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苗山教育的「守護者」

2020-09-10 秀美融水風情苗鄉

扶貧需要先扶「智」,而扶「智」的關鍵在於優質的教師隊伍建設。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大苗山深處,有著這麼一群愛崗敬業的人民教師,他們用真實行動詮釋著苗山教育「守護者」這一身份,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黃海珍在給學生上物理課

融水苗族自治縣丹江中學副校長黃海珍是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2015年她通過統一的教師招聘考試,毅然捨棄在外發展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到融水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黃海珍介紹,自己是從在融水本地工作的朋友那裡得知,家鄉的孩子成績、教育水平較城市而言相對差了一些,所以就萌生了回家鄉工作的念頭,想憑藉自己在外工作幾年後收穫的經驗,試著為改善家鄉的教育現狀奉獻一點綿薄之力。

黃海珍在課上輔導學生

但回來後,工作並沒有她想像中的那般順利,由於大山裡的學生教育起步比較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薄弱,以及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不足,臨時的崗位變動等因素,這些來自學生和學校的雙重壓力讓她有點力不從心。

同時,因為融水丹江中學的學生很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生計基本都選擇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學校裡寄宿,這些孩子因想念父母就會在求學過程當中產生較多心理上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學校既要做老師,還要做學生的父母。」黃海珍說。

黃海珍利用課餘時間查看學生寢室情況

有時候忙起來,黃海珍不僅需要一邊上課,還需要同時幫助班裡的5至6位學生疏導心理問題,晚上還得到學生宿舍參看學生就寢情況,所以每天工作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情。

黃海珍(前一)對學生謝寶詢(後一)進行課後輔導

可就算是這樣,黃海珍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也絕不疏忽,「因為我們是寄宿生,父母不經常在身邊,黃老師就會像我們的朋友一樣經常提醒我們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晚上睡覺注意蓋好被子不要著涼。」融水丹江中學1813班學生謝寶詢說。

2018年春季學期,黃海珍擔任了融水丹江中學的副校長,青年教師倍感責任重大,面對重重困難,她沒有退縮,而是與大家共同努力,抓好教學常規管理。對她而言,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苗山教育發揮一點綿薄之力是她能堅持下來的信念,看到自己的學生一個個健康成長,就是她覺得最值得的事情。

黃海珍所帶班級的學生

「我以前教過的已經畢業了的學生,他們上了高中以後放假的時候也會經常來看望我,還分享他們在學校的新生活,讓我感到孩子們真的長大了,非常地欣慰。」黃海珍說。

融水丹江中學

同樣的,在融水民族中學從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的盧福奇也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工作24年以來,他一直擔任班主任一職。在常人眼裡,班主任的工作繁重又複雜,但他卻說,不管是大事小事總是要有人去做的,既然學校安排給自己這個工作就是賦予了他使命和責任,只要學校需要,他就會一直做下去,而且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班主任這個工作做好。

盧福奇在課堂上邀請學生回答問題

盧福奇曾經有過一位讓他記憶非常深刻的學生,這位學生原來在班裡的成績不算很好、紀律也比較差,但是盧福奇覺得這位學生很有潛力,所以經常找這位學生談心、鼓勵其奮發學習,最終這位學生考取了柳州市的重點高中。入學後這位學生給盧福奇寄回一封手寫信,感謝盧福奇老師當年的悉心教誨、沒有放棄他,使他最終考取了理想的學校。「這封信裡寫到對我的感激我非常難忘,我能教出這樣一位迷途知返、學會感恩的孩子,讓我覺得我的辛苦沒有白費。」盧福奇說。

盧福奇的學生給他寄回來的手寫信

融水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全區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在校生中貧困學生佔據總數的絕大部分,這些基礎知識薄弱、缺少家庭關愛的學生正是因為有了像父母一般的老師,讓他們的求學路上充滿了關心和愛護。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讓我們為這些可敬可愛的苗山教育「守護者」道一聲感謝,你們辛苦了!

盧福奇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還會在晚修時間到教室巡堂

融水民族中學

圖文記者丨李菲菲 劉 通

值班編輯丨李菲菲

責任編輯丨韋仕宏

責任監製丨石 峰

出品單位丨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秀美融水 風情苗鄉》微信公眾號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該作品。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