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海是臺商投資最集中的大陸城市之一,臺商在上海的投資項目到今年1月底累計已達到5100多項,在上海居住、工作的臺胞,已經達到數十萬人。
臺胞在上海的生活狀態和所思所想,一直受到臺灣島內民眾和海外的關注。近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浦江之聲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臺灣人在上海的故事」徵文揭曉。300多篇徵文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臺胞在上海創業、經商、生活、學習、交流等方面的情況。新華社從4月22日起播發這次徵文中的一些獲獎作品,敬請垂注。
新華社上海4月22日電
上海,我的第二故鄉黃彥勳
在來上海之前,像我這樣的臺灣學生對上海的印象是從書本和電影上得來的:充滿神秘的色彩、十裡洋場、風情萬種的「萬國博覽會」外灘、霓虹燈閃爍的「夜上海」……這些舊有的繁華,勾勒出我們臺灣學生心目中的上海,引起過我無限的遐想和嚮往。
我從小就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以及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中國獨有的中醫藥學,因為「中醫」是中國三大國粹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在臺灣時就曾經自學中醫典籍,愈是深入其中,就愈是愛不釋手。但苦於臺灣的中醫學比較薄弱,且缺乏良師指導。後來,我偶然得知上海中醫藥大學對臺灣招生,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我懷著喜悅而忐忑的心情,前往上海,去往那陌生而又仿佛熟知的地方。喜的是,從此我可以在中醫學真正的沃土上學習;不安的是,畢竟從未去過上海,上海究竟是什麼樣子?是如書中所述,抑或是如今的上海並非如電影中所描繪的那樣繁華?
1995年我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絲失落。上海,沒有華麗的外表,沒有明朗的天空,一切都是灰濛濛的;古老的房屋浸潤在歷史的班駁痕跡中,擁塞狹小的街道,陳舊的「夏利」計程車行駛中發出嘰嘰嘎嘎的聲響。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終於來到了上海中醫藥大學。到了學校之後,隨處可遇的熱情與關懷化解了我心中的疑惑與不安。慈愛的老師,熱情的宿舍門房阿姨,對我這樣一個遠離家鄉的臺灣學子問寒問暖,主動幫我登記註冊,還將我的宿舍打掃整理,令我感到特別親切順心。
學校的課程對我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我終於可以全面而又系統地學習古老的中醫了。起初雖然也有對於學習環境和方式的不習慣,但是依靠著老師悉心指導、耐心教誨,以及學校裡來自各地學友的幫助,我逐漸適應了這裡的學習與生活,也得到了很多新的快樂。
學校為了豐富我們臺灣學子的生活,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祖國的情況,組織安排了許多活動,諸如參觀遊覽上海的歷史名勝古蹟、現代化的科研所和工廠,還時常帶我們去各地旅遊,以增加我們對民風民情的了解。老師們也常常關切地詢問我們的學習,主動為我們答疑解惑。身邊的大陸學友更與我們朝夕相處,他們來自祖國各地,北至黑龍江、南至廣東、東至遼寧、西至新疆。我們一起學習,各自論說對中醫的感受,一起出去聚會遊玩,就如兄弟般融洽。就算遇到再難的考試,有了如此良師益友的扶持,疑惑也能一一化解,困難也能一一克服。
時光荏苒,如今我已經學成畢業,並且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每年春節、中秋節,我幾乎都在上海度過。上海市有關部門為解我們這群離鄉臺灣遊子的思鄉之愁,每年都會組織我們聚會團圓,令我們感到特別的親切與溫暖。如今的上海較之我剛來之時已經完全換了容顏。上海在進步,在發展,上海的變化簡直令人目不暇接。「夏利」車已經被「大眾桑塔納」所取代,聽說今後還將用更豪華的車作為計程車。高架、輕軌、越江大橋、新的浦東國際機場、磁懸浮列車以及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等不斷湧現,上海已經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環境愈來愈美,一片片大型綠地陸續建成,灰濛濛的天空少了,明媚的陽光多了,這些美麗的城市綠地在臺灣都是少見的。上海逐步擺脫了「舊上海灘」的影子,呈現出一股清新、蓬勃的朝氣。我常對在臺灣的友人說:「只有親自來上海,你才能體會真正的上海。」
上海,我曾經對你那樣的陌生;如今,我生活在你的懷抱,並已喜歡上了你。上海,圓了我的中醫之夢;上海,給予了我一個溫暖的家;上海,為我展現了發展的廣闊平臺。上海,我的第二故鄉。
自我來上海之後,海峽兩岸經歷了很多事件。1999年9月21日,故鄉臺灣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強烈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無數臺胞瞬間痛失親人。兩岸同胞,骨肉相連,「9.21」大地震牽動了祖國大陸億萬同胞的心,一封封電報,一聲聲問候,以及隨時準備向臺灣災區輸送的救災藥品、物資和醫療隊,都傳遞著手足之情、同胞之愛。
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秉承著祖先的傳統、創造著屬於中華的文明。我衷心希望海峽兩岸能用理解代替政詰,用相互的關助創造信心,用和平換取隔膜,將心比心,以情易情,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