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總是前言不搭後語,毫無邏輯,這樣的情況家長們是否遇到過?有的家長認為這無傷大雅,孩子現在還在慢慢建立語言表達的系統,講話亂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而有的家長卻認為孩子的表達習慣不早點進行培養,之後就很難糾正了。
其實,上面的兩種想法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不去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可能會「步入歧途」,難以建立一個好的邏輯框架,嚴重的可能會發展為語言障礙,所以遇到孩子出現言論不「搭調」,邏輯錯亂的情況,父母們該幫還是得幫,矯正孩子的語言邏輯十分關鍵。
第一種,邏輯架構不嚴密,他人理解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誤會。
在這種類型中,孩子經常會出現擠牙膏式的表達方式,這是由於他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他們的思維線往往是單一、單向進行的,缺乏足夠的聯繫性和邏輯性,經常出現,講到一半忘記接下來要講的要點,總是想一點說一點。這是由於孩子內在邏輯的缺失,導致於他們的交流,總是浮於表面,難以深入下去,很難完整表示出孩子當下的想法。
第二種,詞不達意,想說卻說不清楚。
這種類型都出現在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身上,經常會出現,在用詞的拿捏和使用上難以變得精準,儘管他們想說卻表達不出自己的意思。比如孩子可能想向父母表達說自己特別想要那個玩具,但是從他們口中出來的就只是「媽媽媽媽,那個,要,要。」大多時候都需要藉助他們的肢體去表達,才能夠讓父母理解他們要表達的意思,而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好的語言架構,他們經常出現說話不清楚,語言混亂的情況,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詞語去表達自己的意思。
第一,鼓勵孩子勇於表達。
在調整孩子語言表達這一方面,父母所要做的那就是多一點耐心多去鼓勵孩子,讓他們多多進行嘗試,學會如何和他人進行交流。在這一步中,父母所做的更多是孩子自信心方面的建立,孩子要學會一件事情並不難。
但是在一開始父母要做的是給孩子製作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在表達的時候,自己是自信、充滿信心的,不會被外界的事物所打擾,那麼這個時候他們對於這件事情的完成度往往是最高的,所以換句話說,父母們要想讓孩子學會語言上的表達,糾正孩子的邏輯思維,先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能夠讓他們安心發言表達自己的環境。
第二,教會孩子建立一個好的思維邏輯順序。
邏輯就是一種具有順序的概念也是一種需要長期堅持鍛鍊的思維方式,通過練習,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好思維好邏輯,而要進行這一點,就需要父母麼樣在中多加努力,給孩子指引。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日常孩子能夠,接觸到的舉動讓他們去了解順序的意義,比如說,在閱讀計劃本的時候,不要跳著看,只關心自己所關心的畫面,而不在乎劇情,可以讓孩子嘗試著把一頁裡面的所有內容都觀察完了,再繼續看下一頁。
順著這樣子的順序讓孩子了解先後的概念,然後再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觀察,複述出自己所發現的東西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要以所看的先後順序來進行銜接,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讓孩子開始建立一個順序上的邏輯思維。除了看書籍以外,也可以讓孩子去看一些風景,從遠到近,從大到小,來體會這些變化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先後順序。
第三,教會孩子們一些關聯詞。
其實語言邏輯,也就是語言的表達,是一門「藝術」,沒有一個標準唯一的答案,但是孩子可以借用一些技巧,來建立起一個好的邏輯習慣,比如說在表達的時候,可以分第一-第二-第三,分點去陳述自己的想法、觀點。也可以通過首先-其次-最後來分解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