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似的攝影 | 戴維·卡帕尼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David Campany 影藝家 收錄於話題#戴維·卡帕尼論攝影13#影藝家深度譯文159

© Gordon Parks

似曾相似的攝影

文 | 戴維·卡帕尼

譯 | 高航

我們越來越容易接觸到攝影那漫無邊際的、不成系統的過去,尤其是圖畫出版物的歷史。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輕鬆地上傳、訪問和購買它們,並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遇到一些先例,這些先例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當代攝影的意義及其原因。

什麼才是我們認為的原創性?在先鋒理論質疑原創性的同時,為什麼藝術仍然如此重視原創性,而這對於原創性不那麼重要的攝影「應用」領域(如紀實、新聞、插圖、時尚和建築攝影等)有何影響?可以看看以下三個非常不同的例子。

拉爾夫·艾裡森,《隱形人》

1952年春,拉爾夫·艾裡森(Ralph Ellison)出版了他的小說《隱形人》(Invisible Man),它對戰後美國的黑人遭遇的描述引人深思。《生活》雜誌的攝影師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被這本書打動,想要創作其中一些關鍵情節的圖像。

艾裡森自己也提供幫助,《生活》雜誌在8月25日出版了其中的四張。第一張是一個年輕人從一個下水道出來(或者可能是消失進去)。這是一個對於黑人經驗即使模糊不清但仍令人震驚的象徵,並且這個項目經常以這張照片再現。

© Gordon Parks

最後一張圖像,它只被出版過一次,是一個精心的搭建場景,來自《隱形人》的序言。它展現了書的講述者躲藏在一間沒有窗戶的地下室中,他曾在一次暴動中掉進了這裡。他正在喝著黑刺李琴酒,聽著爵士樂,他被以非法方式通上電的燈泡環繞著以驅除黑暗。這裡是敘述者之後詳述他故事的地方。

© Gordon Parks

艾裡森的文風鬆散零碎,生動鮮明,很適合靜態圖像,因此一個攝影師想對其作出回應並不意外。並且,帕克斯自己也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之後成為一名畫家、音樂家和電影製作人,他令人羨慕的在各種天賦中輕鬆切換。

1991年,藝術攝影師傑夫·沃爾讀到《隱形人》,並且和帕克斯一樣,激起了欲望去搭建和拍攝其中序言的場景。他的圖像花費了超過一年的時間來完成,比起1952年的解讀要更加的細緻。實際上,很難想像還能有比它更細緻的照片——每一個艾裡森列舉的1369個燈泡似乎都在這裡,連同家居、衣物、家庭照片和洗漱用品。任何維持生活需要的東西都在這個房間裡,包括廚房水池。

© Jeff Wall

然而,作為對相同文本的回應,這兩個版本有著相同的基本要素:一名與外隔絕、只專注自我的黑人在一間被照亮的房間裡,他同時作為個體和轉喻而被描繪。當我正好給沃爾展示一份《生活》雜誌1952年8月25日的複本時,他被帕克斯和艾裡森的成果打動了。儘管他的作品有著非常不一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但沃爾在想,如果早他知道這個先例後,他還會不會去追尋自己那個版本的圖像。

1954年,東方出版(Toho Shuppan)發行了一套兩冊本的書籍,名為《銀座界隈》(Ginza Kaiwa)和《銀座八丁》(Ginza Haccho)。第一冊是由木村莊八、書寫的關於東京銀座的描繪,配上安藤廣重、的木版畫複製圖、一些繪畫和地圖,以及菅野秀樹、的照片。第二冊是一本長的折頁,上面是鈴木義和、拍攝的銀座街道上所有建築的全景攝影。它展現了兩條照片長卷,分別代表道路兩旁。儘管在形式上獨具巧思,在出版上也相當不容易,這種形式是傳統的,它沿著一條路線或旅途製作清晰的地誌目錄(例如有許多的描繪威尼斯大運河的線性的繪畫,它們以蛇形的方式呈現)。

《銀座八丁》

最近《銀座八丁》被重新發現,攝影史學者和藏書者都非常的激動,他們看到了魯沙(Ed Ruscha)1966年著名的藝術書《日落大道的每座建築》(Every Building on the Sunset Strip)的先例。相似點當然非常令人驚訝。他曾經將自己的方法和馬歇爾·杜尚的思想聯繫,將自己的攝影書描述為「現成物在攝影形式的延伸」。

《日落大道的每座建築》

的確,如果在一家洛杉磯建築事務所或城鎮規劃辦公室裡發現它們自己關於日落大道的全景圖,這也並不稀奇。(儘管我們必須承認在這部分的世界裡,並沒有什麼很明顯的「計劃」的痕跡)。魯沙以工業標準化的技術拍攝了《日落大道上的所有建築》,換言之,這件作品和現成物的相同點在於圖像也是可以被挪用。

那些在《銀座八丁》裡的圖像也是一樣,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創性的任何概念更複雜了,更別說先例。我不知道魯沙是否了解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書籍。並沒什麼理由去假設《銀座界隈》和《銀座八丁》以某種方式跨越太平洋,但這也是有可能。

《美國人的家》

第三個例子,1946年年初,《財富》雜誌的編輯們計劃一期關於美國家居的專題。記者懷爾德·霍布森(Wilder Hobson)被任命寫一篇概述,並且他決定和他的朋友沃克·埃文斯合作。埃文斯剛剛被《財富》任命為雜誌攝影師。他從自己有關房屋照片的檔案中尋找——這些圖像有些是他創作的有些是別人的。最後的成果是1946年4月出版的《美國人的家》(Homes of Americans)。通過精心的編輯和撩人的導言,一個乍看上去像是對簡單的國家家居市場的調查,變成了一個原始觀念式的關於攝影式文獻界限的思考。這段文字值得長段引用:

這些照片並沒有附帶圖片說明(它們全部都集中在157頁)。其目的是為了避免來自赤裸裸的、圖像式事實的幹擾,去讓你看到各式各樣值得注意的形狀、材質和光的閃爍,看到他們自身的樣子而無需言語的評論。我們很少真正的花時間去看我們在看的是什麼。這33張從數百張中挑選出來的照片,如果眼睛並沒有被文字的記錄所帶走,也許能更強烈的傳遞它們的影響:興奮、懷舊、幽默或者厭惡。除此,你也可以猜猜這些紛繁複雜的場景都來自國家的那個區域。

攝影這個對事物本來樣貌最大的變形器,在這裡和在其他地方一樣,發揮了它獨有的、不光彩卻誘人的把戲……但是就像人聲的刻意變調,這種把戲也可以上升成為藝術。你花點時間看看這組照片。你也許急衝衝的想翻到第157頁找到你所看照片的名字。另一方面,他也可能使你更認同赫爾曼·麥爾維爾(Herman Melvielle)所說的「讓事件曖昧不清的過程揭露它們自己的曖昧」。

在這段文字另一側是兩張圖像。第一張看起來像是典型的現代戰後、缺乏裝飾的室內,第二張則是豔俗的巴洛克式的閨房。圖片說明表明,第一張是來自1819年的夏克風(shaker)室內,而第二張是1883年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夫人的新巴洛克式繪畫室。猜想和現實完全相反。一張長島的新住房開發的圖像的圖片說明是:「一生難得機會,蒸汽供暖,有煤氣、電和水。合約方便……」,它模仿房地產銷售的修辭手法。一張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馬塞爾·布呂爾(Marcel Breuer)創作的造型優美的高級現代主義住宅的照片裡,這間房子在一堆19世紀無名的鄉土房屋之中。一片清風房車,它為國防工人提供應急臨時住所,這張照片的說明讚揚房車的機動性和美國文化中長期以來的流行性。

《美國人的家》

《美國人的家》是一種典型的挑釁和地抗,它拒絕對埃文斯出版作品特性的簡單解釋,這些作品包括他那著名的書《美國影像》(1938年),以及卡爾頓·比爾斯(Carleton Beal)的文字《古巴之罪》(1933年)和詹姆斯·艾吉《讓我們讚揚偉人》的配圖。但是《美國人的家》被遺忘了,連同許多埃文斯有價值的雜誌作品。

1965年,他從財富退休去耶魯教書,他作為展覽藝術家而聲名鵲起。這一名譽於1971年他在MoMA的回顧展被加冕,避開了埃文斯作家、編輯、叛逆的記者的身份,更傾向於埃文斯作為「紀實風格」的經典藝術攝影的創作者。這裡的預設是(並且一直是)埃文斯完成了一個反常的騙局,以一個記者的身份拿到報酬去創作偉大的藝術作品。但是,他同樣創作偉大、獨立思考且高度反思的新聞作品。

《美國家園》

將這個和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於20年後創作的、久負盛名的雜誌作品《美國家園》對比,格雷厄姆是於20世紀60年代為創作「雜誌作品」的觀念藝術家之一。藝術家可以出版作品以挑戰和批評新聞主義和紀實的傳統嗎?格雷厄姆對戰後郊區的住宅區感興趣,並且用傻瓜相機和反轉片拍攝,製作和他的主體一樣敷衍的圖像。

他寫了一個故作嚴肅的文章解釋房屋建設是一個粗糙又沒文化的商業,只關心金錢。他希望在雜誌《時尚先生》(Esquire)上出版它,但最後卻於1966年12月出現在了《藝術雜誌》上。編輯們略過了格雷厄姆的圖像,然而卻用一些沃克·埃文斯的房屋照片代替。他們加上了副標題「從20世紀早期廉價房到66年的準離散型新區」,這一標題,連同埃文斯的圖像,忽視了理性原子化的建築是個新鮮事物。1966年,24歲的格雷厄姆遇上了埃文斯的作品,不是在紙上,也不在牆上。

不久之後,格雷厄姆開始展出有版數的平板印刷作品,之後是它的原始意圖的排版設計草圖。直到現在許多評論者還認為,這就是它在《藝術雜誌》的排版。這個作品介入雜誌的失敗為它在美術館內的重生鋪路。那段日子格雷厄姆的這個項目出現在幾乎每個關於戰後藝術的研究裡。埃文斯和霍布森的《美國人的家》卻沒有。

這些例子告訴了我們什麼?第一,他們提醒我們,一個先例顯然是非常具有回溯性的。只是通過後者的重要,前者才會被重新思考。我聽聞有許多令人欽佩的藝術圖書館在爭先恐後的收藏《銀座界隈》和《銀座八丁》的印本。如果沒有魯沙的作品的經典化,這種事並不會發生。正是傑夫·沃爾的圖像引領我去閱讀艾裡森的小說,然後它引導我去讀這個作者的傳記,其中提到了這篇《生活》雜誌的文章。正是美術館對格雷厄姆和埃文斯令人不滿的對待,讓我回歸於雜誌之中。

第二,聰明、有創造力、有野心和反抗的攝影並不是自觀念藝術開始的,也並不能是任何前衛藝術的專屬。好的作品在無法預計的時間和地點裡被創作出來。我們不能排除掉掉任何時間和地點。第三,圖畫出版物的歷史大部分仍不為人知。儘管最近湧現了大量關於攝影出版物的研究,我懷疑它會仍是未知的,單純因為它實在太多了。(但是我們的確需要一種不同的對《生活》雜誌的敘述,它超越了它廣告頁所展示的粗糙的「媽媽和蘋果派」的意識形態,並指出它中產受眾的政治和文化的複雜性。)最後,今天前衛攝影面對的許多挑戰在過去也曾經存在。作為寫作者和策展人、攝影師和藝術家,我們不能被「所有這些都做過了」的焦慮所壓垮。我們應該感激並從這種狀態中學習。

這些能引導出任何關於藝術攝影和應用領域的原創性的結論嗎?對先例的認識會抑制原創的靈感嗎?或者也許會阻止藝術家去做無意中的重複創作?現在還不能下什麼普遍性的結論。我們必須按例子具體討論。但是我們能確定的是,以後一定還有更多先例會冒出來。

2012年

文章

https://davidcampany.com/precedented-photography/

作者

戴維·卡帕尼(David Campany)是一名享有聲譽的英國作家、策展人與藝術家,現為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策展部主任。著有《藝術與攝影》《攝影與電影》《沃克·埃文斯:雜誌作品》《大路:攝影與美國公路簡史》等。

譯者

高航,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紀實攝影碩士,一樹Arbre藝術空間主理人之一,藝術與攝影主題類播客《一樹閒談》主播。

閱讀推薦

原標題:《似曾相似的攝影 | 戴維·卡帕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戴維——第一個發現大熊貓的人
    1962年2月一個平常的日子,法國南部的馬塞港,一個叫愛爾芒德-戴維的法國神甫就要起程前往遙遠的東方。此時的歐洲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經歷了世界地理大發現和海外殖民地的血腥擴張,社會飛速前進。新的動、植物,新的恆星甚至新的科學方法都強烈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發現。
  • 戴維與法拉第:師徒反目那些事兒
    戴維從英國皇家學會(注一)講課後回到家裡,僕人送上來一個大大的禮包。當聽僕人說是一個書店的裝訂工所寄時,他面露不豫。因為他不喜歡收陌生人的東西,尤其是生活在底層的陌生人。可是,當戴維打開禮包,發現是一本厚厚的筆記本時,臉色由不快變為驚訝。筆記本封面是一排描黑的大字:《戴維老師講演錄》;內文雖然寫得密密麻麻,但字體很工整,裝訂很規範。「這不是我前幾天講的關於發熱物體的課程內容嗎?」
  • 最帥的化學家——戴維!(下)
    他寫信給戴維,勸戴維不要用鐵絲,而是用一個水銀柱來通電。戴維一看就明白了,新的金屬分離出來以後,溶解在水銀裡,形成汞齊,之後再將水銀蒸發掉,剩下的當然就是純的新金屬。戴維想。他重新通電,結果這次陽極收集到了氣體,戴維一檢查,發現是老熟人:氧氣。看來電解的是水,而不是氫氟酸。惜可嘆的是,在一次試驗中,戴維的眼睛因此受傷,俊美的臉龐不再。他只好放棄繼續氟的研究,年終50歲。
  • 戴維:化學到底是什麼
    著名科普專家、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第五屆中國「科蕾」獲得者戴維告訴你如果想成為一個科學家,要勤於思考、礪煉嚴謹。 在人生的前30多年裡,戴維(David G.Evans)先從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到布裡斯託大學做博士後,然後在埃克塞特大學任教,從未踏足過中國;22年前,因為對中國的好奇,他來到中國做教授。
  • 戴維的偉大發現(圖)
    一位叫當斯的顧客就很欣賞這個勤奮好學的工匠,見他沉迷於化學實驗,就把當時一代化學大師戴維在皇家學院的講座入場券贈給他。  1812年2月的一個晚上,他異常激動地跨進皇家學院的大門,坐在階梯形的講演廳裡。為了這一天,他拿出幾乎所有的積蓄買了一套像樣的衣服,買了上好的鋼筆和筆記本。戴維講座的主題是發熱發光物質,他的談笑是那麼舉重若輕,那麼鞭辟入裡,科學竟然能給人如此享受!
  • 專訪英國前首席科學顧問戴維-金爵士
    在接受《外灘畫報》的專訪時,現年69 歲的戴維.金表示:「我很享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聲。爭論越多,說明人們越關注氣候變暖現象。」  文/ 周一妍 攝影/ 唐曉毅  2007 年底,時任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戴維.金爵士(Sir King David)在倫敦舉辦了一場卸任前的講座。其間,一位女性好奇地問:「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抑制氣候變化?」
  • 孫佼佼把這一情況匯報給了戴維,歐葉就跟戴維說,她去幫忙看看
    另一邊潛水中心歐葉也開始對孫佼佼跟戴維進行潛水訓練,第一步呢就是人工呼吸。戴維被嚇到了,還說不願意做。歐葉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急救知識,所以必須學。戴維只好答應。歐葉讓戴維跟孫佼佼進行訓練,練了一會戴維就不練了,歐葉看目的達到了,就饒過了戴維,進行了下一項目。歐葉讓戴維跟孫佼佼公用一套潛水設備,目的就是為了訓練當一人的設備出現故障時可以公用一套設備。
  • 戴維:詩意的元素發現者
    笑氣早年曾被用於牙科麻醉(那時戴維已經去世了),不過由於麻醉時間短,應用並不廣泛。戴維吸食笑氣的時候,正在布里斯托的一家「醫學氣療研究與診治所」任職。所謂氣療,類似於現在的磁療,是那個時代的時髦詞彙,讓患者吸食某種新製備出的氣體,聲稱可以治療某種疑難雜症。戴維吸食笑氣,就是身先士卒做實驗,探究笑氣可能產生的醫療功用,為此他很認真地記錄了許多實驗數據。難能可貴的是,他也用詩歌記錄自己的感受。
  • 美著名銀行家戴維·洛克菲勒的傳奇人生
    美國著名銀行家戴維·洛克菲勒20日在位於紐約州北部波坎蒂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101歲。家族發言人弗雷澤·賽特爾說,戴維·洛克菲勒因心力衰竭,在熟睡中長眠。  【含著「金湯匙」出生】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戴維·洛克菲勒的爺爺約翰·洛克菲勒19世紀下半葉創辦美孚石油公司,由此成為美國首位億萬富翁。
  • 科學網—戴維爵士與平民法拉第
    戴維回答。 1778年,戴維出生於英國彭贊斯的一個貧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個普通的木器雕刻匠。通過勤苦自學,戴維成為著名化學家託馬斯·貝多斯的實驗助手。1799年,戴維發現笑氣的麻醉作用,在學術界引起關注。在化學方面,戴維最大的貢獻是開闢了用電解法製取金屬元素的新途徑,即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戴維是世界上首位分離出鈉和鉀的科學家,被譽為「無機化學之父」。1812年戴維受封為爵士。
  • 戴維:中國學生學習化學缺乏實驗課程 希望加強
    中國網7月21日訊(記者 段留芳)戴維是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主席、北京化工大學的教授,他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87年,但是真正在中國定居是從1996年到北京化工大學做老師開始的,到現在已經有近20年的時間。
  • 警繩作家戴維:一名DNA鑑定師的作家夢
    ——戴維戴維,法醫,從業十年的DNA親子鑑定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DNA鑑定師手記1(人性實驗室)》作者。戴維在老家跟隨爺爺奶奶和叔叔生活。叔叔腿腳不靈便,常年在家自學中文和寫作,家裡很窮,沒有娛樂活動,叔叔就說鄭淵潔的童話給他聽,讀自己寫的文章,還為他寫童話,在戴維心裡,叔叔如慈父。小學一年級的一天,戴維和同學一起去上學。同學在路上摔倒了,戴維走掉了。另一個同學向他叔叔告狀。
  • 戴維醫療:醫療器械註冊證變更
    戴維醫療:醫療器械註冊證變更 時間:2021年01月11日 19:20:33&nbsp中財網 原標題:戴維醫療:關於醫療器械註冊證變更的公告證券代碼:300314 證券簡稱:戴維醫療 公告編號:2021-002 寧波戴維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醫療器械註冊證變更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公告內容真實
  • 康復訓練師戴維:信任+溝通 堅持自己的獨特康復理療
    因為每個隊伍都有自己的隊醫,戴維的工作主要是幫助隊醫,當運動員受傷比較嚴重、有棘手的問題隊醫無法解決時,戴維便會和隊醫合作,對運動員進行康復治療。因為運動員很多,而只有他一個康復訓練師,並且每個隊都有隊醫。
  • 第4149回:無機化學之父戴維,電解狂魔電化學家
    ,戴維不得不把所有實驗儀器收起來,因為他的母親已經無法支付昂貴的化學藥品了,母親知道戴維喜歡化學,便把他送到一位叫約翰博萊斯的藥房做學徒。帕多斯懂得化學,擅長醫術,戴維對這裡有更好的學習和實驗機會感到稱心如意。他們共事一段時間後,帕多斯發現戴維有精湛的實驗技術,是個有前途的人才,於是提出願意資助戴維進大學學醫。但是,這時的戴維對化學興趣益濃,已下決心要一輩子從事化學研究,所以謝絕了帕多斯的好意。
  • 1819年,戴維寫信邀請法拉第去羅馬,同他合作攻克難題!
    1818年,戴維爵士再次到歐洲大陸訪問。這次他是應義大利科學家的邀請去解決考古方面的難題。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埋葬了兩座城市,一座是龐培,另一座是赫庫蘭尼姆。義大利人在赫庫蘭尼姆廢墟裡,發掘出多卷用紙草編織的古書。這些古書已被粘成一團,很難把它們分開。
  • 比古斯塔夫口徑更大,因原子彈被發明而棄用,姍姍來遲的小戴維
    然而接下來要講到的主角——美國"小戴維"迫擊炮,並不追求過遠的射程,卻成為了迄今為止口徑最大的迫擊炮,一枚炮彈就能砸穿10層樓!美軍作戰向來強調製空權,鋪天蓋地的轟炸機組成空中堡壘,任何地面目標都會被炸成碎銅爛鐵。
  • 戴維爵士為什麼會選擇一個交戰國作為訪問的對象呢?
    法拉第欣然受邀,決定和戴維夫婦一同遊歷歐洲。原計劃規定,除了法拉第外,戴維爵士還帶有一個男僕和一個女僕,可臨到動身,男僕突然拒約不去了。迫於無奈,戴維爵士便徵詢法拉第的意見,是否能屈就一些時曰,暫時兼任男僕,一到法國便另外僱人作僕人。法拉第自尊心極強,他寧可幹最髒、最累的工作,也不願給人做僕人。然而礙於戴維的情面,只好勉強答應。一切準備就緒,1813年10月,正是秋高氣爽的日子。
  • 美詞作家哈爾·戴維去世 曾譜寫ClosetoYou等經典歌曲
    上世紀60年代,戴維和作曲家伯特·巴克拉克曾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股流行樂風潮,兩人共同譜寫的《雨點不停落在我頭上》(Raindrops KeepFallin'OnMyHead)和《靠近你》(Close toYou)早已成為經典。   據哈爾·戴維妻子尤尼斯·戴維說,今年3月,戴維就不幸患上嚴重的中風,病情於上周二再次發作。即使在他離開的最後時刻,他還在嘗試創作。
  • 廣東刑技專家戴維列當選全國「公安楷模」
    戴維列在發布活動上發表感言其中,廣東省廣州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所所長戴維列當選「公安楷模」,同時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稱號。2008年起,戴維列擔任廣州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所領導,親自參加並指揮了上百宗重特大案件的現場勘驗,為案件的偵破作出突出貢獻。他帶領全所民警發揚科技創新服務實戰的傳統,推動該所在獲得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後,2017年《法醫硅藻檢驗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發》項目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