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跨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垃圾分類在國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不管你習不習慣,喜不喜歡,它已經在路上。
而當我們一方面為垃圾圍城憂心忡忡,一方面又被垃圾分類的複雜性搞得措手不及時,北歐有一個國家,呈現了另一番讓人詫異的景象:
因為垃圾分類做得太好,導致本國垃圾不夠用,需要從國外進口。
這個神奇的國度便是瑞典。
一代人的努力
曾幾何時,瑞典也是垃圾遍地、汙水橫流。後來,政府下定決心治理環境,垃圾分類成為首要議題。
一開始,大家也不習慣,各種亂扔。瑞典政府曾試過在垃圾收集點設立監督員,實地引導、逐個檢查,對頂風作案者予以處罰。
可瑞典人覺得這一舉措粗暴過激,不願自己生活的殘餘物被當眾圍觀窺視,大力反對之下,政府只能作罷。
左右為難的瑞典政府後來意識到,教育還是要從娃娃抓起,於是將垃圾分類納入國民教育大綱。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相關知識,參觀垃圾回收的過程,再回家向成人普及理念,互相監督,在共同實踐中逐漸形成民族傳統,內化成行為準則。
經過了一代人的努力,如今那些讓我們眼光繚亂的分類規則,早已是瑞典人細碎的生活日常——
玻璃瓶要分有色和無色的,紙類要分報紙和硬紙盒;瓶子要洗乾淨,蓋子和瓶身要分開;壞了的檯燈,也要分成燈泡、金屬和塑料……
如果有人犯懶,不願意做精細分類,也不是不行。
瑞典居民每年都要交垃圾處理費。費用以重量計,垃圾越少,費用越低;垃圾分類得越徹底,收費越便宜。
混投的話,價格則要翻倍。
對於很多人來說,與其望著帳單上高啟的數字發愁,或被愛管閒事的鄰居指指點點,不如老老實實做好分類。
再說,垃圾分類也不是完全的義務勞動,也有些許經濟回報。
對於廣泛使用的飲料瓶、礦泉水瓶,瑞典推行押金制度。
消費者購買一瓶礦泉水,所支付的費用裡,包含了瓶子的押金費。
無論是易拉罐、塑料瓶還是啤酒瓶,只要把它們放到專門的回收機器那,就能拿回之前支付的押金。
在這一運作下,瑞典瓶瓶罐罐的回收率達到93%,遠甩美國、英國幾條街。
從目前上海實踐來看,扔廚餘垃圾簡直是一場煎熬的試煉。
那麼,瑞典人,是如何完成這一高難度的考驗呢?
瑞典很多超市旁邊會提供免費的廚餘垃圾紙袋。這些紙袋簡約美觀,粘有密閉封條,可以和食物一起降解。
除了紙袋外,廚餘垃圾桶旁邊,也有可降解的塑膠袋。為了避免氣味散出,居民還被要求將袋口封得嚴嚴實實。
就這樣,一袋袋乾淨的垃圾,在垃圾桶裡井然有序地擺放,完全不給蚊蟲亂舞的機會,人們可以輕鬆躲過一輪輪氣味的襲擊。
當然,相較中國,北歐的食物結構相對簡單,沒有那麼多的湯湯水水,不用擔心殘汁外漏的尷尬。
但就算有,瑞典人也不用擔心。在很多小區,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將廚餘垃圾送到專門的處理站,轉化成有用的能源。
堪比地鐵的地下運行。
瑞典人不僅有汙水管道,還有垃圾地下通道。
很多小區旁邊設有垃圾中央收集站,從中延伸出來的各個管道,穿牆而過、進入地裡,連接著社區不同種類的垃圾桶。
這些看似郵桶的裝置,便是垃圾的入口。居民刷卡支付後,便能打開箱門,將垃圾放入其中。
桶內設有自動感應裝置。一旦裝滿,閥門自動開啟,垃圾們應聲而下,在強勁風力的推動下,順著管道,以每小時70公裡的速度,奔向中央收集站的大箱子裡。
為了避免不同種類的垃圾撞車,電腦一次只讓一種垃圾通過。每兩周,卡車會過來把貨櫃運走,送往相應的處理中心。
在一些新小區,這些管道直接連接各家各戶的廚房。家庭廚房裡安裝一個食物粉碎機,吃剩的食物被粉碎後,進入管道,展開地下之旅。
這樣操作乾淨、衛生,還節約了大量的人力、運輸成本,解決了定時定點投放的難題,也避免了垃圾箱滿後的滿地狼藉和惡臭縈繞。
當然這樣做,需要巨大的投入,還關係到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城市整體的規劃布局,造價高昂,建造過程繁瑣艱巨。
但瑞典人卻樂此不疲,為了城市的乾淨整潔,為了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他們覺得這是必須的犧牲。
垃圾處理,已經成為了他們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垃圾是門好生意
當然,高額投入的背後,也有龐大經濟利益的驅動。
瑞典全國每年垃圾產量為四百萬噸,而僅有1%垃圾填埋處理,也就是說,99%的垃圾都得到了回收利用。
而在七十年代,回收比例不到40%。
如何做到的?
除了規定居民有義務進行垃圾分類,生產者有義務回收自己的產品外,瑞典政府竭力創造了一個友善於環保科技的環境,透過資金補助或優惠政策的方式,鼓勵企業投入綠色科技,不斷開發循環利用技術。
如今,瑞典回收後的礦泉水瓶,可以實現一比一還原。
即壓縮分解後的原料,可以用來製作一個新瓶子,不浪費一點材料。
廚餘垃圾,轉化成沼氣,為汽車和公交車提供能源,剩餘的渣滓用來做堆肥。
而垃圾回收最大的去向,在於焚燒發電。
作為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一年中有8個月需要供暖。焚燒垃圾產生的能量加熱水爐中的水,可以給全國20%的家庭供暖。加熱水產生的蒸汽,又通過發電機組給家庭供電,為5%的家庭提供廉價電力。
這些垃圾焚燒廠,外觀美麗,乾淨整潔,沒有難聞的氣味,在設備的層層淨化過濾下,連最討人厭的二惡英,排放都近乎為零。
現在,瑞典幾乎人人都知道,4噸垃圾等於1噸燃油能源。在機器自動化的高效運轉下,一家12人的工廠,每年的盈利額高達550萬歐元。
收集回來的垃圾需要分類焚燒。不同顏色塑膠袋代表不同種類的垃圾,機器會自動分類到相應之處,不需要人力分揀。
他們唯一的苦惱是:垃圾不夠用。
雖然全國50%的垃圾都用來焚燒,但也僅僅佔焚燒廠實際處理能力的兩成。
大量的產能被閒置,瑞典人想法設法地從國外進口垃圾。
一開始,他們瞄準鄰國挪威。但後來挪威自己投資建廠,利用垃圾來發電發熱。
數據顯示,北歐人一年生產的垃圾是1.5億噸,而北歐能源公司對垃圾的需求達7億噸。
缺口如此之大,北歐人很是發愁。沒有垃圾,就意味著沒有燃料,城市供暖供電都會受影響。
除了挪威,瑞典每年還要從義大利、英國、荷蘭進口百萬噸垃圾,填補缺口之餘,也能向這些國家收取可觀的垃圾處理費。
瑞典人把垃圾生意做到出神入化,但他們並不滿足,立下flag:
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100%。未來還要徹底放棄石化能源。
眼下,每個中國人都可能要面臨垃圾分類的艱難。
雖然我們距離瑞典這樣的垃圾分類還有很大距離,任重而道遠,但是從現在開始,一點一滴做起,把垃圾分類的意識融入到每一天,我們也有一天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