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能放手+推一把,助孩子學會主動和小朋友玩耍

2020-09-03 四葉草聊育兒

1.問題

一次上課,教我們教育學的老師提到:「學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的合群。」

聽者有意,因為這句話點到了我注意到的一些現象。

在小區的公園裡,從1歲多到5歲左右,都有不主動和小朋友們玩的情況,要麼總是站在那裡看著其他小朋友們玩;要麼獨自玩耍時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玩具後只會哇哇大哭;要麼踢兩腳球走兩圈就覺得無聊,想要回家;……。但也有一些孩子,他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奔跑,踢球,跳躍,你追我趕,捉迷藏,大方的加入小朋友之間的遊戲;或者每人拿個小玩具車,一起組建車隊;或者靜靜的採集樹葉,觀察螞蟻;……,玩的不亦樂。

同樣是孩子,為什麼會有差異?孩子的天性不就是快樂的一起玩耍嗎?

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時,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2.觀察

小區裡面有一處小公園,無論上午還是下午都聚滿了孩子和家長們。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幾個孩子很特別。

其中一對剛三歲的龍鳳胎,強壯,開朗,自信。幾乎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可以在公園裡看到他們。姐弟倆會自己玩,會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並交換玩具,被拒絕時也不以為意,又去找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了,總是能找到自己喜歡玩的事情,奔跑,撿樹枝,玩玩具,踢球……,他們很快樂。再看看照顧他們的奶奶,奶奶悠閒的坐在不遠處,看著兩個孩子,很少幹涉,也不指導孩子們。無論背後有什麼可能性,但看起來,奶奶把自由玩耍,自由交友,自由處理問題的機會給了兩個三歲的孩子。

另一個孩子是個快四歲多的男孩,善於交朋友,善於溝通,健康,結實。經常看到他在樓下跑來跑去的玩,有小朋友的時候和小朋友一起騎車,交換或者借車騎著玩,也會和小朋友們一起捉迷藏,過家家,主導各種遊戲;沒有人的時候,會自娛自樂,寫字,玩水,抓蝴蝶,玩土;和小朋友們也會鬧彆扭,轉身間又和小朋友和好了。在他身上,從來沒有不合群的現象。奶奶負責照看他,但很忙碌,對他耳提面命的時候很少,基本只招呼他該吃飯了,該回家睡覺了。至於和小朋友們的玩耍、溝通、協商、爭執都靠他自己解決。慢慢的,他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主意,遇到事情也很會想辦法,經常會帶著小朋友們一起玩。

3.啟示

走出去。

從雙胞胎到小男孩,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戶外的時間很久。他們時刻與大自然為伴,時刻與你來了我去了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對於新的朋友,他們見怪不怪,能很快融入。這時候的玩耍不像學校,出於安全考慮,會不同程度限制追逐和運動強度;也不像培訓班,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集體學習藝術或者體育項目,缺少自由自在的玩耍;更不像有家長看護的家裡,成人時刻準備著幫助孩子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他們的爭執,他們輕微的肢體碰撞。在戶外,他們可以自由奔跑,為自己賦能,感受自己的速度和力量;他們可以自主選擇玩耍項目,感受自己的自由和權利;他們可以自發處理衝突和矛盾,練習自己處理問題和協調人際關係的本領;……。

所以,第一步,先帶著孩子走出去,保證每天在戶外玩耍的時間。

能放手。

現在每家孩子都少了,一兩個,都是心肝寶貝,都是捧在手心裡,含在嘴巴裡,往往不知不覺呵護過了頭。我們很多學齡前孩子在外面看上去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乖乖巧巧,安安靜靜;……。缺少了一些野性,一些靈動,很多還缺了勇氣和自信。細細反思,和我們的過度呵護,緊張焦慮有很大關係。

一兩歲的時候,孩子在外面玩耍,我們亦步亦趨的跟在身後,擔心孩子受到哪怕一點傷害。我們怕髒,通常會限制他們撿樹枝,玩樹葉,但卻不知,那是培養他觸摸和親近大自然最好時機;一旦摔倒,我們會立刻搶上去抱起孩子;孩子想嘗試滑板車,我們喊著你還太小了,再長大點玩吧。

兩三歲的時候,孩子想從高處往下跳,我們緊張的大呼小叫不可以不可以;孩子和同齡小夥伴爭搶玩具,我們擔心的大叫不能搶不能搶;孩子推一把另外一個孩子,我們可能會急切的大叫著不能打架。我們是否過度緊張了呢?

三歲四的時候,孩子不怎麼和小朋友們玩耍,我們開始著急了,百般引導,毫無起色。無奈間,我們只好親自上陣,但最終卻發現,孩子還是不怎麼和小朋友們玩,卻越來越喜歡纏著你玩遊戲了。不對,我們的目的是引導他學會和小朋友們玩啊,什麼時候我變成了他的同齡小夥伴了?這種陪伴何時是個頭呢?

或許,我們早日學會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早早放手,那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

就像雙胞胎的奶奶和小男孩的奶奶,除了安全,一切皆可嘗試。成人該鼓勵孩子在孩子堆裡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夥伴們,放手讓他們去玩,而不是代替小朋友們成為孩子的玩伴,我們永遠都代替不了,我們只要做好父母就好。在孩子遇到小爭執時,不緊張,不焦慮,先遠遠地看一看,等一等,讓孩子嘗試自己面對和解決。

推一把。

根據我的觀察,如果孩子從一兩歲開始,就帶他經常在戶外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那麼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無論是兩三歲還是三四歲,他都會更加主動的和小朋友們互動玩耍。但如果在這之前,不怎麼帶孩子外出和小朋友們泡在一起,孩子到了外面的環境裡,可能會更加安靜,較少和小朋友們玩,要麼不玩耍,要麼喊著無聊要離開,我們家長就要用點心思了。

可以從熟悉的三四個小朋友開始,經常一起玩耍。不固定某一個人,多個人的玩耍,好處就是讓她不要認定只有一個人是她的好朋友,原來可以有多個人做她的好朋友。如果他們能玩起來,那就是很好的一個開端;如果他們沒法玩起來,那你可以給他們提個好主意:「嗨,寶貝們,你們三個人,正好玩捉迷藏啊!」或者「你們三人需要去探險嗎?能不能帶回來一件有意義的禮物送給我和你們的奶奶?」。當他找你玩的時候,你可以推他一把,說:「媽媽今天不舒服,我在這裡看著你,你和小夥伴們去玩吧。」

慢慢,一天,兩天,三天,……,一兩周之後,你將會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第一天,她沒什麼感覺。

第二天,她放學後說今天不想去小公園玩。

第三天,她說今天捉迷藏好玩。

第四天,她歡快的說,探險好有趣。

第五天,她撿了一根樹枝在土上面寫字,回家的時候把樹枝寶貝的裝在了她的口袋裡。

……。

4.結束

現在的孩子都很忙碌,幼兒園的孩子,一放學很多都不見了人影。有的急匆匆的去上興趣班了,有的急匆匆的回家練琴複習英語寫字算數去了,少了許多自由自在的玩耍。但這個階段,又是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人際交往,衝突處理的關鍵期,缺失了就很難再補回來。究其缺失原因,一是社會現狀,二是家長焦慮。如果我們家長真的無法放鬆,那我們至少走走中庸之路吧,在適當學習的同時不要忘了,要儘可能保證孩子們在一起自由玩耍的時間,至少每天一小時吧。

畢竟,未來社會,是合作型的社會。孩子在未來要成就一些事情,還是要學會合群,能夠合作!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小朋友主動地去學習英語?
    如何讓小朋友主動地去學習英語,關鍵點在於如何讓小朋友學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並且培養出自主愛學的良好習慣首先,我們可以先細分一下小朋友不愛學習的原因一:活潑,愛動,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玩鬧上,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二:人性的本能是懶惰,愛玩,家長是成年人,有多年的教育,教養和生活壓力等情況,來遏制著自己要積極,勤勞等
  • 孩子和小朋友玩不到一起,你可以這樣做
    絕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活潑開朗,主動和小朋友玩成一片,但為什麼有的孩子和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呢?如何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給孩子提供社交環境多讓孩子接觸小朋友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提供社交的機會,多帶他出門,和小區或者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也可以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也允許孩子去別的小朋友家玩。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父母學會「放手」,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達,孩子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已經成了一種特長與技能了。父母一想到自己的小孩也內向,瞬間就會焦慮得不行,到遛娃圈跟其它家一對比,心理立刻自覺矮人一截。父母們默認內向孩子「不會說話」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不論外向或是內向的孩子,學會與人溝通的技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事情。
  • 家長只有學會放手,才能看到孩子的成長
    周末帶著孩子和朋友聚會,去了一家地攤烤肉,兒子和其他兩個小朋友相處的很融洽,吃完飯他們和附近鄰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去玩,我和另一位寶媽總是不放心的盯著他們,時不時的過去看看孩子們的狀況。當我走過去觀察時,聽到孩子們在討論關於「搗亂」的問題,兒子說另一個小朋友在搗亂,另一個小朋友說兒子在胡說八道,他沒有在搗亂,當時我聽著心裡一緊,不知道他會怎麼應對,而且聲音雙方聲音此起彼伏,互不相讓。我看到大孩子用手指著兒子說話,像在訓人一樣,我忍不住介入和他們說,你們可以先討論一下什麼叫搗亂,再來評價誰說的對不對好不好?
  • 孩子進入「行走敏感期」,父母要適時放手,3步助孩子獨立行走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少不了學走路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有的父母會很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去走,也有的父母不敢放手,害怕孩子摔倒。小林的寶寶最近正在學習走路,為此小林可謂是擔心不已,寶寶在還沒學走路時,看到他爬上爬下,小林就很擔心他磕了碰了。
  • 孩子送入幼兒園以後,你真正做到「放手」了嗎?
    她繼續說到:我女兒之前幼兒園班裡有個小朋友,放學回到家嘴巴受傷了,家長沒有做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就說是老師打的。然後,去幼兒園查監控,監控沒有結果,就說是老師在監控死角打的。最後,孩子轉園了。我們那附近總共有4所幼兒園,這個孩子就這樣一直轉園。4所幼兒園都上過,都不合適。最後,去了離我們那片比較遠的地方上的。朋友繼續告訴我:如果你決定送孩子去幼兒園,那就要學會放手,學會平常心,學會相信老師。孩子之間的玩耍,孩子自己的跑跑跳跳,都是孩子可能會受一些傷的原因。
  • 孩子不敢交朋友,對他說「去找小朋友玩」沒用,要教孩子轉換視角
    昨天晚上,帶孩子在廣場上玩,聽到旁邊不遠處一個媽媽說:「你自己去找小朋友玩,想玩就自己去找,怕什麼。」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一動不動地站著媽媽身邊,扭捏著拉著媽媽的裙子,媽媽用手輕推著女兒說:「沒事,去,去一起玩吧。」女兒被媽媽這麼一推,更往媽媽身上靠了。旁邊的奶奶看了說:「這孩子太膽小了,和小朋友玩有什麼害怕的。」
  • 孩子不敢交朋友,對他說「去找小朋友玩」沒用,破冰在於轉換視角
    昨天晚上,帶孩子在廣場上玩,聽到旁邊不遠處一個媽媽說:「你自己去找小朋友玩,想玩就自己去找,怕什麼。」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一動不動的站著媽媽身邊,扭捏著拉著媽媽的裙子,媽媽用手輕推著女兒說:「沒事,去,去一起玩吧。」女兒被媽媽這麼一推,更往媽媽身上靠了。
  •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時,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於是媽媽帶著洋洋來到了兒童公園,兒童公園裡的小朋友都在開心地玩耍。媽媽在旁邊催促著在洋洋:"趕緊加入他們啊,你究竟在害怕什麼?"看著小朋友們來來去去玩得非常開心,洋洋又想加入又害怕。"媽媽,我還是不去了,我又不認識他們,我在旁邊看就好了。"洋洋對媽媽說道。
  • 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深以為然,為人父母,無論你多麼的愛孩子,首先就要學會放手,而這恰恰是為人父母最難做到的事。什麼是放手?什麼時候放手?怎麼放手對孩子最好?
  • 請學會放手!小孩子比你想像得更獨立
    《育兒的基本》這本書裡說,孩子有主意、想自己做主,是非常好的事,沒什麼可憂慮的。我們認為,從小學會自己做主的孩子,會更獨立更懂得負責任、不任性、不執拗、更容易建立自我意識,不會唯我獨尊,也不會盲目從眾,更容易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也更能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 孩子的成長,從家長的主動放手開始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大包大攬,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家長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手」。 適度放手,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自信心有的家長,不滿一歲的時候就讓孩子學走路,豈不知爬行對孩子平衡感的重要作用;還沒上幼兒園就讓孩子去早教機構學拼音、英文;幼兒園沒結束又去早早學小學的課程了,讓孩子倍感壓力,早早地失去了快樂自在地童年,最終效果也不見得理想。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他都快成男子漢了,他能做的事,還是讓他做更好。遲到了,老師會罰他,下次他就不遲到了。」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 學會適當放手才是有利孩子成長最正確的方式
    昨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樣去接寶寶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寶寶對我說,媽媽回家第一件事是要先洗手。我說,對的寶寶越來越愛乾淨了,知道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都要變成一個小大人了。寶寶聽了一蹦一跳的繼續往前走。要和很多小朋友一起吃飯、一起上課、一起睡覺,我真是各種擔心,怕寶寶在學校吃不飽、萬一摔著了怎麼辦、萬一有小朋友欺負他怎麼辦、想媽媽怎麼辦真是各種擔心。那段時間送他上完學,回到家就覺得心裡空落落的。要是平時家裡都是寶寶歡笑聲。
  • 玩耍與陪伴結合,讓孩子與世界建立緊密聯繫
    可以說我的童年是在玩中度過的,我當然明白玩對一個孩子的意義。我也深知自己常常不來由的感到喜悅、高興,是因為我在兒時得到了充足的玩耍。玩耍與陪伴同樣重要!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裡說到:生命最初的兩年最為重要,我們要學會思考、感覺、行走、說話,與周圍世界建立聯繫。通過玩,孩子與世界建立連接,而媽媽和孩子一起玩,那就是玩耍與陪伴結合,你——贏了!
  • 很好奇兒子怎麼突然學會自己吃飯,老婆卻說通過遊樂場玩耍學會的
    但是就在我今天晚上下班回家,突然發現孩子竟然會自己吃飯了。我十分的驚訝,我也沒聽老婆說最近在教兒子如何吃飯啊!那他是怎麼學會的呢?最開始我還在抉擇到底是給讓孩子去上早教課呢?還是讓她在遊樂場玩呢?所以我陪他去去試聽的幾節早教課,雖然上課很有趣,體育課,繪畫,音樂課等。但是我發現他對上課並沒有什麼興趣,經常是老師在上課他在場地上自己玩耍,抱到懷裡對上課也不是很有興趣。
  • 放手去愛,獨立成長
    活動開始後,孩子能按照幼兒園安排的流程去完成所有事情,看著老師發來的一張張照片,眼睛溼潤了,這是你們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面對獨立,可是每一個小朋友都很棒,原來孩子們在不經意的點滴中就長大了,愛他,就應該放手,應該相信,相信寶貝們能做好一切。孩子的獨立夜,老師的不眠夜,謝謝老師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最後祝幼兒園所有老師工作順利。
  • 玩滑梯時別的小朋友一過來,孩子就主動退讓,是「軟弱」的表現嗎
    滑梯好像是每個人童年最不缺少的玩具,對於孩子們來說,玩滑梯好像沒有累這一說。神奇爸爸家的兩個孩子也是喜歡玩滑梯,但是最近好像看見很多家長反應,自己家的孩子膽子太小了,別人都是玩的樂此不疲,自己的娃一看別人過來了,接著就給人家讓路問孩子是不是害怕呢?
  • 寶寶成長必備:如何鼓勵你的孩子學會自己玩耍?
    玩耍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在身體上、認知上、社交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給予孩子全方位的支持。「當他們可以獨自玩耍時,他們所獲得的是好奇心、自主性、學習主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獨自玩耍是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展的一項重要技能。「我認為,看到孩子和父母分開坐在一起,並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通常我們會將其設想大約14或15個月。但即使是還在襁褓中的嬰兒也可能開始學會獨自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