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性格如同不羈野馬,藐視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極端。他們勇於變革,卻不去估量實際的條件和可能,結果常常因為浮躁而變革不成,招致意外的麻煩。——弗朗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
青少年時常想瀟灑的「瘋」一回,這種「瀟灑」的表現是成長中的衝動。可惜這種衝動常常是徒勞無益、事與願違的。
青少年時常愛想入非非,不思考清楚,就冒然的做一件事,結果做到一半,才發現有許多事情沒有考慮好。
青少年時常為了表現自己,會義無反顧的做出一些為世俗所不容的事情,而在別人皺著眉頭的眼光中,他們居然還自我感覺良好。
青少年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恐怕,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可能只是覺得那樣做會很有派頭,很酷,很有型吧!
在一所大學旁的廣場上,總有一群「殺馬特」在那裡遊蕩,有一天,我問其中一個人為什麼愛這本打扮,她翻來覆去只說一句話「我喜歡」。當然,像「殺馬特」那樣的閒散青年畢竟是少數,但青少年大多想在這段時間內做出些什麼「標新立異」的事情來吧。
無論是追求某種流行的髮型,還是穿著某種奇異的服裝或是穿戴某種特殊的名牌青少年,好像生怕誤了這人生中的「放縱季節」,總想做點兒什麼,才會覺得沒有虛度這段「美妙的時光」,因為他們以前從來沒有機會去表現自我,十多年來一直是父母或老師在指教著他們,現在他們要從父母及師長的影子裡走出來,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親自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屬實,儘管這種驗證可能是徒勞無益的,但他們還是想去試一試。
隨著青少年的成長,他們的自主性也在不斷成長,許多人認為青少年表現其主動性的方式就是反抗、叛逆,那麼思想與行為的自主性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研究人員詳細考察了青少年思想和行為自主能力在青少年的青春期是如何變化的,他們對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四點變化:
一是決策能力的變化。
從他人說自己聽,變為自己思考自己做出決定。
而青春期晚期則傾向於遵循同輩及成人的意見,這些發展,為行為自主提供了認識基礎,他們漸漸變得更能夠預測未來,並且評估不同選擇的可能後果和危險性。
二是容易受同齡人壓力的影響。
青少年往往把同齡人的評價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參考體系。
三是越發想要表現自己,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讚賞。
四是特立獨行,標新立異,以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這些變化都是青少年生物性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相互交互作用的結果。
家長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和有效的方法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在此我有以下建議:
1、給予孩子溫暖的呵護。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和身心發展的巨大變化,有的放矢的關懷他們,引領他們,給孩子以情感的溫暖。
2、接納孩子的不同意見。
家長要幫助孩子去發展自我,讓孩子通過提問或闡釋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想法,並接納孩子的不同意見。
3、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個性和獨立思考,父母切忌簡單粗暴地貶低其價值,否認其用心。對孩子的創意表現,父母要肯定其動機,論證其方法,以在不斷的討論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是李蘊,科學育兒倡導者,關注我,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