百萬給你吧,改善一下生活。
很多人只想到了他後來的這個行為被定性為「貪汙」,卻沒有想到,另一個事實是,在那個講「平均分配」的年代,他做出了這麼多超過同行的事情,對他而言,卻一點多餘的好處都沒有,只能和很多平庸的同行享受一樣的「待遇」。
此其一。
當年他入獄後,有高層領導打招呼,對待他這樣老人的生活,還是要特別照顧,他搞捲菸廠是功不可沒的,功是功,過是過。
這句話他記了很久。
也讓他放下了心中的疙瘩。
此其二。
不知何時起,我們的輿論生態逐漸對人愈加苛刻,而且總是把人往壞裡想,一個人特別是一個有點名氣的人常常不被容忍犯一點錯誤,要麼是個「好人」、「英雄」,要麼就是個「大壞蛋」。
這種看人看事的方式,看似嫉惡如仇,可是不是太簡單了一些?
自從讀完那篇文章,每當那些看似「一邊倒」的事情發生的時候,而我的腦海就會浮現,這位富有爭議的老人生前對年輕人的那句告誡:
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簡單。
謹記。共勉。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