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進步源於學校的普及。標準化的學校教育培養出來了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標準化人才,而正是這些好用的人才能讓工業生產可以高效而穩定的進行。工業的高速發展才有了現代更好的生活。所以,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被認為是高效、公平而穩定的。而且學校的成績好,考的大學更好,最終的工資也會越高,生活也就優渥。這樣就形成了循環,為了將來更好的生活,必須要學校教育更高效,更優秀。那雨後春筍般的校外輔導班就這樣誕生了,把學校教育無限延伸到了校外,這也成了很多孩子們的噩夢。
知名教育家帕西·薩爾伯格和威廉·多伊爾通過大量研究和數據分析對學習教育提出質疑,寫出了《遊戲力》一書。認為學校教育是兒童的悲劇,他嚴重扼殺了孩子玩耍的天性,間接扼殺了孩子在玩耍中所能學到的認知、情感、體能和社會化的發展。
玩耍是天性,而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玩耍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沒有學校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依靠玩耍進行的,人們在原野上奔跑,跳躍,和大自然做親密的接觸。在這個過程中,身體得到更好的鍛鍊,體質肯定得到改善。如果碰到新奇的事物,身邊的小夥伴或許就能告訴你,如果大家都不認識,那就自己慢慢的探索這些事物是做什麼用的,認知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在玩耍中,追逐打鬧,受傷或弄疼不可避免,對方的痛苦,快樂,肯定要了解,自己的痛苦或快樂也要表達,情感連結就更為密切。更為重要的是玩耍更多是幾個人一起進行的,合作,協調,談判,規則,解決衝突等等社會化過程就更容易進行。
反觀現在的學校教育,孩子從3歲上幼兒園,就是一直坐在教室裡,有老師管理著一切,幾點吃飯,幾點睡覺,幾點學習,甚至幾點上廁所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這種管理一直持續到上大學,最終的結果就是很多孩子上了大學,突然自由了,就完全失去目標,不知道幹什麼了,徹夜玩遊戲,每天睡到下午成為常態。完全沒有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化過程不能正常完成,也無法體會別人的感情的連接。學校教育出來的唯一就是一堆到了社會不一定有用的知識。
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可以知道剝奪玩耍的孩子最終會是什麼結果。一份2009年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但該報告的結論是「大部分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甚遠,沒有一個成為行業領袖」。反而那些沒有上完大學的創業者更多的成為財富的創造者,馬雲、比爾蓋茨、賈伯斯等等都是這樣。不能一味的按照學校教育的悲劇去發展,而玩耍,或者說在自己喜歡的遊戲中反而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成就自己。
《遊戲力》已經指出光明的未來,玩耍教育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把遊戲最為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項學習生活條件,讓孩子玩耍起來。而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幼兒園的要求不能教授學業知識,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如果能讓孩子去大自然中玩耍,那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