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和我家孩子坐在一起玩耍,而我和朋友則是坐在兩個孩子的旁邊,看著這兩個孩子玩耍。
突然,朋友對我說:"誒,比起我家孩子,你家小孩怎麼說話說得這麼流利呢,而且還會挺多個詞語的。而且,你家孩子玩遊戲的狀態也不錯呀,你有沒有帶孩子去上過早教班呀?"
我搖了搖頭說:"沒有,我就是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多與孩子聊天。我沒有你工作那麼忙,所以我有充分的時間陪在孩子身邊。"
朋友說:"難道就只是因為我沒有經常與孩子說話,所以我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便弱於你家孩子,玩遊戲也不如你家孩子。難道和孩子聊天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了,很多母親都要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由家裡的老人或者請保姆來照顧。結果,父母就大大減少了與孩子相處聊天的機會。
當父母與孩子聊天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與父母的親密度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果父母沒能陪伴在孩子身邊,那麼孩子缺少的就不只是家庭的關愛,更多的是個人競爭力。
打造孩子的"學霸腦",不用花錢去報早教班,只要和孩子多"聊天"便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一本書籍《父母的語言》,便是講述了這樣一個理論,希望能和各位爸爸媽媽分享。
《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語言,最好的教育資源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語言究竟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呢?父母的語言是否真的有那麼大的魅力?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的作者是達娜·薩斯金德教授她是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人工耳蝸植外科醫生。
在對聾孩子安裝人工耳蝸的經歷中,發現對同樣兩組家庭,一組安裝後父母大量的和孩子說話,語言刺激對孩子智力發展帶來很大的幫助,相反另一個家庭因為父母的繁忙和孩子對話很少,後續該孩子大腦進展很不順利。
從上面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父母是否與孩子進行大量交流,會在孩子的大腦發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甚至是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
我們可以把父母的對話分為兩種內容:
命令型對話對於孩子來說,命令型對話帶有負面的意義,孩子不喜歡與父母進行這樣的對話。事實上,當父母與孩子進行命令型對話時,基本都是父母在說話,而孩子只能站在一旁聽著父母的嘮叨,然後去執行父母下達的命令。
父母在命令型對話中經常涉及到的詞語基本都是禁忌詞語。有調查發現,父母為腦力勞動者的家庭裡,孩子聽到命令型對話的機率是最低的;而在福利院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卻經常聽到命令型對話。
建議提示型對話相比於命令型對話,建議提示型對話則是帶有著正面意義。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開展建議提示型對話,那麼孩子將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作者也推薦父母們要多運用建議提示型對話,這部分對話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也有研究人員發現,父母為腦力勞動者的家庭中,孩子經常聽到的是建議提示型對話;而在一些體力勞動者的家庭中,孩子聽到建議提示型對話的機率遠遠低於腦力勞動型家庭。
父母的語言:幫助打造孩子的"學霸腦"
父母的語言能夠給孩子帶來以下正面的影響:
親子間對話越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增長地越快這裡的對話多指為建議提示型對話,父母與孩子進行的正面對話越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提高。
當父母與孩子進行對話時,孩子能夠學到很多個新詞彙。而且父母對一個幼兒會更具耐心,當父母與孩子說話時,會手舞足蹈,並且親自演示給孩子看。這樣具有實踐性的教學,孩子學起來會更快一些。
除了詞彙量,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了,父母與孩子的對話也是在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通過不斷地說,孩子說話的自信心也會提高。
影響孩子的空間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語言詞彙對刺激孩子的數學感很有幫助,數學本身就是抽象性思維,大量的詞彙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數學感,讓孩子將周圍的實物慢慢地過渡到抽象思維。
特別是經常陪著孩子玩遊戲的父母,孩子的抽象思維會更加突出。比如說拼圖遊戲,數數字遊戲,搭積木遊戲。父母會發現,"第幾層""幾隻小動物""從一樓到四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等等,這些都會涉及到相關的數學計算。
有助於加強親子之間的聯繫事實上,決定親子之間關係的並不是父母陪伴在孩子的時間的長短。有些父母經常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是父母只是在一旁玩手機或者工作,或者與孩子進行命令型對話,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便不會變好。
如果是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對話,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絕對會大大拉近。對話,也是能夠填補父母的一些缺位,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的語言》:利用"三T原則",進行高質量的對話
親子之間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呢?父母可以利用"三T原則"。
共情關注(Tune in):關注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當父母與孩子進行對話時,父母應該用到共情效應,父母應該要關注著孩子的需求,並且盡力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說話時,父母要認真聽,還要有所回應。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他的、是非常在意他的。
父母的共情關注會給孩子提供更多的信心,孩子才會更加容易敞開心扉。
共情關注的步驟有三點:一是觀察,二是理解,三是行動。若是父母能夠做到這三點,那麼父母將會更好地完成共情關注這一步驟。
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雙向交流這一步是親子對話的重點,它決定著對話的質量,決定著孩子能否大大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
這就要求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要多用一些高級詞彙,或者是一些描述性的詞語。一些描述性的詞語可以可以讓孩子脫離現實,發揮和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減少使用命令型語句,多使用建議提示型語句。
充分交流還指雙向交流,父母不能只光顧著自己一個人在講,應該引導孩子開口說話。畢竟,孩子才是對話的主角。
輪流聊天(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無論是父母發起的互動,還是父母正在回應孩子的提問,父母都應該耐心地
等待孩子的回覆。剛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是很突出的時候,孩子說出一句簡單的話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這時,父母絕對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狀態,而是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仔細地聽孩子想要表達的東西,並且幫助孩子流利地表達出自身的想法。
此外,父母還可以在談話過程中多加入一些開放性的提問,這樣可以引發孩子的思考。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語言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應該利用與孩子每一次交談的機會,充分開發孩子的思維,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