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的悲哀:父母總把玩跟學習對立起來,禁止孩子玩耍

2020-10-13 神通奶爸

現在女兒上一年級了,開始學英語了。

因為一直以來我的英語水平就不行,所以英語主要是我妻子輔導。

但是與我輔導孩子的其他作業不同,一旦我妻子輔導孩子英語作業,女兒跟她媽就總是爆發矛盾,孩子學一會就不想學了。

我觀察了一下,主要是她媽跟我在教育孩子上有所不一樣,她媽對孩子要求太嚴格了。不僅要求孩子坐的板板正正,還要求孩子做作業時態度要端正、認真,不要吊兒郎當的。但凡孩子發音稍有不準或者寫的稍有不好的地方,都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嚴格要求孩子。她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學習就認真學,玩就使勁玩」。

但對於初學的孩子來說,顯然很難打牌打牌她媽的標準,於是孩子一會就學夠了,於是就開始磨洋工,越學越不行,越來越容易開小差。她媽看她這個樣,當然忍不住的批評教育了。而孩子即使教育了也不聽,於是矛盾就爆發了。

我妻子的對待孩子學習的這種態度應該是代表了大多數的父母。

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就是天然的把玩和學習區別開來,玩和學是完全對立的。

被中國父母嚴格區分的玩和學

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說,玩和學習是絕對對立的。

而中國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學習,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孩子將來就無法上名校,更不用說找個好工作了。因此父母們總是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提高孩子的成績。而孩子卻往往是不想上學不想上培訓班,總想著玩,因此父母們對於孩子的玩耍是深惡痛絕的、嫉妒排斥的。

其實不僅僅是父母,就是我們學校又何嘗不是這麼做的呢?一到關鍵考試的時候,音樂、美術、體育課都會停了,為什麼?因為這些課的老師都會選擇性生病,請病假。

可以說,從上到下,基本整個社會都在強調孩子的學習,而很少肯定孩子的玩耍。

在父母看來,學習是對孩子有利的,有利於孩子的知識獲取,有利於孩子的成績,有利於孩子將來的升學。而玩耍就不是了,玩耍恰恰是學習的另一面,玩耍只能是讓孩子沉迷於快樂、不思進取,不能給孩子帶來任何的好處。因此玩總是被父母反對的,父母也總想千方百計的壓縮孩子的玩耍時間,增加孩子的學習時間。

但玩耍真的是毫無意義嗎?除了帶給孩子快樂就沒有其他有用的東西?

如果父母這樣看待孩子的玩耍,就大錯特錯了。

玩耍的意義

玩耍跟學習並不是矛盾對立的。嚴格的說,玩耍其實就是孩子的一種學習,只不過這種學習不同於我們所謂的文化學習。

1、玩耍是孩子社交學習的過程

我們這些年都在討論「智商重要還是情商重要」,到底哪個重要我們不做討論,但至少說明一點,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都很重要,所以他們才放在一起討論。

智商跟我們學習獲得知識有關,那情商呢?通過我們上學能學到嗎?好像不行,學校壓根就沒有這門課程。

情商主要來自於社交。你看看班裡,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卻一般,他們獨來獨往,不善於交際。但是學習差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往往在班裡人緣比較好,善於跟不同人打交道。不是說智商高的孩子情商低,而是因為智商高的孩子更多的把時間用在學習上,忽略了社交方面的發展;相反,那些差生更多的把時間用在社交上,當然情商顯得就更高了。

所以,指望上學來提高孩子的情商是不現實的,只有通過孩子玩耍,多參加社交活動,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情商。

玩耍提高了情商,那玩耍難道就不算學習?

2、玩耍提高了孩子身體機能

孩子的玩耍往往跑跳等運動比較多,運動多會帶來什麼好處?當然是身體健康、協調性更好,也更加敏捷更加強壯了。

很多父母可能不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覺得只要不生病就行,又不指望孩子當個運動健將。要是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運動不僅是讓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促進大腦神經的發育,讓神經更發達,信號傳遞速度更快,反應更靈敏。也就是說,優秀的身體素質會反過來促進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

相反,如果身體素質不行,反而會制約文化學習方面的發展。近幾年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越來越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現在孩子運動不足導致了感統失調,而感統能力就制約著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孩子玩耍的過程,就是孩子身體學習的過程,不斷提升身體素質的過程,這樣的玩耍不算是學習?

3、玩耍培養了孩子的優秀品質

當你在跟別人追逐跑時,你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輸嗎?你是不是會產生一股不服輸的精神,要跟他拼搏到底?

當你跟朋友一起追別人時,跑了一會就你跑不動了,但是你的隊友仍在堅持跑,你這時會半途而廢嗎?肯定不會,你會堅持跑。

在這兩個跑的過程中,一個鍛鍊了你的拼搏精神,一個鍛鍊了你的堅持。也就是說,玩耍不僅僅是玩耍,在這個過程中會鍛鍊孩子的一些優秀品質。

每個父母都想培養孩子的一些優秀品質,但是父母卻把培養方式局限在單純的文化學習中,不能說完全有錯,但是肯定不能適用所有孩子。一個本身對學習就不大感興趣的孩子,你還想通過學習來培養他的不服輸精神,那就很難了。

孩子的品質、習慣、思維方法等,是孩子的底層行為邏輯,在各個行為方面是互通的。不服輸的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其他生活中,都會表現的不服輸;一個膽小怯懦的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社交中,也都會表現的膽小怯懦。所以,我們並不是說非要通過學習才能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通過玩耍來培養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且這些優秀品質一旦從玩耍中建立,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玩耍能夠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這樣的玩耍難道不算是一種學習?

相關焦點

  • 馬雲說:30年後,不會玩耍的孩子將面臨失業
    玩耍對一個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站在現代教育的高度,不會玩耍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玩耍對人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只有會玩耍才能會學習會工作。中國的教育差就差在限制孩子玩耍上。可近幾十年來為什麼在科學研究方面獲世界諾貝爾大獎的總與我們中國人無緣呢?是我們中華民族退化了嗎?可加入外國國籍在外國接受教育的華人也有獲此殊榮的例子,這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一下自身的教育,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呢?偶爾看了《周口晚報》上的一篇短文《玩耍長智力》,再回顧一下中國教育的現狀,不禁使我茅塞頓開。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即中國教育禁止學生玩耍。
  • 如何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建議家長這樣試一試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基本的休閒活動。我們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更不需要把孩子的「學習」與「玩」對立起來,因為孩子在玩耍中照樣能學習。媽媽並沒有因張楠沒有及時完成作業而埋怨她,反而表揚她在玩耍的過程中應變能力強,這就是肯定了孩子的智力能力的發揮,而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在今天的玩耍中學到了些什麼呢?在玩中,孩子的大腦不但沒有停滯,反而運轉得更快。當他遇到問題時,他會積極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並學會探索和創新。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的「玩耍」視為浪費時間,而是應該引導他學會在玩中學習。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文/北媽媽育兒有一種孩子被稱為「白眼狼」,有一種父母被稱為「中國式父母」,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成了當代教育的一種悲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對父母諸多要求,小時候要玩具、要名牌衣服,長大後要車子、要房子,父母在他們眼裡與一臺提款機並無差異,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也被他們當做了理所應當,而反過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他們覺得照顧孩子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這是這位考第一孩子的價值追求。這位考試總第一、才藝出眾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裡,放在心尖兒上,時常還會曬在朋友圈裡,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給的最好的,卻被自己的孩子所嫌棄。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這是這位考第一孩子的價值追求。這位考試總第一、才藝出眾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裡,放在心尖兒上,時常還會曬在朋友圈裡,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給的最好的,卻被自己的孩子所嫌棄。
  • 父母是怎樣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愛上學習,才會想出學習的方法,才能有優秀的學習。先從興趣開始吧。興趣的產生受環境和關係影響。家庭生活中:父母友好親密的關係、愛學習愛工作的氛圍、有趣的談天說地;友好的親子關係、父母給放學回家的孩子的問侯和擁抱、開心的玩耍放鬆時間。
  • 讓孩子在玩耍中實踐創新
    中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  的確如此。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出生2-3個月的嬰兒就能在床上獨自玩耍,再大一些就會爬行了。  然而,怎樣把玩中學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其中很有學問。把引領孩子「玩中學」的經驗總結成十五個字便是:玩中有實踐,玩中有發現,玩中有創新。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他們有的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 晚上孩子總熬夜怎麼辦?父母記住這3招,改變「夜貓子」孩子
    父母很想讓孩子早點入睡,首先可以解放下自己,其次孩子經常熬夜到很晚睡覺,對他們身體發育也不好。但這些夜貓子孩子,一到晚上就興奮,怎麼哄都不願睡覺,但是到了早上,他們又一直睡懶覺,怎麼都叫不醒,喊不起來。我不止碰到過一個媽媽對孩子的熬夜睡懶覺問題發愁,在給父母支招前,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這些孩子為什麼總熬夜不願早睡。
  • 資深教授:最能鍛鍊孩子大腦的「這件事」,很多父母都禁止!
    很久以來,中國許多傳統的父母都對孩子「玩耍」、「遊戲」等事情避之不及。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孩子一旦玩起來,就容易玩物喪志;不管是玩玩具,還是玩遊戲,都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影響。因此,很多父母都會禁止自己的孩子玩,不管是漫無目的地玩耍,還是玩遊戲或玩具。
  • 讓孩子充當父母的婚姻調解員,看似搞笑,實則悲哀
    網絡上很多人會發孩子的搞笑視頻,有一種搞笑是來自孩子充當父母的調解員的視頻,孩子的成人化的語言,和父母說話的方式,都讓人忍俊不禁。可是,在人們笑完之後,我卻看到一個不屬於孩子的角色,活躍在很多家庭,心生悲涼。比如:一則視頻是這麼說的是萌娃勸架,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之後,那個小女孩開始勸爸爸了。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這位考試總第一、才藝出眾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裡,放在心尖兒上,時常還會曬在朋友圈裡,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給的最好的,卻被自己的孩子所嫌棄。
  • 「只生不教」是當父母最大的悲哀!父母的樣子,決定了孩子未來
    導讀:「只生不教」是當父母最大的悲哀!父母的樣子,決定了孩子未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只生不教」是當父母最大的悲哀!父母的樣子,決定了孩子未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心理學博士:最能鍛鍊孩子大腦的並非閱讀,而是父母禁止的這件事
    很久以來,中國許多傳統的父母都對孩子"玩耍"、"遊戲"等事情避之不及。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孩子一旦玩起來,就容易玩物喪志;不管是玩玩具,還是玩遊戲,都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影響。因此,很多父母都會禁止自己的孩子玩,不管是漫無目的地玩耍,還是玩遊戲或玩具。
  •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偵探,你會打壓嗎?
    細究起來,「早戀」這個詞,好像是我們特有的,具體的年齡也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每個家長的理解也不同,大多數父母覺得高中及以前,異性同學之間表達好感、喜歡單獨相處都算「早戀」;甚至有的父母覺得孩子上了大學談戀愛還是早,擔心孩子影響學業。
  •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自由玩耍發展孩子的平衡力
    對今天的很多孩子來說,自由玩耍已經「瀕臨滅絕」,這絕不是誇大其詞。在家裡,自由玩耍時間被結構化的活動、課程和練習擠佔。在學校,孩子的課業學習開始得越來越早,更多的教學聚焦於提高孩子掌握知識的能力及幫助孩子考出好成績,留給孩子搭積木、捉迷藏和過家家的時間越來越少。
  • 父母要退出孩子玩耍的時間和空間
    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孩子不是成人幹涉的玩耍,成人可以引導,但孩子們一旦開始自己玩了,成人就要退出。你帶孩子到一個地方,你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好玩的,孩子會自己找東西玩起來,他們可以用所有的東西來製作玩具。
  • 父母終極難題:孩子如何保住童年又能成才?
    武亦姝不想上補習班,父母為她撤掉,不趕鴨子上架;武亦姝不想看書學習,父母沒有步步緊逼或碎碎念,只在一旁安靜地看書畫畫,慢慢等待她發現讀書的樂趣;武亦姝貪玩,父母放任她自由玩耍,間或和她玩成語接龍遊戲這不僅苦了父母,也傷害孩子。西方有句諺語:「地獄之路有時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不妨試著讓孩子慢慢來。
  • 如何通過玩耍讓孩子的學習掛上快樂大氣球?
    孩子對某些地方感到很有興趣,常常想到那裡去玩耍,即使孩子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父母也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帶孩子到那個地方去玩兒。這個過程不只是玩耍,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關愛喲,也能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增強家庭凝聚力的好方法啊!
  • 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
    導讀: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