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升學季,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前幾天情報員看到杭州的一個升學相關的新聞,想到天津家長也有面臨這種情況的,不由心生感慨。
根據媒體報導,7月20日晚上,20多位家長冒雨從30公裡外的下沙趕到了杭州教育局,要為自家的孩子爭取一個更好的教育機會。
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是幾天前,杭州公辦小學第一階段錄取結束,部分公辦小學罕見地出現了「一表生爆表」,報名人數遠超招生人數,其中就包括錢塘新區最好的小學文海小學!而且缺口還很大,一共有148個孩子「超載」了!
這其中的103人是所謂的「一表一學生」,就是說不僅住在學區房裡,全家的戶口也在學區內,完全符合學區資格!就因為超名額了,得,學區房白買了!
家長能不著急麼?就到處找說法,學校和教育局也都在想辦法,但怎麼都不能讓所有人滿意。
Round1:
文海小學給出的應對措施是,把他們調劑到其他學校去,方案很快出來了:75人去雲帆、42人到下沙一小、31人去景苑。
調劑政策一出,這一百多個學生家長不幹了,調劑的3所小學是今年未招滿的公辦學校,即便不是杭州戶口的外地人也能讀。而文海小學畢竟是錢塘新區最好的小學,這落差太大,於是就有了開頭的冒雨找到教育局。
Round2:
教育局為此也非常驚訝,因為根據以往情況,雖然學區生一直都在報警,但是由於很多孩子要參加民辦搖號,所以,名額肯定是足夠的,不可能出現超限接受不了需要調劑的現象發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就要詳細說一說浙江的政策了——浙江的政策規定,參加民辦學校搖號,沒有錄取的,按照「同類靠後」的原則安排入學。
潛臺詞就是,如果你要參加民辦搖號的,回來的話,要排在同一類學生的後面,假如生源已滿,對不起,就只能統籌安排。這個政策對今年家長的殺傷力非常大。
很多家長為了能保證能順利進入文海這所公辦優質學校,紛紛放棄了民辦搖號,於是今年杭州罕見地出現了民辦小學招生不足、公辦學校被擠爆的現象。
對於學校提出的調劑方案,家長明確表示不能接受,為了這個上學資格,有人提前8年多就買了房,落了戶,就為了讓孩子成為「一表一」。有一位家長為了孩子讀書,放棄了村裡每年幾十萬塊的補貼,把一家人在農村戶口都遷了過來。還有家長是通過人才引進落戶,89平的房子花了350萬,為此還賣了老家的房子。
……
這一切,就是為了一套學區房,為了今年孩子可以進入這所小學。沒有想到,學區房白買了。
Round3:
教育局也很重視啊,就想轍給解決問題……
方案1:一開始,家長提出的訴求是要求學校擴建增容,只要孩子能進學校上學,家長也就無所謂了。
但沒想到,這樣的提議卻遭到了文海小學在讀家長的激烈反對,580位家長們竟然聯名發表了《文清錄取新生及老生有話說》的公開信,表示不接受學校擴班擴容,還指責被調劑孩子的家長們:破壞規則、給教衛局施壓、踐踏他人利益。
家長之間的對峙,勢如水火。這個方案還沒有出臺就已經胎死腹中。
方案2:很快,教育局拿出了另外一種方案,把這批學生,放到另外一所比較出名的文翰學校借讀,但是考慮到文翰學校還在建設當中,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建好,所以還要借用一所比較出名的民辦學校養正小學上三年。
養正小學是錢江新區比較牛的民辦小學,教育質量並不次於文海,而且距離上也可以接受。大部分人同意了這個方案。
但接下來,沒有想到的事又發生了——民辦養正小學的家長卻不幹了:憑啥我們的資源要給他們用?我們是通過搖號搖進來的,一年學費大幾萬,而這批學生繳著公辦的費用,享受民辦的待遇,不行!
又是一場鬧劇,288位養正家長也索性跑到教育部門表達不滿。教育局也非常頭疼,在他們的堅持抗議下,7月20日,教育局宣布調劑方案作廢。
方案3:本部的小學家長排斥,其他學校的家長也不願意接受,被折騰了三次的學生家長們,再次聚集在杭州市教育局門口,希望問題得到結局。一位父親情緒比較激動,一邊說一邊就跪下去了。
教育局對此也沒有辦法,經過多方的談話,於是第三種方案出爐了:保留公辦文翰小學的學籍,去一所中學起源中學借讀三年,如果此方案不同意,就只能從雲帆小學、下沙一小、景苑小學中選一所借讀。
連番折騰之後,大部分學生家長們已經表示了同意。起源中學地鐵、公交無法直達,最遠的家庭距此8公裡。這意味著,要麼讓孩子坐將近40分鐘的公交車上學,或者家長們每天往返於貨車遍地的德勝高架接送。當然,他們最擔心的還是:三年之後,政策還會不會再變……
從杭州教育局的解決方式來看,工作人員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協調。只是連他們也沒有預料到,最大的阻力不是學校,而是文海和養正的學生家長。
三撥素不相識的家長,無意間站到了彼此的對立面。為了保衛自己的學區,所有人都拼了。
實際上,不只是杭州,類似的事天津升學的時候也發生過。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有人說,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資源的稀缺,城市的擴張,學校開辦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人口增加的速度。
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但是從最近幾年看,規則一變再變,改變就意味著會產生各種衝突和摩擦,這種衝突,是每個發展中城市所必然要經歷的陣痛,這種陣痛,需要時間來改變,目前就只能適應。
眼下,天津也正在經歷一輪劇烈的教育資源調整,幼升小還好,而小升初首次公民同招,新高考改革也是第一年……這些既是對「教育公平」呼聲的積極回應,也是為未來承載更多人口做準備。
以我們重點解讀過的小升初而言,今年天津各區的計劃招生人數整體都擴充了,原因之一正是為了應對公民同招後可能出現的學位不足的情況:
其中南開區的擴招人數甚至達到了1000以上,河西區規定:如果學生第一輪的六個志願均未被錄取,有剩餘招生計劃的學校將會調整招生名額。
當然,教育局和學校再怎麼調劑應對,優質的教育資源始終是稀缺的。
很多遊戲規則,都已經或者即將要改變了。「變,才是未來唯一不變的主題。」調劑、分流、借讀、搖號正在逐步變成現實。希望每個身處其中的家長,都能理解其中的意義,並做好充足的心理和行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