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題
一次上課,教我們教育學的老師提到:「學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的合群。」
聽者有意,因為這句話點到了我注意到的一些現象。
在小區的公園裡,從1歲多到5歲左右,都有不主動和小朋友們玩的情況,要麼總是站在那裡看著其他小朋友們玩;要麼獨自玩耍時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玩具後只會哇哇大哭;要麼踢兩腳球走兩圈就覺得無聊,想要回家;……。但也有一些孩子,他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奔跑,踢球,跳躍,你追我趕,捉迷藏,大方的加入小朋友之間的遊戲;或者每人拿個小玩具車,一起組建車隊;或者靜靜的採集樹葉,觀察螞蟻;……,玩的不亦樂。
同樣是孩子,為什麼會有差異?孩子的天性不就是快樂的一起玩耍嗎?
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時,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2.觀察
小區裡面有一處小公園,無論上午還是下午都聚滿了孩子和家長們。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幾個孩子很特別。
其中一對剛三歲的龍鳳胎,強壯,開朗,自信。幾乎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可以在公園裡看到他們。姐弟倆會自己玩,會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並交換玩具,被拒絕時也不以為意,又去找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了,總是能找到自己喜歡玩的事情,奔跑,撿樹枝,玩玩具,踢球……,他們很快樂。再看看照顧他們的奶奶,奶奶悠閒的坐在不遠處,看著兩個孩子,很少幹涉,也不指導孩子們。無論背後有什麼可能性,但看起來,奶奶把自由玩耍,自由交友,自由處理問題的機會給了兩個三歲的孩子。
另一個孩子是個快四歲多的男孩,善於交朋友,善於溝通,健康,結實。經常看到他在樓下跑來跑去的玩,有小朋友的時候和小朋友一起騎車,交換或者借車騎著玩,也會和小朋友們一起捉迷藏,過家家,主導各種遊戲;沒有人的時候,會自娛自樂,寫字,玩水,抓蝴蝶,玩土;和小朋友們也會鬧彆扭,轉身間又和小朋友和好了。在他身上,從來沒有不合群的現象。奶奶負責照看他,但很忙碌,對他耳提面命的時候很少,基本只招呼他該吃飯了,該回家睡覺了。至於和小朋友們的玩耍、溝通、協商、爭執都靠他自己解決。慢慢的,他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主意,遇到事情也很會想辦法,經常會帶著小朋友們一起玩。
3.啟示
走出去。
從雙胞胎到小男孩,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戶外的時間很久。他們時刻與大自然為伴,時刻與你來了我去了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對於新的朋友,他們見怪不怪,能很快融入。這時候的玩耍不像學校,出於安全考慮,會不同程度限制追逐和運動強度;也不像培訓班,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集體學習藝術或者體育項目,缺少自由自在的玩耍;更不像有家長看護的家裡,成人時刻準備著幫助孩子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他們的爭執,他們輕微的肢體碰撞。在戶外,他們可以自由奔跑,為自己賦能,感受自己的速度和力量;他們可以自主選擇玩耍項目,感受自己的自由和權利;他們可以自發處理衝突和矛盾,練習自己處理問題和協調人際關係的本領;……。
所以,第一步,先帶著孩子走出去,保證每天在戶外玩耍的時間。
能放手。
現在每家孩子都少了,一兩個,都是心肝寶貝,都是捧在手心裡,含在嘴巴裡,往往不知不覺呵護過了頭。我們很多學齡前孩子在外面看上去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乖乖巧巧,安安靜靜;……。缺少了一些野性,一些靈動,很多還缺了勇氣和自信。細細反思,和我們的過度呵護,緊張焦慮有很大關係。
一兩歲的時候,孩子在外面玩耍,我們亦步亦趨的跟在身後,擔心孩子受到哪怕一點傷害。我們怕髒,通常會限制他們撿樹枝,玩樹葉,但卻不知,那是培養他觸摸和親近大自然最好時機;一旦摔倒,我們會立刻搶上去抱起孩子;孩子想嘗試滑板車,我們喊著你還太小了,再長大點玩吧。
兩三歲的時候,孩子想從高處往下跳,我們緊張的大呼小叫不可以不可以;孩子和同齡小夥伴爭搶玩具,我們擔心的大叫不能搶不能搶;孩子推一把另外一個孩子,我們可能會急切的大叫著不能打架。我們是否過度緊張了呢?
三歲四的時候,孩子不怎麼和小朋友們玩耍,我們開始著急了,百般引導,毫無起色。無奈間,我們只好親自上陣,但最終卻發現,孩子還是不怎麼和小朋友們玩,卻越來越喜歡纏著你玩遊戲了。不對,我們的目的是引導他學會和小朋友們玩啊,什麼時候我變成了他的同齡小夥伴了?這種陪伴何時是個頭呢?
或許,我們早日學會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早早放手,那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
就像雙胞胎的奶奶和小男孩的奶奶,除了安全,一切皆可嘗試。成人該鼓勵孩子在孩子堆裡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夥伴們,放手讓他們去玩,而不是代替小朋友們成為孩子的玩伴,我們永遠都代替不了,我們只要做好父母就好。在孩子遇到小爭執時,不緊張,不焦慮,先遠遠地看一看,等一等,讓孩子嘗試自己面對和解決。
推一把。
根據我的觀察,如果孩子從一兩歲開始,就帶他經常在戶外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那麼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無論是兩三歲還是三四歲,他都會更加主動的和小朋友們互動玩耍。但如果在這之前,不怎麼帶孩子外出和小朋友們泡在一起,孩子到了外面的環境裡,可能會更加安靜,較少和小朋友們玩,要麼不玩耍,要麼喊著無聊要離開,我們家長就要用點心思了。
可以從熟悉的三四個小朋友開始,經常一起玩耍。不固定某一個人,多個人的玩耍,好處就是讓她不要認定只有一個人是她的好朋友,原來可以有多個人做她的好朋友。如果他們能玩起來,那就是很好的一個開端;如果他們沒法玩起來,那你可以給他們提個好主意:「嗨,寶貝們,你們三個人,正好玩捉迷藏啊!」或者「你們三人需要去探險嗎?能不能帶回來一件有意義的禮物送給我和你們的奶奶?」。當他找你玩的時候,你可以推他一把,說:「媽媽今天不舒服,我在這裡看著你,你和小夥伴們去玩吧。」
慢慢,一天,兩天,三天,……,一兩周之後,你將會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第一天,她沒什麼感覺。
第二天,她放學後說今天不想去小公園玩。
第三天,她說今天捉迷藏好玩。
第四天,她歡快的說,探險好有趣。
第五天,她撿了一根樹枝在土上面寫字,回家的時候把樹枝寶貝的裝在了她的口袋裡。
……。
4.結束
現在的孩子都很忙碌,幼兒園的孩子,一放學很多都不見了人影。有的急匆匆的去上興趣班了,有的急匆匆的回家練琴複習英語寫字算數去了,少了許多自由自在的玩耍。但這個階段,又是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人際交往,衝突處理的關鍵期,缺失了就很難再補回來。究其缺失原因,一是社會現狀,二是家長焦慮。如果我們家長真的無法放鬆,那我們至少走走中庸之路吧,在適當學習的同時不要忘了,要儘可能保證孩子們在一起自由玩耍的時間,至少每天一小時吧。
畢竟,未來社會,是合作型的社會。孩子在未來要成就一些事情,還是要學會合群,能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