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上海:上海,我的第二故鄉

2020-12-22 網易新聞

  編者按:上海是臺商投資最集中的大陸城市之一,臺商在上海的投資項目到今年1月底累計已達到5100多項,在上海居住、工作的臺胞,已經達到數十萬人。

  臺胞在上海的生活狀態和所思所想,一直受到臺灣島內民眾和海外的關注。近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浦江之聲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臺灣人在上海的故事」徵文揭曉。300多篇徵文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臺胞在上海創業、經商、生活、學習、交流等方面的情況。新華社從4月22日起播發這次徵文中的一些獲獎作品,敬請垂注。

  新華社上海4月22日電

  上海,我的第二故鄉黃彥勳

  在來上海之前,像我這樣的臺灣學生對上海的印象是從書本和電影上得來的:充滿神秘的色彩、十裡洋場、風情萬種的「萬國博覽會」外灘、霓虹燈閃爍的「夜上海」……這些舊有的繁華,勾勒出我們臺灣學生心目中的上海,引起過我無限的遐想和嚮往。

  我從小就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以及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中國獨有的中醫藥學,因為「中醫」是中國三大國粹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在臺灣時就曾經自學中醫典籍,愈是深入其中,就愈是愛不釋手。但苦於臺灣的中醫學比較薄弱,且缺乏良師指導。後來,我偶然得知上海中醫藥大學對臺灣招生,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我懷著喜悅而忐忑的心情,前往上海,去往那陌生而又仿佛熟知的地方。喜的是,從此我可以在中醫學真正的沃土上學習;不安的是,畢竟從未去過上海,上海究竟是什麼樣子?是如書中所述,抑或是如今的上海並非如電影中所描繪的那樣繁華?

  1995年我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絲失落。上海,沒有華麗的外表,沒有明朗的天空,一切都是灰濛濛的;古老的房屋浸潤在歷史的班駁痕跡中,擁塞狹小的街道,陳舊的「夏利」計程車行駛中發出嘰嘰嘎嘎的聲響。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終於來到了上海中醫藥大學。到了學校之後,隨處可遇的熱情與關懷化解了我心中的疑惑與不安。慈愛的老師,熱情的宿舍門房阿姨,對我這樣一個遠離家鄉的臺灣學子問寒問暖,主動幫我登記註冊,還將我的宿舍打掃整理,令我感到特別親切順心。

  學校的課程對我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我終於可以全面而又系統地學習古老的中醫了。起初雖然也有對於學習環境和方式的不習慣,但是依靠著老師悉心指導、耐心教誨,以及學校裡來自各地學友的幫助,我逐漸適應了這裡的學習與生活,也得到了很多新的快樂。

  學校為了豐富我們臺灣學子的生活,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祖國的情況,組織安排了許多活動,諸如參觀遊覽上海的歷史名勝古蹟、現代化的科研所和工廠,還時常帶我們去各地旅遊,以增加我們對民風民情的了解。老師們也常常關切地詢問我們的學習,主動為我們答疑解惑。身邊的大陸學友更與我們朝夕相處,他們來自祖國各地,北至黑龍江、南至廣東、東至遼寧、西至新疆。我們一起學習,各自論說對中醫的感受,一起出去聚會遊玩,就如兄弟般融洽。就算遇到再難的考試,有了如此良師益友的扶持,疑惑也能一一化解,困難也能一一克服。

  時光荏苒,如今我已經學成畢業,並且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每年春節、中秋節,我幾乎都在上海度過。上海市有關部門為解我們這群離鄉臺灣遊子的思鄉之愁,每年都會組織我們聚會團圓,令我們感到特別的親切與溫暖。如今的上海較之我剛來之時已經完全換了容顏。上海在進步,在發展,上海的變化簡直令人目不暇接。「夏利」車已經被「大眾桑塔納」所取代,聽說今後還將用更豪華的車作為計程車。高架、輕軌、越江大橋、新的浦東國際機場、磁懸浮列車以及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等不斷湧現,上海已經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環境愈來愈美,一片片大型綠地陸續建成,灰濛濛的天空少了,明媚的陽光多了,這些美麗的城市綠地在臺灣都是少見的。上海逐步擺脫了「舊上海灘」的影子,呈現出一股清新、蓬勃的朝氣。我常對在臺灣的友人說:「只有親自來上海,你才能體會真正的上海。」

  上海,我曾經對你那樣的陌生;如今,我生活在你的懷抱,並已喜歡上了你。上海,圓了我的中醫之夢;上海,給予了我一個溫暖的家;上海,為我展現了發展的廣闊平臺。上海,我的第二故鄉。

  自我來上海之後,海峽兩岸經歷了很多事件。1999年9月21日,故鄉臺灣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強烈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無數臺胞瞬間痛失親人。兩岸同胞,骨肉相連,「9.21」大地震牽動了祖國大陸億萬同胞的心,一封封電報,一聲聲問候,以及隨時準備向臺灣災區輸送的救災藥品、物資和醫療隊,都傳遞著手足之情、同胞之愛。

  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秉承著祖先的傳統、創造著屬於中華的文明。我衷心希望海峽兩岸能用理解代替政詰,用相互的關助創造信心,用和平換取隔膜,將心比心,以情易情,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相關焦點

  • 土生土長臺灣人張簡珍: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
    土生土長臺灣人張簡珍: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 2020年08月31日 09:1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8月30日電 題:土生土長臺灣人張簡珍: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  中新社記者 繆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有很多選擇,因為我在倫敦、洛杉磯、東京、臺北、高雄等一些地方都有家,但我選擇回上海的家,到現在都沒有離開過。」
  • 從"驛站"到"故鄉" 外僑是如何認同上海的?
    著名歷史學家熊月之談道:上海史研究是國際顯學,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因為上海史研究者人多勢眾,被學術界戲稱為「上海幫」。復旦歷史系教授王維江介紹:早在百年前外國有識之士從廣東一路北上到上海後感嘆:香港是被英國殖民籠罩,廣州被傳統束縛,只有上海是自由開放的、有自己個性的城市。    僑民是全球化過程中因人口遠距離移動、長時間居留而出現的普遍現象。
  • 臺灣人在大陸:我遇到的一個上海姑娘
    臺灣人在大陸:我遇到的一個上海姑娘 >   中新網11月8日電 臺灣《旺報》刊載了臺灣高雄林士清的文章,作者描述了對自己所認識的一個上海姑娘的看法。
  • 定居上海的臺灣人為子女教育鬆了一口氣
    除每年回臺灣探親一次,蔡先生98%的時間都在上海。他說,臺灣是他的第二故鄉,也是最終的故鄉。蔡先生的兩個孩子分別在上海中學和復旦附小讀中學和小學。蔡先生說,他的孩子之所以都上了本地的學校,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專門招收臺灣人子弟的學校,但他認為,在本地的學校上學也很好,學校要求得比臺灣的學校還嚴格。
  • 上海遠超臺北 臺灣人對上海人刮目相看
    風度翩翩、玉樹臨風……這幾天,臺灣媒體把溢美之辭都送給了赴臺宣傳世博會的上海市長韓正。上海早已是數一數二的國際大都市,臺灣人對上海早已不陌生。臺灣人喜歡上海菜的濃油赤醬,甚至還有人專門教人講吳儂軟語的上海話。「俊男型」政治人物在臺灣一向受歡迎,韓正的臺灣之行短時間內在臺灣颳起一股上海熱。
  • 臺北到上海:新上海人
    根據《遠見》大上海獨家調查,已有六成三的新上海人開始安家落戶。  上海達彼思廣告總監葉國偉,有一次去機場接太太,先後看到7個朋友走出來,朋友個個嚇一跳,「你怎麼知道來接我?」他只能尷尬地傻笑。  浦東機場,現在成了臺商機場。「在浦東機場,一半人揮揮手對我說:嘿!我來了;另一半則揮揮手說:對不起,我不玩了!」
  • 臺灣大學生上海尋夢
    由華夏經緯網、太平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會、上海建志教育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通向未來之路——臺灣大學生研習上海」活動7月12日至8月8日舉辦,來自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島內10餘所大學的學生在赫比國際公司、旺旺集團、中華航空等企業進行為期28天的在崗實習。
  • 周莊臺灣老街將對接上海世博會 盡展寶島風情
    中新網蘇州7月23日電 (劉田甜) 周莊臺灣老街企劃總監陳一志今日透露,該老街將於今年八到九月份全面營業,屆時將向遊客收取門票,具體費用尚未確定。全面營業後的老街將對接上海世博會盡展寶島風情,有二十五家以上的臺灣特色門店向大陸遊客開放。   臺灣老街是中國大陸第一座臺灣懷舊主題風情老街,仿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建築風格。
  • 上海的臺灣人住得怎麼樣?
    臺灣人喜歡上海,是一種浸染在回憶、張愛玲和白先勇的小說中的喜愛。臺灣人對上海有著天然的親近,一見如故的喜愛,索性就住了下來。      據統計,目前在上海市區的常住人口中,外地、外籍人士已達30%,其中臺商的數量不下20萬人。從前,來上海常住的臺灣人,大多是先住賓館,然後租房,最後買房。但現在許多臺灣人是先買房,然後人再過來。
  • 對比臺北與上海的方方面面,臺灣小哥告誡臺灣人「謙虛一點」
    【文/觀察者網 徐喆】一直以來,臺灣對大陸都有著深深的誤解。但隨著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來到大陸工作生活,一部分人的態度便發生了轉變。 前不久,一位臺灣小哥@弱肌店長Jeremy 在微博分享了一段自己錄製的視頻,從各種角度比較了臺北與上海的不同。在他眼裡,不管是便利程度,還是大陸年輕人身上的奮鬥精神,比臺灣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 朱立倫支持將上海世博會臺灣館遷回臺北縣平溪
    中國臺灣網9月2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國民黨籍新北市長(由現臺北縣改稱)參選人朱立倫昨天在走訪臺北縣平溪、雙溪及瑞芳等地時,表示支持爭取將上海世博會臺灣館遷回平溪。  朱立倫昨天因颱風取消整天行程,下午走訪平溪、雙溪及瑞芳等東北角地區,國民黨籍「立委」李慶華及縣議員廖秀雄等陪同。
  • 臺灣大學生上海尋夢:我挺羨慕大陸 終生難忘的體驗
    這個盛夏,95名臺灣大學生在上海展開了尋夢之旅。由華夏經緯網、太平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會、上海建志教育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通向未來之路——臺灣大學生研習上海」活動7月12日至8月8日舉辦,來自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島內10餘所大學的學生在赫比國際公司、旺旺集團、中華航空等企業進行為期28天的在崗實習。
  • 我一個上海人都不知道,上海有這麼多家博物館!
    除了許多對博物館的花式讚美 最戳小觀的其實是這麼一條 ▽▽▽ 我的天 咋這麼多博物館 我一個上海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多博物館
  • 從武術師到中醫師,那些在上海做中醫的臺灣人
    「我想著不如多一樣技能,就跑去中醫藥大學學起了中醫。」在臺灣,針灸推拿是各家中醫診所的最重要「抓手」,本科學體育的石承主早就感受到了中醫的神奇療效。「如果我再接觸一下中藥的理論,這不就懂的更多了嗎?」 因為臺灣地區並不承認大陸的學歷和醫師資格,如果想在大陸學醫,也就意味著肯定不能回臺灣學以致用。
  • 臺灣人最喜歡哪個大陸城市?居然不是上海
    一直想做一個小調查,關於臺灣人最喜歡的大陸城市。遠因是幾年前到臺灣交換的時候,和一個臺灣妹子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時我問她:「你家人會讓你去大陸發展嗎?」她先是不假思索地說到:「不會吧,其實我爸蠻綠的。」但還沒等我做出回應,她又補了一句:「但上海可以吧。我爸還蠻喜歡上海的。」
  • 光陰的故事(三):忘不了你,陽泉,我的第二故鄉
    從1960年7月一直到1985年底,整整25年,我們上海402車隊長期駐紮在陽泉,在為陽泉地方煤礦搶運煤炭的同時,也為陽泉工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為陽泉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一些幫助,可以說,我們這些上海家也是陽泉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陽泉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 兩岸經濟自由化比拼 上海後發制人跑贏臺灣
    這兩天,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如何應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島內財經界的熱門話題。今年「雙十慶典」時,馬英九也特別提到上海「自貿區」這個對手,明確表態要加快臺灣「自經區」的開放步伐。  在李克強總理的強力推動下,上海「自貿區」建設已風風火火地展開了;反觀臺灣,受藍綠政爭影響,有關「自經區」進一步開放的法案仍躺在「立法院」。
  • 臺灣青年法律人才樂與上海「結緣」
    新華社上海7月10日電(記者潘清)這個暑假,來自臺灣東吳大學的法律專業研究生陳奕豪成為第四屆「臺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的一名學員,來到上海市恆業律師事務所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習實踐。  實踐開始短短一周,帶教律師的悉心指導,令已經取得臺灣地區律師執照的陳奕豪獲益良多,也讓他對這次特殊的「職業初體驗」充滿期待。
  • 旅美臺人從上海回來後說:我不拼了 臺灣下一代自求多福吧!
    熟悉兩岸事務的臺「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最近在臉書上轉發了他一位住在美國的臺灣朋友發給他的一篇文章《到上海的新體驗 》 ,大談上海「軟體的進步與發展 」,結尾表示「我已退休,不拼了,臺灣的下一代就自求多福吧! 」  林中斌將文章發到個人臉書,特別強調,不敢獨佔,或知情不報。
  • 上海姑娘李婭莎奪金曲獎歌后 竟因大陸身份遭臺灣網友攻擊
    7月6日晚,上海姑娘李婭莎打敗多名臺灣籍歌手,出人意料地奪下臺灣金曲獎閩南語歌后。沒想到,剛憑藉實力贏得的桂冠,還沒戴穩,便因泛政治化之風被吹得搖搖晃晃。李婭莎是第一位奪取閩南語歌后的大陸人  李婭莎在慶功宴泣不成聲,因為早就有人跟她說過「大陸人不可能得金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