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退出孩子玩耍的時間和空間

2020-09-18 棒棒老師FM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孩子不是成人幹涉的玩耍,成人可以引導,但孩子們一旦開始自己玩了,成人就要退出。


玩耍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嚴肅認真的工作,他們玩的時候會很開心,他們非常認真地在工作,對成人來說工作是外界交給的任務,對孩子來說,是孩子內在的需要。



小小的孩子不需要玩具,他們可以玩自己的手。


你帶孩子到一個地方,你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好玩的,孩子會自己找東西玩起來,他們可以用所有的東西來製作玩具。


現在對於玩耍的危險是有太多的玩具了,很多智力開發的玩具,有讓孩子學習到形狀的玩具,但是實際上,你如果想讓孩子學習形狀,可以讓他們看花,如果想學習打結,可以給他們一雙鞋子。


如果你給孩子一個玩具電話,有按鈕、有聲光,其實沒有什麼想像力可以發揮了,在幼兒園我看到過很多電話,有的是石頭,有的是木頭。



想像力象一塊肌肉,你要經常去鍛鍊它,這種能力就是長大後成為有創造力的來源。


在玩耍中,他們學會了尊重。


在自由玩耍中,孩子試圖消化他們獲得的信息。


對7歲的前的孩子,他們自己就把自己的教學大綱製作出來了。


對3歲-6歲的孩子,都可以給很簡單的玩具,不需要太複雜,但是他們用這些東西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3歲的孩子可能拿一塊木頭當電話,6歲的孩子可能會說:「我們都是警察,我們都需要電話」。


6歲的孩子出現了思考、計劃、安排。


現在這種深層次地玩耍是受到威脅的。


很多家長讓孩子很早的閱讀、計算,剝奪了孩子的玩耍,回到家,又會上很多課,運動、語言等。


孩子需要時間和空間,和簡單的東西呆在一起,能夠和自然呆在一起是很好的事情,大自然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孩子們玩耍的地方。



在玩耍中,孩子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他們會把自己弄得很髒,有的孩子玩的很過頭,可能會受傷,孩子們受傷是他們體驗的一部分,有時他們會繼續玩遊戲,而覺得受傷是小事。


成人有時也會把工作看得比自己重要。



成人需要平衡自由和界限,對孩子來說,這個身體是很新的,而成人更有經驗,孩子會參照家長的行為,成人更知道孩子需要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休息,這不是說我們為孩子做所有的決定,但是有一些決定是你來做的,有些是孩子來做的。


孩子永遠都在試探界限在哪裡,用衝破的方式。


媽媽說「周末吃甜點」,也許孩子天天會問,但是你可以告訴她「我們家就是周末吃甜點」,其實孩子不喜歡如果他們想衝破界限,界限就沒有了,孩子希望父母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大家應該在說之前先想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不希望孩子花很多精力在思考,成人應該思考什麼對孩子是好的。

孩子們都不愛聽大道理,他們都愛聽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在故事中輕鬆收穫好習慣。(☄⊙ω⊙)☄

相關焦點

  • 玩也是一種成長,請父母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玩耍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於孩子來講,玩就像水和空氣一樣,是必不可缺少的。父母也是從小玩著長大的,所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玩耍,在遊戲的過程的中與孩子進行溝通是同理心式的溝通中不錯的方式。玩是一件非常放鬆而享受的事情,孩子可以從遊戲中可以得到許多新的體驗,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認知。如果父母意識到這一點,便可以在遊戲時光中與孩子進行無障礙溝通,這樣既能增進親子關係,又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 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4個時間點,父母要懂得及時退出,別傻傻不知
    其實孩子總會長大,但是很多的父母卻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是一手操辦著孩子的人生就是參與到孩子的人生中,遲遲不願意退出去,但其實如果父母不能在重要的時刻退出孩子的生活,終會對孩子的人生造成影響,比如說這4個重要時刻,父母一定要及時的退出。
  • 孩子10歲前的4個重要時間點,父母要及時退出,別傻而不自知
    於是,部分家長們犯了一個大錯誤,他們經常忘記了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一直參與到孩子的人生中,並且不願意退出去。其實,孩子10歲前,有4個重要的時間點,家長需要及時退出,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的更好。5歲退出孩子的房間孩子其實到了5歲,就應該給他準備個小房間,讓他自己單獨睡覺了,因為一直和孩子睡一起,會讓孩子對父母有依賴。
  • 童年沒有自由玩耍的空間和經歷,孩子很難優秀
    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即便成年後,人們仍會受益於幼年時的自由玩耍,玩耍同樣有助於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過去,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時間嬉戲玩耍,而如今,卻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樂。2005年,《兒童和青少年醫學文獻》上的一篇報導表明,從1981年到1997年,兒童自由玩耍的時間縮短了 1/4,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大學,父母犧牲了孩子的遊戲時間,給他們安排了很多課外活動——從幼兒園開始。然而,正是隨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讓孩子更具創造力和協調能力。
  • 這八個年齡階段,父母一定要學會及時退出
    從孩子呱呱墜地,看著他學習走路,背上書包,第一次離家住宿,時間就這樣一點點溜走,孩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長大。在孩子成長的這八個年齡階段,父母一定要學會,及時退出! 3歲,退出餐桌 ——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當孩子一歲多逐步學習抓握的階段,其實就可以準備一些食物,比如土豆條讓他抓著吃,經過2歲-3歲長時間的訓練吃法,等到了3歲,準備要去幼兒園了,吃飯喝水,穿衣穿鞋等自理能力都應該很好的掌握,這是幫助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必備準備工作。
  • 與孩子發生衝突時,聰明的父母要學會「有技巧的退出」
    當我們和孩子因為某件事吵起來了,應該怎麼辦?如何做,才能讓我們減少對彼此感情的傷害、及時止損,並完美解決當下的問題?這一章,就來說一說「親子衝突」那些事兒。(一)父母主動退出,是面對衝突的最好應對方式膽子小、畏懼權威的孩子,很少會和父母發生明面上的衝突,更不會和父母對吼。
  • 想要培養有出息的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在這7個關鍵期及時退出
    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及時退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自由翱翔於藍天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至於將孩子養廢了,在孩子成長的這幾個階段,一定要學會放手,你知道麼?孩子沒有做好準備前要慢慢引導和鼓勵,孩子做好準備了,我們就要及時成全,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私人空間。
  • 伊能靜獨特的育兒觀:父母得體的退出,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這一觀點,似乎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肯定。但與其相反,家長過於關愛孩子,是否也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理念呢?已經是兩個孩子的伊能靜在一件事情上有著深深的感悟,她認為,父母得體的退出,有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愛。伊能靜在一次節目中回憶說,她決定對孩子「放手」時,其實僅僅是一件小事兒罷了。
  • 孩子玩耍的時間都跑到哪裡去了?
    精神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各種好看的動畫片,有圖文並茂的書籍,可是唯獨缺少玩耍的時間,孩子玩耍的時間都去哪裡了?一、沒完沒了地補課佔用了孩子大部分玩耍時間。如今孩子可能是所有人當中最累的。成年人工作了,還會有休息日,一個月休息2天到8天不等。可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學,放學回家寫作業。
  • 《園丁與木匠》第3講: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玩耍?
    這一講,我們將主要和大家分享《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的第6章:邊玩邊學。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數的父母和老師也知道,玩耍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但是,現實情況是現在很多孩子的玩耍時間被無情擠壓。在學習面前,玩耍成為了父母首先捨棄的犧牲品。
  •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廢柴」,明智的父母懂得適時退出和放手
    其實,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廢柴」,明智的父母要學會適時退出孩子的生活,並放手讓孩子自己經營生活。在孩子1-2歲時,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摔跤了自己站起來。1歲左右孩子學會走路,蹣跚學步,步伐搖搖晃晃,摔跤是難免的,父母要放寬心,學會淡定。讓孩子摔跤的時候自己爬起來,而不是看到孩子摔跤,立馬跑過去扶起來,久而久之,孩子習慣父母攙扶,性格難免矯情和依賴起來。
  • 讓孩子有時間當兒童,把玩耍當作孩子成長中的一件大事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給了父母和孩子許多壓力,父母們焦慮地緊盯著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忽視了原本屬於孩子的自由遊戲的童年。正如本文作者深圳市龍崗區外國語學校(集團)總校長唐文紅所說,「我們認真對待玩耍,給孩子有時間當兒童,讓他們的世界裡有遊戲、歌唱與笑鬧,這才是應有的教育與美好生活。」
  • 得體的退出,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前段時間,「鄭爽事件」持續在網絡上發酵,引發很大爭議。
  • 父母學會了退出,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退出。放手不等於不愛,不等於不關心,不等於不幫忙。放手 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循序漸進與孩子成長相伴的過程。放手不是「不管你」,不是放棄愛,而是從孩子的身邊「抽離」出來,只在他需要的時 刻提供關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時候給他及時的輔助。
  • 中國孩子的悲哀:父母總把玩跟學習對立起來,禁止孩子玩耍
    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就是天然的把玩和學習區別開來,玩和學是完全對立的被中國父母嚴格區分的玩和學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說,玩和學習是絕對對立的。而中國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學習,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孩子將來就無法上名校,更不用說找個好工作了。因此父母們總是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提高孩子的成績。
  • 孩子這7個年齡段,是家長的「必須退出期」,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
    孩子這7個年齡段,是家長的「必須退出期」,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曾經聽一位育兒專家談到過,孩子這7個年齡段,是家長的必須退出期。孩子3歲,退出吃飯,父母應該讓孩子獨立吃飯;5歲退出孩子的臥室,讓孩子獨立睡覺;7歲退出孩子的浴室,讓孩子獨立洗漱;9歲退出孩子私人空間,讓孩子擁有獨立空間;11歲退出孩子整理房間,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東西;13歲讓孩子學會收拾家務;15歲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不再替孩子做選擇。
  •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自由玩耍發展孩子的平衡力
    對今天的很多孩子來說,自由玩耍已經「瀕臨滅絕」,這絕不是誇大其詞。在家裡,自由玩耍時間被結構化的活動、課程和練習擠佔。在學校,孩子的課業學習開始得越來越早,更多的教學聚焦於提高孩子掌握知識的能力及幫助孩子考出好成績,留給孩子搭積木、捉迷藏和過家家的時間越來越少。
  • 育兒也分季節,可怕的兩歲父母要做好季節轉變,影響孩子未來30年
    權威季,媽媽不再是服務者,孩子不再是全家的小太陽。媽媽從僕人的身份回到權威者的身份上,不再無條件的滿足孩子任何需求,媽媽開始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然還被孩子完全支配。比如,媽媽需要自己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以溫柔而堅定的拒絕孩子的一切玩耍陪伴要求。不要帶著商量的口氣跟孩子說,而是告訴他一個事實,「媽媽現在要工作,你可以去看書或者玩玩具,或者去找爸爸玩。
  • 讓孩子有時間當兒童,把玩耍當作孩子成長中的一件大事 | 校長說
    民小編說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給了父母和孩子許多壓力,父母們焦慮地緊盯著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忽視了原本屬於孩子的自由遊戲的童年。正如本文作者深圳市龍崗區外國語學校(集團)總校長唐文紅所說,「我們認真對待玩耍,給孩子有時間當兒童,讓他們的世界裡有遊戲、歌唱與笑鬧,這才是應有的教育與美好生活。」
  • 《父母的語言》:打造孩子「學霸腦」,父母要和孩子多「聊天」
    朋友和我家孩子坐在一起玩耍,而我和朋友則是坐在兩個孩子的旁邊,看著這兩個孩子玩耍。突然,朋友對我說:"誒,比起我家孩子,你家小孩怎麼說話說得這麼流利呢,而且還會挺多個詞語的。而且,你家孩子玩遊戲的狀態也不錯呀,你有沒有帶孩子去上過早教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