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玩耍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2020-09-09 小模範教育7

如果說什麼最讓孩子喜歡、著迷,為之傾注最多的時間和精力的話,那麼無疑是玩耍。

從一次玩耍中,我們便能觀察出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徵。


1

那些喜歡在玩耍中「指點江山」,佔據主導地位的孩子,往往主動性強,性格外向,有時也有些強橫。

跟在後面做小跟班的那個孩子,往往喜歡依附別人,迷信權威,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而不願意參加玩耍的那個孩子呢,很可能性格內向,經常在人群中吃虧,被欺負。又或是因為某些異於常人的原因而遭到了群體的排擠。

只是簡簡單單的玩耍,就能觀察出孩子的脾氣秉性。


儘管在成年人看來,玩耍是一件幼稚的事情,甚至將不再喜歡玩耍當做是一個人走入成年的標誌。

當我們看到一個未成年人,無論他處在青春期還是少兒時期,當他不想去外面和夥伴們玩,而是在宅在家裡學習,做功課。這時,大人們就會說,這個孩子很早熟,是個小大人。

可是,這種所謂的「早熟」,孩子又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2

這樣的孩子,終日活在練習冊、課本等功課之中,不問世事,不與人接觸。長此以往下去,他的社交能力、人際溝通能力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或許他的世界只有書本,但現實世界卻不是。


一個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

但是,人享受生活卻不是為了更好地讀書。

這樣的孩子,因為書本而喪失掉了生活的樂趣,成了一個活脫脫的「書蟲」。

在小編看來,家長除了要督促孩子學習以外,還要讓孩子在閒暇時間裡有足夠豐富的課外活動。

無論是打球、遊泳、看電影還是登山。

總之,要讓孩子儘可能去體驗真實的生活,而不只是去體驗課本中所描述的生活。

而讓孩子最快速接觸課外活動的方式,就是讓他們養成習慣。

可是,如果家長因為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習慣的培養該怎麼辦呢?

有辦法!


3

比如,最近有不少家長都在用的一款小程序——小模範。一款少兒家庭教育管理工具。

其獨創的「1+2+7法則」可以讓家長們自由為孩子快速制定習慣養成計劃,設定完成任務的最後期限,隨時查看任務完成的進度,酌情制定獎勵措施。

既能讓家長少了許多教育的重負,又能使得教育變得更科學、高效,孩子也會變得更優秀。

相關焦點

  • 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不!寶貝洗澡吧?不!那我們今天不洗澡了?不!衣服穿不上,不穿了!哭;給他的東西不是他選的,不要!哭……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試問哪個媽媽不崩潰呢?但如果這時你的孩子開始說「不」,我卻要恭喜你:這說明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已經開始發育,有獨立的想法了。
  • 曾春亮: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他到底有什麼苦?
    然而,除了譴責聲外,還有一種不協調的聲音,那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並且有這樣觀點的人還有很多。「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實際上是在為可恨之人開脫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可恨之人之所以做了令人痛恨的事,一定是有原因的,你不了解別人所經歷的苦楚,就不要去評價別人的可恨。比如曾春亮殺人,就非常的可恨,可是,他為什麼要殺人?
  • 孩子的智商到底遺傳誰,看完這個你就懂了
    導讀:孩子的智商到底遺傳誰,看完這個你就懂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的智商到底遺傳誰,看完這個你就懂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 造假都缺乏常識,這樣的家長有多可悲?
    兩位家長,究竟是可悲可嘆,還是肆無忌憚?把公眾、把評委當傻子嗎?第一件事情,孩子的父親已經道歉,獎項也已收回。主要責任,在其父,不在其子。孩子對科研有興趣,父親是研究員,有便利條件,讓孩子早點接觸科技,是好事。壞就壞在,家長愛子心切,拔苗助長了。
  • 給孩子多點玩耍的自由
    童年應該是用來玩耍的,他們在玩耍中認知和感受著世界的多樣。沒有玩耍記憶的童年是灰色的。對學童來說,基本的課程教育是必須的,但對他們過度地安排,一廂情願地助苗助長,超出了孩子能夠承載的負荷,往往在他們稚嫩的心理上造成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
  • 不是要養出有出息的孩子,而是要有出息的孩子懂感恩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不是養出來的孩子有出息,而是有出息的孩子懂感恩。多少家庭,都是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擔,為孩子撐起一個雨淋不透、風吹不著的溫室花園。而孩子習慣了單方面接受和索取,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絲毫不懂得珍惜。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什麼?
  •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自由玩耍發展孩子的平衡力
    此外,其他現代產品也在蠶食孩子的自由玩耍領地,比如媒體、電子產品等,它們在孩子的生活和頭腦中漸漸佔據了統治地位。這些競爭力量本質上不是有害的。但是當它們越來越多地替代了孩子的自由玩耍時,問題就出現了。玩耍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發展至關重要。
  • 把3歲孩子吃成70斤:無知到底有多可怕?
    但佩琪的爸媽視若無睹,繼續讓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腸,還經常興奮地宣布:「馬上突破100斤!」或許爸媽真的認為孩子只是暫時超重,以後減減肥就行了。但有網友尖銳地指出:「這種少兒肥胖是不可逆的。並且,小佩琪有可能面臨更要命的肥胖併發症。」無知,到底有多可怕?
  • 孩子上學後,全職媽媽有多享福?全職爸爸:體驗過的自然懂
    本文由母嬰育兒寶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在當今社會,能靠自己工作養活自己,甚至全家的女性,是能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尊重的,她們往往都更有安全感,也更自信。而若換成全職媽媽,多數人的態度就會有所改變,有的覺得她們依附別人生活很可悲,有人覺得整天在家不工作失去了個人價值,更多的人覺得:「家庭主婦?
  •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
    但是當它們越來越多地替代了孩子的自由玩耍時,問題就出現了。玩耍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發展至關重要。神經學家雅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通過研究發現:即使老鼠的上層腦皮質功能不良,導致老鼠的記憶和學習等認知能力出現障礙,但它仍會玩耍。這說明,玩耍的需求和欲望是本能的,即使低等的哺乳動物也有這樣的欲求,就像生存和社交的本能欲望一樣,它涉及下層腦。
  • 別讓學霸成為悲劇,被考試充斥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悲
    但是從含霖告訴我們,她裸辭一份律師的工作以後,投了3個月、50多封簡歷,沒有一個回音。而身邊的那些同齡人,曾經他認為的學渣,創業的、做微商的,跑銷售的,甚至做技工的,都比她靠學習賺錢多。然而可悲的不是誰賺錢更多,而是從含霖始終走不出自己的枷鎖。
  • 孩子玩耍的時間都跑到哪裡去了?
    有豐富可口的水果任孩子品嘗,有漂亮的衣服任孩子挑選,有自己可以隨意裝飾的臥室,有私家車接送上下學,總之物質生活比過去豐富很多。精神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各種好看的動畫片,有圖文並茂的書籍,可是唯獨缺少玩耍的時間,孩子玩耍的時間都去哪裡了?一、沒完沒了地補課佔用了孩子大部分玩耍時間。如今孩子可能是所有人當中最累的。成年人工作了,還會有休息日,一個月休息2天到8天不等。可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學,放學回家寫作業。
  • 孩子應該多玩耍?聽聽馬雲的原話:不讓玩,30年後找不到工作
    每個孩子都很喜歡玩耍,這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家長看來,孩子愛玩耍,對孩子的未來並沒有任何幫助。於是家長會試圖扭轉孩子的天性,阻止孩子玩耍。那麼,孩子應該多玩耍嗎?不如一起來聽聽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是如何回答的吧。
  • 為了生個兒子繼承家業,冒險生完一胎又一胎的女人,到底有多可悲
    為了生個兒子繼續家業,冒險生完一胎又一胎的女人,到底有多可悲喬喬大學畢業後,隨丈夫回家鄉創業。不到兩年,喬喬為丈夫生了兩個女孩,農村人多嘴雜,村口大媽的竊竊私語讓丈夫和婆婆十分難堪。為了臉上有光,丈夫想讓喬喬再懷一個孩子,可這時的喬喬可犯了難。
  • 婆婆讓孩子多學知識,媳婦認為該快樂玩耍,孩子成了「夾心餅乾」
    鴻鴻有一個兩歲的妹妹,家裡經濟壓力大,爸爸在外打工,之前媽媽一直在家帶孩子,妹妹兩歲後不得不找工作養家,便在縣城找了份臨時工,每天都能回家,兩個孩子白天也就只能爺爺奶奶帶。但老人家總是偏愛老大家的兩個孩子。而對小兒媳婦各種挑剔,尤其對小兒子家的兩個孩子總是各種貶低,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數學都不會?你怎麼這麼沒用,拼音默寫都默不出?怎麼總是慢吞吞的?別浪費我的時間?!
  • 「決明子沙灘」問題多孩子玩耍需謹慎
    許多家長認為,和沙子相比,決明子更衛生、更安全,讓孩子們在「決明子沙灘」玩耍更放心。但專家提醒,決明子誤食可能會導致腹瀉,誤入耳鼻喉內還可能引發氣管炎等疾病。因此,家長讓孩子在「決明子沙灘」玩耍並非高枕無憂。    鄭州人民醫院頤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朱黎明說,決明子是一味中藥,性涼,微寒,具有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
  • 「爸爸,別逼我…」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不!寶貝洗澡吧?不!那我們今天不洗澡了?不!衣服穿不上,不穿了!哭;給他的東西不是他選的,不要!哭……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試問哪個媽媽不崩潰呢?但如果這時你的孩子開始說「不」,我卻要恭喜你:這說明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已經開始發育,有獨立的想法了。
  • 帶孩子去樂園玩耍,結果眼瞼被磕破,商家:孩子媽都不在
    文案:曉菁編輯:小波導語:帶孩子出門的家長,最擔心的恐怕就是孩子的安全問題了,畢竟年紀小,對危險沒有充分的認知,一旦家長疏忽大意,孩子很可能就會發生意外。朱先生的女兒前段時間去樂園玩耍,結果眼睛被磕破了,朱先生認為商家應該負有一定責任,但商家卻有另一種說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 調查稱六成小學生自認交朋友有問題 多數孩子重視和朋友玩耍
    小學生到底要怎麼才更好?他們對電腦遊戲又是怎麼看的?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昨日,泡桐樹小學對該校2~6年級的2120名同學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玩」上,父母和孩子們的觀點差別挺大。
  • 讓孩子睡好,到底有多重要?
    而且還不是缺一點點,有的孩子從一歲多開始就習慣熬夜了。所以朋友圈裡,半夜12點,還有各種曬娃不想睡。有的孩子在玩手機,有的纏著媽媽還要聽故事,有的在那翻跟頭也不睡。前幾天有一位媽媽跟我說,兒子2周歲,每天臨睡之前都要玩手機或者PAD,以至於11點多才睡,而且脾氣特別暴躁,想找到類似於幫助寶寶安然度過第一個叛逆期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