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孩子的工作」

2020-09-07 中國教育新聞網

對今天的很多孩子來說,自由玩耍已經「瀕臨滅絕」,這絕不是誇大其詞。在家裡,自由玩耍時間被結構化的活動、課程和練習擠佔。在學校,孩子的課業學習開始得越來越早,更多的教學聚焦於提高孩子掌握知識的能力及幫助孩子考出好成績,留給孩子搭積木、捉迷藏和過家家的時間越來越少。此外,其他現代產品也在蠶食孩子的自由玩耍領地,比如媒體、電子產品等,它們在孩子的生活和頭腦中漸漸佔據了統治地位。

這些競爭力量本質上不是有害的。但是當它們越來越多地替代了孩子的自由玩耍時,問題就出現了。玩耍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發展至關重要。神經學家雅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通過研究發現:即使老鼠的上層腦皮質功能不良,導致老鼠的記憶和學習等認知能力出現障礙,但它仍會玩耍。這說明,玩耍的需求和欲望是本能的,即使低等的哺乳動物也有這樣的欲求,就像生存和社交的本能欲望一樣,它涉及下層腦。下層腦的腦區會直接影響上層腦的腦區的發展,影響大腦的整合。斯圖爾特•布朗(Stuart Brown)A 對某監獄裡的殺人犯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這些殺人犯的童年有兩個主要共同點:受到過某種形式的虐待;被剝奪了玩耍的權利。以上研究沒有證明把童年時光用在鋼琴課、化學夏令營或課後輔導班上很重要,而是證明了玩耍是孩子的基本需求,要讓孩子做回小孩。音樂、科學和學業當然很重要,但孩子也應該有看電視和玩耍的時間。我們當然不是反對孩子掌握技能,如果孩子對某方面特別熱愛,父母當然應該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情;但是代價不應該是剝奪他們想像、探索和玩耍的機會。因為通過這些活動,孩子能獲得成長、發展和對自我的認知。

自由玩耍是屬於開放式大腦的活動。因為自由玩耍時,孩子是在不受評判或威脅的情況下,探索自己的想像,通過行為進行嘗試和與他人互動。自由玩耍不同於有組織的體育運動,兩者在兒童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體育運動中有規則和共同的體制,通常一方會贏,另一方會輸,這常常帶來對錯的評判。而自由玩耍會解放孩子,讓他們探索自己的想像。

玩耍是人類原始的需求,代表了人類特徵固有的一部分。最近的研究反覆證明了這一點。例如有研究顯示人們本能地認為玩耍能減小壓力。無論在成功富有的社區和學校,還是在生活艱難的貧困社區和學校,我們都能看到這個結果。還有一些令人吃驚的其他發現。例如,有研究發現玩積木能促進嬰兒的語言發展。還有,幼兒園裡的一些孩子玩耍,另一些孩子聽老師讀書,和聽老師讀書的孩子比起來,玩耍的孩子較少出現焦慮不安,能夠比較平靜地忍受和父母的分離。從情緒調節的角度來看,玩耍這種簡單的行為起到了穩定情緒的作用。

有人認為,孩子玩耍的時候只是在消磨時間或找樂子,雖然這也是有益的,但他們沒有「做成」任何事情,這不會讓他們變得更聰明。然而,關於玩耍的科學研究證明,除了開心之外,玩耍還有其他無數好處,包括認知方面的和非認知方面的。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它能發展認知能力,提高語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還能促進其他執行能力,比如計劃、預測及適應能力。這些都是開放式大腦的能力。玩耍還能促進大腦整合。當孩子玩耍的時候,他們的社交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甚至語言表達能力都會提高。因為在玩耍中,他們必須商議遊戲策略,決定遊戲或團隊的規則,這些規則可能是明確的,也可能是暗示性的。孩子必須想辦法參與玩耍。當事情不順利時,孩子需要和別人談判,他們在玩耍中學到了公平、秩序、靈活和道德。

除了提升社交能力之外,玩耍還有益於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的平衡,有助於發展平衡的大腦。在玩耍的時候,孩子會練習各種開放式大腦的品質,比如應對失望、保持注意力、理解周圍世界等。孩子在玩耍中嘗試各種角色,戰勝恐懼和無助感。他們建立情緒平衡、培養復原力和抗挫能力。以上都是因為我們允許他們自由玩耍。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丹尼爾·西格爾、蒂娜·佩恩·布賴森著

黃珏蘋譯

湛廬文化出品

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作者:丹尼爾·西格爾 蒂娜·佩恩·布賴森

相關焦點

  •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自由玩耍發展孩子的平衡力
    對今天的很多孩子來說,自由玩耍已經「瀕臨滅絕」,這絕不是誇大其詞。在家裡,自由玩耍時間被結構化的活動、課程和練習擠佔。在學校,孩子的課業學習開始得越來越早,更多的教學聚焦於提高孩子掌握知識的能力及幫助孩子考出好成績,留給孩子搭積木、捉迷藏和過家家的時間越來越少。
  • 孩子應該多玩耍?聽聽馬雲的原話:不讓玩,30年後找不到工作
    每個孩子都很喜歡玩耍,這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家長看來,孩子愛玩耍,對孩子的未來並沒有任何幫助。於是家長會試圖扭轉孩子的天性,阻止孩子玩耍。那麼,孩子應該多玩耍嗎?不如一起來聽聽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是如何回答的吧。
  • 自由玩耍為什麼會讓孩子更優秀
    但是其實玩耍能讓孩子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我們應該重新認識玩耍,不能將玩耍看作是工作、學習的對立面,而應看成是對工作、學習的補充。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則廢。在過去,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時間嬉戲玩耍,而如今,卻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樂。2005年,《兒童和青少年醫學文獻》上的一篇報導表明,從1981年到1997年,兒童自由玩耍的時間縮短了 1/4,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大學,父母犧牲了孩子的遊戲時間,給他們安排了很多課外活動——從幼兒園開始。
  • 如何讓孩子更優秀?從童年就開始自由玩耍
    人們應該重新認識玩耍,不能將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對立面,而應看成是對工作的補充。在過去,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時間嬉戲玩耍,而如今,卻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樂。此前被認為是焦慮型的孩子,玩了15分鐘玩具後,焦慮情緒的緩解程度是聽故事的孩子的兩倍(當然,非焦慮型孩子就更不會焦慮了)。有趣的是,相比那些與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獨自玩耍的小孩的情緒更為平靜。
  • 孩子玩耍的時間都跑到哪裡去了?
    有豐富可口的水果任孩子品嘗,有漂亮的衣服任孩子挑選,有自己可以隨意裝飾的臥室,有私家車接送上下學,總之物質生活比過去豐富很多。精神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各種好看的動畫片,有圖文並茂的書籍,可是唯獨缺少玩耍的時間,孩子玩耍的時間都去哪裡了?一、沒完沒了地補課佔用了孩子大部分玩耍時間。如今孩子可能是所有人當中最累的。成年人工作了,還會有休息日,一個月休息2天到8天不等。可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學,放學回家寫作業。
  • 父母要退出孩子玩耍的時間和空間
    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孩子不是成人幹涉的玩耍,成人可以引導,但孩子們一旦開始自己玩了,成人就要退出。玩耍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嚴肅認真的工作,他們玩的時候會很開心,他們非常認真地在工作,對成人來說工作是外界交給的任務,對孩子來說,是孩子內在的需要。
  • 讓孩子在玩耍中實踐創新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出生2-3個月的嬰兒就能在床上獨自玩耍,再大一些就會爬行了。  這時期的嬰兒一睜開眼睛就是玩,甚至吃飯、睡覺時也在玩,玩就是不諳世事的孩子的生命,就是他們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同時,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能學到各種知識。
  • 給孩子多點玩耍的自由
    家長們在尋找、比較、選擇、猶疑、判斷,急切地為孩子的假期填充了滿滿當當的學習內容。家長們按照自己的願望,心裡橫亙著一道無形的起跑線,期望為孩子塑造一個美好的未來。童年應該是用來玩耍的,他們在玩耍中認知和感受著世界的多樣。沒有玩耍記憶的童年是灰色的。對學童來說,基本的課程教育是必須的,但對他們過度地安排,一廂情願地助苗助長,超出了孩子能夠承載的負荷,往往在他們稚嫩的心理上造成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
  • 讓孩子有時間當兒童,把玩耍當作孩子成長中的一件大事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給了父母和孩子許多壓力,父母們焦慮地緊盯著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忽視了原本屬於孩子的自由遊戲的童年。正如本文作者深圳市龍崗區外國語學校(集團)總校長唐文紅所說,「我們認真對待玩耍,給孩子有時間當兒童,讓他們的世界裡有遊戲、歌唱與笑鬧,這才是應有的教育與美好生活。」
  • 童年的玩耍是更高級的學習,帶你重新解讀孩子各種玩耍的意義
    不管是小朋友之間的嬉戲打鬧,還是玩假裝遊戲,一個人自言自語,沉迷在幻想的世界裡,又或是對玩具的鐘情,在我們大人看來這都是孩子的玩耍,並不是什么正事。甚至遇到孩子們的嬉戲打鬧還會阻止,覺得麻煩。錯了,玩耍才是更高級的學習,特別是學齡前兒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耍,而不是學習算術,拼音等我們認為的知識。
  • 不懂玩耍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如果說什麼最讓孩子喜歡、著迷,為之傾注最多的時間和精力的話,那麼無疑是玩耍。從一次玩耍中,我們便能觀察出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徵。「指點江山」,佔據主導地位的孩子,往往主動性強,性格外向,有時也有些強橫。
  • 馬雲:不讓孩子多去體驗和玩耍,我保證三十年後他們找不到工作
    馬雲在貴州大數據峰會上,說過這樣子的一段話:不讓孩子多去體驗和玩耍,我保證三十年後他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智能。對於馬雲的發言,讓人不禁反思一下自己的傳統教育模式。因為有很多的東西都已經根深蒂固地形成在孩子的思維當中了,想要一下子去改變是不可能的。魯迅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他認為孩子在每個階段應該要去學習每個階段該學習的東西,對於玩耍也是必不可少的。畢竟玩對於孩子來說是天性,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 玩耍更能成就孩子未來
    認為學校教育是兒童的悲劇,他嚴重扼殺了孩子玩耍的天性,間接扼殺了孩子在玩耍中所能學到的認知、情感、體能和社會化的發展。玩耍是天性,而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玩耍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沒有學校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依靠玩耍進行的,人們在原野上奔跑,跳躍,和大自然做親密的接觸。在這個過程中,身體得到更好的鍛鍊,體質肯定得到改善。
  • 童年沒有自由玩耍的空間和經歷,孩子很難優秀
    人們應該重新認識玩耍,不能將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對立面,而應看成是對工作的補充。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則廢。在過去,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時間嬉戲玩耍,而如今,卻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樂。2005年,《兒童和青少年醫學文獻》上的一篇報導表明,從1981年到1997年,兒童自由玩耍的時間縮短了 1/4,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大學,父母犧牲了孩子的遊戲時間,給他們安排了很多課外活動——從幼兒園開始。
  • 吹走孩子身邊的酷暑,讓孩子在涼爽中玩耍
    現在正值孩子的暑假期間,孩子都喜歡出去瘋玩,但是天氣又特別熱,此時給孩子配備一個隨身的小風扇是個最明智的選擇。今天給大家種草一款適合孩子的隨身小風扇——bcase恐龍掛脖風扇。,更好地保護了孩子的安全。
  • 讓孩子有時間當兒童,把玩耍當作孩子成長中的一件大事 | 校長說
    重新認識和評估玩耍,是我們破解成長難題的重要突破口。我的童年,在玩耍中長大「玩耍」,對於我來說有特別意義。小時候,在檢察院工作的爸爸被「下放」到湖南一小鎮的氮肥廠工作。父母工作很忙,無暇顧及我們。學校功課輕鬆,又沒有家庭作業,我便有了大把自由自在的玩耍時間。
  • 馬雲說:30年後,不會玩耍的孩子將面臨失業
    玩耍對一個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站在現代教育的高度,不會玩耍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玩耍對人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只有會玩耍才能會學習會工作。中國的教育差就差在限制孩子玩耍上。前段時間,在一次貴州數據峰會上,阿里巴巴總代理人馬雲說過一句令人吃驚的話:現在的社會,如果我們還是繼續以前的教育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從小記、算、背,而不讓孩子去玩,去體驗自然,那麼我可以保證,30年後這樣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 孩子的「玩耍」也分種類,這三種玩法,可以給孩子帶來四項能力
    圖|文原創:錦鯉媽咪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是在家長的眼裡,玩耍卻成為了一個貶義詞。經常玩耍的孩子,太過調皮,學習不穩定,這是大部分家長對玩耍的定義。其實只要正確利用孩子的玩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好處。
  • 中國孩子的悲哀:父母總把玩跟學習對立起來,禁止孩子玩耍
    而中國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學習,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孩子將來就無法上名校,更不用說找個好工作了。因此父母們總是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提高孩子的成績。而孩子卻往往是不想上學不想上培訓班,總想著玩,因此父母們對於孩子的玩耍是深惡痛絕的、嫉妒排斥的。其實不僅僅是父母,就是我們學校又何嘗不是這麼做的呢?
  • 讓孩子在玩耍中思考、玩樂中學習!
    玩耍給了孩子練習社交,萌生想法,讓創意成真,與自我對話,調節自己的情緒與節奏的機會。而且其練習範疇之大,廣度之寬,再無其他活動選項可比擬。研究證實幼年時經常投入複雜遊戲的孩子,長大後的社會融入度與社交技巧都更好,而這無疑的將成為幸福人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